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泰山而小天下朗读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第二十九章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第三十章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第三十一章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第三十六章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第三十七章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第四十章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第四十一章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第四十二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第四十五章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小:以……为小。 澜:波涛。 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 科:坎,土坑。盈科:注满凹坑溢出边坎。 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孳(zī)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蹠(zhí):同“跖”,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著名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 间(jiàn):区别,差异。 杨子:名朱,魏国人,战国初期哲学家,主张“贵己”、“为我”。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国时代很流行。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摩顶放踵: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一说犹言彻头彻尾。 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说苑·修文》有颛孙子莫,或以为即是。 权:权变,变通。 甘:形容词用作动词。甘食、甘饮:觉得所食所饮的东西味道很美。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谓司马、司徒、司空。这里泛指高官。介:耿介,特立独行。 轫:同“仞”,七尺(或曰八尺)为仞。 性之:依照本性而行。 身之:身体力行。 假:通“借”。假之:假借为手段。 伊尹:商朝初年的辅弼大臣。 狎(xiá):亲近。不顺:这里指不依照礼义行事的人。 太甲:商汤的孙子,商朝第四位君主。桐:地名,盖即今河南偃师西南五里之尸乡。 反:同“返”。反之:让他返回王位。 篡:篡夺君位。 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居:指所处的环境。 广居:指仁。《滕文公下》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垤(dié)泽之门:宋国城门。 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 豕交之:像对待猪一样对待他。 币:指礼物。将:送。 虚拘:拘束于虚假的礼仪。 财:通“材”。 淑:通“叔”,拾取。艾(yì):同“刈”,取。淑、艾同义,“私淑艾”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正式的学生,而是私下仰慕而自学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 可几及:可以有希望达到。孳孳:同“孜孜”,努力求得。 彀(ɡòu)率:拉弓的标准。 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殉:从。以道殉身:指有机会出仕,则让道跟随自己施行于政。 “天下无道”二句:指不能出仕,则身与道皆隐。 以道殉乎人:指背离道而屈从别人。 爱:指一般的爱惜,如今人所谓爱惜粮食、爱惜能源之类。 仁:是基于对同类生命的恻隐仁慈之心的爱。亲:是基于血缘亲情的骨肉之爱。

〔鉴赏〕 在古代世界,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法的理论大多是由宗教哲学提供的,而在中国则主要包含于儒家的心性之学之中。关于自我完善和精神修养的问题,孟子形成了内容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对理想的人格应有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及其关系、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及其关系,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定。这几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需标本兼治的问题。

孟子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普通人在道德修养上的通病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在他看来,人们要学圣人并不难,只要照圣人的样子去做,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比如在同长者一起走路的时候,不要抢在前面,慢慢走,跟在后面,就有了“悌”的美德了。这实际上是“治标”,就是引导人们先从小事、身边事、容易的事做起,先以实际行动显示自己行善的愿望和决心。而在这几章中孟子着重讲治本,即一个人眼界的拓展,胸襟的开阔,性情志趣和精神气质的转变,让道德观念在心灵深处扎根萌发,使自己的灵魂充满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如火之始燃,愈燃愈烈。

因此,在道德修养上,孟子反对做表面文章,认为不能急功近利,他曾经把这方面急于求成的做法讽刺为“揠苗助长”。在本篇第二十七章他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喻说,过度饥渴会扰乱人们品味饮食的正常能力,同样,人心有特别急迫、强烈、过度的欲望,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孟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说:“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告子上》第十五章)为此,他提出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要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孟子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他看来,当时思想理论的最高峰是孔学,读圣人之书,服膺孔子之学,就能眼界高,目标远,胸襟阔。目光高远了,崇拜的是圣人的人格,向往的是圣人的事业,学习的是圣人的生活方式,如此,就能确立高尚的志向,追求远大的人生目标。“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明朝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的解释,就是“眼界欲空”。就是说由于只慕圣人之言行,所以就能鄙夷浅薄的人品,识别和排斥异端邪说;能高着眼看破流俗,不会受世俗之见、陈规陋习的束缚,对庸俗无聊的东西不感兴趣。所以孟子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第二,将灵魂安置于最尊贵、最宽广的居所。孟子发现居住环境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气质,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孟子从范邑来到齐国都城,远远地看见齐王的儿子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不禁深感“居”的重要。“居”和“养”是不同的。“养”只能改变人的身体外貌,而“居”则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和情态,使他具有特定的仪态和风度。王子住的房子、乘的车马、穿的衣服,与富人家的相比,差别也不是很大。但这只是“养”,还不是“居”。有了这些“养”,或许可以把有钱人家的子弟养得肥胖白嫩,但却养不出王子那样的气概。这种气概是“居”使之然,是王子在宫中和国家中的地位、是王宫中整体环境气氛造成的,这是富家子弟绝对没有的。鲁国国君来到宋国,守门的士兵听到他的声音口气便觉得很像宋国的君主,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居”的环境相似。由此孟子提出人的灵魂也需要一种最高贵、宽广的居所,一种最美好、净洁的环境。在他看来只有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灵魂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变得高贵而美好,才不会委琐、鄙陋。他认为这个居所就是“仁”,他称之为“天下之广居”,这是孔子“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天下之广居”之说突出了仁的思想比任何别的观念都更博大、崇高和圣洁,它能使人的心灵在任何时候对人世既有悲悯,又总是充满热情,使心灵不至于被灾祸、忧患和痛苦压垮,所以孟子又把仁比为人的灵魂的“安宅”。此外,仁不仅是众美德之首,又是各种美德之源,所以孔子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是实行了仁的美德了(见《论语·阳货》)。仁就近用以对待家人,远足以推广到自己的国家甚至整个天下,从而为个体的精神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发展的空间。所以第四十五章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在强调治本的重要性的同时,孟子力图把治本与治标加以巧妙地结合。他的弟子公孙丑曾经提出,圣人之道确实极其崇高和美好,就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使它变得可以有希望达到呢?孟子的回答是,高明的木匠不因为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规矩,神箭手羿也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的标准;君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如此,标准不能降低,但(就像射箭那样,)“引而不发”,就是说他们在路上合适的地方站着,作出跃跃欲试的姿态,让有能力的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他们就会努力赶上来。这就是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努力实行的标本兼治的做法。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题解

()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浪史

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

()

【诗句】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出处】唐·李白《怨情》。【译注】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全诗】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注释】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今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翻译】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赏析】有一位哲人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古代的闺怨诗诉说的就是这种铭心刻骨的爱情痛苦。李白此首闺怨小诗,通过一个幽居闺房的美人独坐帘下、深坐孤寂的情形,于工笔刻画中层层揭示美人由思而待、由待而哭、由哭而怨的心态活动过程,含蓄而细腻地展示了她内心复杂难言的爱情痛楚。首句,“美人”点明主人之身份,“卷珠帘”这一动作展示了美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而有所待的思春心态。“珠帘”两字,点出美人所处环境——寂寞幽深的闺房,为下句“深坐”伏笔。次句“深坐颦蛾眉”,此“深”字,写出了坐待时间的长久、心境的孤寂。“颦蛾眉”三字,刻画美人外貌神态,透露怨苦之情。第三句“但见泪痕湿”,如电影特写镜头,把焦点集中照射美人脸庞,美人内心的痛苦,通过脸上的“泪痕湿”和盘托出。诗的前三句,通过“卷珠帘”的动作,“坐”而“颦”的沉思,“泪痕湿”的表现,一层深一层地展示美人心态发展的轨迹,将她心中的怨恨,可以说已全部写尽,诗至此似可结束。可是结句却说“不知心恨谁?”这一问,使诗情陡起回澜。是啊,她的痛苦该怨谁呢?似乎她本人也不知道。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也就愈深一层。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独守空闺?以问收束全诗,使诗情有弦外之音,扩大了诗的容量,让短短四句小诗蕴藏了含蓄深婉的魅力。李白的绝句小诗常常深有此种情韵!

()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