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李璟

摊破浣溪沙李璟朗读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重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注释]

①此首词牌名称,各本多异,亦有作“浣溪沙”和“生花子”。

②亦有作“珠帘”。

③亦有作“三楚”。

[赏析]

南唐中主李璟,自幼秉性“闲雅”,且“好学能诗”。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死,李璟即位称帝。而对后周的屡次侵凌,他不惜割地称臣,以求得偏安江南。他当皇帝当得很窝囊,但却非常爱好和擅长文词,朝廷内也多重用词人,他本人的词作造诣极高。可以说,在整个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领域里,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正踞于其巅峰之上。刘毓盘在《词史》中指出:“言词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及宋之易安也。”这看法,已成不刊之论。

但极可惜的是,李璟的词作品,流传到今天,为数极少,仅三四首之多,较为可信的只有宋代陈振孙《直奈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中所提及的《应天长》、《望远行》和《摊破浣溪沙》(二首),其中后两首,则是使他享誉千古的杰构。只要读起它,无不感受到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卓然越出了花间词的藩篱,在那些饱含了愁与怨的词句中,所流露、渲泄的情怀,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弱小国主对个人荣华富贵得失的忧虑,而是升华为一种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他的两首《摊破浣溪沙》,从表面上看是写伤春和悲秋的老题材,主题也是传统的思归怀人,然而它所寄托的思想情怀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确实非一般诗词所能及。下面先看第一首。

首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其中“真珠”,或作“珠帘”,历代一些词评家考证,仍以为作“真珠”即可,其实就是“真珠编成的帘子”,所以确定为“真珠”并不会错。另外,在古诗词创作中,常常采取把实物词省去,而以这个主词前边的名词定语来借代。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词中有“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这第一句的“金翡翠”,即借代了“金翡翠罗帐”或“金翡翠罗衾”,这种常见的写作上的手法,俞平伯先生曾有过详尽的说明:“《笺注草堂诗余》在此下引李白‘真珠高卷对帘钩’,盖用古人成语耳,特太白诗之有‘帘钩’,意遂明晰,此并去‘帘’字,遂令人疑惑,其实古人词中本常有此种句法的……况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也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是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然哉,然哉!”也许又有人会问,用真珠编成帘子,其豪奢靡费,是不是太可耻了!这恐怕是太拘泥于字面上的写实了,而没有弄懂前人修词选语的用心和方法,即完全是为了唤起一种“高华之景”的目的。另外,这两件华美的器物·真珠帘和玉钩,不是也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尊贵的身份吗?卷帘上钩,因何而为之?这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所以也为下面的抒情表述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通看全词,这首句其好比为后面“卷起了帘”,启开了窗。“依前春恨锁重楼”,是第二句,是类似书法运笔中的顿笔、回锋:本来,词中所表现的女主人公独处深闺,孤寂苦闷难奈,她就卷起珠帘,想要看看楼外的春光,以求转换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她的所视所感却是大失所望,因为满眼的春恨竟把重楼都给封锁包围了,她的身心内外,都浸淹在茫茫无边的春愁之中,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桎梏啊!至此,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形象和心情,已被勾勒得颇为明确生动了。“风里落花谁是主”,许是主人公动于中发于声的沉吟之语,或者是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剖析?“风里”的“落花”,岂不是在暗喻主人公的身世和处境!是的,她曾像春花一样美丽过,她曾有过春花般的年华,只可叹红颜薄命,人世间的“风吹”雨打,终于春尽红消,她如今正在品味命运的悲凉!“谁是主”的叹惜,会使人马上联想到宋代的陆游,在他晚年那首有名的《卜算子》词中,诗人以梅花自喻,面对着风雨黄昏,高吟着“寂寞开无主”感叹着自己命运。可以说,他们的感触和慨叹,几近完全相同。“思悠悠”,结句骤然把笔拓开,字少而意远。“思”,此处要读成去声(四音)。是名词,也就是忧思、愁思、恨思,是女主人公全部情绪的总称。“悠悠”,即悠远、绵长,无穷无尽之意。《诗经》中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句;《楚辞·九辩》也有“袭长夜之悠悠”的描述;李陵《别诗》:“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等都是相同的含义。这三个字,轻轻地但又是有效地把前三句的描写带住,读起来令人愈想愈远,引发联想,深味不尽,将眼前一派春景闲愁推向更广远的空间。或许就用这种似曾相识的语句,使读者跨进唐人曾描绘过的意境中:“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在一番描写抒情之后,是过片变换了的手法,用神话、用典故继续写。“青鸟不传云外信”中的“青鸟”,取于旧题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所以,这里的青鸟即指信使。“云外”,极遥远的地方,暗示所思念处缥渺难寻。“不传云外信”,实际是无信可传,是春恨悠悠、闲愁万种的曲笔描述。此句可能袭用李商隐的“青鸟西飞竟未回”(《汉宫秋》),但却自然、佳妙。“丁香空结雨中愁”,写得哀婉深致。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一向爱被文人们比喻作郁结的愁绪,李商隐有一首《代赠》,吟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清代词家纳兰容若后来也写过:“并著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还有个尹鹗,有首《拨櫂子》词,就写得更令人酸楚:“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宋代王安石的:“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读起来还算感到亲切舒放些。这中间五代的李璟,把丁香结的寓意,可算是写出了极致。试想,若是丁香结晴日放开,愁绪可稍得消解,而环境却是在“雨中”!这“雨中愁”,和李商隐的“风中愁”,可算是各臻其妙。还更为绝特的是,又有一个“空”字来修饰,势必引起读者一番思索,玩味:徒怀愁心,枉凝愁绪,无人可知,无计可消,又有何用!到头来也只有自己独自忍受着孤寂、落寞与无望的磨折。这就是“空”的蕴意吧!和前一句的“青鸟不传”相辅相成,和“风里落花谁是主”相照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古今所推重。写至此,主人公已处在一种无法解脱,愁不堪言的地步了,然而即使这样,她怀人念远的心并未收回,她仍然在远瞩、仍然在寻觅……“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用的是一波三折法,先将主人公的视线、心思从楼前移转开,蓦然回首,竟看到是一派苍茫阔远的景象。“绿波”,指长江浩浩春水,从西而来。若“考证”一下,知南唐地处长江下游,三峡则在它遥远的西南方向上,在这儿登楼“回首”,无论如何也是望不到三峡的。但是,人的思念,人的向往,以及诗人的笔触,却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至的,这些主观的意念、情绪,可以流成一江春水,可以充溢整个人间宇宙,还可以弥漫古今的时间长河。为此,说这里有隐喻的手法也绝不牵强。同时,用“三峡”一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巫山神女的典故来,但联系全篇,又使这联想变成疑问:巫山虽远,神女又非人间,尚可幽期密会,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形单影孤,只能忍受着孤寂和愁苦的煎熬。这情景,真似李商隐曾描绘过的那样:“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另外,全词用这样的语句作结,其壮阔深远的意境,真出乎常人所料。不过,稍一体味,似乎也不费解,因为用这般旷远的意境结尾,还是为了表现思之远、愁之广,和上片方法相同,实际是收而不结,词的意境在词之外拓展而开,词作者要抒发的情绪尽可像三峡水一样,奔泻而不息。

历来词评家们都认为,李璟的词作,意境丰饶阔大,有着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詹安泰说:“拆开来看,各个句子都有独立的意境,合起来看,却从各种各样的意境中来表现同一主题。”此论甚是精当。

清词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旁通。”清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论道:“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用这样的观点来看李璟所写的春恨秋悲和怀远思归的传统题材,说他别有“寄托”,也未必不当,更何况还有像“风里落花谁是主”这类直抒胸臆的感慨呢?笔者认为,从这些词·包括另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是不难看出,作者分明是对自己家国命运的深重忧虑和哀愁。孤苦无望的思妇、香消翠残的荷花,在愁风苦雨中的摇落,完全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颗多么沉重的心!呜呼!“南朝天才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李山甫句)到了后主李煜悲凉地唱出:“几曾识干戈”和“一旦归为臣虏”而“垂泪对宫娥”时,“风里落花谁是主”的感叹,已远远不够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如梦令

李清照

()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