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译文】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鉴赏导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鉴赏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出于构思造意之需要,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全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诗歌在构思巧妙之时,佳句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等人极为赞赏“竹径”、“山光”四句,可见其造语奇巧、引人入胜之妙处,也可以看出这首诗独具一格之处。【鉴赏2】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鉴赏3】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此诗是常建题在破山寺后面禅院里的。出家人看破红尘,修身养性,万念俱灭。这破山寺,也建在人迹罕到的山林之中。因此,这首诗上半首四句,便首先着意刻划破山寺的环境。作者的描述方法是以自己进寺院入禅房为线索的。“清晨入古寺”是说自己这一天起了个大早,赶到了这虞山北麓的古寺之内。“古寺”两字,突出了寺院年代的古老。也许诗人是久仰寺院的大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古老的寺院的吧,那时候,刚刚升起的太阳挂在寺院周围高高的树林的梢头。当然,阳光也洒进了寺院,寂静的寺院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这开头两句,刻划的是寺院周围的环境,登堂犹未入室,诗是题在寺后的禅院里的,因此诗人的笔触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写:“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赢得后代不少人们的赞赏。原来从佛殿往后面禅房的通道是一条两旁长满了修竹的小径,这条小径向前伸展,一直到了一个幽静的去处,这就是破山寺后面的禅房。“禅房”,也称“寮房”,是僧侣们的住所。这里和前面佛殿里的景象又大不相同了,前面的佛殿里,通常是显得森严肃穆,香烟缭绕;而僧侣们的生活处所,却是由一条夹竹小径连接着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道出了禅房周围的花木之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在此修身养性的出家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了,真是可以“忘却世间烦恼事,修得来世正果身。”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是如此美丽的景色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悦”和“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是说山光使得鸟儿性情怡悦。鸟儿本来是没有性情理智的动物,但是山上美丽的景色是它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禅房四周的花木丛里唱个不停,在诗人看来,仿佛他们也具备了性情理智一样,感到十分快乐。应该说,写鸟儿的快乐,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快乐。“潭影空人心”,是说禅房周围还有深潭,水波荡漾,清澈见底,看了以后,能把人们心中的种种杂念,种种是非之心,都洗刷干净,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从这两句的关系来看,写山光对于鸟性的陶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潭影对于人心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山光水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的作用。因此,前一句是宾,后一句才是主。明白了这个关系,对这首诗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刻一点。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在这画面的描写上再添上一点声响的效果。“万籁”指一切声响。这里是说,一切在这时都寂静了,只剩下了钟、磬的声音。钟、磬是寺院中僧侣们诵经、供斋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最后从声响效果上来描写,可以使人得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们读者也仿佛耳边还在回旋洪钟的余音呢。人们常说,写作,需要激情。而诗歌更是如此。诗人往往是容易激动的,没有对于客观事物深切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是写不出一首好诗来的。当然,这种激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写得热情澎湃,使人读了热血沸腾,有的却象熔岩在地下奔腾,地火在地下运行,而表面上却恬淡宁静,这种激情应该说是内向的,深沉的,其感人的力量一点也不比直露的激情差,有时候却反而耐人寻味。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这样,表面上似乎诗人已经进入了“无我”的世界,也要学禅参定起来,那有一点儿激情?其实,仔细揣摹的话,诗里充满着对禅院周围景色的热爱和对僧侣们清净生活的向往,没有这点儿激情,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就常建的创作下过评语:“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典僻,能论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却达到了同样的创作目的和感人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常建在创作上的成就。
【作者】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②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译文】清晨我步入古老的寺院,山间空气潮润而清新;初升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焰,给寺院中的高林镀上一层金。沿着竹林相夹的弯曲小径,我走向后禅院,越走越幽深。小路尽头露出一角禅院,周围覆盖着花木的浓荫。呵,滴翠的山峦,光彩照人,使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澄净。这里的环境无比寂静,仿佛一切都失去了声音。谁敲响了钟磬?那么清脆动听,白云翠霭间,荡漾着悠悠余韵……【鉴赏导示】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色。常建的这首诗在优游中写顿悟,与盛唐山水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闲雅清幽,艺术上与王孟的平淡却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鉴赏要点】[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语言古朴而精练。[3]情景交融。[4]风格淡雅、清幽。【鉴赏1】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东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山间风光使鸟儿怡然自乐,清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馨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是借写山水之趣,寄托自己循世没有烦闷的情怀。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出于构思造意之需要,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全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素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因此,诗歌在构思巧妙之时,佳句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等人极为赞赏“竹径”、“山光”四句,可见其造语奇巧、引人入胜之妙处,也可以看出这首诗独具一格之处。【鉴赏2】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鉴赏3】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此诗是常建题在破山寺后面禅院里的。出家人看破红尘,修身养性,万念俱灭。这破山寺,也建在人迹罕到的山林之中。因此,这首诗上半首四句,便首先着意刻划破山寺的环境。作者的描述方法是以自己进寺院入禅房为线索的。“清晨入古寺”是说自己这一天起了个大早,赶到了这虞山北麓的古寺之内。“古寺”两字,突出了寺院年代的古老。也许诗人是久仰寺院的大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这古老的寺院的吧,那时候,刚刚升起的太阳挂在寺院周围高高的树林的梢头。当然,阳光也洒进了寺院,寂静的寺院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这开头两句,刻划的是寺院周围的环境,登堂犹未入室,诗是题在寺后的禅院里的,因此诗人的笔触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写:“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赢得后代不少人们的赞赏。原来从佛殿往后面禅房的通道是一条两旁长满了修竹的小径,这条小径向前伸展,一直到了一个幽静的去处,这就是破山寺后面的禅房。“禅房”,也称“寮房”,是僧侣们的住所。这里和前面佛殿里的景象又大不相同了,前面的佛殿里,通常是显得森严肃穆,香烟缭绕;而僧侣们的生活处所,却是由一条夹竹小径连接着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道出了禅房周围的花木之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在此修身养性的出家人来说真是太合适了,真是可以“忘却世间烦恼事,修得来世正果身。”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的是如此美丽的景色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悦”和“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是说山光使得鸟儿性情怡悦。鸟儿本来是没有性情理智的动物,但是山上美丽的景色是它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禅房四周的花木丛里唱个不停,在诗人看来,仿佛他们也具备了性情理智一样,感到十分快乐。应该说,写鸟儿的快乐,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快乐。“潭影空人心”,是说禅房周围还有深潭,水波荡漾,清澈见底,看了以后,能把人们心中的种种杂念,种种是非之心,都洗刷干净,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从这两句的关系来看,写山光对于鸟性的陶冶,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潭影对于人心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山光水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的作用。因此,前一句是宾,后一句才是主。明白了这个关系,对这首诗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刻一点。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在这画面的描写上再添上一点声响的效果。“万籁”指一切声响。这里是说,一切在这时都寂静了,只剩下了钟、磬的声音。钟、磬是寺院中僧侣们诵经、供斋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最后从声响效果上来描写,可以使人得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们读者也仿佛耳边还在回旋洪钟的余音呢。人们常说,写作,需要激情。而诗歌更是如此。诗人往往是容易激动的,没有对于客观事物深切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是写不出一首好诗来的。当然,这种激情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写得热情澎湃,使人读了热血沸腾,有的却象熔岩在地下奔腾,地火在地下运行,而表面上却恬淡宁静,这种激情应该说是内向的,深沉的,其感人的力量一点也不比直露的激情差,有时候却反而耐人寻味。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这样,表面上似乎诗人已经进入了“无我”的世界,也要学禅参定起来,那有一点儿激情?其实,仔细揣摹的话,诗里充满着对禅院周围景色的热爱和对僧侣们清净生活的向往,没有这点儿激情,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就常建的创作下过评语:“建属思既精,词亦警绝,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旨远典僻,能论意表,可谓一倡而三叹矣。”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却达到了同样的创作目的和感人力量,这不能不说是常建在创作上的成就。【作者】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相见欢朱敦懦。推荐。爱诗词网。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江山秋色图(局部)【宋】赵伯驹故宫博物院藏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鉴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集评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链接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推荐。爱诗词网。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现常用“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也劝诫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多加谨慎。也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惊破霓裳羽衣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繁华事散逐香尘。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出处】唐·杜牧《金谷园》。【意思】繁盛的往事追逐着芳香的尘埃,消散一空,流水潺潺,春草萋迷,已没有丁点儿尘事的萍踪。夕阳西下,东风传来啼鸟的幽怨,如泣如诉,满树落花凄然飘坠,犹似当年坠楼人的倩影。【全诗】《金谷园》.[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赏析】金谷园是西晋石崇豪华的私人别墅,位于洛阳附近,唐时成为游览胜地。开成元年(836),杜牧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游览这一古迹时写下这首绝句,伤春感昔,借景抒怀。“繁华事散逐香尘”,首句点出感昔的主旨,同时为全诗定下了苍凉的基调。相传石崇曾“屑沉水之香,如粉末,布象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珍珠”(《拾遗记》)。从此可窥见金谷豪奢之一斑。种种繁华都随着香尘事去而化为过眼云烟,一去不返了。“流水无情草自春”。用自然之景进一步渲染“繁华事散”。金谷水哪管人世沧桑,依旧无情地流淌着;草木更不解人之悲怆,反而长得茂盛异常,呈现出满园春色。一个“自”字,寄寓诗人多少感慨。这虽是化用“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的诗意,但加上“流水无情”,使语言更加凝重。这情景已够使人伤怀的了,这时偏又传来令人痛楚之声。“日暮东风怨啼鸟”,使伤感又笼罩上一层凄怆的帷幕。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园鸟悲鸣,如怨如慕,闻之惊心。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从反面衬托,以“空”字示人之悲;杜牧则从正面落墨,以“怨”字显人之痛,异曲同工。诗人边游边想,金谷一些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件件在脑中闪现。正在这触目皆愁、入耳皆伤之际,想到绿珠,突然瞥见落花,立即水到渠成地咏出结句。“落花犹似坠楼人”。石崇有妓名叫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绿珠坠楼而死。绿珠坠楼是金谷的主要逸事,她之坠楼又是石崇繁华事散的生动体现。诗人瞥见落花,想到如花之人,又从花之落幻化出人之坠,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花落耶?人坠耶?浑然莫辨。现实中的花落成为意念中的人坠,真是想落天外,妙趣天成。绿珠的命运不也就像眼前的落花吗?结句是全篇的高潮,是作者伤春感昔的凝聚点。此句囊括了前三句的主要内容,是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体现,是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见证人,日暮是她命运象征,啼鸣难道不是为她悲鸣?还能引起人们无穷遐想,花依然在落,绿珠坠落之事现实中也在不断重演。繁花有尽,红颜命薄,才人运蹇,事虽殊途,理则同归。“犹似”之中既含花落之伤,又蕴对绿珠之同情,更深寓自己牢落不偶的感伤,收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赤壁》以二乔的命运虚拟孙曹之霸业,此则以绿珠坠楼,实喻金谷的兴亡,一虚一实,风骚各逞。徐凝也写有《金谷园》诗,说“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把绿珠看成祸水实属偏见,与此诗比起来,立意自有高下。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金陵子弟来相送。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
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
烘托手法。推荐。爱诗词网。为了使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拿另一种次要事物和它放在一起,从侧面描写,进行映衬,以次托主。烘托又称“衬托”、“映衬”,但“衬托”、“映衬”又属修辞格。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法。烘托可分正托和反托。正托:指形象相类,性质相通时,以此托彼,使主体更为突出。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处理好花叶间的映照关系,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相得益彰,主次分明。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斩华雄一节的人物相托:作者先写俞涉如何骁勇,潘凤怎样英雄,但都很快败死于华雄之手。然后关羽出马,不等探听,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无须多用笔墨,关羽的神威勇武便表露无遗了。正托,还可用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品格;用此情衬彼情;此景衬彼景;此事衬彼事等等。反托:指形象相异,性质相反时,正反相衬,以次托主。如鲁迅《祝福》里,用祝福的热闹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结婚同时写来,以喜衬悲悲更悲。使用反托时,还可以用加剧矛盾的方法加强效果。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作者将诸葛亮与投降派的矛盾写得越尖锐,就越能体现他超人的胆识与气魄。运用烘托的方法,一定要确定所写的主体。对宾体的描写,是为了说明、补充、烘托主体,不能过分强调宾体,喧宾夺主。另外,人们用什么景物陪衬什么感情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用雷雨陪衬打击,用丽日、鲜花陪衬欢快、幸福,用秋风、落叶陪衬悲惨、凄凉,用阳光、大道陪衬希望、光明前途等。使用烘托手法时,要注意创新,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