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朗读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飞来山:即飞来峰。寻:古代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表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因为”或“为了”。

【鉴赏导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和韩愈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也取于杜诗沉郁顿挫。《飞来峰》就是一首语言之外的好诗。

【鉴赏】

《登飞来峰》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夏天,那时,王安石所任浙江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县知县期满,在离任返回江西临川时途径杭州,游览西湖,登临飞来峰,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诗。

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他怀着变法图强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改变社会衰败的现状,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登飞来峰》一诗,正是借登高游览。表现了王安石的这一理想抱负的。

诗的首句扣诗题下笔,交待游览景点,并对景点作了形象的描绘,诗人不仅登临了飞来峰,而且还登上了建筑在峰顶的塔,这峰和塔高约千丈,耸立云端:人在上面,可以居高临下,俯览四周胜景。这一开笔描写创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次句紧承首句而来,写登高可以看到日出景象。诗人不写别的,而选择了鸡鸣“见日出”这一景象,一是突出飞来峰上“千寻塔”之高,二是显然蕴含着他的向往与寄托。诗的一、二句都是为后两句作铺垫。三、四两句,是诗的精华,蕴含的哲理极其深刻。“浮云”,本指天空中飘浮着的云层,在诗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奸佞小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的情调显得低沉。王安石则豪迈地宣称:我一点也不怕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最高的地方!意思是说:我有崇高的政治家理想和洞穿事物的哲人眼光,何惧小人当道!这两句诗,借写景抒情,借咏物来言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立意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豪言壮语。

总之,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奔放、充满哲理,因此,有人曾评此诗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鉴赏要点】

[1]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立意高远,感情奔放。[3]借写景抒发豪情。[4]充满哲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