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一
正册判词其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是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的。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与贾政是亲兄妹;她与贾宝玉是姑表兄妹,因父母双亡寄于贾府。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姊弟,她母亲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皇商。林、薛两人,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卫道士,曹雪芹将两个思想对立的人物写在一起,并不意味着“钗黛合一”,而是表现了以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艺术构思。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与画面的“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等语,都是写薛宝钗的。“金簪雪”三字暗点其名,“雪”与“薛”谐音。“金簪”指“宝钗”,本是使头面生辉的头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既暗示了薛宝钗性格如“冷香丸”之“冷”的特点,也是对薛宝钗婚后独守空闺冷落生活的写照。
“可叹停机德”是说薛宝钗虽有合乎封建妇道的品德,但可惜依然是悲剧结局。“停机德”是对薛宝钗品格的总概括。引《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远行寻师求学,因念家,只一年就返回了。其妻以刀割断布机上的绢,以此比学业中断,徒劳无功,劝他继续勤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恪守妇道的典型,是封建社会中受封建礼教陶冶颇深的标准闺秀。曹雪芹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使其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庚辰本第四十三回脂批)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博学多才,温柔端庄,豁达明理。是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艳冠群芳”的牡丹,她娇艳尊贵,是世俗中的花王。她是处处按封建时代的规矩生活和思想的“贤宝钗”,在她的性格与行为中表现出封建阶级所必须的机心、识度、委屈求全甚至娇揉造作。
薛宝钗性格中最深沉的就是她的“冷静”,她的一生就是“冷静”地争取现实功利的一生。惟其“冷”,才使她成为一位封建阶级的标准闺秀;惟其“冷”,才使她常常“随分从时”精通人情世故,博得贾府上下的喜欢,终于成了“宝二奶奶”。
她处处以封建道德要求自己,规范别人,不愧是位有“停机德”的“贤宝钗”。她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教导姐妹,对湘云说作诗“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第三十七回)这“有益的书”指《女论语》之类。在林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她立即对黛玉讲男人“辅国治民”,女人“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更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四十二回)香菱请史湘云谈诗,她立刻又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由此可见,她的卫封建之道多么自觉、严格。更突出的是宝钗常常劝宝玉要“立身扬名”,说一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第三十二回),以至引起宝玉的反感,斥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三十六回)她尽管多次受到宝玉的冷遇、嘲讽,仍然未改变其“停机德”的品德。
她恪守封建妇道,为争得“宝二奶奶”地位,则“冷静”地观察形势,“随分从时”地迎合、讨好贾母、王夫人。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专门点贾母喜欢听的热闹戏、喜欢吃的甜烂食物,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第三十五回)王夫人造成金钏儿投井自杀,良心有些过不去,而宝钗却说“姨娘是慈善人,……(金钏儿)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由此可见她的“冷”到了无情的地步。她只遵循封建道德行事,照封建规矩来思想,没有生活的理想,然而在人生途中却一帆风顺,自信“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终于以金锁配宝玉,实现了“金玉良缘”,当上了“宝二奶奶”,在世俗的婚姻上获得了成功;但她只能做帮助宝玉追求功名的贤妻,却不是宝玉人生途中叛逆封建礼教的知己,最终未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宝玉走后,她独守空闺,这结局亦是悲剧的,这怎不令作者悲悯,发出“可叹停机德”的叹惋!
诗中“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以及画面上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等语写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枯”寓黛玉泪尽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公子生活)出走。“悬”“挂”,表示思念。“堪怜咏絮才”是说林黛玉颇有才华,其命运又颇令人同情。“咏絮才”用晋代才女谢道韫之事。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哥哥对:“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言:“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大为赞赏。被传为佳话(见《世说新语·言语》)。
林黛玉貌美多才,多愁多病,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她天真、纯洁、热烈、执着,渴望美好的爱情,追求光明幸福,有理想。她是“风露清愁”的芙蓉,是花中的逸品,遗世独立,风骨高洁,不合时俗,具有叛逆性格,是宝玉艰难的人生途中至死不渝的知己。然而命蹇多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寄住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在这庸俗、丑恶、虚伪、倾轧的环境中,她感到孤寂、痛苦,她悲伤、哭泣,泪水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更以一片痴情将“咏絮才”铸成伤春悲秋的诗词来抒发心声。那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还有《桃花行》、《柳絮词·唐多令》、《咏白海棠》、《咏菊》、《问菊》、《菊梦》、《五美吟》等,都令人看到了她的身世、遭际、痛苦、品格、理想,看到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葬花吟》不仅浸满了“因春感情”的爱情苦闷,更表现了她寄人篱下所深深感到的周围是一片庸俗、丑恶、尔虞我诈、互相吞噬的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在这“污淖”的环境中,她像瓣瓣飘落的桃花,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要寻一个能自存洁净的“香丘”,然而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又令她感到无比窒息,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展示了她决不屈服的孤傲性格。
在《秋窗风雨夕》中表现了黛玉爱情无望的悲情与自伤身世之痛。在写此诗前她曾与宝钗感叹过自己的身世,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已深感到“金玉良缘”之说的“金”“玉”已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金钱、财产和社会的权势,是门阀制度,也就是封建阶级的道德秩序,她在《秋窗风雨夕》中所表现的悲,不仅是被压迫者的哀音,也是一种凄惋的控诉。
颇有“咏絮才”的黛玉在其他重要诗词中亦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品格。在《咏白海棠》及三首菊花诗中写道“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咏白海棠》)皆以“冰”、“玉”、“白”取喻;“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则以陶渊明赞菊花之雅洁高标的品格喻自己的追求。在《五美吟》)中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不仅因她们貌美而有才,而且因为她们有着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事迹。如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以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的不幸,来喻自己的少孤、寄人篱下,病体难久的悲哀;咏虞姬,赞其“饮剑”楚帐,以寄托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志愿;她钦佩红拂女“巨眼识穷途”的“女丈夫”行为,表达自己不甘心封建礼教“羁糜”,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和生活理想的叛逆精神。
林黛玉虽有惊人的“咏絮才”,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纯洁、高尚的叛逆女性,但终于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下泪尽而亡。她的悲剧命运怎不令作者“堪怜”,发出深深的叹惋呢?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光辉的形象,他怀着无限哀怜、无限沉痛的深情,以赞美诗的笔触塑造了她,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一种热烈的、执着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追求必然要失败的一种深沉的理解。通过黛玉这一形象,表现了曹雪芹的人性觉醒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旧道德的控诉,从而表现了曹雪芹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
金陵十二钗判词。推荐。爱诗词网。《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其一正册判词其一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首是写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与贾政是亲兄妹;她与贾宝玉是姑表兄妹,因父母双亡寄于贾府。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姊弟,她母亲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皇商。林、薛两人,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阶级的卫道士,曹雪芹将两个思想对立的人物写在一起,并不意味着“钗黛合一”,而是表现了以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艺术构思。“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与画面的“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等语,都是写薛宝钗的。“金簪雪”三字暗点其名,“雪”与“薛”谐音。“金簪”指“宝钗”,本是使头面生辉的头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既暗示了薛宝钗性格如“冷香丸”之“冷”的特点,也是对薛宝钗婚后独守空闺冷落生活的写照。“可叹停机德”是说薛宝钗虽有合乎封建妇道的品德,但可惜依然是悲剧结局。“停机德”是对薛宝钗品格的总概括。引《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远行寻师求学,因念家,只一年就返回了。其妻以刀割断布机上的绢,以此比学业中断,徒劳无功,劝他继续勤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恪守妇道的典型,是封建社会中受封建礼教陶冶颇深的标准闺秀。曹雪芹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使其不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庚辰本第四十三回脂批)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博学多才,温柔端庄,豁达明理。是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艳冠群芳”的牡丹,她娇艳尊贵,是世俗中的花王。她是处处按封建时代的规矩生活和思想的“贤宝钗”,在她的性格与行为中表现出封建阶级所必须的机心、识度、委屈求全甚至娇揉造作。薛宝钗性格中最深沉的就是她的“冷静”,她的一生就是“冷静”地争取现实功利的一生。惟其“冷”,才使她成为一位封建阶级的标准闺秀;惟其“冷”,才使她常常“随分从时”精通人情世故,博得贾府上下的喜欢,终于成了“宝二奶奶”。她处处以封建道德要求自己,规范别人,不愧是位有“停机德”的“贤宝钗”。她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教导姐妹,对湘云说作诗“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第三十七回)这“有益的书”指《女论语》之类。在林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她立即对黛玉讲男人“辅国治民”,女人“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更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四十二回)香菱请史湘云谈诗,她立刻又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由此可见,她的卫封建之道多么自觉、严格。更突出的是宝钗常常劝宝玉要“立身扬名”,说一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第三十二回),以至引起宝玉的反感,斥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三十六回)她尽管多次受到宝玉的冷遇、嘲讽,仍然未改变其“停机德”的品德。她恪守封建妇道,为争得“宝二奶奶”地位,则“冷静”地观察形势,“随分从时”地迎合、讨好贾母、王夫人。过十五岁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专门点贾母喜欢听的热闹戏、喜欢吃的甜烂食物,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第三十五回)王夫人造成金钏儿投井自杀,良心有些过不去,而宝钗却说“姨娘是慈善人,……(金钏儿)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由此可见她的“冷”到了无情的地步。她只遵循封建道德行事,照封建规矩来思想,没有生活的理想,然而在人生途中却一帆风顺,自信“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终于以金锁配宝玉,实现了“金玉良缘”,当上了“宝二奶奶”,在世俗的婚姻上获得了成功;但她只能做帮助宝玉追求功名的贤妻,却不是宝玉人生途中叛逆封建礼教的知己,最终未获得真正的爱情,在宝玉走后,她独守空闺,这结局亦是悲剧的,这怎不令作者悲悯,发出“可叹停机德”的叹惋!诗中“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以及画面上的“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等语写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枯”寓黛玉泪尽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公子生活)出走。“悬”“挂”,表示思念。“堪怜咏絮才”是说林黛玉颇有才华,其命运又颇令人同情。“咏絮才”用晋代才女谢道韫之事。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哥哥对:“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言:“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大为赞赏。被传为佳话(见《世说新语·言语》)。林黛玉貌美多才,多愁多病,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她天真、纯洁、热烈、执着,渴望美好的爱情,追求光明幸福,有理想。她是“风露清愁”的芙蓉,是花中的逸品,遗世独立,风骨高洁,不合时俗,具有叛逆性格,是宝玉艰难的人生途中至死不渝的知己。然而命蹇多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寄住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在这庸俗、丑恶、虚伪、倾轧的环境中,她感到孤寂、痛苦,她悲伤、哭泣,泪水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更以一片痴情将“咏絮才”铸成伤春悲秋的诗词来抒发心声。那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还有《桃花行》、《柳絮词·唐多令》、《咏白海棠》、《咏菊》、《问菊》、《菊梦》、《五美吟》等,都令人看到了她的身世、遭际、痛苦、品格、理想,看到了一个光辉的形象。《葬花吟》不仅浸满了“因春感情”的爱情苦闷,更表现了她寄人篱下所深深感到的周围是一片庸俗、丑恶、尔虞我诈、互相吞噬的世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在这“污淖”的环境中,她像瓣瓣飘落的桃花,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要寻一个能自存洁净的“香丘”,然而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又令她感到无比窒息,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展示了她决不屈服的孤傲性格。在《秋窗风雨夕》中表现了黛玉爱情无望的悲情与自伤身世之痛。在写此诗前她曾与宝钗感叹过自己的身世,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第四十五回)此时的黛玉已深感到“金玉良缘”之说的“金”“玉”已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金钱、财产和社会的权势,是门阀制度,也就是封建阶级的道德秩序,她在《秋窗风雨夕》中所表现的悲,不仅是被压迫者的哀音,也是一种凄惋的控诉。颇有“咏絮才”的黛玉在其他重要诗词中亦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品格。在《咏白海棠》及三首菊花诗中写道“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咏白海棠》)皆以“冰”、“玉”、“白”取喻;“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则以陶渊明赞菊花之雅洁高标的品格喻自己的追求。在《五美吟》)中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不仅因她们貌美而有才,而且因为她们有着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事迹。如黛玉嗟叹“一代倾城”的西施,以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的不幸,来喻自己的少孤、寄人篱下,病体难久的悲哀;咏虞姬,赞其“饮剑”楚帐,以寄托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志愿;她钦佩红拂女“巨眼识穷途”的“女丈夫”行为,表达自己不甘心封建礼教“羁糜”,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和生活理想的叛逆精神。林黛玉虽有惊人的“咏絮才”,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纯洁、高尚的叛逆女性,但终于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下泪尽而亡。她的悲剧命运怎不令作者“堪怜”,发出深深的叹惋呢?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光辉的形象,他怀着无限哀怜、无限沉痛的深情,以赞美诗的笔触塑造了她,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一种热烈的、执着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追求必然要失败的一种深沉的理解。通过黛玉这一形象,表现了曹雪芹的人性觉醒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旧道德的控诉,从而表现了曹雪芹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推荐。爱诗词网。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语出《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造车即不问,汝作么生是辙?’”《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宋代朱熹在其《中庸或问》卷三中说它是“古语”。曰:“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拿出门去使用,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尺寸相同的缘故。古时车辆,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故轮子碾出的痕迹(辙)也是相同的,这叫“合辙”。古语所谓“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比喻想法一致。后来,此语在使用时发生转义,比喻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想象办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金陵子弟来相送。推荐。爱诗词网。【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破匈奴。推荐。爱诗词网。(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③,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④!”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⑤。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⑥,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⑦。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⑧,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⑨。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⑩,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11),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2),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译文】李牧是赵国北部边防的优秀将领,经常驻防在代和雁门两郡,以防备匈奴入侵。并因实际需要,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和军中官吏,所收得的租税都纳入李牧军中的办事机构,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好几头牛供给军士食用,军士们练习射击、骑马,小心把守着警报台,多多地派遣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地对待战斗人员。发出约束命令:“匈奴一旦侵入边境来抢夺,我们应立即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如有人胆敢去捕捉匈奴就处斩。”每当匈奴侵入,烽火台就报警,全部人马都迅即进入堡垒,不敢出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军队也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便是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责怪李牧不出兵应战,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很气愤,将李牧召回,用其他人代替为将。之后一年多,每次匈奴来犯,都出兵与匈奴作战。出兵应战,屡次战败,伤亡损失很多,使得赵国的边民不能耕田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做边将,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便强行派遣李牧带兵守边,李牧说:“大王你必定要用我,那就要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做,才能接受你的命令。”赵王允许了他的要求。李牧到了边关,像从前一样约束官兵。好几年来,匈奴都没有从赵国得到什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得到许多赏赐而不使用他们,他们都愿意为国一战。于是,李牧便为作战,挑选出合格的战车一千三百辆;挑选出合格的骑兵一万三千人;挑选出曾获过百金之赏的勇士五万名;能拉硬弓的善射之兵十万名,并把这些入选的人、马、车辆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然后,在边境大肆放牧,放牧的百姓遍布边境的田野。匈奴人用少量的人马侵入抢劫,李牧假装打不赢而败走,并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的君主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大举领兵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多用奇特的战阵,向敌左右两面包抄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多万骑兵。灭掉了襜褴族,打败了东胡族,降服了林胡族,单于败逃远奔。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邑。【鉴赏】本文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丢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人”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通篇用“赋”的手法,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一代良将的形象,可谓以平凡显神奇,以淡泊寄至味。文章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李牧“不敢战”,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责备李牧,并“使他人代将”。一抑再抑,李牧之“无能”似乎已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他为将之人,以匹夫之勇“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这与李牧原来守边时的“数岁,亦不亡失”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这是一扬。最后,赵王不得不再请李牧“将兵”,李牧仍按“如前”之“故约”带兵,抗击匈奴。果然,“匈奴数岁无所得”,这是二扬。最后,李牧训练精兵,布杀阵,诱敌深入,待匈奴“大率众来入”之时,“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这是三扬。这种以“怯”写勇,以“抑”写“扬”,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同时,以李牧的赫赫战功说明他不是真“怯”,而是一种麻痹敌人的奇谋,有力地呼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安得壮士挽天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