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

杜牧赤壁朗读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今之湖北嘉鱼县境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曾于此爆发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命运,形成天下鼎立的格局。登临如此壮观的古战场,历代诗人无不感慨万端,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怀古咏史的诗作,其中杜牧的《赤壁》尤具情韵,被视为神品,至今脍炙人口。

诗的开首不同寻常,作者既未把眼光投向陡峭的岸壁、汹涌的江水,也未去追忆、展示横戈跃马的杀气、流血漂橹的残酷,而是经过对景物、意象的反复筛选,择取了一支断戟来表现古战场的遗址。这支“折戟”沉没沙中六百余年,并未销蚀掉,在江水冲击下露出沙层,经过磨洗被确认为当年大战之遗物。“折戟”虽残,却浓缩着整个战争的刀光剑影;它至今犹存,又将数百年时间、空间的跨度缩短在咫尺眼前。此处,不难想见诗人确认“折戟”时的复杂感受和慨叹。全诗借此旧物为发端,引发以下“怀古之幽情”,吐露积淀胸中的思绪,不仅前后过渡自然流畅,而且显现出一种点“铁”成金的艺术魅力。

三、四句更为绝妙,在十四个字的有限天地内,作者别具匠心地熔铸出四个抒情形象:一是“周郎”,即周瑜,孙吴大军的统帅,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以出奇制胜的攻击,置数十万曹军于死地,赢得战争的胜利;二是“东风”,周瑜以少胜多的诀窍在于火攻,而火攻的关键时刻,天空旋起强劲东风,风助火势,胜利迅即倒向孙吴军队;三是“铜雀”,即战争另一方首领曹操在都城所建的歌舞楼台,专供饮酒赋诗,与美女玩乐;四是“二乔”,二人皆是东吴著名美女,其中大乔为孙策夫人,东吴国主孙权的兄嫂,小乔便是周瑜夫人,姐妹均为东吴统治集团中最显贵的皇亲。作者之所以从大量史实中提炼、熔铸这样四个形象,其目的全在从反面落笔,独出机杼地咏叹这场历史大战:假使东风不给周郎火攻以方便,那么战争胜负就可能相反,如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大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都城,则社稷倾复、生灵涂炭,大小二乔也将沦为战俘,关在铜雀台内,供曹操享用。作者以假想的情事和结局,评论历史,融赞美与慨叹为一体,意在反衬和突出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东吴、周瑜命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咏史诗中,杜牧曾不止一次地运用过这种“反说其事”艺术手段,如《题乌江亭》评论项羽时,不正面写其失败,反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和战争胜负是客观的,不容歪曲,但想像的夜空,群星灿烂,浩渺无垠,只要抓得准,必然给人一唱三叹的审美感受。

《赤壁》这首诗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论,如宋人许凯就认为,杜牧写诗不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这种所谓“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批评,显然失之浅薄,二乔不是普通美女,而是东吴皇家贵妇,作为艺术形象出现诗中象征和代表着国家尊严,“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以“毛”无所附,人无所依,逆说“皮”之不存,国之败亡,真可谓以小见大,妙不可言。另外,古今均有诗评家认为,此诗将战争胜利归结于东风之力,削弱了周瑜指挥之高明果决。此论从表层看,不无道理,但实则未得诗之真味。杜牧一生沉浮宦海,26岁中进士,但因秉性耿直,两度排挤出京,生活颇不得意,而他精于兵法,通晓晚唐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有治国佐政之才,却始终未得良机一显身手,故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本诗强调东风作用,意谓象周瑜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需要借助东风之力,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便利,而自己虽有周瑜之抱负、才学,却从无“东风”之便,如果“东风”有助,境遇较好,我杜牧又何尝不能如同周郎一般,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自比周瑜,又以“东风不与杜郎便”的境遇差异来感叹自己的抑郁之怨,便是作者创作本诗的思想契机。镏绩《霏雪录》中说:“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用它来说明《赤壁》的深层意蕴,当是再适合不过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题解

()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