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译文】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赏析】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江枫”和“渔火”;反过来,又由于“江枫”和“渔火”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的“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鉴赏】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刘学锴语)。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作者】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张继 枫桥夜泊。推荐。爱诗词网。【题解】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全诗】《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译文】夜正深,月将落,霜华寒气弥漫四空,归宿巢中的鸦群偶尔发出一二鸣啼声,是月魂的惊悚,还是禽梦的呓语?夜色深沉中依稀可辨的江枫和星星渔火相映,将人间静谧的梦乡时刻衬现得尤为安宁。我在客舟中倚枕难寐、静听着姑苏城外这座寒山名刹中,传出令人销魂的半夜钟声!【赏析】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诗中秀丽的山川之景和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蜚声中外,传诵人口。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扣住诗题中“夜泊”二字,进一步写景抒情。这一句也写了三种景象。“江枫”的“江”,指从枫桥下流过的古运河。诗人透过迷蒙的夜色,能隐约看见河岸上的枫树。《楚辞·招魂》有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前人惯把“江枫”和愁情联系起来,这里写“江枫”也是景中寓情。“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枫桥是古运河的重要渡口,在那里停泊着许多渔舟。作者隔着水面,看到点点渔火,在一片幽暗之中晃动闪烁,逗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江枫”和“渔火”,动静相衬,明暗相配,组成了清幽的夜泊之景。“愁眠”,是说作者怀着旅愁在船舱中躺着,辗转不眠。这是此句的关健性词语:正因为怀愁难眠,所以能从舱中看到“江枫”和“渔火”;反过来,又由于“江枫”和“渔火”的相对相伴,触景生情,增添哀愁,更使他夜不能寐。“对愁眠”的“对”字,在这里具有双向性质,体现了夜泊之景和旅人之情的交相融合。“愁眠”也是全诗的中心,既承上,又启下,前面所见到的景象和后面所听到的钟声,都由这二字相贯串,形成了诗的完整意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既点出诗人泊船的所在,又写明下面夜半钟声的出处。寒山寺离枫桥很近,从枫桥向东望去,在夜色中可以隐隐看到寺宇的某些轮廓,当然也能清晰地听见寺内传出的钟声。此处直接点明这名城古刹,除了起到由夜泊之景向夜半钟声过渡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使人自然地想起寺内肃穆的殿宇,庄严的佛像,由此产生出一种历史文化美的感受。至此,江枫渔火和寺影相映成趣,自然风物美和历史文化美合而为一,融化在作品诗意美的表现之中。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声象并茂,是优美的诗,也好像是生动的画和富于韵味的乐曲,具有独特而永久的艺术魅力。这诗出现后,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就很有代表性:“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枫桥夜泊》还很早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一首28字的小诗,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鉴赏】一千二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秋夜,一个游子从停泊在枫桥边的舟中醒来,四顾旷野茫茫,天霜水寒,耳畔钟声余音缭绕,凄清、惆怅、感动……诸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首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啼叫,清寒的霜气弥漫在秋夜幽寂的天地。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以简洁而鲜明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感受,静中有动地渲染出秋天夜幕下江南水乡的深邃、萧瑟、清远和夜宿客船的游子的孤寂。枫桥所在水道,只是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狭窄河道之一,并无茫茫江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一说是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但“江枫”二字本身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姑且想象出一片空阔浩淼的水面,(或许这也正是作者当年的想象),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入眠。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自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优美的艺术境界。三四两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在深秋苍凉静谧的夜空,骤然响起悠远的钟声,该对愁卧舟中的游子的心灵造成多么大的震撼。而这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的积淀,包容着佛性的旷达,“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刘学锴语)。本诗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作者】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策马前途须努力。推荐。爱诗词网。“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砥砺教化·百折不馁”类的诗句。诗句写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样长嘘短叹,而要快马加鞭,冲破重重障碍,奋力向前。表现出诗人刚强的性格及刻苦奋进的精神。如今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注:龙钟,潦倒貌。李涉“岳阳别张祜”“全唐诗”第5427页。繁体:“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策馬前途須努力,莫學龍鐘虛嘆息”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砥礪教化·百折不餒”類的詩句。詩句寫不要象失意潦倒的人那樣長噓短嘆,而要快馬加鞭,沖破重重障礙,奮力向前。表現出詩人剛強的性格及刻苦奮進的精神。如今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註:龍鐘,潦倒貌。李涉“嶽陽別張祜”“全唐詩”第5427頁。拼音:“CeMaQianTuXuNuLi,MoXueLongZhongXuTanXi”DeYiSai,QuanShi,ChuChu,JieShi,ShangXi“CeMaQianTuXuNuLi,MoXueLongZhongXuTanXi”ShiGuanYuMiaoXie“YuLiJingShi·DiLiJiaoHua·BaiSheBuNei”LeiDeShiGou。ShiGouXieBuYaoXiangShiYiLaoDaoDeRenNaYangChangShiDuanTan,ErYaoKuaiMaJiaBian,ChongPoChongChongZhangAi,FenLiXiangQian。BiaoXianChuShiRenGangJiangDeXingGeJiKeKuFenJinDeJingShen。RuJinRengRanYouZhaoShenKeDeJiaoYoYiYi。Zhu:LongZhong,LaoDaoMao。LiShe“YueYangBieZhangHu”“QuanTangShi”Di5427Xie。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遥怜小儿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
墓园挽歌。推荐。爱诗词网。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苍茫的景色逐渐从眼前消退,一片肃穆的寂静盖遍了尘寰,只听见嗡嗡的甲虫转圈子纷飞,昏沉的铃声催眠着远处的羊栏。只听见常春藤披裹的塔顶底下一只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怪人家无端走近它秘密的住家,搅扰它这个悠久而僻静的领土。峥嵘的榆树底下,扁柏的荫里,草皮鼓起了许多零落的荒堆,各自在洞窟里永远放下了身体,小村里粗鄙的父老在那里安睡。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使山鸣谷应的猎号再不能唤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在他们,熊熊的炉火不再会燃烧,忙碌的管家妇不再会赶她的夜活;孩子们不再会“牙牙”的报父亲来到,为一个亲吻爬到他膝上去争夺。往常是:他们一开镰就所向披靡,顽梗的泥板让他们犁出了垄沟;他们多么欢欣的赶牲口下地!他们一猛砍,树木就一棵棵低头!雄心别嘲讽他们实用的操劳,家常的欢乐、默默无闻的运命;豪华也不用带着轻蔑的冷笑来听讲穷人的又短又简的生平。门第的炫耀,有权有势的煊赫,凡是美和财富所能赋予的好处,前头都等待着不可避免的时刻: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骄傲人,你也不要怪这些人不行,怀念没有给这些坟建立纪念堂,没有让悠长的廊道、雕花的拱顶洋溢着洪亮的赞美歌,进行颂扬。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难道能恢复断气,促使还魂?荣誉的声音能激发沉默的死灰?谄媚能叫死神听软了耳根?也许这一块地方,尽管荒芜,就埋着曾经充满过灵焰的一颗心;一双手,本可以执掌到帝国的王笏或者出神入化的拨响了七弦琴。可是知识从不曾对他们展开它世代积累而琳琅满目的书卷;贫寒压制了他们高贵的襟怀,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的散发给荒凉的空气。……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糊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至于你,你关心这些陈死人,用这些诗句讲他们质朴的故事,假如在幽思的引领下,偶然有缘分,一位同道来问起你的身世——也许会有白头的乡下人对他说,“我们常常看见他,天还刚亮,就用匆忙的脚步把露水碰落,上那边高处的草地去会晤朝阳;“那边有一棵婆娑的山毛榉老树,树底上隆起的老根盘错在一起,他常常在那里懒躺过一个中午,悉心看旁边一道涓涓的小溪。“他转悠到林边,有时候笑里带嘲,念念有词,发他的奇谈怪议,有时候垂头丧气,像无依无靠,像忧心忡忡或者像情场失意。“有一天早上,在他惯去的山头,灌木丛、他那棵爱树下,我不见他出现;第二天早上,尽管我走下溪流,上草地,穿过树林,他还是不见。“第三天我们见到了送葬的行列,唱着挽歌,抬着他向坟场走去——请上前看那丛老荆棘底下的碑碣,(你是识字的)请念念这些诗句”:墓铭 这里边,高枕地膝,是一位青年,生平从不曾受知于富贵和名声;知识可没有轻视他生身的微贱,清愁把他标出来认作宠幸。他生性真挚,最乐于慷慨施惠,上苍也给了他同样慷慨的报酬: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别再想法子表彰他的功绩,也别再把他的弱点翻出了暗窖(它们同样在颤抖的希望①中休息),那就是他的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卞之琳译)注释:①“颤抖的希望”,是因为基督教义认为世界末日即最后审判日,届时死人都得从坟墓里起来接受审判。【赏析】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重要的“墓园派”诗人。格雷写诗,量少却质精。他最优秀的诗篇,往往表现出重沉思而不是行动、重个人冥想而不是大众狂欢的特征,语言优雅而较少雕琢,流畅却不显得松散,明晰却充满韵味。《墓园挽歌》正是这样一首诗歌。这首挽歌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时的好友理查德·威斯特。虽然中学毕业以后,格雷上了剑桥大学,威斯特去了牛津大学,两人并没有因此断了联系,而是书信往来不断。1642年,威斯特不幸去世,格雷备受打击,准备撰写挽歌,寄托哀思。这一写,便历经多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纵观全诗,其内容明显超越了对具体个人的哀思,而是通过乡村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诗歌语言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伤情怀,与当时英国社会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情感体验相呼应,体现了一代人的情绪。19世纪的作家斯温伯恩曾说,以悼亡诗而论,格雷的这首诗歌在今后的世世代代里将永远无可置疑地占据鳌头,就连对格雷存有偏见的约翰逊,也对该诗赞不绝口。可以说,《墓园挽歌》是英语诗歌中最有吸引力又最耐读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开头三节,格雷首先进行设景:黄昏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民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诗人孑然立于墓地。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远处的铃声“昏沉”作响、不知名的甲虫“嗡嗡”地飞来飞去、阴郁的鸱枭“向月亮诉苦”……此情此景,此声此音,无不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尤其是第一句“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格雷巧妙地把夜的降临比作白天的死亡,点出了他在墓园冥思的下文。在紧接其后的四节诗歌里,格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描写墓园中沉睡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粗鄙”、清贫,却也过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如今,“香气四溢的晨风”的呼召、“燕子从茅草棚子里吐出”的呢喃、“公鸡的尖喇叭”以及“使山鸣谷应的猎号”都不能把他们从“荒堆”和“洞窟”里唤醒。他们长眠于此,默默无语。在随后四节诗歌里,格雷提出了死亡面前贫富均等的思想。权贵们虽然生前显赫,但“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权力和财富并不能改变死神的意志。即使他们还要用“栩栩的半身像”、“铭刻了事略的瓮碑”夸耀自己的身份,也不可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因为这些身外的装饰并不能令他们“恢复断气,促使还魂”。死亡是众生同赴的归属,在死亡面前,权贵们不再有傲慢的资本,他们与那些生时勤俭朴实、死后墓地简陋的劳苦大众一起接受生命终止的宿命。在对权贵和虚荣进行谴责和嘲讽之后,格雷把同情的笔锋转向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们没有投生到条件良好的家庭,被“贫寒”剥夺了学习和造就的机会,因而无法发挥才能、施展抱负。或许,正是在这些“粗鄙”的农民当中,有不亚于弥尔顿的诗歌天才,有强过汉普敦和克伦威尔的领袖人物,但现实的境况却压制了他们走向“光荣的道路”的可能。他们好似深埋在海底的“晶莹皎洁的珠宝”,或者在荒野上独自“吐艳”的花朵,遭命运无情地埋没。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相当不幸。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不幸,帮助他们“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坚持了不声不响正路”。他们没有“雄心”、“豪华”、“荣誉”、“谄媚”和“知识”,他们在“贫寒”中保留了自己的纯真本性。正所谓无权也无罪,地位低下,未尝不是一种福佑。在最后九节诗歌里,格雷对自己死后的情景展开了联想。有朝一日,偶然的缘分也许会将一位同样对往者心存感念的“幽思”之人引领到他的墓前。这位有心人可能会对他产生兴趣,向路过的“白头的乡下人”打听他的生平。于是,我们通过“白头的乡下人”的描述,看到了格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曾踏着“露水”去“会晤朝阳”,曾在午后“懒躺”在一棵“老根盘错”的山毛榉树下,也曾“转悠到林边”排遣自己的情感。他就像接下来的墓铭中概括的一样,远离尘世虚荣,“生性真挚”,“乐于慷慨施惠”,最后投入“天父和上帝的怀抱”。其中,“他给了坎坷全部的所有,一滴泪;/从上苍全得了所求,一位朋友”,刚好映衬了格雷感伤的情怀,以及与威斯特之间的友谊。全诗一共三十二节,每节由四行五音步抑扬格的诗句组成,押abab式的交韵,结构匀称,节奏齐整,韵脚严格,表现出古典主义的文雅气质。诗歌中不时出现的“雄心”、“豪华”、“荣誉”、“知识”之类的人格化抽象名词,也体现了古典主义作家们力图将具体事物扩展为普遍品质、表达“永恒真理”的用意。但在古典主义艺术的外衣之下,《墓园挽歌》传达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对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正是从《墓园挽歌》开始,英国诗歌才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被感情或感受所取代。(蔡海燕)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