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蜉蝣

诗经蜉蝣朗读

蜉游之羽,① 蜉蝣绒羽薄闪闪,

衣裳楚楚。② 真象透明新衣裳。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埋心中,

于我归处?  我将存身在何方?

蜉蝣之翼,  蜉蝣张开双翅膀,

采采衣服。  衣服华丽真漂亮。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塞满怀,

于我归息?  我将栖息在何乡?

蜉蝣掘阅,③ 蜉蝣穿穴飞出来,

麻衣如雪。  洁白如雪麻衣衫。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痛断肠,

于我归说?  我的归宿寻觅难?

【注】①蜉蝣:虫名。体软弱,触角短,翅半透明,能飞,腹部有等于体长的尾须两条,常在夏天日落后成群飞舞。成虫寿命很短,往往只活几天。②楚楚:鲜明、华美的样子。③掘阅:掘,穿;阅,穴。昆虫穿穴而出。

曹为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位于齐晋之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曹国小邦危,无以自守,统治者沉酣宴乐,贵族阶级人物虽锦衣玉食,仍不免感叹前途渺茫,人生短促,故借蜉蝣而发出如此的哀歌。

蜉蝣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生命这般短促,虽“羽”犹如透明的衣裳,可护体、保温以至于飞翔,也是瞬息荣华,转眼即逝,因此有“于我归处”之叹。

首章言“蜉蝣之羽”,次章言“蜉蝣之翼”,“羽”“翼”虽都可解作翘膀,但仍有微小的区别。成鸟的羽,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这里的“羽”,即含“绒羽”意,极言其新而薄。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的羽极薄而有光泽,几乎是透明的。古人形容麻织品做成的衣服,往往比作蜉蝣的羽,因此便称这种衣服为羽衣”。以此“羽”为衣,故给人以“楚楚”(鲜明、整洁)之感。“翼”者,即三羽俱有,暗示其翼已成。以此“翼”为衣,故给人以“采采”之感。“采采”,既有如朱熹《诗集传》:“采采,华饰也”意;更有《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采采”意,即表示繁密和茂盛。极言衣的华丽、漂亮,如百彩簇集。我们常见日将落时蜉蝣大群舞空中,正此境也。

这样,虽同是“心之忧矣”,悲伤无限,而最后的失落感也不尽同:一曰:“于我归处”,一曰:“于我归息”。“处”有“居住”意,如《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可引申为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身虽在,但不知何处可寄,四顾茫茫,天遥地远,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落漠情绪。“息”,歇止、休息,如《诗·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遑息”。“归息”,犹言收场、结局。至此,失落感递进一层:尽管衣饰粲粲,富贵尊荣!如日中天,但归息有日,未知欢乐尚有几时!

“羽”进而为“翼”,是物象的转化演绎;“处”进而为“息”,是意象的转化演绎;藉蜉蝣而抒怀,诗人之感慨显然步步深沉了!一字之差,造成了不同的艺术境界。

三章转从蜉蝣之由来写起。“掘”,本挖掘义。据《广雅》:“掘,穿也”。“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阅,读为穴,宋玉《风赋》‘空穴来风’,即《庄子》‘空阅来风’也”。可知“掘阅”即穿穴。《汉书·王褒传》有“蜉蝤(蝣)出以阴”语。三国吴人陆玑在其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蜉蝣“夏月阴雨时地中出”。此言蜉蝣之卵在泥中演变成幼虫,又羽化成蜉蝣,便从土中穿穴而出。“麻衣”,古代的常服,即“深衣”。郑玄《毛诗笺》:“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实则“麻衣如雪”不过喻蜉蝣半透明的羽翼,显示出蜉蝣破土而出,令人瞩目。即使如此,仍是“心之忧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于我归说”?说音税。《毛诗笺》:“说,犹舍息也”。即止息意。既然始终难觅归宿,则其心之惨伤,真是“至矣,尽矣,蔑以加以”了。

本诗藉蜉蝣以寓意,直是咏怀,非复赋物,盖此中有我在也。古人或谓“刺奢也”(《诗序》);或谓“以肘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诗集传》),以至认为“均于诗旨未当”,“难以臆测”(《诗经原始》),不得而知。诗意的确比较隐晦。但联系曹共公当国时,地处一隅,无所作为,贵族集团嬉于宴乐而又心怀惴惴,可知此诗以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寄寓,发出了这一曲“浮生若梦,为欢儿时”的哀音。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词有两派: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无论北宋还是南宋,词坛皆如鲜花争妍,各放异彩。正如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婉约派的出现和形成较早,唐、五代的民曲都可归入。婉约派统治整个北宋词坛,以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他们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表现花前月下的风情或离情别绪,男女恋情;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艺术性较高。

()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浪史

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

()

【诗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出处】唐.李端《听筝》【意思】在华美的房舍前,她用洁白的手拔弄着筝弦;【全诗】《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注释】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点花纹的筝柱,柱为架弦的码子,木制,桥形,立在筝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时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弹奏时则将弦的振动传导至音箱,使声音得到美化和增强。②素手:洁白的手。玉房:闺房的美称。③二句意谓为了得到周郎的眷顾,故意常常拨错弦。《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记载,吴国名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就回头向那人望一眼示意,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二句化用此典。【鉴赏】咏弹筝女郎诗。唐代李端作:“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形容筝的弦轴(俗称柱)精美华贵。玉房:对筝的安枕(俗称横木)的美称,此处代指筝。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窈窕淑女,纤纤玉手,拨弄着筝弦。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顾,她常常成心地拂错筝弦。末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吴国的周瑜,英俊潇洒,在24岁时即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且精通音律,人们美称之为周郎。周瑜喜欢听琴,每当他听到别人弹琴曲调有误时都会回过头去看上弹琴者一眼,故人们议之曰“曲有误,周郎顾”,后人又给他一个“顾曲周郎”的雅称。诗人细腻地写出了弹筝女郎的心理,通过她们“时时”拨错筝弦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了她们对意中人无限爱恋的情意,筝也成了她们传达爱情的中介物。【鉴赏导示】清人徐增分析这首诗时说:“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细。”这一精辟见解可供鉴赏时参考。

【鉴赏】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琴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琴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