玉娇梨
清康熙刊本《玉娇梨》叙书影
清康熙刊本《玉娇梨》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玉娇梨小传》,又名《玉娇梨三才子小传》、《三才子玉娇梨》、《第三才子》、《双美奇缘》、《双美奇缘三才子》。四卷二十回。题“荑秋散人编次”。后来刊本亦题“荻岸散人”、“夷狄散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或谓即天花藏主人。成书于清初。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初写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合刻《平山冷燕、玉娇梨》丛书本衙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清玉经堂藏板本;清合德堂刊本;清经纶堂藏板本;清聚锦堂刊本;清聚盛堂刊本。198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社会人情小说》丛书”排印本衙藏板本,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康熙刊本,1993年华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说大观》排印聚盛堂刊本。
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太常正卿姓白名玄,字太玄,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隐居锦石村。白玄有一女名红玉,年方十六,姿色非常,性情聪慧。时朝廷遭土木之难,正统北狩,景泰登极,王振伏辜,白玄又起复为太常正卿。
一日,白玄正与妻舅翰林吴珪、御史苏渊饮酒赏菊,御史杨廷诏来访。杨廷诏为人言语粗鄙,外好滥交,内多贪忌,故白玄等三人均不喜他。席间众人作赏菊诗,白玄酒醉,红玉代父作了一首,众人见红玉才思敏捷,大感惊异。杨廷诏欲得红玉为媳,央相士前去说亲。吴珪出面作东请杨廷诏父子赴宴,以试其子才能如何。谁知杨廷诏之子杨芳中看不中用,白玄不满意,一口回绝。杨廷诏恼羞成怒,将白玄举荐去漠北迎请上皇。白玄将红玉托付给吴珪,委其替红玉觅一佳婿,自己义无反顾,欣然北去出使。
吴珪告假回金陵家中,将红玉改名无娇,与自己女儿无艳同住。这无艳年十七,人物只是中中。一日,吴珪去灵谷寺看梅,见到新考案首的苏友白,人才俊秀,诗思清新,欲为无娇说亲,遂央媒婆去说。苏友白听了媒婆之言,次日悄悄溜到吴家后花园中窥探,却将无艳当成无娇,心下不十分满意,便回绝了亲事。吴珪爱苏友白有才,又托门生去说合。苏友白要娶个绝色佳人,嫌无娇无貌,又回绝了。吴珪发起怒来,写书与学院,革了苏友白的秀才前程。白玄出使漠北,不辱君命,荣归故乡,接了红玉回锦石村去了。
苏渊巡按湖广,回京复命,差人来接侄苏友白入京。苏友白收拾行李前去,路上闻得相士“赛神仙”课灵,遂往句容镇寻赛神仙起课问婚姻之事。晚间苏友白借宿观音寺,住持和尚静心向苏友白言及红玉才貌双全,白玄欲择一才子为婿。苏友白听了不胜痒痒,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遂出寺闲步。苏友白见王文卿和张轨如二人正在作诗,原来红玉作了一首《新柳》诗,言有人和得其韵,方可论及婚嫁。苏友白观红玉诗,果然与众不同,心中大喜,立即和诗二首,与王文卿、张轨如约定,次日同去走访。次日,王文卿、张轨如二人因见苏友白才貌双全,有碍张轨如求亲,施一掉包计,将苏友白诗题作自己名字,将己诗当作苏友白的。苏友白同张轨如到白府,将诗递进而回。白玄见张轨如诗字字玑珠,不觉大喜,派人请张轨如来家一会。白玄见张轨如人物庸俗,心下存疑,又令张轨如和《新柳》诗一首,正巧张轨如还记得苏友白另一首诗,遂提笔一蹴而就。白玄以为张轨如却有真才,十分满意,先聘其为西席,教义子读书,待考验清楚后再处。
一日,张轨如闻白玄要赏红梨花,要他制一套时曲,张轨如忙请苏友白前来,央他代做,苏友白挥笔而成。张轨如胸有成竹,将苏友白作的时曲呈上,白玄大加叹赏。苏友白一人在白府无聊,到花园中闲走。红玉见一少年书生俊俏风流,央丫环嫣素去打探。苏友白见了嫣素,道及对小姐倾慕之情,又将自己的原诗托嫣素递给红玉。红玉见诗与张轨如的一字不差,知张轨如系剽窃,惟还不放心,欲面试一场。一日,杨廷诏升任浙江巡抚,白玄留其饮酒,命张轨如作陪。苏友白觑空悄悄入后园,红玉出题要苏友白立即作《送鸿》、《迎燕》诗二首。苏友白不假思索,须臾而成。红玉看了诗,赞不绝口,命嫣素传语苏友白,令他央吴珪来提亲。苏友白惶惶不安,只得厚着脸皮回金陵去求吴珪。
行不多远,苏友白遇见一同学苏有德,苏有德告诉苏友白学院复了其前程,吴珪钦诏进京了。苏友白一时高兴,将自己与红玉私定终身之事和盘托出。苏有德赠苏友白二十两银子,怂恿苏友白入京寻吴珪而去。其实吴珪正在家养病,尚未入京。苏有德去拜见吴珪,称为苏友白求亲。吴珪欣然作书一封,托苏有德带给白玄。苏有德凭这封书,作进门之阶,径往锦石村拜谒白玄。白玄见吴珪作书荐“苏生”前来,不知有假。白玄邀苏有德前来闲话,以试其才,命张轨如作陪。苏有德、张轨如知对方均系假冒,互相讥讽。白玄要二人赋诗,二人推醉装病,备极丑态,半日不成一字。白玄疑其有弊,派人去查,查明张轨如递进的《新柳》诗乃苏友白所作,学中考案首、吴珪所荐的苏生乃苏友白,非苏有德。苏有德、张轨如二人见事泄,无颜在此,均辞别而去。
苏友白入京途经山东,遇强人劫去行李,盘缠俱无,只得暂回客栈。店中有一老者,见苏友白一表人物,邀请为其亲戚李中书做诗四首,许赠盘缠。苏友白无奈答应,一挥而就。李中书有事耽搁,盘缠尚未见赠,苏友白等候得无聊,信步走出后园,遇一美少年。少年自称姓卢名梦梨,年十六岁。苏友白、卢梦梨两人一见如故,相会恨晚。卢梦梨言有一妹才貌双全,愿嫁苏友白。苏友白又惊又喜,欣然接受。卢梦梨赠苏友白白银三十两,助其上京,苏友白径自上路。正行间,遇叔父苏渊任按院出巡,叔侄相会。苏友白拜苏渊为父,父子相称,将自己与红玉之事和盘托出,苏渊教苏友白待科举后再去求亲。苏友白纳了北监,进京准备科举。转眼秋试之期,苏友白高高中了第二名经魁。第二年春闱,苏友白中了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选了浙江杭州府推官。苏友白去拜谒吴珪,谈起前为红玉提亲之事,苏友白悔之不及。苏友白出京赴任,先取道山东去见卢梦梨,却人去楼空,只得赴任去了。
白玄为红玉事烦心,欲去杭州寻访才子,正巧白玄妹子携儿女前来。原来白玄妹子之女正是卢梦梨,前卢梦梨女扮男装与苏友白作媒,其实乃是自媒。白玄见卢梦梨亦才貌双全,令其与红玉为伴,朝夕相处,自己径往武林去了。卢梦梨、红玉两位小姐在家如影随形,无话不谈,后来卢梦梨说出与苏友白相会定亲之事,红玉听后亦高兴非常,答应以后共事一夫。白玄到武林后,改姓为皇甫,到处留心少年子弟,见尽是些沽名钓誉之辈,并无一人有真才实学。
杨廷诏正任浙江巡抚,见苏友白人物风流,欲招为婿,央府尊作伐,苏友白因已定红玉、卢梦梨二女,再三不允。适张轨如亦在杭州,杨廷诏央张轨如去说亲,张轨如诡言红玉病死,劝其与杨廷诏联姻,苏友白悲痛欲绝,不忍再聘他女。杨廷诏怀恨在心,故意寻衅奈何苏友白。苏友白知杨廷诏有意刁难,遂挂冠而去。苏友白行至一寺,见一相士称“赛神仙”,想起前事,遂去起一课。相士断言苏友白必同娶一南一北姊妹二人,又言他是个翰林官,嘱他去山阴禹穴定有奇遇。苏友白将信将疑,望山阴而去。白玄因武林无一可人,亦往山阴禹穴而来,遇见苏友白。苏友白自称为柳秀才,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朝夕间论文作诗,谈今吊古,盘桓半月有余,却不知柳秀才即苏友白,皇甫公即白玄也。白玄见苏友白神清骨秀,学博才高,欲将红玉与卢梦梨同嫁苏友白,与苏友白言及此意。苏友白想红玉已死,卢梦梨下落不明,只得应允美意。苏友白回到杭州,闻自己被复了翰林,张轨如来负荆请罪,承认前说红玉病死乃子虚乌有。苏友白惊喜交加,但想又新定了皇甫公亲事,有些不妥,遂以柳秀才之名写书一封辞婚,托张轨如捎去。
红玉、卢梦梨二女在家接得吴珪、苏渊二人书札,见俱为苏友白作伐,大喜,以为亲事必成。白玄回至家中,言已为红玉与卢梦梨相得一婿柳秀才,二女听了,面面相觑,甚是不快。过不多日,吴珪告假回家,来看望白玄,知白玄已许婚柳秀才,亦甚是遗憾。一日,张轨如来拜谒,为苏友白作伐,又拿出给皇甫公的书信托白玄转交。白玄阅信,见柳秀才欲辞婚,不胜惊讶。
卢梦梨写书信叫一老仆去寻苏友白,老仆却寻到苏有德居处,误将苏有德当作苏友白,将书信给了苏有德。苏有德闻苏友白升任翰林,持书前去请罪,告知卢梦梨寄信之事。苏友白得卢梦梨下落,忙向锦石村而去。苏友白先以柳秀才之名会见皇甫公,谈起辞婚一事,说出自己实乃苏友白,白玄也说明自己即是白玄,二人大喜。吴珪与二女闻得柳秀才即是苏友白,亦喜出望外。此时苏渊也辞官回到白府,为苏友白主持婚事。洞房花烛之夜,苏友白始知卢梦梨乃女身,夫妻三人恩爱异常。后红玉生二子,卢梦梨生一子,三子俱登科甲。
玉娇丽。推荐。爱诗词网。玉娇梨清康熙刊本《玉娇梨》叙书影清康熙刊本《玉娇梨》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玉娇梨小传》,又名《玉娇梨三才子小传》、《三才子玉娇梨》、《第三才子》、《双美奇缘》、《双美奇缘三才子》。四卷二十回。题“荑秋散人编次”。后来刊本亦题“荻岸散人”、“夷狄散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或谓即天花藏主人。成书于清初。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初写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合刻《平山冷燕、玉娇梨》丛书本衙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清玉经堂藏板本;清合德堂刊本;清经纶堂藏板本;清聚锦堂刊本;清聚盛堂刊本。198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社会人情小说》丛书”排印本衙藏板本,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康熙刊本,1993年华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说大观》排印聚盛堂刊本。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太常正卿姓白名玄,字太玄,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隐居锦石村。白玄有一女名红玉,年方十六,姿色非常,性情聪慧。时朝廷遭土木之难,正统北狩,景泰登极,王振伏辜,白玄又起复为太常正卿。一日,白玄正与妻舅翰林吴珪、御史苏渊饮酒赏菊,御史杨廷诏来访。杨廷诏为人言语粗鄙,外好滥交,内多贪忌,故白玄等三人均不喜他。席间众人作赏菊诗,白玄酒醉,红玉代父作了一首,众人见红玉才思敏捷,大感惊异。杨廷诏欲得红玉为媳,央相士前去说亲。吴珪出面作东请杨廷诏父子赴宴,以试其子才能如何。谁知杨廷诏之子杨芳中看不中用,白玄不满意,一口回绝。杨廷诏恼羞成怒,将白玄举荐去漠北迎请上皇。白玄将红玉托付给吴珪,委其替红玉觅一佳婿,自己义无反顾,欣然北去出使。吴珪告假回金陵家中,将红玉改名无娇,与自己女儿无艳同住。这无艳年十七,人物只是中中。一日,吴珪去灵谷寺看梅,见到新考案首的苏友白,人才俊秀,诗思清新,欲为无娇说亲,遂央媒婆去说。苏友白听了媒婆之言,次日悄悄溜到吴家后花园中窥探,却将无艳当成无娇,心下不十分满意,便回绝了亲事。吴珪爱苏友白有才,又托门生去说合。苏友白要娶个绝色佳人,嫌无娇无貌,又回绝了。吴珪发起怒来,写书与学院,革了苏友白的秀才前程。白玄出使漠北,不辱君命,荣归故乡,接了红玉回锦石村去了。苏渊巡按湖广,回京复命,差人来接侄苏友白入京。苏友白收拾行李前去,路上闻得相士“赛神仙”课灵,遂往句容镇寻赛神仙起课问婚姻之事。晚间苏友白借宿观音寺,住持和尚静心向苏友白言及红玉才貌双全,白玄欲择一才子为婿。苏友白听了不胜痒痒,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遂出寺闲步。苏友白见王文卿和张轨如二人正在作诗,原来红玉作了一首《新柳》诗,言有人和得其韵,方可论及婚嫁。苏友白观红玉诗,果然与众不同,心中大喜,立即和诗二首,与王文卿、张轨如约定,次日同去走访。次日,王文卿、张轨如二人因见苏友白才貌双全,有碍张轨如求亲,施一掉包计,将苏友白诗题作自己名字,将己诗当作苏友白的。苏友白同张轨如到白府,将诗递进而回。白玄见张轨如诗字字玑珠,不觉大喜,派人请张轨如来家一会。白玄见张轨如人物庸俗,心下存疑,又令张轨如和《新柳》诗一首,正巧张轨如还记得苏友白另一首诗,遂提笔一蹴而就。白玄以为张轨如却有真才,十分满意,先聘其为西席,教义子读书,待考验清楚后再处。一日,张轨如闻白玄要赏红梨花,要他制一套时曲,张轨如忙请苏友白前来,央他代做,苏友白挥笔而成。张轨如胸有成竹,将苏友白作的时曲呈上,白玄大加叹赏。苏友白一人在白府无聊,到花园中闲走。红玉见一少年书生俊俏风流,央丫环嫣素去打探。苏友白见了嫣素,道及对小姐倾慕之情,又将自己的原诗托嫣素递给红玉。红玉见诗与张轨如的一字不差,知张轨如系剽窃,惟还不放心,欲面试一场。一日,杨廷诏升任浙江巡抚,白玄留其饮酒,命张轨如作陪。苏友白觑空悄悄入后园,红玉出题要苏友白立即作《送鸿》、《迎燕》诗二首。苏友白不假思索,须臾而成。红玉看了诗,赞不绝口,命嫣素传语苏友白,令他央吴珪来提亲。苏友白惶惶不安,只得厚着脸皮回金陵去求吴珪。行不多远,苏友白遇见一同学苏有德,苏有德告诉苏友白学院复了其前程,吴珪钦诏进京了。苏友白一时高兴,将自己与红玉私定终身之事和盘托出。苏有德赠苏友白二十两银子,怂恿苏友白入京寻吴珪而去。其实吴珪正在家养病,尚未入京。苏有德去拜见吴珪,称为苏友白求亲。吴珪欣然作书一封,托苏有德带给白玄。苏有德凭这封书,作进门之阶,径往锦石村拜谒白玄。白玄见吴珪作书荐“苏生”前来,不知有假。白玄邀苏有德前来闲话,以试其才,命张轨如作陪。苏有德、张轨如知对方均系假冒,互相讥讽。白玄要二人赋诗,二人推醉装病,备极丑态,半日不成一字。白玄疑其有弊,派人去查,查明张轨如递进的《新柳》诗乃苏友白所作,学中考案首、吴珪所荐的苏生乃苏友白,非苏有德。苏有德、张轨如二人见事泄,无颜在此,均辞别而去。苏友白入京途经山东,遇强人劫去行李,盘缠俱无,只得暂回客栈。店中有一老者,见苏友白一表人物,邀请为其亲戚李中书做诗四首,许赠盘缠。苏友白无奈答应,一挥而就。李中书有事耽搁,盘缠尚未见赠,苏友白等候得无聊,信步走出后园,遇一美少年。少年自称姓卢名梦梨,年十六岁。苏友白、卢梦梨两人一见如故,相会恨晚。卢梦梨言有一妹才貌双全,愿嫁苏友白。苏友白又惊又喜,欣然接受。卢梦梨赠苏友白白银三十两,助其上京,苏友白径自上路。正行间,遇叔父苏渊任按院出巡,叔侄相会。苏友白拜苏渊为父,父子相称,将自己与红玉之事和盘托出,苏渊教苏友白待科举后再去求亲。苏友白纳了北监,进京准备科举。转眼秋试之期,苏友白高高中了第二名经魁。第二年春闱,苏友白中了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选了浙江杭州府推官。苏友白去拜谒吴珪,谈起前为红玉提亲之事,苏友白悔之不及。苏友白出京赴任,先取道山东去见卢梦梨,却人去楼空,只得赴任去了。白玄为红玉事烦心,欲去杭州寻访才子,正巧白玄妹子携儿女前来。原来白玄妹子之女正是卢梦梨,前卢梦梨女扮男装与苏友白作媒,其实乃是自媒。白玄见卢梦梨亦才貌双全,令其与红玉为伴,朝夕相处,自己径往武林去了。卢梦梨、红玉两位小姐在家如影随形,无话不谈,后来卢梦梨说出与苏友白相会定亲之事,红玉听后亦高兴非常,答应以后共事一夫。白玄到武林后,改姓为皇甫,到处留心少年子弟,见尽是些沽名钓誉之辈,并无一人有真才实学。杨廷诏正任浙江巡抚,见苏友白人物风流,欲招为婿,央府尊作伐,苏友白因已定红玉、卢梦梨二女,再三不允。适张轨如亦在杭州,杨廷诏央张轨如去说亲,张轨如诡言红玉病死,劝其与杨廷诏联姻,苏友白悲痛欲绝,不忍再聘他女。杨廷诏怀恨在心,故意寻衅奈何苏友白。苏友白知杨廷诏有意刁难,遂挂冠而去。苏友白行至一寺,见一相士称“赛神仙”,想起前事,遂去起一课。相士断言苏友白必同娶一南一北姊妹二人,又言他是个翰林官,嘱他去山阴禹穴定有奇遇。苏友白将信将疑,望山阴而去。白玄因武林无一可人,亦往山阴禹穴而来,遇见苏友白。苏友白自称为柳秀才,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朝夕间论文作诗,谈今吊古,盘桓半月有余,却不知柳秀才即苏友白,皇甫公即白玄也。白玄见苏友白神清骨秀,学博才高,欲将红玉与卢梦梨同嫁苏友白,与苏友白言及此意。苏友白想红玉已死,卢梦梨下落不明,只得应允美意。苏友白回到杭州,闻自己被复了翰林,张轨如来负荆请罪,承认前说红玉病死乃子虚乌有。苏友白惊喜交加,但想又新定了皇甫公亲事,有些不妥,遂以柳秀才之名写书一封辞婚,托张轨如捎去。红玉、卢梦梨二女在家接得吴珪、苏渊二人书札,见俱为苏友白作伐,大喜,以为亲事必成。白玄回至家中,言已为红玉与卢梦梨相得一婿柳秀才,二女听了,面面相觑,甚是不快。过不多日,吴珪告假回家,来看望白玄,知白玄已许婚柳秀才,亦甚是遗憾。一日,张轨如来拜谒,为苏友白作伐,又拿出给皇甫公的书信托白玄转交。白玄阅信,见柳秀才欲辞婚,不胜惊讶。卢梦梨写书信叫一老仆去寻苏友白,老仆却寻到苏有德居处,误将苏有德当作苏友白,将书信给了苏有德。苏有德闻苏友白升任翰林,持书前去请罪,告知卢梦梨寄信之事。苏友白得卢梦梨下落,忙向锦石村而去。苏友白先以柳秀才之名会见皇甫公,谈起辞婚一事,说出自己实乃苏友白,白玄也说明自己即是白玄,二人大喜。吴珪与二女闻得柳秀才即是苏友白,亦喜出望外。此时苏渊也辞官回到白府,为苏友白主持婚事。洞房花烛之夜,苏友白始知卢梦梨乃女身,夫妻三人恩爱异常。后红玉生二子,卢梦梨生一子,三子俱登科甲。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齐威王烹阿大夫。推荐。爱诗词网。(节自《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①,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②,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③:“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者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④,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⑤。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译文】齐威王自从即位以来,国家很不安定,国家政事都委任给公卿大夫去办。九年之中,诸侯不断来攻打,因而国内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齐威王召见即墨地方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诋毁你的言语,我天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那里的田野开垦出来了,百姓们都能够自给;官吏对政事都很勤恳,没有公案堆积。齐的东方很安宁。这是因为你不来拉拢、恭维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名誉之故。”威王便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的俸禄。威王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受命守阿,赞扬你的言语我天天都听到。然而,我派使者去察看阿,那里的田野荒芜,未开垦,民众很贫苦。这之前,赵国攻打我们的甄邑,你未能出兵救援;卫国夺取了薛陵,你还假装不知道。是你用了大量钱币笼络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以求得荣誉罢了。”当天就将阿大夫烹死了,还将威王近臣之中那些常替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一起烹了。之后,即刻出兵向西攻击赵国、卫国。又在浊泽打败魏国,并将魏惠王围住,惠王被迫请求献上观的地方给齐国,以便求得和解。赵国将长城归还了齐国。于是,齐国的人都很震惧,个个都不敢掩盖、隐瞒坏人坏事,都实事求是地说话、行事。这样一来,齐国大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不敢对齐国用兵长达二十多年。【鉴赏】这是一则倡扬实事求是,惩庸奖勤的故事。本文所记较为简略,其它古籍所记较为详实。说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刚即位时,国内不稳定。后用邹忌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邹忌忠于职守,常常了解全国邑守“谁贤谁不肖”,以便向君王报告。同朝之人,众口皆赞阿大夫,贬责即墨大夫。齐威王听到汇报后,没有进行奖罚,而是调查研究,多次问左右亲信,回答与邹忌的报告大略相同。齐威王还嫌不够,又悄悄派人去阿邑和即墨两地进行调查。结果,真相大白。即墨之地,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吏勤政,无积案拖办,齐国的东方边境非常安宁。而阿邑之地,田野荒芜,人民冻馁,并且昔日赵兵攻甄,也不去救;卫取薛陵,也假装不知。齐威王得知了“贤”、“恶”,与左右汇报的情况完全相反。于是,他对即墨大夫那种“专意治邑”,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不慕虚名,不肯阿谀奉承,以致蒙受诽谤,遭到诬陷的崇高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进行“封赏”,并赞曰:“子诚贤令!”另一方面,对阿大夫那种以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近臣,以求美誉的恶劣作风,进行强烈的谴责,下令“烹杀”了阿大夫。而且,还“择其平日尤所亲信者十余人,次第烹之。”理由是这些人是君王的耳目,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说假话,欺骗君王。从此,齐国上下官吏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国内大治,诸侯畏服,正气上升,成就了一时的“霸业”。“烹阿”、“封即墨”的故事揭示了一条真理:只有求“真”打假,人民才能团结,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作为像齐威王那样的高高在上者,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说假话;作为下级官吏来说,要像即墨大夫那样,光明磊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真”不搞假。这样,上下齐心,是非清,赏罚明,正气升,邪气除,国强民富,事业兴旺。本文虽记述嫌略,但已体现出这一事件的基本精神,自古至今尤其对我们当今吏治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为袁绍檄豫州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是陈琳代袁绍写的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中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依附曹操,而应归顺袁绍。该文作于建安五年初。该文的题目当是后人所加。原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之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持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曹,使缮修郊庙,翌卫动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受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搒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面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居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岗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勗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译文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我听说英明的国君考虑危难以制定应变的措施,忠臣仔细分析灾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才能做出不同于一般的事,有不同于一般的事然后才能建立不同于一般的功业。所谓非常,也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意思。过去,秦国一度非常强大,秦二世却昏弱无能,造成了赵高专权,任凭赵高发号施令,大臣不敢随便劝谏的局面。终于引发了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祖宗的功业毁于一旦的事情。这种大耻大辱,将永远成为后世为国者的教训。在吕后晚年,她的侄儿吕产、吕禄专权,在内总领南北二军,在外统治梁赵之地,权势倾国,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犯上又欺下,使得朝廷内外,人人寒心。周勃和刘章因不能忍受吕氏的专权,便发兵讨逆,重新尊立刘氏。所以才有今天的王道兴隆,光明显融。这是大臣图危制变的最好的例证。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曾与左悺、徐璜等人恃宠作孽,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父亲曹嵩,从外人讨要来孩子自己带养,用不义之财来买官职,用车子装着黄金宝玉,送给那些掌权者,以致能窃据高位。曹操是赘于宦官家的人遗留下来的丑类,本来就没有好的品德,轻浮锐躁,好生祸端。袁幕府督导军队如鹰之奋扬,欲起兵扫除奸孽,恰遇董卓侵犯他人的职守,祸乱国家。于是袁幕府挥军东进,广泛收罗天下英才,弃瑕录用。所以就与曹操共同商量退敌,并交给他一支部队击敌,原以为他颇具才干,可委以重任。无奈他愚昧轻佻,缺乏谋略。轻率进军,却很快便败下阵来,损兵折将,自己也受了伤,只得如丧家之犬似地逃遁。幕府再一次分拔精锐部队给他,希望他能补救自己的失败,并上表推荐担任东郡的地方官,兼任兖州刺史,之所以让他拥有实权,实在是希望他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机会。可没有想到曹操竟以此为资本、横行霸道,任意胡作非为。残害百姓,谋诛贤能。已故的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仗义直言,结果被曹操杀害,家族一并遭殃,从此,知识阶层愤怒嫉恨,老百姓怨气冲天,一人奋臂高呼,全州齐声响应。所以,他自己在徐州被击败,接着又受到了吕布的重创。进退无奈,失去凭据。袁幕府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力量的考虑,不但没有成为吕布等人中的一员,反而起兵帮助他讨伐吕布,打得吕布狼狈逃窜,把曹操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一方诸侯的地位。从这件事上来看,袁幕府对兖州的老百姓没有功德,对曹操个人而言却是有恩德的。后恰逢皇上返回洛阳,众多军阀互相厮杀,当时冀州又遭到公孙瓒的进攻,幕府无暇离开自己的岗位。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到曹操那儿去,劝他好好维修被战争损坏了的宫殿及祖宗的庙宇,并担负起保卫皇上的重担。曹操却肆意胡为,胁持皇上迁到许昌,自己总领省禁,冒犯皇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内外专权。赏与罚凭自己的心意,杀戮只凭自己的一张嘴说了算。他所喜爱的人则连五服内的亲戚也跟着沾光,他所恨的三族皆不能幸免于难。聚在一起谈论者则公然杀戮,心怀不满者则在暗中除掉。百官受压制不敢讲话,国人慑于暴政,敢怒不敢言。尚书的职责只剩下记朝会这一件事,百官也只是充数而已。太尉杨彪,曾历任司空、司徒二职,在百姓中很有名望。只因与曹操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曹操便对他用尽了刑罚,根本无视朝纲国法。还有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很多有益的建议均被皇上采纳,并受到皇上的奖励。曹操为了达到迷惑皇上的目的,杜绝大臣的进谏之路,就擅自将赵彦除死,而不向皇上请示。再有梁孝王是先帝的同母兄弟,陵寝十分尊贵,对他陵墓上的树木都应持肃穆恭谨的态度。可曹操则不然,他竟派人去挖掘梁王的坟墓,敲破棺材,掠夺里面的财宝。直到现在皇上及百官一想到这件事就止不住眼泪纵横,甚至老百姓也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又设置了挖坟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所过之处,陵墓毁坏无遗,使得骸骨遍野。曹操虽自处三公之位,却施行暴政,玷污国家,凌辱百姓,人鬼皆不免于他的毒害。加上他的苛刻残酷,严刑峻法,到处充满了陷井,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被他致罪的可能。所以兖、豫二州有无法生存的百姓,帝都有切齿的怨恨。纵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没有超过曹操的。袁幕府正在讨伐公孙瓒,还没有来得及休整,且他宽宏大量,希望曹操能够改正前恶,悔过自新。可是曹操豺狼野心,图谋不轨,妄想摧折国家栋梁,使汉室孤弱,且除灭忠正之人,充分暴露出其凶残的品性。当初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凭险抵抗,与我军整整相持了一年,曹操则趁火打劫,表面上说发兵助袁幕府,暗中却与公孙瓒勾结。袁幕府对曹操怀抱信任,竟听信曹操引兵至黄河,恰逢曹操派往公孙瓒处的使者被发现,而公孙瓒亦已被诛。致使曹操的阴谋未能实现。接着,我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和左校皆认输,且送来人质和贡品,并争当前锋,致使我军很快荡除了这一山贼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连夜逃跑,占据敖仓,并妄图以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自量力地与袁幕府一较高低。袁幕府托当今皇上的福,英武无比,拥有兵卒百万,匈奴的铁骑数千,战士骁勇,弓强弩劲,转眼间越过太行山,渡过济河、漯河。现有黄河作为屏障,宛、叶二县为后盾,且士气高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这样一支军队,何战不胜?另外,曹操的将士中,有作战能力的都是来自幽、冀二州,好多都是袁幕府的老部下。由于久离故乡,他们的思家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眼泪纵横,向北遥望故乡。其余从兖、豫二州来的将士及从吕布、张扬处俘虏来的部下,都是被迫跟着曹操,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其实他们心中是很痛恨曹操的。只要我大军一到,进军的鼓声一响,并为来降者留条生路,我相信不需动一刀一枪,曹军即会土崩瓦解。当今汉室软弱,国家政纲松懈,朝廷没有一个得力的辅佐之臣,将帅中也无英勇善断之人。皇城之内,由于曹操的高压政策,使一些贤能之士皆垂头丧气,委靡不振。即使有人想为汉室效忠,也不能有所作为。加上曹操在皇宫周围设了七百精兵,名义上是保卫皇上,其实是把皇上囚禁起来,我恐怕曹操篡逆的念头,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正是忠臣肝胆涂地,为国效忠的大好时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曹操又假托皇帝的命令,发派军队威胁边远州郡,这实在是一种使敌寇强,使天子弱,违背众人心意的做法。名义效忠汉室,实则相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果是明智的根本就不会这么做。过几天幽、并、青、冀四州的大军就要出发,荆州的刘表和建忠将军张绣见到我们的信后,也会协同作战。各州郡也都在整顿军马,罗列在各自的边境,都将奋其英勇,共同匡扶汉室,伟大的功业就要建成了。谁能得到曹操的首级,将获得五千户侯的封号,加上五千万钱的奖赏,曹操的部将及士兵有愿意投降的,一概宽恕。广泛宣扬我们的恩德信义,布告天下,使天下人皆知道当今皇上危难的处境。务必按照法律执行。赏读此文笔锋犀利,辞彩飞扬,文气豪壮,是陈琳的代表作品。文章集中体现了声讨檄文的特点。一开头即以秦毁于赵高的历史事实,来引起人们对曹操专权的警惕,而且把曹操跟赵高类比,其贬抑之意尽出。接下来作者又以曹操的祖父曹腾开始,连带曹操的父亲,将曹氏家门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矛头直指曹操本人,先说他出身不好,再说他连吃败仗,又数落曹操忘恩负义,专权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血统到人品到行为都骂了个不亦乐乎。比起祢衡骂曹,此文别有一番痛快淋漓之感。据说曹操也很欣赏这篇文章,但也觉得陈琳人太过,责其不该把自己的祖宗也骂在里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率性之谓道。推荐。爱诗词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51〕可辞〔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注释〕 天命:这里指自然的禀赋。 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率:遵循。 道:规范、人道。 修:修明、实行。 教:教化。 道:日常事物当行之理。 须臾:片刻、一会儿。 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戒慎:警戒、谨慎。 睹:见、察看。 莫:无、没有。 见(xiàn):同“现”,体现。 隐:隐蔽。 微:细微小事。 发:表露、显露。 中:这里意为恰当。 中节: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节,法度、常理。 和:和谐。 达道:通达的道路,或说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 致:到达。 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 育:养育、生长。 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 反:违背、违反。 而:能、能够。 时中:应时而处中,即言行处处符合道的规范。 忌惮:畏惧。 至:极、最。 鲜:少。 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 明:著明、明了。 味:滋味。 矣夫:叹词。 知:同“智”。 也与:语气词连用。 迩(ěr)言:浅近之言。 执其两端:掌握它的两个方面。 斯:此。 予:我。 知:同“智”。 驱:驱逐、驱赶。 罟(gǔ):捕鱼的网。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辟:同“避”。 期月:一个月。 回:颜回,孔子的学生。 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 均:平,指治理公正。 爵:爵位。 〔51〕禄:官吏的俸禄。 〔52〕辞:放弃。 〔53〕蹈:踩、踏。 〔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还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实际更难。〔鉴赏〕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本来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说明西汉时已有人专门研究《中庸》。南北朝宋散骑常侍戴颙的《礼记中庸传》二卷、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庸讲疏》一卷,援佛入儒。唐中叶以后,李翱作《复性书》,发挥《中庸》的思想,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儒家的心性理论。北宋儒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要籍,由曾子所传、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南宋朱熹根据北宋二程兄弟等理学开创者的观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称之为“集注”。本书《中庸》各章的划分即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四书》中,《中庸》的理论性、思辩性高于其他三者,这从朱熹对《四书》次序的排列中可以看出。《四书》的排列次序,今通行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实际上,朱熹在其编排中曾把《中庸》置于最后。朱熹对此排列曾有说明:“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这里朱熹把《大学》看作纲领,故列于首位;把《中庸》看作精髓,故列于最后。这一起一结,首尾呼应,中间以孔、孟的言论作印证,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朱熹之所以重视《中庸》,原因在于他视《中庸》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学者玩索而有得,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卷首》)他指明了《中庸》所阐明的理论具有普遍性,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细致,同实际密切相关,对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第一至第九章论述道与中庸两个观念,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庸之道,然而他先从哲学上阐述道的概念,不仅为中庸之道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而且赋予道以天人合一的意义,从而发展了道的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它作为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根本法则,是超越于人的。在孔子学说中道是一个政治学和伦理学概念,《中庸》则第一次把道论述为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它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规定了道的基本意义,既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体现了宇宙法则,又强调了道与本性、人性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天与人、内与外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中庸》这几章主要论述中庸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从词义上说中和表示适度,恰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描绘此时情感、意念无所偏倚,当于理;“发而皆中节”是说情感、意念的表达有分寸,不乖戾。而从哲学上说,明代王阳明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体。可见,根据中庸的观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是适度,适宜,恰当。其次,中庸意为“时中”,即人们在各方面的行为举止要合乎时宜,随时而处中。因为“中”无固定的标准,要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情况来确定。时中意味着要面对现实,尊重外部的客观条件,不能随心所欲。那些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肆欲妄行,所以《中庸》说小人反中庸,言行无所忌惮。再次,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这除了表示适度的意义之外,还是针对人性弱点提出的。所谓“知(读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行动的误区:智者、贤者由于个人主观上的偏爱和过度自信而往往走过头;而愚者、不肖者则由于智识或人格上的缺陷而常常达不到要求或标准。当然无过无不及的涵义也是反对走极端。最后,中庸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就是把握两个基本点,使两者保持均衡,也就是遵循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孔子在各种问题上都采用的方法,如他主张在政治上要宽猛并用,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与“思”兼顾,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做到“文质彬彬”等等。《中庸》作者看到,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容易落入认识的陷阱之中,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反中庸,即使有时能遵循中庸之道,但也不能持久,所以说“民鲜久矣”。《中庸》大力提倡中庸之道,说它是极端重要的法则,自然、社会以至于整个宇宙的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因此要不惜任何代价加以实行。这样,中庸就同仁、义一起被确立为儒家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念。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寓言诗。推荐。爱诗词网。《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寓言诗用自由诗体写成,打破了旧的格律,创造出多种韵律。每首诗几乎都有一段对话,诗人让人物在行动和谈话中把自己表现出来,而人物的谈吐和行动又是符合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因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诗人在人物造型上的惊人才能。诗人在寓言诗里运用了大量俗语、俚语和民间语言,使他的诗通俗易懂,能够广泛流传。寓言诗对后世文学产生过久远的影响。寓言诗也有其局限性。诗人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无情地鞭挞社会的罪恶,但他鞭挞的目的在于改变一下社会的现状,而不是要推翻专制制度。改变现状的办法,是对人们进行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他劝人为善,主张人们必须互助(《驴子和狗》),劝人柔和胜于暴力。他的道德观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的创作才能。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推荐。爱诗词网。清·徐珂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②,敦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④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⑦其子至,归之。愕然⑧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⑨语⑩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11)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12)而致(13)之。【注释】①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旃,音zhān。②〔诺责〕诺言和责任。③〔敦风义〕重视情谊。④〔寄〕寄存,寄放。⑤〔券〕书面证明。⑥〔亡(wú)何〕没多久。⑦〔召〕召唤,召集。⑧〔愕(è)然〕很吃惊的样子。⑨〔未尝〕未曾。⑩〔语〕告诉。(11)〔而翁〕你的父亲。而,同“尔”。(12)〔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3)〔致〕归还。【译文】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很注重诺言和责任,对情谊很忠厚,笃实。有一位朋友将很多钱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字据。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呼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没有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字据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很了解我(的为人),所以没有告诉你。”于是便用车子(把钱)运到(那人)家中。字数:63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6-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