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陶渊明

杂诗陶渊明朗读

陶渊明诗《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四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何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共十二首,其六有“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指亲故凋零之事)”,可见是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作者五十岁时。半百之年,是古人最易警动心魂的。全组诗大都感念平生、自伤衰困,因有志未骋发慨,或想及时勉励,积极自备,它反映出孤独寂寞、白头吟望的垂老之年的诗人形象。

“人生无根蒂”一诗是第一首,写出作者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表现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博大的胸怀和及时自勉、珍惜岁月的积极态度。

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开端四句写人们生存世间,不像草木般有根有蒂,附着在大地上,枯了还可再荣,而是飘忽无定,有如陌上轻尘。他们会分散,像飞蓬般随风远飏,四散飘转;同时也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他们由少而壮而老,终于化为异物,转瞬之间,此身已非往常之身。这里固然有人生无常的感喟,但也显出他对事物持着发展的观点。

人生聚散无定,而且变化不常,人们生下地来就应亲密相处,有如手足,不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称兄弟。邻里乡人,得乐就该相聚作乐,斗酒虽少,也可欣然共饮,“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见出相互间的情谊。孔子曾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名言,作者却进一步提出“落地为兄弟”,显现出他广阔的胸怀。

人生不同于草木,又引起诗人的另一个意念:草木是“一岁一枯荣”,人呢?却是“盛年不重来”,正如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对这一点,人们可能消沉颓废,自暴自弃;也可能及时行乐,消磨年时。作者则表现了一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白日沦西阿”一首是组诗之二,写见日月相催、时光如驶而兴感,中夜不寐,杯酒独挥,抒发日月掷人而有志未骋的悲哀。

首节四句,是从白日西坠、素月东升的景象起兴。一、二句写了日月,三、四便分承描写:白日依着西山徐徐隐去,空中还留下满天余晖;皎月刚从东岭升起,已经散发出烛照万里的清辉。这原是无限美好的境地,但在渐入老境别具怀抱的作者心目中,却只注意到日月递代之速,有着异样的感受。

次节六句,写的是时已中夜,风来入户,枕席生凉,景色已变,时季已改。因为感到景气之变,再也不能成眠;因为不眠而知道夜已转长。诗中“气变”的“气”,正是宋玉《九辩》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气”。《九辩》又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淮南子·缪称训》也说:“秋士悲。”作者这里写了种种迹象,就没明点一个“秋”字,但读者却不难领会诗人正是深怀秋士之悲。这秋夜孤寂之境,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心曲的对象,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于是只能“挥杯劝孤影”,寻求暂时的解脱。

三节紧承上文,坦陈内心感喟。首节四句到此有了着落——日月推移,无异是掷人远去。“时光容易把人抛”,是宋人佳句。作者用“掷”字,不仅新奇也富形象,先已开了门径。年光如流,有志未聘,令人悲不自胜(作者终于在这里吐露了“悲凄”),直到天晓心中还扰动不安——日出天晓又将如何呢?

诗是写从日落到天晓这一过程中的诗人的情怀,正因五十之年和“气变”、“时易”摇荡性情而形诸诗咏的,——唐代胸怀洒落的李白不也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诗中咏叹过“百年落半途,前途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吗?但从诗里也可看出作者并不纯是避世无为,否则,他也不会“不眠知夕永”、“终晓不能静”了。

“忆我少壮时”一首是组诗之五。诗中追忆少壮时心怀猛志,而岁月易逝,体力转衰,深感来日无多,寸阴可惜。

全诗四节,每节四句。首节回忆少壮时的情怀:虽无乐事可言,却还恬怡自适——正因“少年不识愁滋味”,更不知忧为何事;胸中只怀着猛志,一心想大有作为。这志向的宏伟远超四海,便设想仿效鸿鹄振翅高飞,一举千里。

次节写随着年华逝去壮志已逐渐消损,即使遇上欢乐情事也了无欣慰,有的只是“去日苦多”、壮志成空的忧虑。心境和往日的“无乐自欣豫”已经恍同隔世。表达上两句相映有致。

三节写而今体气渐已衰颓,一天天自感不如既往。时光有如大壑激流中的扁舟不停地飞逝,要想止住也身不由己——“年岁若坠”,古人已经深有感慨了。

结尾慨叹前途无几,来日止泊何处也茫然不可知。相传大禹爱惜寸阴,《淮南子·原道训》也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想到这些不禁充满警惧。这“惧”字,和上文的“忧虑”相应接,表现出作者的心态。

全诗分层写出少壮时的高远襟怀、当前的多忧多虑和瞻望未来的空漠、警惧,真切地展示出我国中古时期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命运。

“代耕本非望”一首是组诗之八,写自己尽力农桑,躬耕自资,却一直挣扎在贫困饥寒中,不禁感慨自伤。

作者既往的出仕和归耕是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但出仕是为了“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是为饥饿所驱。出仕得禄,以禄代耕,本非初志;而内心早有从事耕田植桑、自营衣食的打算。无奈弃官归来以后多年躬耕,从未怠惰荒废,却依然不得温饱,常以糟糠为食。首节四句,一句一转,简练、概括地把自己对仕与耕的态度和躬耕而遭饥寒的生活表达无余。

次节六句,写自己对生活并无奢望。“岂期”、“但愿”,一作反问,一是直陈,总的表示是但得一饱便已满足。《庄子·逍遥游》篇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作者的愿望并没超过鼹鼠的要求,但连这也告落空。“岂期过满腹”一句蕴蓄着无限沉痛。在衣着上,也不过希望冬天有件粗布袍可以御寒,夏天有件麻布衫可以度暑,却也无法如愿。怎能禁得住黯然自伤呢?全节就衣食两个方面用形象语言给“寒馁常糟糠”句作了申述,也为末节的抒感蓄势。

结处四句,深深寄情于周围的人们都能生活如意,自己却因不善谋生陷于贫窘。最后只能归之天理如此,无可奈何,——遣酒自陶,聊抒愁怀。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

《人生礼赞——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

朗费罗

()

坎坎伐檀

()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