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犹唱后庭花上句

隔江犹唱后庭花上句朗读

【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处】唐·杜牧《泊秦淮》【译文】秋夜,秦淮河寒水澹荡,暮霭象轻纱笼罩在河上。两岸的皑皑白沙不见了,只见铺洒沙上的皎浩月光。我的船在河岸停泊下来,正好同对岸的酒家隔江相望,从灯火辉煌小酒楼上传出歌声,谁唱《玉树后庭花》?那么柔靡放荡!扬州的歌女不知南朝亡国恨,听歌的达宫贵人,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全诗】《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诗鉴赏1】此诗作于江宁(今南京),具体写作时间未详。秦淮河经过金陵城内流入长江,六朝以来为游览胜地,诗人夜泊秦淮闻歌女唱陈后主时流行的颓靡歌曲,不禁触景生情,作为此诗。前二写秦淮夜景,盖流经闹市中心的河流,两岸是商业区和“红灯区”集中的地带,两岸都有“酒家”,月夜上灯后,景色自胜日间。近人朱自清、俞平伯各有一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蜚声文坛,得历史与江山之助也。而本篇一开始即写“夜泊”,及秦淮夜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可知不是偶然的。月下沙岸尤明,水上则弥漫着一层轻纱似的烟雾,用句中排的形式,写景空灵细腻且有唱叹意味。有人说此句“写景萧寥冷寂,泊舟处当非繁华喧闹之处”,恐未必然。后二写闻歌有感,秦淮河不宽,故在舟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对岸的歌声。唐崔令钦《教坊记》录有《后庭花》曲(说详《春江花月夜》诗析),可见唐时尚在流行。六代兴亡之感慨,忧国忧民之情怀,一时涌向心头。诗只言“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那些座中颇有身份的听众呢,则不言而喻,世风之日下,时局之可忧,亦见于言外。旨意委婉,感慨转觉深沉。沈德潜、管世铭等均推此诗为唐人七绝之绝唱,乃至压卷之作。按关于“商女”,《辞源》释为歌女是正确的(“商”是宫商之商),“不知亡国恨”,是指不知所唱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无费解之处。《元白诗笺证稿》谓诗中“商女”是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扬州与金陵“隔江”,所以“不知亡国恨”,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反而搞复杂了,虽言出方家,不能不说是千虑一失。还有人说“商女”即商人女眷,与“酒家”无涉,恐未必然;从整个诗看,还是联系秦淮酒家,释为歌女,措意为深。【全诗鉴赏2】杜牧的古、近体诗都很出色。他的古体诗,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他的近体诗,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显出风流俊爽之美,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他尤其擅长七绝,在寥寥二十八个字中,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画面完整优美,寓意深曲悠长,感情饱满浓郁,使人玩味无穷。沈德潜评为“托兴幽微”,“远韵远神”。《泊秦淮》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揭露统治阶级一味醉生梦死、腐化堕落,丝毫也不关心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诗人担心在他们的靡靡之音中,将有亡国的危险。这样严肃这样重大的主题如何通过二十八个字来表现,既不能作干枯的政治说教,又不能作琐屑的细节描写,因此,诗人必须在构思上下一番苦功了。此诗构思很独特,表现很别致,通过秦淮歌妓月夜卖唱情景的描写,暗寓作者深沉的感慨,写得既鲜明,又含蓄,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幽深的含意。由此见出作者深厚的功力。首句完全写景。“烟笼寒水”和“月笼沙”互文见义,其意为:迷惘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的流水和沙滩,使人感到一阵阵寒意。诗人有意通过写景,给秦淮河渲染出一种凄清暗淡、萧瑟冷寂的气氛,这种气氛很适宜于商女演唱靡靡之音,也很适宜于诗人表现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时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笙歌聒耳。饭馆酒楼之上,急管繁弦,清音袅袅;娼家妓院之中,淫言浪笑,喧声嚣嚣,在那些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家伙看来,还挺热闹呢。然而诗人从这表面的热闹声中,看出了骨子里的凄冷,他有意避开了这些表面的“繁华热闹”,为我们塑造出上面这样一幅暗淡萧瑟的典型画面,在景物的描写中已隐含诗人不快不满的情绪。次句叙事。“夜泊秦淮近酒家”,诗人的船停泊在秦淮河的岸边,还靠近一家酒楼呢。这一句,不仅点明了题目,还交代了上文“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象,就是夜泊秦淮所见,下文商女所唱亡国之音,就是夜泊秦淮所闻。这样,靠了这个叙述句,就把所见与所闻勾连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三四两句叙述之中有议论。表面上是说,歌妓年幼无知,不懂得亡国之恨,还在那里演唱导致陈叔宝亡国的《玉树后庭花》呢!这靡靡之音,隔江传来,刺激了诗人的神经,引起了诗人的警惕,于是,对着这班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诗人愤怒地掷出了投枪。“不知”“犹唱”二词用得极好,既为“商女”开脱了责任,表明唱者无心卖唱,听者有意堕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那班达官贵人;同时,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忧愤的深广,心情的沉痛。试想一下,在泥潭里如果都是一塌糊涂的污泥浊水,倒也罢了。然而,这亡国之音却出自天真无知、不懂得亡国之恨、不甘心堕落的清白无辜的歌女之口,这是令人感到多么沉痛的事啊!诗人正是通过他那含蓄而曲折的笔法,表达出他那深沉而复杂的感情的。因此这首诗被前人评为“绝唱”,决不是虚誉之辞。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

()

《接吻门·严辰》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在罗马尼亚日乌县的布伦库什公园,有现代派名雕塑家康斯坦丁·布伦库什设计建成的三组艺术作品:“沉默的桌子”、“接吻门”、“未完的柱子”。“接吻门”由巨大的方石组成,正反两面左右石柱上,都同样刻有男女接吻的浮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