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锡
赵简子(1)大猎于中山(2)。虞人导前(3),鹰犬罗后(4),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5),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6)。简子唾手登车(7),援乌号之弓(8),挟肃慎之矢(9),一发饮羽(10),狼失声而逋(11)。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时墨者(12)东郭先生(13)将北适中山以干仕(14)。策蹇驴(15),囊图书(16),夙行失道(17),望尘惊悸。狼奄至(18),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19)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20)。龟蛇固弗灵于狼也(21)。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2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3),敢不努力效龟蛇之诚?”先生曰:“嘻,私(24)汝狼以犯世卿(25),忤权贵(26),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27),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28),徐徐焉实狼其中(29);前虞跋胡,后恐疐尾(30),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31),追者益近。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32),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33),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34),内狼于囊(35),遂括囊口(36),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37),骂曰:“敢讳狼方向者(38),有如此辕!”先生伏踬就地(39),匍匐以进,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40),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41)。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42),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43),不几于守株缘木乎(44)?……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45),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46),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先生亦驱驴兼程而进。
良久,羽旄之影渐没(47),车马之音不闻。狼度简子之去已远,而作声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48),以俎豆于贵家(49)。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50),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51)?”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卒以手搏之(52),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53)。狼终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极力拒。彼此俱倦,隔驴喘息。先生曰:“狼负我!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54)。……遥望老子杖藜而来(5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辞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56),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57)……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58)?敢乞一言而生。”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丈人闻之,欷歔再三(59),以杖叩狼曰:“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请诉之,愿丈人垂听。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辞以说简子(60),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61)。”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62)。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63)。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64)。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65)。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6)。”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67),弃道上而去。
〔注释〕(1)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名鞅。实际上是晋之执政者。(2)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一带。(3)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导前:在前面作向导。(4)罗后:成队地跟在后面。(5)捷禽鸷(zhi)兽:敏捷的飞禽,凶猛的野兽。(6)人立:象人一样直立。(7)唾手:向手心吐唾沫,表示将要做什么事。(8)乌号(hao):古代有名的好弓。(9)肃慎:古代国名(现在吉林省境内),出产名箭。(10)羽:箭的尾部,装有羽毛。饮:没。(11)逋(bu):逃。(12)墨者:信仰墨子学说的人。墨子学说主张“兼爱”。(13)东郭先生: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人名。东郭:复姓。(14)干仕:求官做。(15)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蹇:跛足,这里指行动迟缓。(16)囊:(用口袋)装着。(17)失道:迷路。夙(su):早晨。(18)奄(yan):忽然。(19)济物:此处意为周济万物。(20)毛宝放龟:毛宝军中之一兵士放龟后,宝兵败而死,兵士投水,龟载之而生。见《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淮南子·览冥训》注,说隋侯看见一条大蛇受伤,给它敷药治好了,后来那条大蛇从江里衔出一颗大珠子来报答他。(21)固:本来。弗:没有。灵:聪明。(22)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列传》里毛遂说,才能一旦被人发现,象口袋里的锥子会穿透口袋露出来一样。颖:锥子的尖。(23)生、肉:都用作动词。(24)私:偷偷地庇护。(25)犯世卿:冒犯了当大官的。世卿:世代为卿的人,这里指赵简子。(26)忤(wu):触怒。(27)脱:即使。(28)囊橐(tuo):口袋的总称。(29)实:装。(30)虞:担忧。跋:践踏。胡:颔下的垂肉。疐(zhi):阻碍。(31)容与:动作缓慢。(32)跼蹐:蜷曲。(33)蠖(huo):尺蠖,桑树上的一种虫子。(34)如其指:依照它的意思。指:旨。(35)内:同“纳”。(36)括;结,扎上。(37)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38)讳:这里是隐瞒的意思。(39)伏踬(zhi):趴下。踬:绊倒。(40)遐:远。(41)歧:岔道。亡:逃,丢失。语见《列子·说符》。(42)如是其驯也:象这样的温驯。(43)区区:这里是仅仅的意思。(44)几于:近似于。守株:守株待兔,语见《韩非子·五蠹》。缘木: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上》。(45)党豺为虐:跟豺结伙来害人。(46)窥左足:意思是举一足之劳。窥:同“跬”,半步。(47)羽旄:旗帜上的装饰。(48)毋宁:不如。(49)俎(zu)豆:都是古代盛食品的器具。(50)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这是孟子评论墨者的话,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自我刻苦,造福天下。摩顶放踵:从头到脚受尽劳苦。放:至。踵:脚跟。(51)啖(dan)我:给我吃。(52)卒;同“猝”。(53)便旋(pianxuan):回旋。(54)日晷(gui):日影。(55)杖藜:拄着藜作的拐杖。藜:一种野生植物,茎老可以做杖。(56)咥(die):吃。(57)死之:为此而死。(58)岂天之未丧斯文:意思是莫非天不绝我这书生的命。斯文:指读书的人。语出《论语·子罕》。(59)欷歔(xixu):叹息声。(60)蔓辞:无谓的话。说(shui):劝说。(61)是羿(yi)亦有罪焉:这是孟子批评羿传授技艺不知道择人的话。语见《孟子·离娄下》。羿是古代善射的人,他教会了逢蒙射箭,后来,逢蒙就把他射死了。(62)具状:原原本本说明。(63)执信:取信。(64)信:同“伸”。(65)目:以目示意。(66)不与:不赞成。(67)殪(yi);杀死。
〔鉴赏〕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很富有特色,起如卷浪,伏似潜礁,蓄同积流,发若喷洪。它处处为表现寓言形象服务,而用墨饰色,无不栩栩传神。故事以赵简子追捕中箭负伤的中山狼作为大起。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时声势浩观,猛不可遏:有“虞人导前,鹰犬罗后”的打猎阵容,有“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的打猎本领,“当道”的中山狼,自然难逃吞矢饮羽的命运。然而,“狼失声而逋”,激怒了艺高的猎手,“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完全可以想象,任凭中山狼脚底生风,也毙命无疑了。如果赵简子追射顺利的话,那故事的开始也就变成故事的结束了。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山狼于仓促之间遇上了“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的东郭先生,这就出现了曲折,导入到带有戏剧性的情节中去。作品首先点明东郭先生是墨子学说的信徒,他兼爱济物,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条件;其次,指出东郭先生“策蹇驴,囊图书”的行装,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藏处;再有,写了东郭先生“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的情态,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时机。中山狼针对东郭先生的信仰去打动,以稀有珍奇的宝物报效去引诱,用粉饰自己的办法去促成,真是狡诈猾黠,虚伪至极!但东郭先生想救援它并非希图后报,而是要实行兼爱的信条。东郭先生在囊狼时,“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对狼怜惜到如此程度,这一描述是为了展现东郭先生在藏狼后所经历的讳狼、释狼到斗狼、杀狼的过程,以塑造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形象。让我们看一看下面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故事情节吧!
讳狼得计。赵简子追问狼的去向时,其情是“盛怒”,其态是“拔剑斩辕端示先生”,其言是“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在气氛如此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情况下,东郭先生却让“脱有祸,固所不辞”的决心支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于是他强压住内心的惊悸,不动声色,编造了一套迷惑赵简子的谎话:“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出语谦恭,假托有由,表白他对来者的搜狼,并非不愿相助,而是无能为力,说得娓娓动听,此为巧辩之一;“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以歧路尚可亡羊,进而推论出狼更会逃走的道理,有地形上的依据,又有狼不比羊的性格上的佐证,叫人不能不信,此为巧辩之二;“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客观地概叙了对狼的认识,表示自己无讳狼之念,有除狼之心,虽言不由衷,表里相违,但佯作诚实,看不出任何破绽,说得点滴不漏,此为巧辩之三。东郭先生一番侃侃而谈的言词,居然叫赵简子化“盛怒”而为“默然”,变“驱车”逐狼而成“回车就道”。东郭先生自以为讳狼得计,实质上却是护狼引祸。
释狼逢难。东郭先生在赵简子打猎的队伍“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以后,可算是彻底完成了护狼任务。中山狼这时也“作声囊中”,随着处境的改变,向东郭先生提出“先生可留意矣”的要求了。接着,一出囊它就大“发”吃人之“威”,“咆哮”起来:“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顷刻之间,狼的原形毕露,把求救时说的那些甜言蜜语,统统抛得无影无踪,搬出了“吃人有理”的强盗逻辑。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狼在求救的时候曾经搬出了东郭先生信奉的墨家教条;而现在它要吃东郭先生的时候也是搬的墨家教条,这不分明是对“兼爱”观的莫大讽刺吗?东郭先生有恩于狼,狼却负恩于东郭先生,“鼓吻奋爪”,向东郭先生扑将过来,这不分明是“兼爱”观的破产吗?东郭先生好心得到了恶报,释狼逢难,是作品情节由顿伏后而再大起,而推上高潮的转折。
斗狼遇救。东郭先生没有意料到狼会吃他,此时看到狼向他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不得不于危急关头,“以手搏之”,并且“引蔽驴后,便旋而走”,才没有立即丧生。情况的突变,使他的头脑有了些清醒,便连连惊呼:“狼负我!狼负我!”而狼却说:“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这就剔透无遗地揭露了中山狼的残暴本性。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喜出望外,“舍狼而前”,“乞丈人一言而生”。老人听了东郭先生的哭诉之后,怒斥中山狼:“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且厉声喝道:“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这时,中山狼岂肯放弃行且到嘴的肉,于是诬东郭先生“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甚至胡说东郭先生“蔓辞以说简子”,意欲将它闷死囊中“独窃其利”,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直到这时,东郭先生还在不厌其烦地和狼作无济于事的辩论。老人知道中山狼暴戾恣睢,实不可恕,便以双方的争辩“皆不足以执信”为由,提议“试再囊之”来“观其状”。中山狼利令智昏,“欣然从之,信足先生”,再次失却了自由。这样,一场陡起的险波才算平息下来。
杀狼除害。中山狼被缚入囊,为瓮中之鳖。但当老人指令东郭先生拿出匕首,并示意叫他把狼刺死时,他又发起“善心”来,还说什么“不害狼乎?”这说明东郭先生由于仁缰义锁,已近麻木,所以老人批评他“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东郭刺死了狼。
综上所述,《中山狼传》情节的“起”与“伏”,如潮汐涨落;“蓄”与“发”,似波光隐显,引人入胜,逗人卒读。全文一开头,写赵简子追狼,此为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若是狼被追到,急流直下,故事就结束了。而作者出人意外地将东郭先生安排出场,描写东郭先生如何去设法藏狼,这样就转入到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使追狼时尘土飞扬的紧张气氛,顿然松弛下来,情节刚“起”即“伏”。赵简子走后,若狼果真是“我将逝矣”,故事也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紧扣住中山狼的性格,入人意中地描写了中山狼要加害于东郭先生,这样就转入到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使情节由“伏”再“起”。若是中山狼把东郭先生吃了,故事自然就由此结束。而作者又令人出其不意地让主持公道的老人出现,转入到老人与狼的矛盾。老人将计就计,令狼束手待毙,东郭先生也因此获救,情节“起”而又“伏”。故事以狼被殪弃道告终。这样,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得到了间接的解决;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老人与狼的矛盾得到了直接的解决。矛盾的提出与矛盾的解决,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笔迂墨,写得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在情节的几“起”几“伏”中,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各自的安危变化几“蓄”几“发”,始而是狼转危为安,东郭先生濒临绝境,继之东郭先生转危为安,中山狼受到应有的惩罚,互相交迭,出奇制胜,逐层地刻画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富有个性的典型的寓言形象。
中山狼传。推荐。爱诗词网。马中锡赵简子(1)大猎于中山(2)。虞人导前(3),鹰犬罗后(4),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5),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6)。简子唾手登车(7),援乌号之弓(8),挟肃慎之矢(9),一发饮羽(10),狼失声而逋(11)。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时墨者(12)东郭先生(13)将北适中山以干仕(14)。策蹇驴(15),囊图书(16),夙行失道(17),望尘惊悸。狼奄至(18),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19)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20)。龟蛇固弗灵于狼也(21)。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2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3),敢不努力效龟蛇之诚?”先生曰:“嘻,私(24)汝狼以犯世卿(25),忤权贵(26),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27),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28),徐徐焉实狼其中(29);前虞跋胡,后恐疐尾(30),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31),追者益近。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32),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33),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34),内狼于囊(35),遂括囊口(36),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37),骂曰:“敢讳狼方向者(38),有如此辕!”先生伏踬就地(39),匍匐以进,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40),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41)。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42),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43),不几于守株缘木乎(44)?……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45),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46),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先生亦驱驴兼程而进。良久,羽旄之影渐没(47),车马之音不闻。狼度简子之去已远,而作声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48),以俎豆于贵家(49)。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50),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51)?”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卒以手搏之(52),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53)。狼终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极力拒。彼此俱倦,隔驴喘息。先生曰:“狼负我!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日晷渐移(54)。……遥望老子杖藜而来(5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辞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56),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57)……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58)?敢乞一言而生。”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丈人闻之,欷歔再三(59),以杖叩狼曰:“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乃厉声曰:“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请诉之,愿丈人垂听。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辞以说简子(60),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61)。”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62)。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63)。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64)。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65)。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6)。”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67),弃道上而去。〔注释〕(1)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名鞅。实际上是晋之执政者。(2)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一带。(3)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吏。导前:在前面作向导。(4)罗后:成队地跟在后面。(5)捷禽鸷(zhi)兽:敏捷的飞禽,凶猛的野兽。(6)人立:象人一样直立。(7)唾手:向手心吐唾沫,表示将要做什么事。(8)乌号(hao):古代有名的好弓。(9)肃慎:古代国名(现在吉林省境内),出产名箭。(10)羽:箭的尾部,装有羽毛。饮:没。(11)逋(bu):逃。(12)墨者:信仰墨子学说的人。墨子学说主张“兼爱”。(13)东郭先生: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人名。东郭:复姓。(14)干仕:求官做。(15)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蹇:跛足,这里指行动迟缓。(16)囊:(用口袋)装着。(17)失道:迷路。夙(su):早晨。(18)奄(yan):忽然。(19)济物:此处意为周济万物。(20)毛宝放龟:毛宝军中之一兵士放龟后,宝兵败而死,兵士投水,龟载之而生。见《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淮南子·览冥训》注,说隋侯看见一条大蛇受伤,给它敷药治好了,后来那条大蛇从江里衔出一颗大珠子来报答他。(21)固:本来。弗:没有。灵:聪明。(22)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列传》里毛遂说,才能一旦被人发现,象口袋里的锥子会穿透口袋露出来一样。颖:锥子的尖。(23)生、肉:都用作动词。(24)私:偷偷地庇护。(25)犯世卿:冒犯了当大官的。世卿:世代为卿的人,这里指赵简子。(26)忤(wu):触怒。(27)脱:即使。(28)囊橐(tuo):口袋的总称。(29)实:装。(30)虞:担忧。跋:践踏。胡:颔下的垂肉。疐(zhi):阻碍。(31)容与:动作缓慢。(32)跼蹐:蜷曲。(33)蠖(huo):尺蠖,桑树上的一种虫子。(34)如其指:依照它的意思。指:旨。(35)内:同“纳”。(36)括;结,扎上。(37)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38)讳:这里是隐瞒的意思。(39)伏踬(zhi):趴下。踬:绊倒。(40)遐:远。(41)歧:岔道。亡:逃,丢失。语见《列子·说符》。(42)如是其驯也:象这样的温驯。(43)区区:这里是仅仅的意思。(44)几于:近似于。守株:守株待兔,语见《韩非子·五蠹》。缘木: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上》。(45)党豺为虐:跟豺结伙来害人。(46)窥左足:意思是举一足之劳。窥:同“跬”,半步。(47)羽旄:旗帜上的装饰。(48)毋宁:不如。(49)俎(zu)豆:都是古代盛食品的器具。(50)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这是孟子评论墨者的话,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自我刻苦,造福天下。摩顶放踵:从头到脚受尽劳苦。放:至。踵:脚跟。(51)啖(dan)我:给我吃。(52)卒;同“猝”。(53)便旋(pianxuan):回旋。(54)日晷(gui):日影。(55)杖藜:拄着藜作的拐杖。藜:一种野生植物,茎老可以做杖。(56)咥(die):吃。(57)死之:为此而死。(58)岂天之未丧斯文:意思是莫非天不绝我这书生的命。斯文:指读书的人。语出《论语·子罕》。(59)欷歔(xixu):叹息声。(60)蔓辞:无谓的话。说(shui):劝说。(61)是羿(yi)亦有罪焉:这是孟子批评羿传授技艺不知道择人的话。语见《孟子·离娄下》。羿是古代善射的人,他教会了逢蒙射箭,后来,逢蒙就把他射死了。(62)具状:原原本本说明。(63)执信:取信。(64)信:同“伸”。(65)目:以目示意。(66)不与:不赞成。(67)殪(yi);杀死。〔鉴赏〕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很富有特色,起如卷浪,伏似潜礁,蓄同积流,发若喷洪。它处处为表现寓言形象服务,而用墨饰色,无不栩栩传神。故事以赵简子追捕中箭负伤的中山狼作为大起。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时声势浩观,猛不可遏:有“虞人导前,鹰犬罗后”的打猎阵容,有“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的打猎本领,“当道”的中山狼,自然难逃吞矢饮羽的命运。然而,“狼失声而逋”,激怒了艺高的猎手,“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完全可以想象,任凭中山狼脚底生风,也毙命无疑了。如果赵简子追射顺利的话,那故事的开始也就变成故事的结束了。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山狼于仓促之间遇上了“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的东郭先生,这就出现了曲折,导入到带有戏剧性的情节中去。作品首先点明东郭先生是墨子学说的信徒,他兼爱济物,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条件;其次,指出东郭先生“策蹇驴,囊图书”的行装,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藏处;再有,写了东郭先生“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的情态,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时机。中山狼针对东郭先生的信仰去打动,以稀有珍奇的宝物报效去引诱,用粉饰自己的办法去促成,真是狡诈猾黠,虚伪至极!但东郭先生想救援它并非希图后报,而是要实行兼爱的信条。东郭先生在囊狼时,“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对狼怜惜到如此程度,这一描述是为了展现东郭先生在藏狼后所经历的讳狼、释狼到斗狼、杀狼的过程,以塑造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形象。让我们看一看下面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故事情节吧!讳狼得计。赵简子追问狼的去向时,其情是“盛怒”,其态是“拔剑斩辕端示先生”,其言是“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在气氛如此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情况下,东郭先生却让“脱有祸,固所不辞”的决心支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于是他强压住内心的惊悸,不动声色,编造了一套迷惑赵简子的谎话:“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出语谦恭,假托有由,表白他对来者的搜狼,并非不愿相助,而是无能为力,说得娓娓动听,此为巧辩之一;“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以歧路尚可亡羊,进而推论出狼更会逃走的道理,有地形上的依据,又有狼不比羊的性格上的佐证,叫人不能不信,此为巧辩之二;“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客观地概叙了对狼的认识,表示自己无讳狼之念,有除狼之心,虽言不由衷,表里相违,但佯作诚实,看不出任何破绽,说得点滴不漏,此为巧辩之三。东郭先生一番侃侃而谈的言词,居然叫赵简子化“盛怒”而为“默然”,变“驱车”逐狼而成“回车就道”。东郭先生自以为讳狼得计,实质上却是护狼引祸。释狼逢难。东郭先生在赵简子打猎的队伍“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以后,可算是彻底完成了护狼任务。中山狼这时也“作声囊中”,随着处境的改变,向东郭先生提出“先生可留意矣”的要求了。接着,一出囊它就大“发”吃人之“威”,“咆哮”起来:“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顷刻之间,狼的原形毕露,把求救时说的那些甜言蜜语,统统抛得无影无踪,搬出了“吃人有理”的强盗逻辑。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狼在求救的时候曾经搬出了东郭先生信奉的墨家教条;而现在它要吃东郭先生的时候也是搬的墨家教条,这不分明是对“兼爱”观的莫大讽刺吗?东郭先生有恩于狼,狼却负恩于东郭先生,“鼓吻奋爪”,向东郭先生扑将过来,这不分明是“兼爱”观的破产吗?东郭先生好心得到了恶报,释狼逢难,是作品情节由顿伏后而再大起,而推上高潮的转折。斗狼遇救。东郭先生没有意料到狼会吃他,此时看到狼向他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不得不于危急关头,“以手搏之”,并且“引蔽驴后,便旋而走”,才没有立即丧生。情况的突变,使他的头脑有了些清醒,便连连惊呼:“狼负我!狼负我!”而狼却说:“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这就剔透无遗地揭露了中山狼的残暴本性。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喜出望外,“舍狼而前”,“乞丈人一言而生”。老人听了东郭先生的哭诉之后,怒斥中山狼:“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且厉声喝道:“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这时,中山狼岂肯放弃行且到嘴的肉,于是诬东郭先生“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甚至胡说东郭先生“蔓辞以说简子”,意欲将它闷死囊中“独窃其利”,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直到这时,东郭先生还在不厌其烦地和狼作无济于事的辩论。老人知道中山狼暴戾恣睢,实不可恕,便以双方的争辩“皆不足以执信”为由,提议“试再囊之”来“观其状”。中山狼利令智昏,“欣然从之,信足先生”,再次失却了自由。这样,一场陡起的险波才算平息下来。杀狼除害。中山狼被缚入囊,为瓮中之鳖。但当老人指令东郭先生拿出匕首,并示意叫他把狼刺死时,他又发起“善心”来,还说什么“不害狼乎?”这说明东郭先生由于仁缰义锁,已近麻木,所以老人批评他“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东郭刺死了狼。综上所述,《中山狼传》情节的“起”与“伏”,如潮汐涨落;“蓄”与“发”,似波光隐显,引人入胜,逗人卒读。全文一开头,写赵简子追狼,此为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若是狼被追到,急流直下,故事就结束了。而作者出人意外地将东郭先生安排出场,描写东郭先生如何去设法藏狼,这样就转入到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使追狼时尘土飞扬的紧张气氛,顿然松弛下来,情节刚“起”即“伏”。赵简子走后,若狼果真是“我将逝矣”,故事也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紧扣住中山狼的性格,入人意中地描写了中山狼要加害于东郭先生,这样就转入到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使情节由“伏”再“起”。若是中山狼把东郭先生吃了,故事自然就由此结束。而作者又令人出其不意地让主持公道的老人出现,转入到老人与狼的矛盾。老人将计就计,令狼束手待毙,东郭先生也因此获救,情节“起”而又“伏”。故事以狼被殪弃道告终。这样,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得到了间接的解决;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老人与狼的矛盾得到了直接的解决。矛盾的提出与矛盾的解决,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笔迂墨,写得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在情节的几“起”几“伏”中,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各自的安危变化几“蓄”几“发”,始而是狼转危为安,东郭先生濒临绝境,继之东郭先生转危为安,中山狼受到应有的惩罚,互相交迭,出奇制胜,逐层地刻画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富有个性的典型的寓言形象。字数:6077作者:周溶泉,徐应佩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12-1218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山高路远沟深。推荐。爱诗词网。毛泽东诗词《六言诗①·给彭德怀同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三五年十月山高路远坑深②,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③!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一日《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注释】①六言诗,诗体名。全篇都是六字句,故称。始于汉代。后来也有古体、近体之分。本篇不拘平仄,属于古体。②“山高”句,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为组织这次战斗而草拟的电报中,论及吴起镇一带的地形特点,有“山高路远沟深”之句。这里就用电报中的语句,稍改一字。坑,指沟壑。陕甘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沟,有的深达几十米,长达几十里,彼此鸡犬之声相闻,但要往来,则需爬上爬下,曲折迂回,甚至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③彭大将军,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军中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于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红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历任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协助朱德率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所部解放了大西北。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当选为党的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党的“左”倾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组织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政治迫害,于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人民的爱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赏析】1935年10月,自中央红军主力进入西北高原后,敌“中央军”毛炳文部和宁夏马鸿逵、马鸿宾以及东北军的骑兵部队一直尾追不舍。10月19日,当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提出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要把“尾巴”切掉。当日,毛泽东电召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来吴起镇商行动方针”。彭德怀20日赶到吴起镇后,毛泽东即与他筹划退敌之计,并决定由彭德怀指挥作战。经策划,红军准备在吴起镇西北面的头道川、二道川一带山上设伏。10月21日,敌马鸿宾部35师骑兵团进入二道川,即遭红军猛烈袭击而溃败;而敌白凤翔率领的东北骑兵师刚进入头道川,也陷入重围。这一仗红军消灭敌军1个骑兵团,击溃2个骑兵团,俘虏敌官兵700余人,使敌骑再也不敢轻易追击红军,从而远离陕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当天上午,毛泽东本来在安全地点,由于非常关心作战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带了警卫员和通讯班到指挥位置。警卫班陪着毛主席直到阵地,毛泽东不断用望远镜观察情况,又用心倾听枪声的方向,直到枪声稀落,估计敌人远逃后才回驻地。赢得这场恶战后,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地笑着说:“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以赞彭德怀。毛泽东的这首诗,廿四字,刻画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汉高祖刘邦廿三字的《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颇有些他曾熟读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收缰勒马、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横刀立马”当然只是一个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彭德怀指挥作战时并未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枪也不是短距离格斗的大刀长矛一类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够较远距离射击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该句确实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征战场上,彭德怀见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送还了毛泽东。遗憾的是,这首诗的原稿并未存留下来。但该诗不胫而走。12年后,它非正式地发表于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后来又以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4月号。这首诗正式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选》是在1986年。该选集由长期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主持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编辑人员根据多方可靠史料,证实毛泽东创作这首六言军旅诗的基本情节确凿无误后,便首次将之收入其中,并增加题目为“给彭德怀同志”。该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自此,这首流传数十年诗作正式入集。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亦将它编入其中。但是,《彭德怀自述》中所记录的毛泽东这首诗却是这样的:“山高路远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样,毛泽东赞彭德怀的六言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在军中久已流传的版本,一个是1962年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凭记忆写出的版本。这首六言诗的两个版本大体相同,但在字词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有一句完全不一致,总共24字竟有8字不同,如果加上位置的改动可说有10字不同。出于对彭德怀回忆的尊重,以王焰为组长的《彭德怀传》编写组在《彭德怀传》中引述这首诗时,采用的是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彭德怀凭记忆写出的版本,其优越之处在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鲜明地反映出,毛泽东把陕北的地形地貌恰当地描绘出来了,把红军伏击敌骑兵大获全胜的意境展现出来了,把彭德怀的英勇形象刻画出来了。“山高路远坑深”,此句确实是当地地貌的真实写照。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曾描写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一出城就要过沟,队伍集结在东门外,等待下沟。……队伍继续下沟,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沟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离开了沟。”“过完了这道沟,又上了山,接着又过了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已经走了百多里路。我们夜行军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黑夜过深沟的经验以前还没有过。沟越深,越阴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险。”确实,由于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吴起镇一带多是高山深沟险壑。只是红军在越过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后往东走时,地势逐渐低落,正是谓“山高路远坑深”。依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来分析,“骑兵任你纵横”,是谓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几时。“纵横”,强横无忌、奔行无阻之意,是写敌骑气焰嚣张。该句体现了毛泽东及所率领的红军将士志在歼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和对骄横之敌骑的藐视。“谁敢横枪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然而,也有人认为存在毛泽东在1947年对这首诗的重书版本。1979年,黄克诚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彭德怀时,其中提到毛泽东在1947年曾经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他说:“毛主席对彭老总的出色指挥和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毛主席乘兴即席挥笔,为彭老总重新书写了他在长征路上热情赞扬彭老总的诗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黄克诚所说毛泽东重书该诗并非他所亲见,因为1947年8月他远在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这篇悼念文章如果不是黄克诚亲自起草,代起草人就有可能将有关信息写到文章中去。假若毛泽东1947年重新书写赞彭德怀的六言诗实有其事,彭德怀在回忆中应该会忆及的。但他没有忆及。而毛泽东在1947年曾重书六言诗的说法得到了一些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赞同。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魏艾民先生在《哪家报纸最先刊用“彭大将军”这首诗》一文中披露了这样一些信息:曾在《解放军报》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任《彭德怀传》编写组组长的王焰,在1990年曾对他说:“‘彭大将军’那首诗,出自毛泽东之手,有了更多的直接证据。后来,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记述了1947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整编36师后,毛泽东再录此诗的经过。”王焰还说,1947年《战友报》发表的此诗全文,是“毛泽东从整个革命战争的长期性着眼”,“路远坑深”“使这首诗具有更深刻的意境”。“彭总回忆第二句‘骑兵任你纵横’和第三句‘谁敢横枪立马’,看来他的回忆是不准确的。”但是,这里存在两个矛盾:第一,如果毛泽东是在1947年8月19日“沙家店大捷”后重书的此诗,那么刊于1947年8月1日《战友报》的诗就不是来源于毛泽东重书的这首,而确实是从流传中搜集到的“在长征中所作的”诗。第二,当年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在回忆录中忆及1947年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并非重书六言诗,只是书写两句:“毛泽东很是兴奋,挥毫给彭德怀写了12个大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书写地点不是在“军事会议”上,而是在梁家岔住地。凑巧的是,毛泽东书写的这12个字与伍修权回忆1935年的情况相同:“毛主席曾经写了一首词,赞扬彭德怀同志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所以,毛泽东1947年是否重书六言诗尚无确证。再者,收录在《毛泽东诗词集》中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不经意地改变了,以至说法前后矛盾。比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给彭德怀拟写的一份电报中有‘山高路远沟深’句,但这类电报并未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见到。由上可以推断,1947年《战友报》首次发表的传抄本可能就与彭德怀的回忆本同源,它并未由毛泽东重新书写过。如果作一比较,彭德怀忆写的诗可信度和艺术性更高,况且彭德怀是当事人,也是最后一句诗的修改人,采信彭德怀忆写的版本更可靠些。当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也不失其壮美。它可以理解为彭德怀在军中当大任,指挥红军一路远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战胜一路险阻。这位将军横刀立马,有万夫不当之勇,使敌闻风丧胆,令人钦佩之至,根本让人想不到一路纵横无阻的红军,是从江西出发的八万大军变成的七千之众!文章作者:胡为雄
散文·全祖望文《阳曲傅先生事略》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又字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六岁,啖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奄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曹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已而曹公任在兵科,贻之书曰:“谏官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曹公瞿然,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直声大震。
阳曲傅先生事略。推荐。爱诗词网。散文·全祖望文《阳曲傅先生事略》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或别署曰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又字啬庐。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六岁,啖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奄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曹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已而曹公任在兵科,贻之书曰:“谏官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曹公瞿然,即疏劾首辅宜兴及骆锦衣养性,直声大震。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于是蔡忠襄公抚晋,时寇已亟,讲学于三立书院,亦及军政、军器之属。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甲申,梦天帝赐之黄冠,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次年,袁公自九江羁于燕邸,以难中诗贻先生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先生得书痛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然先生深自咤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而其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凡如是者二十年,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稍稍出土穴与客接。然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又雅不喜欧公以后之文,曰:“是所谓江南之文也。”平定张际者,亦遗民也,以不谨得疾死。先生抚其尸哭之曰:“今世之醇酒妇人,以求必死者有几人哉。呜呼,张生!是与沙场之痛等也。”又自叹曰:“弯强跃骏之骨,而以占毕朽之,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或强以宋诸儒之学问,则曰:“必不得已,吾取同甫。”先生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尝自论其书曰:“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迹,爱其员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稜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曷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字寿髦,能养志,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谢先生曰:“吾其惭于郎君。”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糵禅,眉乃自称曰小蘖禅。或出游,眉与子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尝批欧公《集古录》曰:“吾今乃知此老真不读书也。”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恩赐以官。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虽皆未豫试,然人望也。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恩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曰遽归。大学士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既而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眉诗名《我诗集》。同邑人张君刻之宜兴。先生尝走平定山中,为人视疾,失足堕崩崖,仆夫惊哭曰:“死矣。”先生旁皇四顾,见有风峪甚深,中通天光,一百二十六石柱林立,则高齐所书佛经也。摩挲视之,终日而出,欣然忘食。盖其嗜奇如此。惟顾亭林之称先生曰:“萧然物外,自得天机。”予则以为是特先生晚年之踪迹,而尚非其真性所在。卓尔堪曰:“青主盖时时怀翟义之志者。”可谓知先生者矣。吾友周君景柱守太原,以先生之行述请,乃作事略一篇致之,使上之史馆。予固知先生之不以静修自屈者。其文当不为先生之所唾,但所愧者,未免为江南之文尔。这篇文章见于《鲒埼亭集》卷二十六“状略”类。“事略”,亦即“行状”,又称“行述”、“行略”,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所谓“行状”,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其人死后,他的亲属或门生故旧,便本着“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的要求记其一生主要事迹,送呈礼官或史官,以供议定谥号或采择立传之用。唐、宋以后,“行状”的用途已经不限于此,而大半属于请人代撰墓铭碑表以前准备的原始资料。本文结语处说“吾友周君景柱守太原,以先生之行述请,乃作事略一篇致之,使上之史馆。”可见全祖望的这篇文章是为史官立传而写的。今查《清史稿》卷五○一有《傅山传》,略同本文,正说明当年“史馆”诸公确实采用了这篇《事略》。“阳曲傅先生”指傅山(1607—1684),字青主,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他生当明末清初,深怀民族意识,志在前明,不甘臣服于清。入清后四十年,行为放诞,雌伏不出。当时的学者顾炎武称赞他:“萧然物外,自得天机。”(《顾亭林文集·文师》)全祖望则认为,顾炎武的话只是说出了“先生晚年之踪迹,而尚非其真性所在”。傅山的“真性”盖在于“时时怀翟义之志”(卓尔堪《明末四百家遗民诗》小传语)。按《汉书·翟方进传》,翟方进子翟义,为东郡太守,王莽称帝,起兵讨莽,兵败被杀。傅山之于明清之际,犹翟义之于两汉之间,两人行事有所不同,但其心情则毫无二致。这是全祖望要告诉世人的一个道理,同时也披露了这篇《事略》的主题。如果抹去作者为傅山涂饰的神秘色彩与灵光,可以说本文写主人公的民族气节主要讲了六件事,在明有三件,入清后也有三件。傅山生当明季末叶,社会凋敝已极,以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作者写这个时期的傅山,一方面“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一方面也“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婀(圆通应世)”。先是想慷慨济世,不得已乃淡泊守志,这是傅山一生的行迹大略,而其前半生则以“济世”为主导方面。傅山的“济世”思想,具体表现为嫉恶如仇。他得知山西提学袁继咸遭到巡按孙振的诬陷,便联络同学曹良直等多次上书申冤,直至冤情昭雪。在傅山看来,这是与“阉党”(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余孽进行的殊死斗争,决不可退让。后来曹良直任兵科给事中,专司规谏、稽查之事,傅山写信要他直言敢谏,不避“天下第一等事”,于是曹良直疏劾首辅周延儒十大罪状、锦衣卫骆养性非君当死,天下为之震动。曹良直的所作所为不仅与傅山在思想上有一致处,而且是与傅山的直接激励分不开的。傅山在明亡以前还有一件事耿耿于心,就是平定所谓“时寇”(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蔡懋德巡抚山西,在三立书院开讲军政、军器之学。傅山欣然前往所课,但事后感慨系之地说:“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迳斥其纸上谈兵,不切时用。后来李自成攻占太原,蔡懋德自缢而死,这也证明了傅山的先见之明。当然,在对待明末农民起义的态度上,体现出傅山思想的局限性,但他入清后守贫不仕的民族气节,不也正是出于这种忠于明室始终不渝的思想吗?甲申(1644年)之变,是傅山一生的转折点,标志着他从积极用世变为消极出世。傅山的消极出世,无疑意味着对清王朝的示威与反抗,全祖望秉笔直书恐亦有所顾虑,所以甲申年傅山变服黄冠朱衣,居土穴,竟托言于在天帝赐命。“天命不可违”,傅山可以借此放浪形骸,全祖望也可以就此放笔写开去。值得注意的是,写傅山的土穴生活,作用亦自生出波澜,于起伏中精心刻画傅山的“真性”所在。甲申入居土穴后的二十年间,南方的晚明政权还在抵抗,傅山的心境亦难得平静。袁继咸被降清叛将俘送燕邸,傅山痛失知己之余愈发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仇恨。等到顺治十一年(1654),因事受牵连被逮捕下狱时,傅山表现得异常坚定,“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由抗辩而至于绝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决心啊。幸被门生解救出狱,仍然“咤恨”不已,以为与其受悔而生不如速死。由此可知,傅山虽然形同黄冠,却依然壮怀激烈。用全祖望的话说,即是“仰视天、俯画地者并未尝一日止”。“仰视天、俯画地”的典故来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田蚡陷害魏其侯窦婴和灌夫,进谗言说:“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议论,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按《史记》张宴注认为,“视天”是“占三光(日、月、星)”,“画地”是“知分野所在”,意谓从星象判气运,时刻准备造反。我们前已谈到,全祖望博通经史,极擅长运用古典来抒发今情。这里只是说“仰视天、俯画地”,于字面上无丝毫违碍处,而其背后却蕴含着“腹诽而心谤,辟倪(睥倪)两宫(指朝廷)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的深意,以此点醒傅山蔑视清王朝未尝一日忘怀前明的心境。“凡如是者二十年,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稍稍出土穴与客接。”这一段以下写傅山晚年生活情景。清朝统治巩固以后,傅山情知无能为力,惟有诗酒风流放诞不羁而已。但他即使形似黄冠,仍不能心如古井,不时还会发泄出郁积的愤懑。他的朋友张际大抵和他处境相同,竟沉湎于醇酒和妇人,以求必死。张际死后,傅山抚尸大哭,谓“是与沙场之痛等”,完完全全是一种明朝遗民的立场。当他回顾自己眼前的作为时,也不禁慨叹:“弯强跃骏之骨而以占毕朽之,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就是说,他并不甘心老于笔砚诵读之间,曾梦想跃马横枪,为国家洒尽碧血。所以,有人问傅山治学倾向于宋儒何人,他回答说:“必不得已,吾取同甫。”“同甫”即陈亮,南渡后,上《中兴五论》,力主抗金。陈亮治学不尚微言高论,务建事功实绩。傅山晚年依然倾心陈亮的为人,令人不能不佩服他的矢志不移。《事略》写傅山晚年遭际,最著墨于康熙十七年(1678)的北京之行,这一年,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网罗天下名宿。给事中李宗孔荐举已七十四岁的傅山。傅山初时称病卧床,但被强行抬着上路。行至距京城三十里处,便死也不肯入城。公卿前来拜候,傅山踞傲卧床不迎送。朝廷特诏免试,加中书舍人,许其还山,行前又挟持入谢。一见午门,忆及前朝,痛极泪下,仆地不起。第二天,急急出城还家。对于这一段经历,傅山良多忌讳,惟恐后人把他与元朝的刘因相比。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刘因不受集贤学士之命,问其缘故,道是:“不如此,道不尊。”刘因辞官是为“道”摆架子,傅山辞荐是为民族争气节,二人行迹相似而本质不同。傅山说如果人们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他就是死不瞑目了。作者详细记述此行细节,再三强调傅山的决绝态度,一切都是为了表彰明朝遗民的忠义节操。全祖望文集的很大一部分属于碑传墓表,号称是《明史》的补充,其实是有意识地表彰明季忠义,歌颂民族气节。他的表彰范围不仅限于抗清领袖,而且广及山林隐逸。这里所选的《张公神道碑铭》和《阳曲傅先生事略》,正可以作为这两个方面的代表。全祖望的这类文章对晚清的部分革命者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就是对普通的读书人也有扶植正气的鼓励作用。如李慈铭说:“予最喜国朝朱、毛、全、钱四家文集,所学综博,纂讨不穷。谢山尤关乡邦文献,其文多言忠义,读之激发。自十八九岁时即观之忘倦。平生坎坷,一无树立,惟风节二字,差不颓靡,诚得力于《后汉书》及《刘蕺山集》、谢山此集耳。”(《越缦堂读书记》)
【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闻道欲来相问讯作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听说你要来看我,我一直在盼望着你的到来,西楼望月亮已圆缺好几次了。言盼望好几个月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全诗赏析】这是一首寄赠诗。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今属安徽)刺史。在滁州任上,诗友李儋托人问候。韦应物写了此诗寄赠之。是时,朝政紊乱,藩镇嚣狂,国衰民贫,诗人深为忧虑。这年冬,京都长安为叛逆朱泚所占,德宗逃往奉先,直到次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写此诗时,探者未回,诗人十分忧愁。此诗真实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见出其有志难伸的无奈心境。首联起笔写“花里逢君别”,勾起往事而回忆,又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显出光阴之迅疾,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之感。颔联之“世事”暗指朱泚叛乱,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茫茫”“黯黯”,两个叠词写透了国事的不堪设想和诗人心情的沉重无奈,诗人为国家与个人前途而忧虑,真是一筹莫展,百般无奈,只觉前途一片茫茫,无所作为。颈联采用对比写法,出句“多疾病”写归隐田里的理由,对句写自己一贯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见百姓流离逃亡,内心惭愧,岂能一走了事?这就写出了诗人仕隐的矛盾苦闷心情。对此联,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之“贤矣”,黄彻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䂬溪诗话》)这些评论,赞美了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在那个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典型性,遂成名句。尾联对友人之问候和慰勉,流露出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真实动人,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从1985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1990年出齐。《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8卷册。此书是汉字楷书的汇编,共计收到单字56000左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注意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到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学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律。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到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此书的体例特点是:(一)收到楷书单字,并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在单字下的收少数复词。(二)收字以历代辞书为依据,并从古今著作中增收部分单字。(三)释文和现代例证用简化字,其余用繁体字。(四)单字按照与《汉语大词典》共同商定的200部分部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按一(横)、丨(竖)、丿(撇)、(点)、乙(折)5种笔形顺序排列。同部首的单字排列也按照这种顺序。(五)有古文字的单字,在字头后面选列阐明形音义关系的需要,酌附字形解说。(六)多音多义字,用(一)(二)(三)……分列音项;同一音项下有几个区别意义的反切,用……分列;一个音项下统率的义项,用①②③……分项,一个义项中需要分述的用1、2、3……表明;如需再分层次用a、b、c……标示。(七)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上古音三段。现代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标准。中古音以《广弱》、《集韵》的反切为主要依据,并标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以近人考订的30部为准。(八)释义力求准确全面。多义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九)引证(包括书证和例证)标明书名、篇名或卷次。(十)有些名物字附插图、以助释义。
汉语大字典。推荐。爱诗词网。《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从1985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1990年出齐。《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8卷册。此书是汉字楷书的汇编,共计收到单字56000左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注意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到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学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律。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到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此书的体例特点是:(一)收到楷书单字,并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在单字下的收少数复词。(二)收字以历代辞书为依据,并从古今著作中增收部分单字。(三)释文和现代例证用简化字,其余用繁体字。(四)单字按照与《汉语大词典》共同商定的200部分部排列,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同笔画的部首按一(横)、丨(竖)、丿(撇)、(点)、乙(折)5种笔形顺序排列。同部首的单字排列也按照这种顺序。(五)有古文字的单字,在字头后面选列阐明形音义关系的需要,酌附字形解说。(六)多音多义字,用(一)(二)(三)……分列音项;同一音项下有几个区别意义的反切,用……分列;一个音项下统率的义项,用①②③……分项,一个义项中需要分述的用1、2、3……表明;如需再分层次用a、b、c……标示。(七)注音分现代音、中古音、上古音三段。现代音用汉语拼音方案标准。中古音以《广弱》、《集韵》的反切为主要依据,并标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以近人考订的30部为准。(八)释义力求准确全面。多义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九)引证(包括书证和例证)标明书名、篇名或卷次。(十)有些名物字附插图、以助释义。此书是一部完备而谨严的大型汉语字书。其各分卷均附该卷部首检字表,末卷附总检字表。
【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
使我不得开心颜。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怎么能低着眉头,弯着腰去侍奉权贵,这样做绝不能使我开心欢笑。摧眉:低下眉头,一说低头。折腰:弯腰。事:侍奉。【用法例释】用以形容鄙于卑躬屈膝,不媚权贵的高贵品行。[例]唐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去攀附,找靠山,见了皇帝背朝天,他偏要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鄙弃权势,保持自我。(王维友《贱骨头、软骨头、硬骨头》)【鉴赏】原诗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两句大意是说,最好是到名山求仙。骑白鹿以遨游的典故,出自《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人冥兮,骑白鹿而容与。”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出职,赋归去来。”这是李白这两句诗的出典。李白不得志于当时,遂有出世之想。不为权贵摧眉折腰,表明李白有一副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做人要有抱负,不随世浮沉,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一般有气节的人,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自守,不向权贵低头。【原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作者人生最得意辉煌的长安经历之后。诗以梦境为线索,写了游天姥山遇见仙人的美妙过程;当梦醒回到现实后,诗人表达了人生万事如流水的虚无思想,最后又以高傲不屈的人格精神振起,预示了他将寻求“开心”的人生未来。此诗起笔飘忽,结尾豪放,梦境奇特,描写精彩,将本来没有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神仙洞天一节令人叫绝。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性情有关,更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实践有关。由此解读此诗时应注意另一个关键,人生经历的现实其实是作者创作想象的基础,不然就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样愤激的话语,因此这是一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诗篇。此外还要注意,李白固然天才纵横,但他并非不读书。他的有些诗通篇用典,足见其博学功夫。此诗写得浪漫,对前人典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屈原的《离骚》中飞腾上天的景象描写,不正是启发此诗的来源?诗中那些“兮”字,难道不是骚体的痕迹?因此,天空尽管绚烂奇妙,还须立地想去,没有地,何来天?诗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