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出名猪要壮

人要出名猪要壮朗读

是说人出了名会招致麻烦,就像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掉一样。清·方苞《跋先君子遗诗》:“人惧名,豕惧壮”,就是这句古谚的通俗说法。这一俗语源自神医华佗。

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被曹操封为襄阳牧,镇守襄阳、合肥等重地。一天他回到家里看到8岁的儿子一瘸一拐,便问夫人怎么回事。夫人说:“前几天带儿子回娘家小住,儿子和乡间孩子登山玩耍时摔断了腿骨。姥姥家人非常惊恐,就请乡下接骨郎中给小儿治腿,谁知,腿接好后落下如此残疾。”

张辽听了,哀叹道:“本想让儿子子承父业,谁知遇到这么一个劫难,可惜!可叹!”家人见张辽如此忧伤很不忍心,便进言:“我家乡有一郎中,医术精湛,尤其治跌打损伤拿手,不妨请他来一试?”张辽听后摆手说:“已经残疾了,就算请来神医也没有办法了!”

张辽夫人救子心切,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让家人把那个郎中请到府中,为儿治疾。

这位30多岁的郎中,一身乡下人打扮,脸上透着机灵,他看后说:“伤势本来并不严重,只是接错了,不彻底治会影响少爷一生的前程。”张夫人问:“能不能治好?”郎中说:“试试看,但你不许在场。”

郎中让少爷先喝了一碗调好的药汤,少爷感到浑身发麻,趁少爷不注意,把错接的腿踹断重接。然后又取出一粒丹丸让少爷服下。经过几个月治疗,少爷腿恢复得非常好,像以前一样,一家人非常高兴,赶紧把消息告诉了张辽,张辽看到儿子,连说:“神医!神医!”

这个乡下郎中就是安徽亳县(今亳州)人华佗,当初他给少爷先喝的是麻沸散,后吃的是接骨丹。

张辽看到华佗治好了儿子的腿,十分佩服,想把他留在军中任职,华佗婉言谢绝。张辽以三百两纹银相赠,华佗只留十两作药费,其余全部退还。从此,张辽逢人便讲华佗医术如何精湛,医德如何高尚。由于张辽位高言贵,经过他这么一宣传,神医华佗就出了名。

蜀国守荆州的主将关羽,右肩被毒箭射伤,伤势严重,听说华佗大名后,便请来为他刮骨疗毒。华佗名声传遍中原大地。

后来曹操请他来医治脑疾。华佗诊断后对曹操说:“你脑中有一沙粒,名曰混脑沙,需开颅取沙。”曹操生性多疑,怀疑华佗是受人指使杀害他,就把华佗抓进大狱。最后华佗被害死狱中。

华佗死后,亳县家乡父老非常难过。他们悲痛地说:“华佗之死,死在了他的出名上,就像猪长肥了被宰掉一样,如果他和常人一样,默默无闻地为百姓治病,怎么会被曹操害死呢?”

从此,“人怕出名猪怕壮”作为一句俗语,在中原一带民众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俗话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终久不知怎么样呢。”

现此俗语亦指人出了名,为保住名位,怕事或保守,不再有所作为。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夜阑人静,梦里重温了年轻时的欢乐生活。于是便哭泣起来,泪水冲淡了胭脂,在脸上凝成了纵乱的痕迹。梦中回忆,空垂悲泪。是对往日韶华虚度的追悔,也有对现实艰难处境的哀愤。“红阑干”逼真地再现了琵琶女哭后的状态。注:少年事,年轻时欢乐的生活。阑干,纵横貌。形容泪流的样子。【鉴赏】夜深的时候,忽然在梦中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往事,忍不住泪流满面,把脸上的红色胭脂都弄得凌乱模糊了。阑干:在这里指的是脸上的脂粉被泪水沾湿,顺着泪水流下,仿佛是一排排的阑干。过去的欢乐往事,突然在梦中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叹身世飘零,只觉满心凄楚,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也。

——《尹文子》

()

(节自《陈丞相世家》)

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