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据《资治通鉴》载:天宝九年冬,“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伪设会,饮以茛菪酒(毒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天宝十年八月,“安禄山将三道(幽州、平卢、河东)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十一年三月,“又发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李白于天宝十一年(752)十月北游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了解到安禄山为邀功而轻启边衅,连年穷兵黩武,以致民瘼深重,不堪其苦之状,便以悲愤之情写下此诗。诗中通过幽州思妇对阵亡丈夫的悲痛思念和哀悼,强烈地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全诗】《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译文】烛龙栖息在寒门,目光好象朝日开。日月为什么照不到这片土地,只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如席大,纷飞吹落在轩辕台。幽州思妇在隆冬腊月,不歌不笑双眉低摧。风雪倚门远望征人,思君在苦寒长城实可悲哀。离别时提剑救边而去,留下这虎皮文金箭袋。内有一双白羽箭表衷情,如今已蜘蛛结网尘埃埋。双箭空在,征人战死再不回来。不忍见此遗物,忍痛焚为灰。黄河捧土尚可堵塞,北风飞雪恨难剪裁!【赏析】全诗分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极写幽燕边陲的风雪严寒,为后面的思妇出场抒情、渲染烘托出一种愁惨孤凄的环境氛围。开篇伊始,诗人就浮想联翩,运用了一个浪漫奇特的神话传说来起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烛龙是古代神话中司冬夏及昼夜的神,传说它人面龙身而无足,栖息在极北连太阳都照不到的寒门;靠它衔烛照耀,以眼的开合来分昼夜,以吹息分冬夏。(见《淮南子·地形训》)它的眼睛放射出光芒,就象早上太阳照耀着大地。两句起兴为第三句发问反衬:远在北极的“寒门”,虽然太阳照耀不到,尚有烛龙眼睛光辉代替;可幽州一带还不是北极,为何日月的光辉却照不到这里,唯有北风呼啸怒号、从天而降呢?五六两句再以高度夸张写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东经玉田、丰润,直达海滨,绵亘数百里。“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夸张状雪,大气包举,雄盖宇宙,意象飞动,比喻新奇,直可“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文心雕龙·夸饰》)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段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风雪交加、凛冽酷寒的环境描写,既是触发思妇愁肠百结的媒介,又是思妇心境悲凉凄怆的象征。“幽州思妇”以下十四句是第二部分,写战争给思妇留下的孤独凄惶的痛苦和绵绵无尽的怨恨。其中又分两层意思:前四句写思妇倚门翘首、望眼欲穿的思念;后十句则写她得知丈夫战死,面对遗物白羽箭的悲恸怨恨。诗人特地点明“十二月”,以突出一年之末,腊月年关将到,思妇渴望家人团聚,然而征人却依然杳然不归的特定情境和焦灼心情。“停歌罢笑双蛾摧”,正说明在此之前,她虽然思念,但还抱着乐观的希望;而今已到腊月年关,眼前混混沌沌的朔风大雪,使她那颗敏感的心愀然紧缩,对丈夫的挂念、相思、渴望、焦灼、担忧等各种思绪,在她心中翻腾,于是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停歌”、“罢笑”、“双蛾摧”(蛾,蛾眉;摧,悲痛)、“倚门”、“望”等一系列动作表情,这正是她那内心复杂感情的外化。“望行人”潜台词也很丰富:不仅由眼前风雪中行人的艰辛而联想到远在“长城”的丈夫更加“苦寒良可哀”,而且还包含“望”断“行人”,最终也无丈夫的身影,因而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也许是从“行人”那里得知边陲战争失利、阵亡惨重之类的消息吧,因而才会出现下文箭在人亡的悲痛这一精彩的细节描写。你看她:倚门望眼欲穿,于极失望之中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迅速返回屋里,从那蜘蛛尘网中取下那个用金线绣着虎纹的箭袋子(鞞靫),看着其中那双白羽箭,她万万没想到丈夫曾经佩带在身的东西,而今竟成了亡人的遗物,顿时,勾起了她那抚今追昔的辛酸回忆。“提剑救边”,不仅刻画出丈夫那血性男儿、慷慨报国的豪迈英姿,也暗示出昔日夫妻壮别的场面;“金鞞靫”、“白羽箭”,既侧面透露出丈夫的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自然勾起思妇对丈夫昔日骑射习武的种种回忆,同时也牵引出而今物在人亡的沉痛悼念。“蜘蛛结网生尘埃”,则说明丈夫出征的久远和房栊的空寂冷寞。
这几句看似写境状物,实乃紧扣箭袋借境抒情,侧重写思妇的追昔;末尾六句则紧扣“箭在人死”直接抒情,侧重写思妇的抚今。既然“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那么留着它,只能徒增悲恸哀伤。“不忍”,状其往事不堪回首,悲痛欲绝;“焚之”,一则因“不忍看”,焚之以减轻痛苦;二则通过焚化,把箭重新祭献于九泉之下的亡灵,这是痛定思痛的举动。然而焚烧遗物并不能割断女主人公的相思悲恨,因为即使滔滔东去的黄河之水,其流量毕竟有限,故尔尚可运土筑坝堵截,然而思妇的一腔悲痛化成的愁苦怨恨,恰如那漫天飞卷的狂风暴雪,深广无边,绵邈无尽,没有任何人为的办法,可以裁断它的倾天而降之势,可以使它的呼啸怒号消歇。“黄河捧土”典出《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原意是说捧土难以堵塞黄河上的孟津渡口,而此处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却说黄河也可堵,以反衬悲恨难消,将女主人公的悲恨之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从而产生了摧人肺腑,余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北风雨雪”与“恨难裁”相连,不仅遥应篇首和题面,而且也把全诗写景与抒情两大部分在此总的绾结,造成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最佳意境。李白善于借乐府旧题创新。六朝鲍照的《北风行》只是“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而李白却注入了控诉战争,哀感民瘼的新内容,不仅表现手法出神入化,翻新出奇,而且在主题开掘上也匠心独运,涵盖深广。诚可谓“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其次是奇特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欲写幽州之昏暗苦寒,则以烛龙寒门光耀反衬,把人先带到神话世界;欲夸燕山雪花之大,则以“如席”飞卷为喻,但又“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以致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都举此例赞赏;欲状思妇悲恨难消,则活用典故说“黄河捧土尚可塞”来反衬,使悲愤之情顿然“水涨船高”地更加深广。这些,又可窥见太白浪漫主义手法之一斑。全诗虽自然得如脱口而出,但其中情景之巧妙交融、抒情之曲直交错,细节之生动传神,皆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 北风行。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据《资治通鉴》载:天宝九年冬,“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伪设会,饮以茛菪酒(毒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天宝十年八月,“安禄山将三道(幽州、平卢、河东)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十一年三月,“又发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耻。”李白于天宝十一年(752)十月北游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了解到安禄山为邀功而轻启边衅,连年穷兵黩武,以致民瘼深重,不堪其苦之状,便以悲愤之情写下此诗。诗中通过幽州思妇对阵亡丈夫的悲痛思念和哀悼,强烈地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全诗】《北风行》.[唐].李白.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译文】烛龙栖息在寒门,目光好象朝日开。日月为什么照不到这片土地,只有北风怒号天上来。燕山雪花如席大,纷飞吹落在轩辕台。幽州思妇在隆冬腊月,不歌不笑双眉低摧。风雪倚门远望征人,思君在苦寒长城实可悲哀。离别时提剑救边而去,留下这虎皮文金箭袋。内有一双白羽箭表衷情,如今已蜘蛛结网尘埃埋。双箭空在,征人战死再不回来。不忍见此遗物,忍痛焚为灰。黄河捧土尚可堵塞,北风飞雪恨难剪裁!【赏析】全诗分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极写幽燕边陲的风雪严寒,为后面的思妇出场抒情、渲染烘托出一种愁惨孤凄的环境氛围。开篇伊始,诗人就浮想联翩,运用了一个浪漫奇特的神话传说来起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烛龙是古代神话中司冬夏及昼夜的神,传说它人面龙身而无足,栖息在极北连太阳都照不到的寒门;靠它衔烛照耀,以眼的开合来分昼夜,以吹息分冬夏。(见《淮南子·地形训》)它的眼睛放射出光芒,就象早上太阳照耀着大地。两句起兴为第三句发问反衬:远在北极的“寒门”,虽然太阳照耀不到,尚有烛龙眼睛光辉代替;可幽州一带还不是北极,为何日月的光辉却照不到这里,唯有北风呼啸怒号、从天而降呢?五六两句再以高度夸张写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东经玉田、丰润,直达海滨,绵亘数百里。“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夸张状雪,大气包举,雄盖宇宙,意象飞动,比喻新奇,直可“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文心雕龙·夸饰》)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段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风雪交加、凛冽酷寒的环境描写,既是触发思妇愁肠百结的媒介,又是思妇心境悲凉凄怆的象征。“幽州思妇”以下十四句是第二部分,写战争给思妇留下的孤独凄惶的痛苦和绵绵无尽的怨恨。其中又分两层意思:前四句写思妇倚门翘首、望眼欲穿的思念;后十句则写她得知丈夫战死,面对遗物白羽箭的悲恸怨恨。诗人特地点明“十二月”,以突出一年之末,腊月年关将到,思妇渴望家人团聚,然而征人却依然杳然不归的特定情境和焦灼心情。“停歌罢笑双蛾摧”,正说明在此之前,她虽然思念,但还抱着乐观的希望;而今已到腊月年关,眼前混混沌沌的朔风大雪,使她那颗敏感的心愀然紧缩,对丈夫的挂念、相思、渴望、焦灼、担忧等各种思绪,在她心中翻腾,于是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停歌”、“罢笑”、“双蛾摧”(蛾,蛾眉;摧,悲痛)、“倚门”、“望”等一系列动作表情,这正是她那内心复杂感情的外化。“望行人”潜台词也很丰富:不仅由眼前风雪中行人的艰辛而联想到远在“长城”的丈夫更加“苦寒良可哀”,而且还包含“望”断“行人”,最终也无丈夫的身影,因而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也许是从“行人”那里得知边陲战争失利、阵亡惨重之类的消息吧,因而才会出现下文箭在人亡的悲痛这一精彩的细节描写。你看她:倚门望眼欲穿,于极失望之中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迅速返回屋里,从那蜘蛛尘网中取下那个用金线绣着虎纹的箭袋子(鞞靫),看着其中那双白羽箭,她万万没想到丈夫曾经佩带在身的东西,而今竟成了亡人的遗物,顿时,勾起了她那抚今追昔的辛酸回忆。“提剑救边”,不仅刻画出丈夫那血性男儿、慷慨报国的豪迈英姿,也暗示出昔日夫妻壮别的场面;“金鞞靫”、“白羽箭”,既侧面透露出丈夫的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自然勾起思妇对丈夫昔日骑射习武的种种回忆,同时也牵引出而今物在人亡的沉痛悼念。“蜘蛛结网生尘埃”,则说明丈夫出征的久远和房栊的空寂冷寞。这几句看似写境状物,实乃紧扣箭袋借境抒情,侧重写思妇的追昔;末尾六句则紧扣“箭在人死”直接抒情,侧重写思妇的抚今。既然“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那么留着它,只能徒增悲恸哀伤。“不忍”,状其往事不堪回首,悲痛欲绝;“焚之”,一则因“不忍看”,焚之以减轻痛苦;二则通过焚化,把箭重新祭献于九泉之下的亡灵,这是痛定思痛的举动。然而焚烧遗物并不能割断女主人公的相思悲恨,因为即使滔滔东去的黄河之水,其流量毕竟有限,故尔尚可运土筑坝堵截,然而思妇的一腔悲痛化成的愁苦怨恨,恰如那漫天飞卷的狂风暴雪,深广无边,绵邈无尽,没有任何人为的办法,可以裁断它的倾天而降之势,可以使它的呼啸怒号消歇。“黄河捧土”典出《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原意是说捧土难以堵塞黄河上的孟津渡口,而此处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却说黄河也可堵,以反衬悲恨难消,将女主人公的悲恨之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从而产生了摧人肺腑,余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北风雨雪”与“恨难裁”相连,不仅遥应篇首和题面,而且也把全诗写景与抒情两大部分在此总的绾结,造成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最佳意境。李白善于借乐府旧题创新。六朝鲍照的《北风行》只是“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而李白却注入了控诉战争,哀感民瘼的新内容,不仅表现手法出神入化,翻新出奇,而且在主题开掘上也匠心独运,涵盖深广。诚可谓“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其次是奇特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欲写幽州之昏暗苦寒,则以烛龙寒门光耀反衬,把人先带到神话世界;欲夸燕山雪花之大,则以“如席”飞卷为喻,但又“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以致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都举此例赞赏;欲状思妇悲恨难消,则活用典故说“黄河捧土尚可塞”来反衬,使悲愤之情顿然“水涨船高”地更加深广。这些,又可窥见太白浪漫主义手法之一斑。全诗虽自然得如脱口而出,但其中情景之巧妙交融、抒情之曲直交错,细节之生动传神,皆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寓言诗。推荐。爱诗词网。《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寓言诗用自由诗体写成,打破了旧的格律,创造出多种韵律。每首诗几乎都有一段对话,诗人让人物在行动和谈话中把自己表现出来,而人物的谈吐和行动又是符合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因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出诗人在人物造型上的惊人才能。诗人在寓言诗里运用了大量俗语、俚语和民间语言,使他的诗通俗易懂,能够广泛流传。寓言诗对后世文学产生过久远的影响。寓言诗也有其局限性。诗人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无情地鞭挞社会的罪恶,但他鞭挞的目的在于改变一下社会的现状,而不是要推翻专制制度。改变现状的办法,是对人们进行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他劝人为善,主张人们必须互助(《驴子和狗》),劝人柔和胜于暴力。他的道德观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的创作才能。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
北宋诗文革新。推荐。爱诗词网。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宫廷侍臣为代表的西昆派,诗文同出一辙。他们以李商隐浮艳纤弱的唯美主义诗风及其“四六体”骈文为典范,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以歌舞升平,相互唱和,一味追求声律谐协、词采华美。其诗文对仗之工整、词藻之华丽、典故之繁缛、内容之空虚、风格之绮靡,正好符合精神颓废的官僚士大夫的需要,加上宋初统治者的推崇提倡,“西昆体”诗文便成为人们获取功名富贵和社会声誊的敲门砖,因而时人争效,到了“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地步,几乎淹没了唐代古文传统。正当西昆派文饰升平、酬唱方酣、淫词咥曲泛滥之时,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宋代作家群,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一反时弊,展开了诗文革新运动。具体表现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宣扬文道合一。唐代古文运动虽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晚唐、五代,特别是西昆体的盛行,形式主义的浮艳文风又重新笼罩了宋初文坛。因此,诗文革新运动的首要问题乃是解决文与道即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关系问题。诗文革新运动的首开者柳开(947—1000)说:“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上王学士第三书》)他认为文是道的工具,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批评宋初盛行的“四六体”骈文“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同上)宣扬文道合一。与他同时的王禹偁(954—1001),也力主革除“秉笔多艳冶”的文风,提出“文传道而明心”的观点。禹偁是宋代最先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人,其诗以古体长篇见长,《感流亡》、《对雪》等诗风格清丽,直抒胸意。从他的诗里,宋诗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略见一斑。在文章的致用方面,王安石(1021—1086),非常强调文笔要有补于世,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社会作用和思想内容是“本”,文辞形式只是一种外表修饰,无关紧要。《上人书》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这种说法虽然忽略艺术形式,但对思想性的要求,却是进步的。与孙复所主张的“正一时之得失”,“写下民之愤叹”,“述国家之安危”(《答张浻书》)是相通的。基于此,王安石的散文成就远不及其诗歌。他的诗不论记事(《河北民》、《兼并》)咏史(《商鞅》、《明妃曲二首》)写景(《江上》、《泊船瓜洲》),都显得俊逸自然而又平易近人,尤其是他晚年的写景诗,备受历代评论家的赞赏和推崇。柳开等人惟因创作实绩不高,加之他们的立论片面否定了艺术形式对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误走极端,因之他们不能战胜宋初骈俪文风,也不能在当时的文坛上确立统治地位。真正解决了文道问题且为诗文革新运动建立了创作原则的是欧阳修(1007—1072)。当西昆派出现后,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判变得更加激烈。欧阳修总结了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功经验,考察了秦汉以来的创作成果,继承唐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和文学创作有个性倾向性的观点。他认为充实的思想内容能得到完美的艺术形式,而思想内容是从圣人“经”中得来:“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强调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圣人之文,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这都说明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必不可少,不能偏颇哪一方,因而提高了文的作用。他认为“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相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第一书》)说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这点上,苏轼的见解更深刻,他说文章应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提倡文章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和独创性,批评王安石“好使人同己”的经义论策取士方法。因此,欧、苏不但纠正了自柳开以来的轻文重道观点,扫除了西昆派重形式,轻内容的陋习,还用他们卓越的创作成就,为诗文革新树立了鲜艳的旗帜。第二,提倡尊韩尊柳。诗文革新运动力图恢复和发展已经沉寂百年的韩柳古文的权威地位,只有尊韩尊柳,诗文革新运动才有依据,由此才能彻底击溃唐末以来的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被誉为反对面昆派的猛将的石介在《怪说》中批驳扬亿等人“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推尊韩柳作品,盛赞韩愈的“《原道》、《原人》、《原毁》、《行难》、《禹问》、《佛骨表》、《诤区论》,自诸子以来未有”,《尊韩》)认为其文“必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辞”(《上赵先生书》);穆修也说“唐之文章,……至韩、柳氏起,……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苏轼批评“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上欧阳内翰书》)的不良文风,更精当地指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洲韩文公庙碑》)的伟功,是百代宗学的榜样。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基础,欧翁继承了韩愈“不平则鸣”论,进一步提出了“穷而后工”论。他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形象地从客观上证明了文学同现实的密切关系。欧阳修和穆修大力从事于整理出售韩柳著述的传播工作,通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文坛上“学者非韩不学”一韩柳的文统和道统又在宋代开始复兴。第三,平易自然的创作原则。与唐代古文运动相比较,宋代古文运动伴随着诗歌革新运动。欧阳修等人发展了韩愈文论中“易”的一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诗歌也不例外,这不仅仅只针对西昆体的泛滥,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说,它是唐代现实主义传统的继续。自从梅尧臣提倡诗体革新,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梅尧臣语)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并用浑朴的语言表现秀美的意境,诗坛上便不断地出现了优秀诗人,如王安石,苏轼及南宋陆游等,都是杰出大家,但宋代的诗都过于散体化,议论化,有的还趋于博奥和雕饰。清人叶燮在《原诗》里指出了宋诗新颖工巧取胜的特点,在赞扬“自梅、苏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必辞尽于言,言尽于意”的同时,也指责了宋人“以用事为博”、“以文为诗”,只欣赏奇警透僻的议论,抛弃诗中蕴含深永韵味的缺点。这从反面说明宋代散文创作直接影响了诗歌。如果说唐代散文象高山深谷,那么宋代散文却似平原旷野了。从韩柳及其同派的文章中都可窥见硬语生辞之弊,特别是韩愈弟子皇甫湜更偏重于古文的文的一面。他片面地发展了韩愈矜奇尚异的理论,追求奇异怪僻,强调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导致了单纯讲究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新形式主义,使韩柳倡导的古文走入了艰涩生僻的死胡同。因而,诗文革新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继承韩愈文从字顺和务去陈言的作法,反对古奥艰涩的创作倾向,走平坦自然的诗文道路。柳开说:“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应责》)王禹偁更明确地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古文,使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发生作用,避免曲高和寡。欧阳修发展了他们的观点,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强调“自然”。又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答张秀才第二书》)突出“易知”、“易明”,提出以“文简而意深”即简洁含蓄为创作标准。后来,苏门三父子从这一论点出发,反对为文而文,认为文要有为而作,讽谕时事,不得已而言。总之,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宋代诗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主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诗文革新过程中,王安石一直是褒柳贬韩的,这可能与其变法的政见相关。当然,也有人提出过先进的文学主张,如田锡(940—1003),认为应该多方面吸其古人之长,“不能宗尚其一”。(《贻宋小著书》)这无疑比后来古文家专崇韩柳更为可取,唯其创作成就不高,孤掌难鸣,结果被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湮没了。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在以上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宋代诗文卷帙浩繁,绝大多数是这一运动的光辉成就。“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六个,而且都是积极主张诗文革新的。他们的文章与先秦两汉散文一脉相承,欧阳修散文学习《左传》婉转曲折的文风,深得《史记》神韵;苏轼集诸家之长,散文类似《庄子》;王安石受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议论文影响较大;曾巩更具有孔孟的儒学气;苏洵与二子学《战国策》,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苏辙则更推崇司马迁的文章。虽然六家宗学各异,成就也不一致,但总的说来,他们的诗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平易自然,婉转委曲的艺术风格。诗文革新运动战胜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使六朝以来被败坏的文章之道“至欧、曾、苏、王而大振”。(艾南英语)发展了韩柳古文学说,恢复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代的“苏诗运动”、明代的“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的“桐城派”、“宗宋诗派”等等文学流派都受到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或学其道,或取其理,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当然,诗文革新运动也有自身的缺陷,它披着“复古”的外衣,强调“宗经”、“卫道”,不少作者一味仿古,拟古,缺乏独创性,这就损害了散文与现实的关系,使散文成了宣扬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教义书,我们在借鉴时必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