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策秦策一朗读

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饰,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於外,义强於内,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沉於辩,溺於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於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於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於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庙之内,不式於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於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据士礼居覆宋本,下同)

本文通过苏秦初说连横后说合纵的政治活动,描绘了苏秦醉心追逐功名富贵的历程,也反映了当时炎凉的世态。

文章分前后两部分。从开始到“王固不能行也”是前一部分,写苏秦最初游说秦王,主张连横。煽动秦王以战争手段吞并六国;从“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到结束是后一部分,写苏秦转而游说六国,主张合纵,鼓动六国联合,共同抗秦。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抓住“始将”二字提起全文。意在告诉读者,全文精神在末段,用“始将”暗喻连横,终转“合纵”。契机在视其能否有利实现苏秦一己之企图。因此在用连横说秦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把连横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说秦国形势,四境险要,能得地利;食足兵强,战力雄厚;仓库充实,积蓄多;关中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便于攻守,“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为了投秦王之所好,极力夸张秦国的国力之后,便极尽阿谀奉承:凭“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要想“兼并诸侯,鲸吞天下”,“称帝而治”,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经过这一番煽动之后,苏秦满以为可以打动秦王了,于是委婉而轻松地说“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考验所说的效果。这是苏秦迫切希望得到重用而达到“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的内心表露。当秦惠王以条件不成熟拒绝他的意见时,他不甘心,却使用带有刺激性的话进一步煽动秦惠王。首先引用“五帝”、“三王”、“五伯”的战功,从历史上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继而概述从春秋以来诸侯争霸的情况,从现实上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再就“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从反面证明,要统一天下非战不可;最后竟以“昏”、“乱”、“迷”、“惑”、“固不能行”的言辞斥责,激怒秦王来接受他的意见。

文章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承接与转折,写苏秦由说横到说纵,由失意到得意。

这部分里的第一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是便改弦易辙,转而去游说六国,主张合纵。把合纵讲得头头是道,疏导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这时的情况与前大不相同。前面是“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而今是,一切“皆欲决苏秦之策”。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苏秦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了,所追求的“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的目的达到了。诈伪反复,唯利是图的丑恶面目也进一步得到了充分表现。

这篇散文对苏秦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政客形象的描写很生动:

1.以追求功名富贵为主线,贯串着苏秦全部的言论和行动,活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他起初主张“连横”,后又改为“合纵”。“纵”和“横”,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政治策略,而在苏秦心目中,都不过是他换取功名富贵的工具而已。今天“连横”的策略,可以取得“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他就采取“连横”;明天“合纵”更为方便,他就不妨“合纵”,朝秦暮楚,翻云覆雨,正是他的真实表现。一定的政治主张,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也是不必要的。这种性格正是概括了战国时期政客的共同本质,在苏秦这个人物身上的这种表现,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2.通过整个活动的描绘,显示出了苏秦的个性特征。

(1)在苏秦的言谈里,他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情风俗了如指掌,在说秦王一节中尤为突出,充分表现了他的才识。

(2)苏秦从事“纵横捭阖”,善于雄辩。他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做到“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足见他的才干。

(3)在政治活动中,他善于接受教训,总结经验。开始由于对秦国情况不够了解,不知道当时秦国的内部矛盾斗争。在他说秦王之前,由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大大损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惠王即位后,为了缓和矛盾,杀了商鞅。因为商鞅不是秦国人,也因此就对外来游士说客极为不满,采取排斥的态度,以致苏秦游说失败。后来,经过一年的“简练以为揣摹”,确实对当时各国形势及其矛盾有了全面了解,因而说六国合纵获得了巨大效果。

(4)为了追求实现个人目的刻苦学习,而且颇有信心。为了学习时驱逐睡魔,他不惜“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信心十足地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这篇散文在展现苏秦性格特征各个方面的同时,还对当时社会建筑在金钱与权势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揭露。如写苏秦当他游说秦王不成回家时,“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飞黄腾达,身佩六国相印,“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对比苏秦前后遭际,我们不但可以看出苏秦的生活目的和精神世界,更深刻地感到世态炎凉金钱权势是怎样腐蚀了人们的灵魂。

这篇散文在组织结构方面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家庭,从个人的性格特征到社会状态,从雄辩的言辞到内心的活动,如此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纳于五百多字之中,确是很不容易。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姐妹

()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景公再三地送,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够我周济家族,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而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