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姚熔1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2;江南蟹雄3,螯堪敌虎4。然取蜂儿者不论斗5,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6。
蜂窟于土或木、石7,人踪迹得其处8,则夜持烈炬临之9,蜂空群赴焰,尽殪10。然后连房刳取11。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12,莫不郭索而来13,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14。
1姚熔(生卒年不详):南宋人,一生潦倒,著述多散佚,仅少数被周密收入《齐东野语》。2尾:指蜂尾螫人的毒针。3雄:厉害。4螯:蟹的第一对足,形如钳。5蜂儿:蜂蛹,此物可食。不论斗:不须争斗。6血指:手指流血。7窟:建巢。8踪迹:跟踪其形迹。9烈炬:燃烧极旺的火把。10殪(yi):死。11房:指蜂巢。刳(ku)取:割取。12水浒:水边。13郭索:蟹爬行的样子。14殒:死亡。
【析点】这篇短文似乎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但只要人们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避开其强项——“尾”“螯”,抓住其弱点——“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便能“取蜂儿”而“不论斗”,“捕蟹”而“不血指”,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在于:由蜂蟹的“趋炎”殒命,寓意鲜明地告诫那些不安分的趋炎附势之徒,指出他们决无好下场,“其殒也固宜”,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死路一条。
作者深悉江淮蜂蟹之性,又深谙捕蜂蟹之术,随感起兴而成此寓理散文。其事,富生活意趣;其理,颇精辟警策
江淮之蜂蟹。推荐。爱诗词网。宋·姚熔1淮北蜂毒,尾能杀人2;江南蟹雄3,螯堪敌虎4。然取蜂儿者不论斗5,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6。蜂窟于土或木、石7,人踪迹得其处8,则夜持烈炬临之9,蜂空群赴焰,尽殪10。然后连房刳取11。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12,莫不郭索而来13,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14。1姚熔(生卒年不详):南宋人,一生潦倒,著述多散佚,仅少数被周密收入《齐东野语》。2尾:指蜂尾螫人的毒针。3雄:厉害。4螯:蟹的第一对足,形如钳。5蜂儿:蜂蛹,此物可食。不论斗:不须争斗。6血指:手指流血。7窟:建巢。8踪迹:跟踪其形迹。9烈炬:燃烧极旺的火把。10殪(yi):死。11房:指蜂巢。刳(ku)取:割取。12水浒:水边。13郭索:蟹爬行的样子。14殒:死亡。【析点】这篇短文似乎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但只要人们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避开其强项——“尾”“螯”,抓住其弱点——“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便能“取蜂儿”而“不论斗”,“捕蟹”而“不血指”,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在于:由蜂蟹的“趋炎”殒命,寓意鲜明地告诫那些不安分的趋炎附势之徒,指出他们决无好下场,“其殒也固宜”,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死路一条。作者深悉江淮蜂蟹之性,又深谙捕蜂蟹之术,随感起兴而成此寓理散文。其事,富生活意趣;其理,颇精辟警策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齐威王烹阿大夫。推荐。爱诗词网。(节自《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①,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②,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③:“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者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④,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⑤。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译文】齐威王自从即位以来,国家很不安定,国家政事都委任给公卿大夫去办。九年之中,诸侯不断来攻打,因而国内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齐威王召见即墨地方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诋毁你的言语,我天天都能听到。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那里的田野开垦出来了,百姓们都能够自给;官吏对政事都很勤恳,没有公案堆积。齐的东方很安宁。这是因为你不来拉拢、恭维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名誉之故。”威王便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的俸禄。威王又召见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受命守阿,赞扬你的言语我天天都听到。然而,我派使者去察看阿,那里的田野荒芜,未开垦,民众很贫苦。这之前,赵国攻打我们的甄邑,你未能出兵救援;卫国夺取了薛陵,你还假装不知道。是你用了大量钱币笼络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以求得荣誉罢了。”当天就将阿大夫烹死了,还将威王近臣之中那些常替阿大夫说好话的人都一起烹了。之后,即刻出兵向西攻击赵国、卫国。又在浊泽打败魏国,并将魏惠王围住,惠王被迫请求献上观的地方给齐国,以便求得和解。赵国将长城归还了齐国。于是,齐国的人都很震惧,个个都不敢掩盖、隐瞒坏人坏事,都实事求是地说话、行事。这样一来,齐国大治。各国诸侯闻听此事,不敢对齐国用兵长达二十多年。【鉴赏】这是一则倡扬实事求是,惩庸奖勤的故事。本文所记较为简略,其它古籍所记较为详实。说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刚即位时,国内不稳定。后用邹忌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邹忌忠于职守,常常了解全国邑守“谁贤谁不肖”,以便向君王报告。同朝之人,众口皆赞阿大夫,贬责即墨大夫。齐威王听到汇报后,没有进行奖罚,而是调查研究,多次问左右亲信,回答与邹忌的报告大略相同。齐威王还嫌不够,又悄悄派人去阿邑和即墨两地进行调查。结果,真相大白。即墨之地,田野开辟,人民富饶,官吏勤政,无积案拖办,齐国的东方边境非常安宁。而阿邑之地,田野荒芜,人民冻馁,并且昔日赵兵攻甄,也不去救;卫取薛陵,也假装不知。齐威王得知了“贤”、“恶”,与左右汇报的情况完全相反。于是,他对即墨大夫那种“专意治邑”,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不慕虚名,不肯阿谀奉承,以致蒙受诽谤,遭到诬陷的崇高品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进行“封赏”,并赞曰:“子诚贤令!”另一方面,对阿大夫那种以重金贿赂齐威王左右近臣,以求美誉的恶劣作风,进行强烈的谴责,下令“烹杀”了阿大夫。而且,还“择其平日尤所亲信者十余人,次第烹之。”理由是这些人是君王的耳目,却“私受贿赂,颠倒是非”,说假话,欺骗君王。从此,齐国上下官吏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国内大治,诸侯畏服,正气上升,成就了一时的“霸业”。“烹阿”、“封即墨”的故事揭示了一条真理:只有求“真”打假,人民才能团结,生产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作为像齐威王那样的高高在上者,不要偏听偏信,要兼听则明,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对说假话;作为下级官吏来说,要像即墨大夫那样,光明磊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真”不搞假。这样,上下齐心,是非清,赏罚明,正气升,邪气除,国强民富,事业兴旺。本文虽记述嫌略,但已体现出这一事件的基本精神,自古至今尤其对我们当今吏治仍有不小的警示意义。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推荐。爱诗词网。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现常用“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也劝诫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多加谨慎。也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浣溪沙 欧阳修。推荐。爱诗词网。《浣溪沙》·欧阳修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首词是描写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的春景,也微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苦恼心情。词的上片,描写颍州西湖,画船荡漾,游人如织。“堤上游人逐画船”,只用一个“逐”字,生动地描写出了游人熙攘、热闹非凡的情景。“拍堤春水四垂天”,写出了春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美丽图景。“绿杨楼外出秋千”,他又用绿杨湖畔的美人正在玩弄秋千,作为西湖的陪衬,更显出了西湖的妩媚,这“出”字用得极妙。下片,写欧阳修自己游西湖的情景,首句用自我调侃的语气:“白发戴花君莫笑”,老年人插花,表现了欧阳修的乐而忘形,其实这个“乐”是苦中作乐。“六么催拍盏频传”,“六么”,曲调名;“拍”,节拍。这是说,在船上急管繁弦,频频举杯。结句“人生何处似尊前”,字里行间,道出了宦海浮沉、政治苦闷的心态。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
【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出处】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意思】没有几天我们就要一醉而别了,所以我们在一起几乎游遍了这一带所有的名胜古迹,楼阁亭台。什么时候这石门路上能够让我们再度相逢,金樽重开?【全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①天宝三年(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次年伴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深厚友谊。745年晚秋,两人分别于石门山,此后再未相见。临别时李白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杜二甫,即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称杜二甫。②池台:山水台阁。③徂徕:徂徕山,在石门山东北。④飞蓬:草名,枯后根断,随风飘旋,故称飞蓬。比喻李白、杜甫。【题解】诗篇名。唐代李白作。此诗大意:上次醉别后多少天,我们又重逢于鲁郡,游遍了这里的山水楼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再度聚首于石门,重新开樽痛饮呢?秋波荡漾不停地泻入泗水,晓色(海色)中徂徕山隐约可见。分别后将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愈离愈远,今日且让我们共同干杯,以博一醉。诗从醉别开始,以醉饮结束,酒成了李、杜友谊佳话的重要内容:叙旧、赏景、畅游、话别都离不开酒,酒是他们友谊的媒介与纽带。原诗如下:“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赏析】天宝三载(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识,从此结下深厚友谊,一年后,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告别李白,西去长安,李白因“思君”情切,写下此诗,遥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劈空发问,突兀而起。沙丘城,在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址。来沙丘之前,诗人曾和杜甫一起“登临遍池台”(《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二人分手后,李白独寓沙丘城中,“高卧”指的正是当时无聊乏味的闲居生活。“我来竟何事”这一问,寓意深长,引人注目,开篇即抓住读者。它既表现出诗人在告别了与挚友携手同游、诗酒流连的欢乐生活后的孤单和惆怅,也折射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不被重用,最终被驱出朝廷,落得个“高卧沙丘城”的凄惨处境。好友远去,我竟独来,回想昨日,念及今日,诗人怎能不感慨万端,怎能不更加思念情同手足的远方朋友?对杜甫的思念之情仿佛占据了诗人的整个身心,使他无法排遣。诗的中间四句正是诗人这种情怀的生动写照。三、四两句借景抒情,五、六两句更以事言情。酒本可销忧,歌亦能解愁,如今“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足见诗人百般无聊,情思难遣。结尾两句巧妙设喻,直抒其情:我思念朋友的感情像沙丘城外的汶水一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汶水,源出山东莱芜,自东北向西南而流;杜甫告别李白前往长安,长安在沙丘西南,所以说“浩荡寄南征”。由“思君”两句试回过头来再看以上各句,觉前六句虽句句不直言思君,却句句不离思君,诗人的各种感受皆由思君使然。如此蓄势蓄力,至结尾发而为“思君若汶水”的浩歌。两句诗把思君之情比作一川流水,化无形为有形,创造出一种情意绵绵、相思不绝的意境,将美好而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尤为真切动人。
飞蓬各自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出处】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意思】没有几天我们就要一醉而别了,所以我们在一起几乎游遍了这一带所有的名胜古迹,楼阁亭台。什么时候这石门路上能够让我们再度相逢,金樽重开?【全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①天宝三年(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次年伴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深厚友谊。745年晚秋,两人分别于石门山,此后再未相见。临别时李白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杜二甫,即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称杜二甫。②池台:山水台阁。③徂徕:徂徕山,在石门山东北。④飞蓬:草名,枯后根断,随风飘旋,故称飞蓬。比喻李白、杜甫。【题解】诗篇名。唐代李白作。此诗大意:上次醉别后多少天,我们又重逢于鲁郡,游遍了这里的山水楼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再度聚首于石门,重新开樽痛饮呢?秋波荡漾不停地泻入泗水,晓色(海色)中徂徕山隐约可见。分别后将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愈离愈远,今日且让我们共同干杯,以博一醉。诗从醉别开始,以醉饮结束,酒成了李、杜友谊佳话的重要内容:叙旧、赏景、畅游、话别都离不开酒,酒是他们友谊的媒介与纽带。原诗如下:“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赏析】天宝三载(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识,从此结下深厚友谊,一年后,李杜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告别李白,西去长安,李白因“思君”情切,写下此诗,遥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劈空发问,突兀而起。沙丘城,在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址。来沙丘之前,诗人曾和杜甫一起“登临遍池台”(《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二人分手后,李白独寓沙丘城中,“高卧”指的正是当时无聊乏味的闲居生活。“我来竟何事”这一问,寓意深长,引人注目,开篇即抓住读者。它既表现出诗人在告别了与挚友携手同游、诗酒流连的欢乐生活后的孤单和惆怅,也折射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不被重用,最终被驱出朝廷,落得个“高卧沙丘城”的凄惨处境。好友远去,我竟独来,回想昨日,念及今日,诗人怎能不感慨万端,怎能不更加思念情同手足的远方朋友?对杜甫的思念之情仿佛占据了诗人的整个身心,使他无法排遣。诗的中间四句正是诗人这种情怀的生动写照。三、四两句借景抒情,五、六两句更以事言情。酒本可销忧,歌亦能解愁,如今“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足见诗人百般无聊,情思难遣。结尾两句巧妙设喻,直抒其情:我思念朋友的感情像沙丘城外的汶水一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汶水,源出山东莱芜,自东北向西南而流;杜甫告别李白前往长安,长安在沙丘西南,所以说“浩荡寄南征”。由“思君”两句试回过头来再看以上各句,觉前六句虽句句不直言思君,却句句不离思君,诗人的各种感受皆由思君使然。如此蓄势蓄力,至结尾发而为“思君若汶水”的浩歌。两句诗把思君之情比作一川流水,化无形为有形,创造出一种情意绵绵、相思不绝的意境,将美好而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尤为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