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 陈与义

襄邑道中 陈与义朗读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是陈与义二十八岁时,由汴京去襄邑,沿汴河而下途中所作。诗写汴河两岸的景物和顺风行船的舒畅悠闲之感。

按一般的写法,开头两句的顺序是可以颠倒一下的:“百里榆堤半日风,飞花两岸照船红”,也能成文。陈与义却不然,下笔先写飞花,起势不凡,这不仅侧面反映出两岸飞花的惹眼与繁盛,使诗人情不自禁将寓目所见直笔于诗中,同时也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整个画面顿显生动活泼。“照船红”几字,也是别有意味。花本无法照人照物,必是花光花红映水,水光水色照船,一时间水光花影,交相辉映,船上诗人,行此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情境之中,其兴味之盎然,是可想而知的了。何况又加两岸榆柳,绿叶成荫,船不撑而自动,人未饮已沉醉,这段欢畅,何可形容!诗人从二十四岁中进士以来,一直郁郁不得志。世风日下,权贵当朝,有识之士倍受排挤,投机钻营者却日见高升。诗人空怀抱负,难以施展,闲居京师,日日无事,只以诗酒自娱,打发时光而已,其心情自是异常苦闷,适逢此次有机会去襄邑一游,离开红尘蔽天的京师,走出门户不开的书斋,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触目皆是的春日繁花,使诗人心怀为之一爽,世事的烦扰,为人的艰难,在美妙神奇自然造化面前都显得琐屑而卑微,所以诗人忘却了一切不快,尽情陶醉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以静写动,以“云不动”的静态来衬托“云与我俱东”的动感。笔致轻快,与诗人此时的心情恰好相合。而“云与我俱东”又回应了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正是风吹云动,风送船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了。“云与我俱东”暗用了拟人手法,把本无心无根、飘来荡去的云朵,写得有情有意,象为了什么事要到东边去一趟似的,读来情趣盎然。

这首诗全用白描手法,不做雕饰,真实生动,这在当时诗坛中是极为少见的。当时正盛行着江西诗风,作诗讲究字锻句炼,讲究使事用典,资书以为诗,重主观、轻客体,陈与义此前的诗作也有这个缺点,是大自然的生气给了他书本中所没有的新鲜感受和诗思启迪,对自然美的欣喜发现、细致观察和准确捕捉,使他的诗有了活泼清新的气息。诗不在书本中,不在书斋里,诗思来自客观,佳句出于自然,陈与义从这首《襄邑道中》以后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他的诗艺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号为新体,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他使闭关在书斋中的宋诗开始睁眼向外,与自然、生活重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正是他对宋诗的贡献。此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对此继续发扬光大,“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杨万里《荆溪集序》),各以其繁富的诗篇描绘祖国的江山风物,使宋代诗歌在苏黄之后重新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发端之功应该是归于陈与义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

坎坎伐檀

()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清·徐珂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