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百回“悲远嫁宝玉感离情”,是续作者为探春这位悲剧英雄安排结局的一段。当宝玉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时,“‘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到第102回仅仅交代了这样几句话“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这种描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只是勉强敷衍情节。“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睿智英断有男儿风的三姑娘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毅然决然迈出了荣国府。到第119回宝玉出走之后,探春回来了,“众人远远接着,见探春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好像金陵十二钗中只有探春的结果最好,远嫁只是暂时的挫折,究竟她衣锦还乡了。其实曹雪芹给探春的一幅图画是:“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题诗曰:“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的,如果是一身去国,离乡背井,身居异域,永无归期,那么远嫁时已无异于死别!可惜,我们如今已不能看见曹雪芹所写的动人心魄的笔墨了。不少红学家热心探佚,认为她可能飘洋过海,到一个海岛小国去做了王妃。也有人认为她做了王妃后,又遭大故,然后随夫远遁,有如流放一般。当然,悲剧的结局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写探春的归宿殊为草草,而对惜春的出家却不厌其烦,连连泼墨。对照前八十回作者的创意,似乎有些出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从探春的出生以及她所走过的这一段经历来说,她的脚步并不是轻松的,她有诸多痛苦,悲剧的因素也并不单单指她的结局。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给探春一个较好的境遇呢?“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的许多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萃”。(高尔基《致青年作者》)作者无疑会在一切事实中抉择、综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挖掘了生活中的真实规律,因此,探春的一生不可能是喜剧,只能是悲剧。
在贾府四春中,探春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第3回她一出场就容光照人,“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那里流露出敏捷的思维变化,不凡的情怀意绪,缜密的理解和领悟,给人的观感是气质的不俗。她的房间布置,一扫闺阁粉淡脂红的情味,那独特的风格无异是主人性格的一种补充和说明,那大理石的大案,那案上的名人法帖及数十方宝砚,那笔筒内插的如树林般的笔,那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等等。这间书房非以白粥小菜为食,拱肩缩背之落拓文人所能享用,而必须旷达倜傥如苏东坡、欧阳修者方能与之相谐调。这女儿的意趣也十分不俗,她有时攒了几吊钱,想买的是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这些玩意儿没有铜臭之气,没有雕琢之痕。柳编小篮儿,它新巧、质朴、拙实,充满返朴归真的情趣;竹根挖的香盒,令人想到那“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苏辙《墨竹赋》)的品格。清姿瘦节的竹根挖就,自然会引起女儿们的喜爱,胶泥垛的小风炉,对远离庖厨的小姐来说,让她们接近了生活,增添了些想象,请看,这女孩儿是何等的不俗啊!但她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不幸的,做了女儿已是不幸,而庶出则更加不幸,卑微的出身给她带来了天然的缺陷,她的亲生母亲竟是那为人所不齿的赵姨娘!她竭力保持着正统贵族小姐的身份,向名份上的母亲王夫人靠拢,于是一切显示着人为的倾斜性,她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她的生母赵姨娘提起赵国基是她舅舅时,她迫不及待地否认,她认为赵国基不过是个奴才,而她舅舅王子腾“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她气得脸白气噎,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是探春最最碰不得的伤疤。她为了摆脱这一耻辱和不幸,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鸳鸯抗婚时,王夫人受到贾母的责怪,探春不失时机地向贾母陪笑说:“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她选择了最简洁、最发人猛省的一句话,她救了王夫人,又给贾母找着了台阶。平时对兄弟也有明显的厚薄,但这一切并不带有钻营谋求的色彩,因为她身上也流着贵族的血,那是父亲所赐予的。可以说《红楼梦》里,没有哪个小姐像探春这样谨慎地维护自己的小姐身份,加以她的才情学识,使她在贾家小姐中很突出,平儿说:“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儿。”凤姐不仅是怕,而且真心赞赏,她说:“好,好,好!好个三姑娘!”能被凤姐用三个“好”字来称许的,恐怕也只有探春了。尽管如此,她仍有很多烦难苦衷,她虽有两个母亲,但在哪一个母亲那里都没有得到过母爱。说来可怜,在她远嫁前夕,赵姨娘竟认为报应来了,十分解气,她想:“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请看!这哪里还有一点儿亲子之情!因此,探春一向十分艳羡那些小户人家,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地过日子。她早就敏感地认识到了这一家族中人和人的利害关系。她说:“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地?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正是冰冷的事实,给她无数的具体感受所得出来的结论。于是探春更要挺起胸膛来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办事。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她出于对这一家族命运的真正关切,尽管态度咄咄逼人,没有人敢于持以异议,而且谁都忘记不了她给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清脆、响亮,打出了凛然正气,实在痛快淋漓!她对这一家族的必然败亡看得清清楚楚,她说;“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我们不曾听见贾府上哪一位顶冠束带,衣租食税的爷们,下过这样哲理性的沉痛的判断。第57回理家时,被作者奉上“敏”字徽号的探春,不仅头脑清醒,目光犀利,而且善于审情度势,又富有杀伐决断。人人都感觉到她虽然言语安静,性情和顺,但精细处不让凤姐,连凤姐也知道:“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果然,探春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它只有几百两银子的效益,但探春却是以维护祖宗基业这一崇高目的为主导思想的,心思细密周全,作风严于律己,就是吃饭也是一派肃穆景象,“此时里面惟闻微嗽之声,不闻碗箸之响”。此情此景和贾府的爷儿们形成强烈对比,那些灌下黄汤,满嘴胡唚,乌烟瘴气的场面,和这里有着天壤之别。刚毅英断有丈夫之风的三小姐和那一堆醉生梦死的男人相比,犹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可是在那昏天黑地的封建社会,她的才识好像地下的岩浆在运行,人们根本无法透过那厚厚的土层去发现它的光和热。探春曾自怨自艾地说:“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生于末世运偏消”,那一时代根本没有给女子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曹雪芹怀着深深的感伤,给这一女儿起了个“探春”的名字,叹息那芬芳馥郁的春天必将逝去而无可挽回。为此,作者那种抑郁不平之气难以伸展,他决心给探春一个展才的机会,大观园的诗社就由她发起组织,她做了文坛的领袖,那封邀请信写得文采斐然,灵气四溢,那几个流走跌宕的四六句深得骈俪之美,不仅胸襟气魄压倒须眉,只那佳趣韵致已令人十分倾倒;更何况信中针对那男尊女卑又提出了庄严的抗议,探春说:“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不教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这真可以算是封建时代女子的豪言壮语了!她的胆识魄力,贾府中没有一个须眉浊物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这束瑰丽的光芒终于熄灭了。
曹雪芹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辉煌的悲剧理论,他是用众多悲剧形象说明了悲剧的本质、价值和影响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终于走上了“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路。
红楼之探春远嫁。推荐。爱诗词网。《红楼梦》一百回“悲远嫁宝玉感离情”,是续作者为探春这位悲剧英雄安排结局的一段。当宝玉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时,“‘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到第102回仅仅交代了这样几句话“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这种描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只是勉强敷衍情节。“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睿智英断有男儿风的三姑娘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毅然决然迈出了荣国府。到第119回宝玉出走之后,探春回来了,“众人远远接着,见探春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好像金陵十二钗中只有探春的结果最好,远嫁只是暂时的挫折,究竟她衣锦还乡了。其实曹雪芹给探春的一幅图画是:“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题诗曰:“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的,如果是一身去国,离乡背井,身居异域,永无归期,那么远嫁时已无异于死别!可惜,我们如今已不能看见曹雪芹所写的动人心魄的笔墨了。不少红学家热心探佚,认为她可能飘洋过海,到一个海岛小国去做了王妃。也有人认为她做了王妃后,又遭大故,然后随夫远遁,有如流放一般。当然,悲剧的结局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写探春的归宿殊为草草,而对惜春的出家却不厌其烦,连连泼墨。对照前八十回作者的创意,似乎有些出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从探春的出生以及她所走过的这一段经历来说,她的脚步并不是轻松的,她有诸多痛苦,悲剧的因素也并不单单指她的结局。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给探春一个较好的境遇呢?“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的许多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萃”。(高尔基《致青年作者》)作者无疑会在一切事实中抉择、综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挖掘了生活中的真实规律,因此,探春的一生不可能是喜剧,只能是悲剧。在贾府四春中,探春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第3回她一出场就容光照人,“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那里流露出敏捷的思维变化,不凡的情怀意绪,缜密的理解和领悟,给人的观感是气质的不俗。她的房间布置,一扫闺阁粉淡脂红的情味,那独特的风格无异是主人性格的一种补充和说明,那大理石的大案,那案上的名人法帖及数十方宝砚,那笔筒内插的如树林般的笔,那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等等。这间书房非以白粥小菜为食,拱肩缩背之落拓文人所能享用,而必须旷达倜傥如苏东坡、欧阳修者方能与之相谐调。这女儿的意趣也十分不俗,她有时攒了几吊钱,想买的是柳枝儿编的小篮子儿,竹子根儿挖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子儿,这些玩意儿没有铜臭之气,没有雕琢之痕。柳编小篮儿,它新巧、质朴、拙实,充满返朴归真的情趣;竹根挖的香盒,令人想到那“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苏辙《墨竹赋》)的品格。清姿瘦节的竹根挖就,自然会引起女儿们的喜爱,胶泥垛的小风炉,对远离庖厨的小姐来说,让她们接近了生活,增添了些想象,请看,这女孩儿是何等的不俗啊!但她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不幸的,做了女儿已是不幸,而庶出则更加不幸,卑微的出身给她带来了天然的缺陷,她的亲生母亲竟是那为人所不齿的赵姨娘!她竭力保持着正统贵族小姐的身份,向名份上的母亲王夫人靠拢,于是一切显示着人为的倾斜性,她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她的生母赵姨娘提起赵国基是她舅舅时,她迫不及待地否认,她认为赵国基不过是个奴才,而她舅舅王子腾“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她气得脸白气噎,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是探春最最碰不得的伤疤。她为了摆脱这一耻辱和不幸,始终做着不懈的努力。鸳鸯抗婚时,王夫人受到贾母的责怪,探春不失时机地向贾母陪笑说:“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她选择了最简洁、最发人猛省的一句话,她救了王夫人,又给贾母找着了台阶。平时对兄弟也有明显的厚薄,但这一切并不带有钻营谋求的色彩,因为她身上也流着贵族的血,那是父亲所赐予的。可以说《红楼梦》里,没有哪个小姐像探春这样谨慎地维护自己的小姐身份,加以她的才情学识,使她在贾家小姐中很突出,平儿说:“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儿。”凤姐不仅是怕,而且真心赞赏,她说:“好,好,好!好个三姑娘!”能被凤姐用三个“好”字来称许的,恐怕也只有探春了。尽管如此,她仍有很多烦难苦衷,她虽有两个母亲,但在哪一个母亲那里都没有得到过母爱。说来可怜,在她远嫁前夕,赵姨娘竟认为报应来了,十分解气,她想:“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请看!这哪里还有一点儿亲子之情!因此,探春一向十分艳羡那些小户人家,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地过日子。她早就敏感地认识到了这一家族中人和人的利害关系。她说:“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地?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正是冰冷的事实,给她无数的具体感受所得出来的结论。于是探春更要挺起胸膛来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办事。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她出于对这一家族命运的真正关切,尽管态度咄咄逼人,没有人敢于持以异议,而且谁都忘记不了她给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清脆、响亮,打出了凛然正气,实在痛快淋漓!她对这一家族的必然败亡看得清清楚楚,她说;“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我们不曾听见贾府上哪一位顶冠束带,衣租食税的爷们,下过这样哲理性的沉痛的判断。第57回理家时,被作者奉上“敏”字徽号的探春,不仅头脑清醒,目光犀利,而且善于审情度势,又富有杀伐决断。人人都感觉到她虽然言语安静,性情和顺,但精细处不让凤姐,连凤姐也知道:“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果然,探春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它只有几百两银子的效益,但探春却是以维护祖宗基业这一崇高目的为主导思想的,心思细密周全,作风严于律己,就是吃饭也是一派肃穆景象,“此时里面惟闻微嗽之声,不闻碗箸之响”。此情此景和贾府的爷儿们形成强烈对比,那些灌下黄汤,满嘴胡唚,乌烟瘴气的场面,和这里有着天壤之别。刚毅英断有丈夫之风的三小姐和那一堆醉生梦死的男人相比,犹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可是在那昏天黑地的封建社会,她的才识好像地下的岩浆在运行,人们根本无法透过那厚厚的土层去发现它的光和热。探春曾自怨自艾地说:“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生于末世运偏消”,那一时代根本没有给女子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曹雪芹怀着深深的感伤,给这一女儿起了个“探春”的名字,叹息那芬芳馥郁的春天必将逝去而无可挽回。为此,作者那种抑郁不平之气难以伸展,他决心给探春一个展才的机会,大观园的诗社就由她发起组织,她做了文坛的领袖,那封邀请信写得文采斐然,灵气四溢,那几个流走跌宕的四六句深得骈俪之美,不仅胸襟气魄压倒须眉,只那佳趣韵致已令人十分倾倒;更何况信中针对那男尊女卑又提出了庄严的抗议,探春说:“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不教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这真可以算是封建时代女子的豪言壮语了!她的胆识魄力,贾府中没有一个须眉浊物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这束瑰丽的光芒终于熄灭了。曹雪芹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辉煌的悲剧理论,他是用众多悲剧形象说明了悲剧的本质、价值和影响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终于走上了“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路。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率性之谓道。推荐。爱诗词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51〕可辞〔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注释〕 天命:这里指自然的禀赋。 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率:遵循。 道:规范、人道。 修:修明、实行。 教:教化。 道:日常事物当行之理。 须臾:片刻、一会儿。 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戒慎:警戒、谨慎。 睹:见、察看。 莫:无、没有。 见(xiàn):同“现”,体现。 隐:隐蔽。 微:细微小事。 发:表露、显露。 中:这里意为恰当。 中节: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节,法度、常理。 和:和谐。 达道:通达的道路,或说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 致:到达。 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 育:养育、生长。 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 反:违背、违反。 而:能、能够。 时中:应时而处中,即言行处处符合道的规范。 忌惮:畏惧。 至:极、最。 鲜:少。 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 明:著明、明了。 味:滋味。 矣夫:叹词。 知:同“智”。 也与:语气词连用。 迩(ěr)言:浅近之言。 执其两端:掌握它的两个方面。 斯:此。 予:我。 知:同“智”。 驱:驱逐、驱赶。 罟(gǔ):捕鱼的网。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辟:同“避”。 期月:一个月。 回:颜回,孔子的学生。 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 均:平,指治理公正。 爵:爵位。 〔51〕禄:官吏的俸禄。 〔52〕辞:放弃。 〔53〕蹈:踩、踏。 〔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还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实际更难。〔鉴赏〕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本来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说明西汉时已有人专门研究《中庸》。南北朝宋散骑常侍戴颙的《礼记中庸传》二卷、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庸讲疏》一卷,援佛入儒。唐中叶以后,李翱作《复性书》,发挥《中庸》的思想,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儒家的心性理论。北宋儒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要籍,由曾子所传、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南宋朱熹根据北宋二程兄弟等理学开创者的观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称之为“集注”。本书《中庸》各章的划分即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四书》中,《中庸》的理论性、思辩性高于其他三者,这从朱熹对《四书》次序的排列中可以看出。《四书》的排列次序,今通行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实际上,朱熹在其编排中曾把《中庸》置于最后。朱熹对此排列曾有说明:“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这里朱熹把《大学》看作纲领,故列于首位;把《中庸》看作精髓,故列于最后。这一起一结,首尾呼应,中间以孔、孟的言论作印证,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朱熹之所以重视《中庸》,原因在于他视《中庸》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学者玩索而有得,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卷首》)他指明了《中庸》所阐明的理论具有普遍性,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细致,同实际密切相关,对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第一至第九章论述道与中庸两个观念,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庸之道,然而他先从哲学上阐述道的概念,不仅为中庸之道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而且赋予道以天人合一的意义,从而发展了道的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它作为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根本法则,是超越于人的。在孔子学说中道是一个政治学和伦理学概念,《中庸》则第一次把道论述为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它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规定了道的基本意义,既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体现了宇宙法则,又强调了道与本性、人性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天与人、内与外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中庸》这几章主要论述中庸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从词义上说中和表示适度,恰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描绘此时情感、意念无所偏倚,当于理;“发而皆中节”是说情感、意念的表达有分寸,不乖戾。而从哲学上说,明代王阳明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体。可见,根据中庸的观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是适度,适宜,恰当。其次,中庸意为“时中”,即人们在各方面的行为举止要合乎时宜,随时而处中。因为“中”无固定的标准,要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情况来确定。时中意味着要面对现实,尊重外部的客观条件,不能随心所欲。那些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肆欲妄行,所以《中庸》说小人反中庸,言行无所忌惮。再次,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这除了表示适度的意义之外,还是针对人性弱点提出的。所谓“知(读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行动的误区:智者、贤者由于个人主观上的偏爱和过度自信而往往走过头;而愚者、不肖者则由于智识或人格上的缺陷而常常达不到要求或标准。当然无过无不及的涵义也是反对走极端。最后,中庸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就是把握两个基本点,使两者保持均衡,也就是遵循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孔子在各种问题上都采用的方法,如他主张在政治上要宽猛并用,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与“思”兼顾,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做到“文质彬彬”等等。《中庸》作者看到,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容易落入认识的陷阱之中,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反中庸,即使有时能遵循中庸之道,但也不能持久,所以说“民鲜久矣”。《中庸》大力提倡中庸之道,说它是极端重要的法则,自然、社会以至于整个宇宙的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因此要不惜任何代价加以实行。这样,中庸就同仁、义一起被确立为儒家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念。
衢地合交。推荐。爱诗词网。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注释:圮(pi)地:象森林、沼泽等难以展开运动的地区叫圮地。衢地:战略要道。绝地:难以维持生活的地区。围地:指道路狭窄、进退两难的易被围歼的地区。死地:绝无退路的地区。句意:在圮地不可宿营,在衢地与友军会合,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用计谋,在死地就要拼死一战。出处:《孙子·九变篇》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明史纪事本末。推荐。爱诗词网。《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系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系统地记载明代近3百年的重要史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取北京。全书80卷,以一卷系一事,故卷帙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以广雅本为例,其中篇幅较多的,如卷16燕王起兵,卷66东林党议,卷71魏忠贤乱政,卷72崇祯治乱,卷75中原群盗;篇幅较少的,如卷19开设贵州,卷23平山东盗,卷70平徐鸿儒,卷76郑芝龙受抚等。《明史纪事本末》除《亲征漠北》、《俺答封贡》两卷外,每卷后均有附论,写法仿《晋书》的“论”、“赞”,用骈体文,多数为谷氏自己所作,间或有直接引用他人之论。如卷56《李福达之狱》即用高岱论,卷66《东林党议》用倪元路论,卷68《三案》之“梃击”、“移宫”二案用夏允彝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代官修《明史》前八十多年,无正史为据,广泛采用野史和杂记传说。所记成祖设立三卫,进军漠北以及沿海倭寇,议复河套等事,其中史实较《明史》详细而又颇有出入,可以相互参证。该书较以前纪事本末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史料来源不是脱胎于某一部书,而是集众书之长。《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晚明与清室相关之事,略而不载。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通行本内缺《辽东兵端》、《熊王功罪》、《插汉寇边》、《毛师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六篇,拜经楼有旧钞本。”清初厉行文字之禁,谷氏成书后,曾被指控,其缺少晚明之事当为受政治影响后之改版,而非由于谷氏撰作的疏漏,吴氏拜经楼所藏旧钞本(后归陆氏皕宋楼,清末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经傅以礼借钞得一本(今存浙江图书馆),他于光绪三年孟冬写有跋文,称原书“不分卷,亦无序目,撰人名截去。”又称“是书体例全仿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只篇末无论为小异耳。观卷中附注有详《流寇之乱》、《崇祯治乱》等话,此两篇为谷书中子目,疑此书亦出其手,初为一书,后以事关昭代龙兴,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傅氏乃改题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定为6卷。《四库提要》引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之说,谓谷氏书原为张岱所辑的《石匮藏书》,谷氏以五百金购之;又称其多取谈迁所作,后论则杭诸生陆圻所作。古代官僚著书多有幕宾为之操笔,谷氏之书内容充实,组织亦甚为精密,似非一人在公余之暇所能胜任。但该书编纂得当,首尾一致,其中应有谷氏一定的功劳,不可便认为是袭取他人之作;若以《国榷》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较,所载崇祯时期多有相同,这是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在史料来源方面似有一定承袭关系,但采用同一史料并非等同于代作。又张岱《与周戬伯书》说:“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著丹铅,以终厥役。”据此则张岱所协助者以崇祯部分为主,更非谷应泰出于巨金相购。谷应泰编撰《明史纪事本末》是以封建士大夫的立场总结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不仅一律诬蔑为“盗贼”,并多用丑化的写法,如诬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是“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而对于效忠君王的人物都作正面肯定,甚至不惜采用伪史记载。如燕兵进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自焚身死。但当时曾有建文帝未死,潜服出逃的传说,后来便有许多伪史乘机而作,其中最有系统者和万历年间所写《致身录》,记随建文出亡者凡22人。当时稍具历史知识者,无不指出其伪,论证十分明确,沈德符《野获编》、许元溥《吴乘窃笔》均指出系后人伪造的种种明证,“与逊国仕宦从亡,风影无涉”。而谷氏全用《致身录》之说,并作论云:“疑一龙之未出,摈众蛇而不载。”他相信这些伪史记载,并为那些“忠君”的人叫屈,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系统地概括了明朝一代的史实,仍应值得肯定。如关于农民起义,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和中期的河北、蜀中、江西,以及末年的全国性起义,都有专篇作比较集中的记载;又如修治运河、防御倭寇、宦官弄权以及矿税为害等,也都有专篇论述,这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安得壮士挽天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以道佐人主者。推荐。爱诗词网。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注释】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④有果:取得成功。⑤伐:夸耀。⑥壮:强盛。老:衰败。⑦不道:不合乎“道”。⑧已,死亡,衰亡。【今译】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集评】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总案】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