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四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何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共十二首,其六有“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指亲故凋零之事)”,可见是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作者五十岁时。半百之年,是古人最易警动心魂的。全组诗大都感念平生、自伤衰困,因有志未骋发慨,或想及时勉励,积极自备,它反映出孤独寂寞、白头吟望的垂老之年的诗人形象。
“人生无根蒂”一诗是第一首,写出作者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博大的胸怀和及时自勉、珍惜岁月的积极态度。
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开端四句写人们生存世间,不像草木般有根有蒂,附着在大地上,枯了还可再荣,而是飘忽无定,有如陌上轻尘。他们会分散,像飞蓬般随风远飏,四散飘转;同时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他们由少而壮而老,终于化为异物,转瞬之间,此身已非往常之身。这里固然有人生无常的感喟,但也显出他对事物持着发展的观点。
人生聚散无定,而且变化不常,人们生下地来就应亲密相处,有如手足,不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称兄弟。邻里乡人,得乐就该相聚作乐,斗酒虽少,也可欣然共饮,“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见出相互间的情谊。孔子曾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名言,作者却进一步提出“落地为兄弟”,显现出他广阔的胸怀。
人生不同于草木,又引起诗人的另一个意念:草木是“一岁一枯荣”,人呢?却是“盛年不重来”,正如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对这一点,人们可能消沉颓废,自暴自弃;也可能及时行乐,消磨年时。作者则表现了一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日沦西阿”一首是组诗之二,写见日月相催、时光如驶而兴感,中夜不寐,杯酒独挥,抒发日月掷人而有志未骋的悲哀。
首节四句,是从白日西坠、素月东升的景象起兴。一、二句写了日月,三、四便分承描写:白日依着西山徐徐隐去,空中还留下满天余晖;皎月刚从东岭升起,已经散发出烛照万里的清辉。这原是无限美好的境地,但在渐入老境别具怀抱的作者心目中,却只注意到日月递代之速,有着异样的感受。
次节六句,写的是时已中夜,风来入户,枕席生凉,景色已变,时季已改。因为感到景气之变,再也不能成眠;因为不眠而知道夜已转长。诗中“气变”的“气”,正是宋玉《九辩》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气”。《九辩》又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淮南子·缪称训》也说:“秋士悲。”作者这里写了种种迹象,就没明点一个“秋”字,但读者却不难领会诗人正是深怀秋士之悲。这秋夜孤寂之境,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心曲的对象,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于是只能“挥杯劝孤影”,寻求暂时的解脱。
三节紧承上文,坦陈内心感喟。首节四句到此有了着落——日月推移,无异是掷人远去。“时光容易把人抛”,是宋人佳句。作者用“掷”字,不仅新奇也富形象,先已开了门径。年光如流,有志未聘,令人悲不自胜(作者终于在这里吐露了“悲凄”),直到天晓心中还扰动不安——日出天晓又将如何呢?
诗是写从日落到天晓这一过程中的诗人的情怀,正因五十之年和“气变”、“时易”摇荡性情而形诸诗咏的,——唐代胸怀洒落的李白不也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诗中咏叹过“百年落半途,前途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吗?但从诗里也可看出作者并不纯是避世无为,否则,他也不会“不眠知夕永”、“终晓不能静”了。
“忆我少壮时”一首是组诗之五。诗中追忆少壮时心怀猛志,而岁月易逝,体力转衰,深感来日无多,寸阴可惜。
全诗四节,每节四句。首节回忆少壮时的情怀:虽无乐事可言,却还恬怡自适——正因“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知忧为何事;胸中只怀着猛志,一心想大有作为。这志向的宏伟远超四海,便设想仿效鸿鹄振翅高飞,一举千里。
次节写随着年华逝去壮志已逐渐消损,即使遇上欢乐情事也了无欣慰,有的只是“去日苦多”、壮志成空的忧虑。心境和往日的“无乐自欣豫”已经恍同隔世。表达上两句相映有致。
三节写而今体气渐已衰颓,一天天自感不如既往。时光有如大壑激流中的扁舟不停地飞逝,要想止住也身不由己——“年岁若坠”,古人已经深有感慨了。
结尾慨叹前途无几,来日止泊何处也茫然不可知。相传大禹爱惜寸阴,《淮南子·原道训》也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想到这些不禁充满警惧。这“惧”字,和上文的“忧虑”相应接,表现出作者的心态。
全诗分层写出少壮时的高远襟怀、当前的多忧多虑和瞻望未来的空漠、警惧,真切地展示出我国中古时期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命运。
“代耕本非望”一首是组诗之八,写自己尽力农桑,躬耕自资,却一直挣扎在贫困饥寒中,不禁感慨自伤。
作者既往的出仕和归耕是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但出仕是为了“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是为饥饿所驱。出仕得禄,以禄代耕,本非初志;而内心早有从事耕田植桑、自营衣食的打算。无奈弃官归来以后多年躬耕,从未怠惰荒废,却依然不得温饱,常以糟糠为食。首节四句,一句一转,简练、概括地把自己对仕与耕的态度和躬耕而遭饥寒的生活表达无余。
次节六句,写自己对生活并无奢望。“岂期”、“但愿”,一作反问,一是直陈,总的表示是但得一饱便已满足。《庄子·逍遥游》篇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作者的愿望并没超过鼹鼠的要求,但连这也告落空。“岂期过满腹”一句蕴蓄着无限沉痛。在衣着上,也不过希望冬天有件粗布袍可以御寒,夏天有件麻布衫可以度暑,却也无法如愿。怎能禁得住黯然自伤呢?全节就衣食两个方面用形象语言给“寒馁常糟糠”句作了申述,也为末节的抒感蓄势。
结处四句,深深寄情于周围的人们都能生活如意,自己却因不善谋生陷于贫窘。最后只能归之天理如此,无可奈何,——遣酒自陶,聊抒愁怀。
杂诗陶渊明。推荐。爱诗词网。陶渊明诗《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其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四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何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杂诗》共十二首,其六有“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指亲故凋零之事)”,可见是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作者五十岁时。半百之年,是古人最易警动心魂的。全组诗大都感念平生、自伤衰困,因有志未骋发慨,或想及时勉励,积极自备,它反映出孤独寂寞、白头吟望的垂老之年的诗人形象。“人生无根蒂”一诗是第一首,写出作者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博大的胸怀和及时自勉、珍惜岁月的积极态度。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开端四句写人们生存世间,不像草木般有根有蒂,附着在大地上,枯了还可再荣,而是飘忽无定,有如陌上轻尘。他们会分散,像飞蓬般随风远飏,四散飘转;同时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他们由少而壮而老,终于化为异物,转瞬之间,此身已非往常之身。这里固然有人生无常的感喟,但也显出他对事物持着发展的观点。人生聚散无定,而且变化不常,人们生下地来就应亲密相处,有如手足,不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称兄弟。邻里乡人,得乐就该相聚作乐,斗酒虽少,也可欣然共饮,“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见出相互间的情谊。孔子曾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名言,作者却进一步提出“落地为兄弟”,显现出他广阔的胸怀。人生不同于草木,又引起诗人的另一个意念:草木是“一岁一枯荣”,人呢?却是“盛年不重来”,正如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对这一点,人们可能消沉颓废,自暴自弃;也可能及时行乐,消磨年时。作者则表现了一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白日沦西阿”一首是组诗之二,写见日月相催、时光如驶而兴感,中夜不寐,杯酒独挥,抒发日月掷人而有志未骋的悲哀。首节四句,是从白日西坠、素月东升的景象起兴。一、二句写了日月,三、四便分承描写:白日依着西山徐徐隐去,空中还留下满天余晖;皎月刚从东岭升起,已经散发出烛照万里的清辉。这原是无限美好的境地,但在渐入老境别具怀抱的作者心目中,却只注意到日月递代之速,有着异样的感受。次节六句,写的是时已中夜,风来入户,枕席生凉,景色已变,时季已改。因为感到景气之变,再也不能成眠;因为不眠而知道夜已转长。诗中“气变”的“气”,正是宋玉《九辩》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气”。《九辩》又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淮南子·缪称训》也说:“秋士悲。”作者这里写了种种迹象,就没明点一个“秋”字,但读者却不难领会诗人正是深怀秋士之悲。这秋夜孤寂之境,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心曲的对象,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于是只能“挥杯劝孤影”,寻求暂时的解脱。三节紧承上文,坦陈内心感喟。首节四句到此有了着落——日月推移,无异是掷人远去。“时光容易把人抛”,是宋人佳句。作者用“掷”字,不仅新奇也富形象,先已开了门径。年光如流,有志未聘,令人悲不自胜(作者终于在这里吐露了“悲凄”),直到天晓心中还扰动不安——日出天晓又将如何呢?诗是写从日落到天晓这一过程中的诗人的情怀,正因五十之年和“气变”、“时易”摇荡性情而形诸诗咏的,——唐代胸怀洒落的李白不也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诗中咏叹过“百年落半途,前途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吗?但从诗里也可看出作者并不纯是避世无为,否则,他也不会“不眠知夕永”、“终晓不能静”了。“忆我少壮时”一首是组诗之五。诗中追忆少壮时心怀猛志,而岁月易逝,体力转衰,深感来日无多,寸阴可惜。全诗四节,每节四句。首节回忆少壮时的情怀:虽无乐事可言,却还恬怡自适——正因“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知忧为何事;胸中只怀着猛志,一心想大有作为。这志向的宏伟远超四海,便设想仿效鸿鹄振翅高飞,一举千里。次节写随着年华逝去壮志已逐渐消损,即使遇上欢乐情事也了无欣慰,有的只是“去日苦多”、壮志成空的忧虑。心境和往日的“无乐自欣豫”已经恍同隔世。表达上两句相映有致。三节写而今体气渐已衰颓,一天天自感不如既往。时光有如大壑激流中的扁舟不停地飞逝,要想止住也身不由己——“年岁若坠”,古人已经深有感慨了。结尾慨叹前途无几,来日止泊何处也茫然不可知。相传大禹爱惜寸阴,《淮南子·原道训》也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想到这些不禁充满警惧。这“惧”字,和上文的“忧虑”相应接,表现出作者的心态。全诗分层写出少壮时的高远襟怀、当前的多忧多虑和瞻望未来的空漠、警惧,真切地展示出我国中古时期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命运。“代耕本非望”一首是组诗之八,写自己尽力农桑,躬耕自资,却一直挣扎在贫困饥寒中,不禁感慨自伤。作者既往的出仕和归耕是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但出仕是为了“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是为饥饿所驱。出仕得禄,以禄代耕,本非初志;而内心早有从事耕田植桑、自营衣食的打算。无奈弃官归来以后多年躬耕,从未怠惰荒废,却依然不得温饱,常以糟糠为食。首节四句,一句一转,简练、概括地把自己对仕与耕的态度和躬耕而遭饥寒的生活表达无余。次节六句,写自己对生活并无奢望。“岂期”、“但愿”,一作反问,一是直陈,总的表示是但得一饱便已满足。《庄子·逍遥游》篇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作者的愿望并没超过鼹鼠的要求,但连这也告落空。“岂期过满腹”一句蕴蓄着无限沉痛。在衣着上,也不过希望冬天有件粗布袍可以御寒,夏天有件麻布衫可以度暑,却也无法如愿。怎能禁得住黯然自伤呢?全节就衣食两个方面用形象语言给“寒馁常糟糠”句作了申述,也为末节的抒感蓄势。结处四句,深深寄情于周围的人们都能生活如意,自己却因不善谋生陷于贫窘。最后只能归之天理如此,无可奈何,——遣酒自陶,聊抒愁怀。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齐威王烹阿大夫。推荐。爱诗词网。(节自《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①,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②,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③:“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者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④,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⑤。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译文】齐威王自从即位以来,国家很不安定,国家政事都委任给公卿大夫去办。九年之中,诸侯不断来攻打,因而国内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齐威王召见即墨地方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诋毁你的言语,我天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那里的田野开垦出来了,百姓们都能够自给;官吏对政事都很勤恳,没有公案堆积。齐的东方很安宁。这是因为你不来拉拢、恭维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名誉之故。”威王便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的俸禄。威王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受命守阿,赞扬你的言语我天天都听到。然而,我派使者去察看阿,那里的田野荒芜,未开垦,民众很贫苦。这之前,赵国攻打我们的甄邑,你未能出兵救援;卫国夺取了薛陵,你还假装不知道。是你用了大量钱币笼络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以求得荣誉罢了。”当天就将阿大夫烹死了,还将威王近臣之中那些常替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一起烹了。之后,即刻出兵向西攻击赵国、卫国。又在浊泽打败魏国,并将魏惠王围住,惠王被迫请求献上观的地方给齐国,以便求得和解。赵国将长城归还了齐国。于是,齐国的人都很震惧,个个都不敢掩盖、隐瞒坏人坏事,都实事求是地说话、行事。这样一来,齐国大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不敢对齐国用兵长达二十多年。【鉴赏】这是一则倡扬实事求是,惩庸奖勤的故事。本文所记较为简略,其它古籍所记较为详实。说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刚即位时,国内不稳定。后用邹忌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邹忌忠于职守,常常了解全国邑守“谁贤谁不肖”,以便向君王报告。同朝之人,众口皆赞阿大夫,贬责即墨大夫。齐威王听到汇报后,没有进行奖罚,而是调查研究,多次问左右亲信,回答与邹忌的报告大略相同。齐威王还嫌不够,又悄悄派人去阿邑和即墨两地进行调查。结果,真相大白。即墨之地,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吏勤政,无积案拖办,齐国的东方边境非常安宁。而阿邑之地,田野荒芜,人民冻馁,并且昔日赵兵攻甄,也不去救;卫取薛陵,也假装不知。齐威王得知了“贤”、“恶”,与左右汇报的情况完全相反。于是,他对即墨大夫那种“专意治邑”,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不慕虚名,不肯阿谀奉承,以致蒙受诽谤,遭到诬陷的崇高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进行“封赏”,并赞曰:“子诚贤令!”另一方面,对阿大夫那种以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近臣,以求美誉的恶劣作风,进行强烈的谴责,下令“烹杀”了阿大夫。而且,还“择其平日尤所亲信者十余人,次第烹之。”理由是这些人是君王的耳目,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说假话,欺骗君王。从此,齐国上下官吏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国内大治,诸侯畏服,正气上升,成就了一时的“霸业”。“烹阿”、“封即墨”的故事揭示了一条真理:只有求“真”打假,人民才能团结,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作为像齐威王那样的高高在上者,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说假话;作为下级官吏来说,要像即墨大夫那样,光明磊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真”不搞假。这样,上下齐心,是非清,赏罚明,正气升,邪气除,国强民富,事业兴旺。本文虽记述嫌略,但已体现出这一事件的基本精神,自古至今尤其对我们当今吏治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身无彩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人生礼赞。推荐。爱诗词网。《人生礼赞——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朗费罗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对我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昏睡的灵魂等于是死的①,事物的真相和外表不同。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它的归宿并不是荒坟;“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②,这话说的并不是灵魂。我的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艺术永恒,时光飞逝,我们的心,虽然勇敢、坚决,仍然像闷声的鼓,它正在伴奏向坟墓送葬的哀乐。在这世界的辽阔战场上,在这人生的营帐中,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迷人!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良知在心中,上帝在头上!伟大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③;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船只沉没了,绝望的时候,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对任何命运抱英雄气概;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要学会劳动,学会等待。(杨德豫译)【注释】①“昏睡的”,意为“怠惰的”。②“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是耶和华对亚当说的话。③沙:指古代计时用的沙漏中的沙粒。“时间的沙”,指人类的历史。而从下一节诗来看,这里的“沙”又可解释为“人生大海”岸边的沙滩。【赏析】这首诗作于1838年。它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美国北方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的乐观进取精神。诗人一开始就批判了“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的悲观论调。诗人认为,人的肉体虽然会毁灭,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如果因为人的肉体会灭亡,就让精神也“昏睡”,那才是真正的死亡。诗人明确表达了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的强烈愿望:要不断地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诗人认为,人生就是战场,不要留恋过去,也不要指靠将来,而要抓紧现在的一分一秒,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尽管人生短促,但是人是可以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诗人这里所说的脚印,就是指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开创新世界的业绩,它能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给人以鼓舞。诗的最后一段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整篇诗歌充满着对人生的乐观主义态度,渴望着战斗,渴望着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具有当时美国北方那种努力开拓、奋发图强的时代特征。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