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史
清代白话长篇谴责小说。六十回。题“南亭亭长新著”。作者即李伯元。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商务印书馆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排印《绣像小说》连载本。
湖南永顺府僻处边陲,民俗浑噩,几个意大利矿师,受督抚委派,前来察看矿苗。他们住在高升店里,店小二的父亲不小心打碎了洋人的一只洋磁碗,知府柳继贤得报,大惊失色,担心会引起“赔款”一类的“交涉大事”,便立即停止武考,亲自和首县到高升店去拜会,以收柔远的效验。当地百姓听说洋人要来开矿,害怕刨坟见棺,于风水有所关碍,以致激起民变,打洋人,冲官府,闹得难以收拾。
事后,洋人提出赔款,柳知府撤任。新任知府傅祝登滥肆株连,到处胡乱抓人。秀才刘伯骥聚友会文,被傅知府以“聚众会盟,谋为不规”的罪名,欲加逮捕,逼得刘伯骥躲进了古庙。庙中的老和尚,曾受到刘伯骥父母的布施,但看到刘伯骥连行李也没有带,仍不免怀有疑心,后来刘伯骥因寒气所感,生起病来,老和尚方后悔不迭,摆出一副讨庆他的意思来。附近一所教堂中的洋教士,与刘伯骥十分投契,知悉刘伯骥朋友被拿、自身落难的真情,便收留了他,不但治好了他的病,还挺身而出,解救了被傅知府无辜抓去的好人。之后,又不惮跋涉之苦,送他们至万国通商的文明之地,以为增长学识和他日建立功业的基础。刘伯骥来到汉口。总督大人讲求新法,颇思为民兴利,但手下的人所遵奉的,只是“把外国人一个个都抬到天上”的礼让主义,至于下层百姓,也只是看洋人看熟了,不以为怪罢了。
吴江县贾家世代一直是关着大门过日子的,贾子猷兄弟三个,除非亲友庆吊往来,甚么街上、镇上,从未到过。学台改革考试章程的告示,使贾氏兄弟心里头一次有了“时务掌故天算舆地”之类的新概念;而岁考的失败,使他们明白:“小题圣手”的吊渡钩挽之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推而广之,现在的事,大而一国,小而一家,只要有好法子,都可以改的。启蒙老师姚文通又开导他们:开发民智,全在看报。兄弟三个于是一天到晚,足足有三个时辰用在上海出的时报、旬报、月报上。贾氏兄弟
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引首书影
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正文书影
根据报上的信息,托人上省买回一盏洋灯,那光头比油灯要亮数倍。他们认为,“凡是‘外洋新到的器具’都是‘文明’的”,不惜重价买来一大堆不知用处的外洋货。怀着对于文明的无限向往,贾氏兄弟随同姚文通踏上了上海的土地。在上海,可以看到当天出的新闻报纸,可以看到新编的文武新戏,有可以买到新书的书坊,有可以学到新鲜知识的大小学堂,还可以会到许多维新朋友,参加以往闻所未闻的演说会。姚文通在万年春吃大菜,见到牛排,便说:“兄弟高高祖一直传到如今,已经好几代不吃牛肉了。”同席的人笑他:“你还是个讲新学的!连个牛排都不吃,岂不惹维新朋友笑话你么?”广东阿二专门轧姘头,吊膀子,居然被认为“颇合外国婚姻自由的道理”。斗蟋蟀的无赖魏榜贤改了洋装,到处招摇撞骗,阅历不深的姚文通,却将他当作“天人”。着外国装的郭之问一边大抽鸦片烟,一边振振有辞地说:“为人在世,总得有点自由之乐,我的吃烟,就是我的自由权,虽父母亦不能干预的。”文萃书坊当八股盛行的时候,一部《文料触机》,一年总要卖到五万本,后闻八股一定要废,翻译之学一定要昌明,就廉价请了从东洋回来的人,胡乱编译《男女交合大改良》、《传种新问题》之类以牟利;培贤学堂住膳费高达四十八块,官利之外,每年总可余二、三千块钱,还自称是“格外克己”,又埋怨学堂办得太多,“弄得自己没有饭吃了”,“不管他文明不文明,只问他赚钱不赚钱”。“热闹场且赋归来”,贾氏兄弟在经历一番体验之后,怀着不无迷惘的心情,离开了上海。
戊戌变法之时,王宋卿觑便上了一个改服色的条陈,被礼部压下来,未见施行。他郁郁不乐,正想别的法子,偏偏各样复旧的上谕下来,只索罢手。过了两年,义和团事起,王宋卿携眷出都以避风头,闲居乡里,甚不甘心。其时又闻改革新政开始施行,便求至亲万藩台为之说项,终于谋得山东学堂总教习的职位。他主持官吏考
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插图书影
试,拟几个时务题目,也十分吃力,收了金子香两百银子的重贿,向他泄露考题,并取为第一名。课吏的结果,除了那交白卷的停委三年,余下的俱没有出进。进过外国学堂的内侄王济川,听先生讲如何叫做“自由”,如何叫做“平等”,那一种欢喜的心,直从肚底里发出来。见到家童对他竟同百姓怕官府的样子一样,正言说道:“论理你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不过你生在小户人家,比我穷些,所以才做我的家童。我不过比你多两个钱。你同为一样的人,又不是父母生下来应该做奴才的;既做了奴才,那却说不得干些伺候主人家的勾当,永远知识不得开,要想超升从哪里超升得起?”要他今后“不要见了我拘定‘主人’‘奴才’的份儿”。
志气极高的热血青年聂慕政、彭仲翔等,仰慕东洋文明,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便往日本游学。在轮船上,大家议论官府不许结会演说,乃是专制国的不二法门,“只要弄得百姓四分五裂,各不相顾,便好发出苛刻的号令来,没一个敢反对他;殊不知人心散了,国家有点儿兵事也没人替他出力”,因此,专制实际上是害民害国的东西。他们同时承认:“野蛮的自由”是不足取的,“法律自治是要的”。
外国兵擅自驻扎诸城县北门,又放纵兵丁醉酒闹事,翻译钮逢之对首县说:“倘然依着公法驳起他来,不但不该扰害我们的地方,就是驻兵也应该商量在先,没有全不管我们主权,随他到处乱驻的道理,这不成了他们的领土了么?只要东翁口气不放松,我可以合他争得来的。”钮逢之说:“外国人的法子,总要自由结婚,因为这夫妻是天天要在一块儿的,总要性情合式、才德一般,方才可以婚娶。”他一定要娶学堂里的女学生,理由是:“他既然读书,晓得了道理,自己可以自立,哪个敢欺负他?再者,世故熟悉,做得成事业,讲得来平权,再没有悍妒等类的性情。”他还从世界大势来开导母亲:“如今外国人在那里要中国的地方,想出各种的法子来欺负中国,怕的是百姓不服,一时不敢动手,不好不从种族上自强起来。他们说得好:我们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倒有二万万人不中用,就是指那裹脚的女人说了。”其母终于让了步。
江宁知府康志庐受制台信用,任全省学务总办,拟章程、盖房子、聘教习。他最怕一班维新党天天讲平等、讲自由,担心学生看了上海来的新书,一个个都讲起平等来,不听节制,于是大倡禁书,搜抄书店,监禁学生,弄得江南学堂为他一人势力圈所有,没人敢违他半毫分。他宣扬自己的儿子是“武曲星下凡”,将来一定可以为国宣劳,立威雪耻;儿子因上体操碰破了头,便命全校停课,让学堂里的监督、提调、教习、学生,拿了手本轮班进府探病。他知道“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因而要买补脑汁给伤了头的儿子吃。少爷一死,又要教习率领学生一起穿体操衣服,手执花圈,前来送殡,各监督一律素褂摘缨,以示哀悼。
劳航芥因为自己是久住香港之人,因此视中国的同胞为土芥,而见了白种人,则一副胁肩谄笑的样子。他被安徽巡抚聘为顾问官,嫌住的地方湫隘不堪,吃的东西不能下箸,又诬赖店主人偷了他的表,拳打脚踢。
南京开了个工艺局,不想制造出来的货物,总还是土样,不能改良,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去调查调查,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饶鸿生被派往东洋考察,他在出国的轮船上出了许多洋相。到了日本,发现那里下午四点就天黑了,半夜二点就大亮,大觉诧异,问人方知是“日轮旋转”所致。
余小琴铰了辫子从日本游学回来,其父劝他等养长了再去拜客,余小琴遂直斥其父顽固,并说:“论起名分来,我和你是父子;论起权限来,我和你是平等。你知道
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插图书影
英国的风俗么?人家儿子,只要过了二十一岁,父母就得听他自己作主了。我现在已经二十四岁了,你还能够把强硬手段压制我吗?”在余小琴“家庭革命主义”的攻势下,其父只好败下阵来。北京政府,近日百度维新,差不多的事都举办了。有些心地明白的督抚,一个个都上条陈,目下有桩至要至紧之事,是什么呢?就是立宪。立宪这两个字,要在十年前把它说出来,人家还当他是外国人的名字呢。于今却好了,士大夫也肯浏览新书,新书里面讲政治的,开宗明义必说是某国是专制政体,某国是共和政体,某国是立宪政体。自从这立宪二字发现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得源源本本,有条有理,有些士大夫看了,尚还明白立宪二字的解说。这时两湖总督蒋铎上了个吁请立宪的折子,上头看了很为动容,就发下来叫军机处各大臣议奏。
文明小史。推荐。爱诗词网。文明小史清代白话长篇谴责小说。六十回。题“南亭亭长新著”。作者即李伯元。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商务印书馆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排印《绣像小说》连载本。湖南永顺府僻处边陲,民俗浑噩,几个意大利矿师,受督抚委派,前来察看矿苗。他们住在高升店里,店小二的父亲不小心打碎了洋人的一只洋磁碗,知府柳继贤得报,大惊失色,担心会引起“赔款”一类的“交涉大事”,便立即停止武考,亲自和首县到高升店去拜会,以收柔远的效验。当地百姓听说洋人要来开矿,害怕刨坟见棺,于风水有所关碍,以致激起民变,打洋人,冲官府,闹得难以收拾。事后,洋人提出赔款,柳知府撤任。新任知府傅祝登滥肆株连,到处胡乱抓人。秀才刘伯骥聚友会文,被傅知府以“聚众会盟,谋为不规”的罪名,欲加逮捕,逼得刘伯骥躲进了古庙。庙中的老和尚,曾受到刘伯骥父母的布施,但看到刘伯骥连行李也没有带,仍不免怀有疑心,后来刘伯骥因寒气所感,生起病来,老和尚方后悔不迭,摆出一副讨庆他的意思来。附近一所教堂中的洋教士,与刘伯骥十分投契,知悉刘伯骥朋友被拿、自身落难的真情,便收留了他,不但治好了他的病,还挺身而出,解救了被傅知府无辜抓去的好人。之后,又不惮跋涉之苦,送他们至万国通商的文明之地,以为增长学识和他日建立功业的基础。刘伯骥来到汉口。总督大人讲求新法,颇思为民兴利,但手下的人所遵奉的,只是“把外国人一个个都抬到天上”的礼让主义,至于下层百姓,也只是看洋人看熟了,不以为怪罢了。吴江县贾家世代一直是关着大门过日子的,贾子猷兄弟三个,除非亲友庆吊往来,甚么街上、镇上,从未到过。学台改革考试章程的告示,使贾氏兄弟心里头一次有了“时务掌故天算舆地”之类的新概念;而岁考的失败,使他们明白:“小题圣手”的吊渡钩挽之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推而广之,现在的事,大而一国,小而一家,只要有好法子,都可以改的。启蒙老师姚文通又开导他们:开发民智,全在看报。兄弟三个于是一天到晚,足足有三个时辰用在上海出的时报、旬报、月报上。贾氏兄弟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引首书影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正文书影根据报上的信息,托人上省买回一盏洋灯,那光头比油灯要亮数倍。他们认为,“凡是‘外洋新到的器具’都是‘文明’的”,不惜重价买来一大堆不知用处的外洋货。怀着对于文明的无限向往,贾氏兄弟随同姚文通踏上了上海的土地。在上海,可以看到当天出的新闻报纸,可以看到新编的文武新戏,有可以买到新书的书坊,有可以学到新鲜知识的大小学堂,还可以会到许多维新朋友,参加以往闻所未闻的演说会。姚文通在万年春吃大菜,见到牛排,便说:“兄弟高高祖一直传到如今,已经好几代不吃牛肉了。”同席的人笑他:“你还是个讲新学的!连个牛排都不吃,岂不惹维新朋友笑话你么?”广东阿二专门轧姘头,吊膀子,居然被认为“颇合外国婚姻自由的道理”。斗蟋蟀的无赖魏榜贤改了洋装,到处招摇撞骗,阅历不深的姚文通,却将他当作“天人”。着外国装的郭之问一边大抽鸦片烟,一边振振有辞地说:“为人在世,总得有点自由之乐,我的吃烟,就是我的自由权,虽父母亦不能干预的。”文萃书坊当八股盛行的时候,一部《文料触机》,一年总要卖到五万本,后闻八股一定要废,翻译之学一定要昌明,就廉价请了从东洋回来的人,胡乱编译《男女交合大改良》、《传种新问题》之类以牟利;培贤学堂住膳费高达四十八块,官利之外,每年总可余二、三千块钱,还自称是“格外克己”,又埋怨学堂办得太多,“弄得自己没有饭吃了”,“不管他文明不文明,只问他赚钱不赚钱”。“热闹场且赋归来”,贾氏兄弟在经历一番体验之后,怀着不无迷惘的心情,离开了上海。戊戌变法之时,王宋卿觑便上了一个改服色的条陈,被礼部压下来,未见施行。他郁郁不乐,正想别的法子,偏偏各样复旧的上谕下来,只索罢手。过了两年,义和团事起,王宋卿携眷出都以避风头,闲居乡里,甚不甘心。其时又闻改革新政开始施行,便求至亲万藩台为之说项,终于谋得山东学堂总教习的职位。他主持官吏考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插图书影试,拟几个时务题目,也十分吃力,收了金子香两百银子的重贿,向他泄露考题,并取为第一名。课吏的结果,除了那交白卷的停委三年,余下的俱没有出进。进过外国学堂的内侄王济川,听先生讲如何叫做“自由”,如何叫做“平等”,那一种欢喜的心,直从肚底里发出来。见到家童对他竟同百姓怕官府的样子一样,正言说道:“论理你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不过你生在小户人家,比我穷些,所以才做我的家童。我不过比你多两个钱。你同为一样的人,又不是父母生下来应该做奴才的;既做了奴才,那却说不得干些伺候主人家的勾当,永远知识不得开,要想超升从哪里超升得起?”要他今后“不要见了我拘定‘主人’‘奴才’的份儿”。志气极高的热血青年聂慕政、彭仲翔等,仰慕东洋文明,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便往日本游学。在轮船上,大家议论官府不许结会演说,乃是专制国的不二法门,“只要弄得百姓四分五裂,各不相顾,便好发出苛刻的号令来,没一个敢反对他;殊不知人心散了,国家有点儿兵事也没人替他出力”,因此,专制实际上是害民害国的东西。他们同时承认:“野蛮的自由”是不足取的,“法律自治是要的”。外国兵擅自驻扎诸城县北门,又放纵兵丁醉酒闹事,翻译钮逢之对首县说:“倘然依着公法驳起他来,不但不该扰害我们的地方,就是驻兵也应该商量在先,没有全不管我们主权,随他到处乱驻的道理,这不成了他们的领土了么?只要东翁口气不放松,我可以合他争得来的。”钮逢之说:“外国人的法子,总要自由结婚,因为这夫妻是天天要在一块儿的,总要性情合式、才德一般,方才可以婚娶。”他一定要娶学堂里的女学生,理由是:“他既然读书,晓得了道理,自己可以自立,哪个敢欺负他?再者,世故熟悉,做得成事业,讲得来平权,再没有悍妒等类的性情。”他还从世界大势来开导母亲:“如今外国人在那里要中国的地方,想出各种的法子来欺负中国,怕的是百姓不服,一时不敢动手,不好不从种族上自强起来。他们说得好:我们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倒有二万万人不中用,就是指那裹脚的女人说了。”其母终于让了步。江宁知府康志庐受制台信用,任全省学务总办,拟章程、盖房子、聘教习。他最怕一班维新党天天讲平等、讲自由,担心学生看了上海来的新书,一个个都讲起平等来,不听节制,于是大倡禁书,搜抄书店,监禁学生,弄得江南学堂为他一人势力圈所有,没人敢违他半毫分。他宣扬自己的儿子是“武曲星下凡”,将来一定可以为国宣劳,立威雪耻;儿子因上体操碰破了头,便命全校停课,让学堂里的监督、提调、教习、学生,拿了手本轮班进府探病。他知道“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因而要买补脑汁给伤了头的儿子吃。少爷一死,又要教习率领学生一起穿体操衣服,手执花圈,前来送殡,各监督一律素褂摘缨,以示哀悼。劳航芥因为自己是久住香港之人,因此视中国的同胞为土芥,而见了白种人,则一副胁肩谄笑的样子。他被安徽巡抚聘为顾问官,嫌住的地方湫隘不堪,吃的东西不能下箸,又诬赖店主人偷了他的表,拳打脚踢。南京开了个工艺局,不想制造出来的货物,总还是土样,不能改良,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去调查调查,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饶鸿生被派往东洋考察,他在出国的轮船上出了许多洋相。到了日本,发现那里下午四点就天黑了,半夜二点就大亮,大觉诧异,问人方知是“日轮旋转”所致。余小琴铰了辫子从日本游学回来,其父劝他等养长了再去拜客,余小琴遂直斥其父顽固,并说:“论起名分来,我和你是父子;论起权限来,我和你是平等。你知道清光绪《绣像小说》连载本《文明小史》插图书影英国的风俗么?人家儿子,只要过了二十一岁,父母就得听他自己作主了。我现在已经二十四岁了,你还能够把强硬手段压制我吗?”在余小琴“家庭革命主义”的攻势下,其父只好败下阵来。北京政府,近日百度维新,差不多的事都举办了。有些心地明白的督抚,一个个都上条陈,目下有桩至要至紧之事,是什么呢?就是立宪。立宪这两个字,要在十年前把它说出来,人家还当他是外国人的名字呢。于今却好了,士大夫也肯浏览新书,新书里面讲政治的,开宗明义必说是某国是专制政体,某国是共和政体,某国是立宪政体。自从这立宪二字发现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得源源本本,有条有理,有些士大夫看了,尚还明白立宪二字的解说。这时两湖总督蒋铎上了个吁请立宪的折子,上头看了很为动容,就发下来叫军机处各大臣议奏。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遥怜小儿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
衢地合交。推荐。爱诗词网。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注释:圮(pi)地:象森林、沼泽等难以展开运动的地区叫圮地。衢地:战略要道。绝地:难以维持生活的地区。围地:指道路狭窄、进退两难的易被围歼的地区。死地:绝无退路的地区。句意:在圮地不可宿营,在衢地与友军会合,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用计谋,在死地就要拼死一战。出处:《孙子·九变篇》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低头思故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以道佐人主者。推荐。爱诗词网。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注释】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④有果:取得成功。⑤伐:夸耀。⑥壮:强盛。老:衰败。⑦不道:不合乎“道”。⑧已,死亡,衰亡。【今译】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集评】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总案】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关河令周邦彦。推荐。爱诗词网。《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①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①暝(ming明):天黑,日暮。②夜永:夜长。【译文】秋日的天空,时阴时晴,渐渐地天黑下来了,庭院里变得一片凄冷。我久久地站着,听到寒风中传来大雁的叫声。抬头却只见云海深深,全然看不到雁飞的踪影。夜深了,客人散去了,我的住所分外寂静。只剩一盏照壁的孤灯,把我的身影相映。这清冷的环境使我顿然酒意全醒,哎,在这漫漫长夜中,我如何能消磨到天明?【集评】清·周济:“淡水”。(《宋四家词选》)清·陈廷焯:“‘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不必说借酒销愁,偏说‘酒已都醒’,笔力劲直,情味愈见。”(《云昭集》)近代·陈洵:“由更深而追想过去之暝色,预计未尽之长夜。神味拙厚,总是笔力有余。”(《海绡说词》)现代·唐圭璋:“此首写旅况凄清。上片是日间凄清,下片是夜间凄清。日间由阴而暝而冷,夜间由入夜而更深而夜永。写景抒情,层层深刻,句句精绝。小词能拙重如此,诚不多见。上片末两句,先写寒声入耳,后写仰视雁影。因闻声,故欲视影,但云深无雁影,是雁在云外也。天气之阴沉,寒云之浓重,并可知已。下片,‘人去’补述,但有孤灯相映,其境可知。末两句,一收一放,哀不可抑。搏兔用全力,观此愈信。”(《唐宋词简释》)【总案】此词以淡永拙厚见长,通篇渲染的是一种孤寂清冷,情怀索寞的境界。设色幽冷,笔力劲直,读之令人耸然而惊,怃然而哀。结拍二句,尤动摇人心: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之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难以排遣了。这就充分道出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的况味。词中秋景与愁情的结合,已到水乳交融的极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