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文言文

二桃杀三士文言文朗读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11@,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12)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13),不义;恨乎所行(14),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15),冶专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注释】①事:侍奉,意为效力。②搏(bo音博):搏击。闻:闻名。③率(shuai帅):疑当为“少(shao)”,年少。伦:人伦,封建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④器;器具。指人时可作人才、人物解。⑤勍(qing情):强,劲。⑥馈(kui溃):赠送。⑦特:牲畜或野牲一头称特。猏(Jian肩):同“豜(jian肩)”,三岁的野猪。⑧尝:曾经。济:渡。河:黄河。⑨鼋(yuan元):鳖。骖(can餐):驾车拉外套的马。左骖:左边的外套马。⑩砥(di抵)柱:山名,在黄河缴流之中,于今河南三门峡。(11)挈(qie怯):手提。(12)挈:通“契(qi)”,用刀刻。领:颈。(13)夸:夸耀。(14)恨:是“很”的借字,违背。(15)节:合乎节度。

【今译】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为齐景公效力的三个武士,凭他们有勇气有力量能够空手打虎出名。一天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有礼貌地快步走,这三个人却不起立答礼。

晏子进宫见景公言道:“我听说:‘贤明的国君收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间的礼义,对下应该讲究长幼间的道德。对内可以防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服敌国。这样,国君得益于他们的功力,普通的人佩服他们的勇力。所以赐给他们尊贵的职位,优厚的俸禄。’现在国君供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义,对下没有长幼的礼节。对内不能防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服敌国。这三个人是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

景公答道:“这三个人,要是打击他们恐怕不能得手,刺杀他们恐怕不能刺中呀!”

晏子道:“这三个人都是凭个人勇力攻打强敌的匹夫,不懂长幼间的礼义。”于是请求景公派人给他们三人送去两只桃子,并对他们说:“三位何不比量谁的功劳大再来吃桃子呢?”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道:“晏子,真是个聪明人哪!是他让国君来比量我们的功劳大小。不敢接受桃子,是没有勇气。武士多而桃子少,何不比量功劳而后再吃桃子呢?我一次曾打死一头大野猪,又一次肉搏初生的猛虎,像我这样的功劳,足可以吃桃子而不会有人能同我相比了。”拿过桃子站起身来。

田开疆言道:“我曾手持兵器作战,两次打退敌人的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会有人同我相比了。”拿过桃子站起身来。

古冶子开言道:“我曾经陪同国君渡过黄河,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之中。当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水,只能潜水行动,逆流而上百步,又顺流而下九里,追到大鼋杀了,我左手握住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鹤跃一般腾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仔细看那是大鼋的巨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子而不会有人同我相比了。二位为什么不交回桃子?”抽出佩剑立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同声道:“我们的勇力不如你,我们的功劳不及你,拿起桃子不谦让,这是贪婪的表现;然而不敢死,又是没有勇气的表现。”二人都交回手中的桃子,双双刎颈而死。

古冶子言道:“两个武士死了,单是我一人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反而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死,这是无勇的表现。虽是这样,我认为他们两人同吃一个桃子是合乎节度的,我独吃一个桃子也是合适的。”他也交回桃子,刎颈而死。

使者回报道:“已经都死了!”

齐景公按规定的穿着装殓了这三个人,并按武士的葬仪安葬了他们。

【集评】明·杨慎评《晏子春秋》:“事属旧杂剧文,却有搬演。(援桃)而起,(刎颈)而死,相应处得血气闪倏之状。(古冶子)说(冶少)‘不能游’,愈自夸异。写得音状鼓动,恍见当年(古冶子斩鼋)。勇力(指三士)而知贪与仁义,宜以士礼葬也。”

清·俞樾《诸子评议》:“古冶子之意,盖以二子之勇相等,二子同食一桃,则得其节矣;冶专食一桃,则得其宜矣。上文‘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云云,已自明不得不死之故,此二言又处置二桃,即以定己与二子之分量,故用‘虽然’二字作转也。”

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诸葛武侯《梁父吟》即以伤之子也。贤如晏子,犹有进谗杀贤之事,况其下者乎!其末二句曰:‘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盖以此事为非矣。”

【总案】这篇作品,在晏子故事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格调,因为它通过“二桃杀三士”的情节,颂扬一种诡诈的权术,是用引起内争与火并的计谋,达到铲除异己的故事。这与晏子作为传说故事里的仁者、贤者与智者的形象是截然相反的。

故事的起因,实际是因为晏子经过“三士”面前时,他们没有起立致意。于是晏子便向景公进言,除掉他们。当景公表示“搏之”、“刺之”都不可能的时候.晏子提出了“计功食桃”的计策。果然,这“三士”只是蛮勇之夫,计功时各自夸耀,取桃子各不相让。由于古冶子功高一筹,公孙接、田开疆羞愧自刎。古冶子也因自己“不仁”、“不义”,决然自杀。这样,连一个桃子也没损耗,便使三个武士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据记载,诸葛亮对这一有损于晏子形象的故事,在他所作的《梁父吟》中,表示了责难之意。这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把故事当作了历史的“实录”,这对晏子的评断是不准确不公正的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

昭阳趣史

明墨庄主人刊本《昭阳趣史》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

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

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