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相马

九方皋相马朗读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伯乐是大家所熟悉的善于相马的人物。据《石氏星经》说,主管天马的星宿叫伯乐。于是,人们把秦穆公时代(前659~前621)的相马能手孙阳叫做伯乐。本文却用伯乐来作陪衬烘托,塑造出一位更高级的相马能手——九方皋(《淮南子·道应训》作“九方堙”)。

本文说,伯乐年老了,秦穆公要他推举一位能相马的亲族作继承人。伯乐说:“一般良马可以从外形筋骨观察;天下最好的马呢,特征用言语形容不出来,恍恍惚惚,它跑起来尘土不扬(“绝尘”),足迹也没有(��,zhe,足迹;弭,无)。我的子辈们资质低下,可告诉他们相良马的方法,不可告诉他们相天下之马的方法。只有跟我一起打过柴(“缠”即捆柴的绳索,“薪菜”即采薪)的九方皋,相马能力不在我下,让他见您吧。”伯乐一席话,既说明伯乐不仅善于相马,而且善于察人,秉公办事,唯才是举;而且从侧面烘托了九方皋,使读者期待着一位相马的天才人物登场,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妙。

九方皋三个月内便在沙丘找到了一匹天下之马,使人觉得此人果真不凡,没有辜负伯乐的推荐。但是,他却把一匹黑色的公(牡)马,说成是一匹黄色的母(牝)马,连毛色、性别都搞颠倒了。难怪秦穆公不高兴,认为“糟了(败矣)”。至此,读者不免升起一团疑云,文章笔势由高峰跌入谷底。谁知伯乐与众不同,大声赞叹说:“他竟然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啊,这正是胜过了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表现啊!”笔势陡然腾空而上,读者的悬念则进一步加剧,期待着答案。伯乐于是说出一番道理,这番道理便是本文的基本寓意。

伯乐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专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所谓“精”、“内”、“所见”、“所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内在本质;所谓“粗”、“外”、“所不见”、“所不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非本质的外部形貌,包括毛色、性别等。九方皋能透过外表抓住本质,排除掉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所以叫做“天机”。伯乐又说:“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就从相马引申到了观察其他事物,把寓意提到了哲理的高度。

寓言所表现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看问题,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要抓住了本质,即使忽视某些表面现象,也没有多大关系;有时,甚至要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这是本文的深刻之处。但是,相马连毛色、性别也搞错了,而且赞扬这种错误,这就过于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强调直觉把握,忽视逻辑上的循序渐进、由表及里,认为高等的方法完全不可言传,这就表现了某些神秘主义色彩。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缺点,都在这则故事中反映出来了。

这则故事所表现的思想特色早已渗透到了传统文艺领域。宋代诗人陈与义《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不重外在的描摹与形似,而追求某种内在的风韵与神似,正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与九方皋相马所表现的思维特征是一致的。

这则故事在情节上大起大落,写相马能手却故作不识牝牡骊黄的惊人之笔,引人入胜;在手法上,用伯乐衬托九方臬,印象鲜明;点题时,使用重叠排比句式以强调同一思想,效果强烈。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

()

毛泽东诗词《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人生礼赞——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

朗费罗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

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

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