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斋集

诚斋集朗读

《诚斋集》又名《杨文节公集》,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文合集。他每任一地方官,就编一诗集,方回称他“一官一集”,当时即有刻行,《诚斋集》是嘉定元年(1208)他的儿子杨长孺所编定,当时并未刻印,直到端平元年(1234),才由杨万里的门人罗茂良校正刻行。全部流传至今。今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乾隆六十年(1795),吉水杨氏重刻《诚斋集》,题名《杨文节公集》,共85卷。又有《杨文节公诗集》42卷,清乾隆年间杨云采据明本校刻。《诚斋易传》20卷,有曝书亭影宋本。《诚斋诗话》一卷,有《历代诗余续编》本。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生于建炎元年(1127),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在永州时,得遇南宋主战派名将张浚,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作者“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宋史·杨万里传》)故世称诚斋先生。杨万里曾历任漳州、常州、筠州等地方官,入为东宫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他曾上《千虑策》30道,陈述对国事朝政的意见,受到宰相虞允文重视;又曾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人才。后因忤权相韩侂胄,辞官闲居乡里15年,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临终遗笔:“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见其忧国之心。他的诗作在南宋别具一格,被严羽称为“杨诚斋体”。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而以杨陆声名尤著。

本书133卷,包括《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退休集》等共9个集子,其中诗集42卷,文集90卷,最后附1卷杨万里历官告词。

杨万里诗作今存4200余首,大多内容充实之作。“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对国家安危十分关注,在《读罪己诏》3首中,他劝告孝宗不能因小败而中途变卦,言词恳切。对南宋小朝廷的屈辱事敌深致愤慨:“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他甚至敢说:“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尤其淳熙元年(1190)杨万里奉命迎接金使,路途所见,今昔之比,感慨系之,题咏颇多。如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人民,本为骨肉,今竟成敌国,何其痛哉!在《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中,诗人感叹“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边”,在对国事日非的忧虑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诚斋集》中还有一些诗作描写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如《插秧歌》、《竹枝词》、《悯农》、《悯旱》、《农家叹》等,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

杨万里诗中数量最多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也是最能体现其诗歌艺术特色的部分,即其“诚斋体”精华之所在。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曾自述学诗的过程:“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中年以后,才“忽若有悟”,不肯再傍人篱下,他要创造,要超越:“传宗接代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明确表示反对只从故纸堆里去翻新出奇,并尽焚少作“江西体”诗千余首,转而师法自然:“不听陈言只听天”,到大自然中去寻诗:“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他以清新幽默的语言,独特新奇的艺术构思,丰富新颖的想象,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与奇情异趣。他对自然的一切都关注,大至山川日月,小至花木蜂蝶,无不收拾入诗,且涉笔成趣。以至姜夔叹之:“处处山川怕见君”。如他的《嘲蜂》、《嘲蜻蜓》、《戏嘲星月》,只看诗题就够新鲜。又如他的《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可谓观察细致,想出人外,且不无寓意。而像“篙师只管信船流,不做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下横山滩望金华山》)“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嘲淮风》)幽默风趣之外,更具讥讽色彩。而“一峰忽被云偷去”等诗,则诚“如摄影之快镜”(《谈艺录》),曲尽其妙。其诗歌语言自然活泼,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如“岸柳掉头获摇手”之类。而钱钟书、周汝昌等学人则认为他的口语往往还不是所谓真正的口语、民语,而是“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是前人用过的,或有出典的。这也说明杨万里还没有完全摆脱江西体的影响。确实很有见地。

“诚斋体”的形成,与杨万里的诗歌主张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诚斋诗话》之“诗论”。他重视诗的“奇趣”与“活法”。他同时人周必大说“诚斋万事悟活法”。“活法”是吕本中提出的,是指遵守一定规矩而又不为所囿之意。诚斋的“活法”除这层意思外,还有以自由的眼光看自然之意,所以他的诗才那样独到,出人意表而不落古人窠臼。他还强调诗的“遗味”,要求诗要“透脱”,即不执迷于古人,不执迷于一事一物。当然他也强调诗的社会作用,称诗是“矫天下之具”,写下了不少富有意义的批评、讽刺的诗篇。

《诚斋集》中还有15首词及一些辞赋,其词如〔昭君怨〕《赋松上鸥》,类其诗风,活泼清新,饶有趣味。其辞赋如《浯溪赋》、《海鰌赋》也呈现一种自然顺畅的气势。《浯溪赋》以古讽今,与范成大的《馆娃宫赋》是一时齐名的杰作。《海䲡赋》虽写胜事,却仍不忘告诫:“吾国其勿恃此险,而以仁政为甲兵;以人才为河山,以民心为垣墉也乎!”见解非常深刻。杨万里还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观点与程颐相近,爱引史证《易》。

杨万里诗在当时即引起人们的关注,葛天民、周必大等都曾对他的诗予以评赞。元代方回、清代潘定桂等,都对他多所称赏。严羽《沧浪诗话》更名其体为“杨诚斋体”。他的七言绝句之影响江湖诗人及清代郭麟,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他也因过于求新求异、求趣味,以及一些“信笔”、“走笔”之作,引人讥为“油滑”、“佻巧”,以至“魔障”,但他作为开创了一种诗派的风格独具的诗人,仍功不可没。

对杨万里及其诗集的研究,一方面是开展较早,一方面是还不很充分。前代学人对诚斋诗多所评价,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杨万里、范成大卷》。对杨诚斋较为深入的研究当推近人陈衍、当代钱钟书、周汝昌等。目前诚斋集尚无新的排印本,给研究工作带来不便。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处】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全诗】《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题解】此诗约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时韦应物在滁州(今属安徽)刺史任。李儋:字幼遐,官至殿中侍御史,韦集中寄李儋诗多首。元锡:或谓亦李儋字。此外,元和、长庆年间有福建、宣歙观察使元锡,字君贶,似时代稍迟,恐非其人。诗意似亦仅寄一人。诗中叙别后思念之情。颈联二句,抒写愧对人民困苦流亡,尤为后人所传诵。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二云:“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尾联则表示盼望友人来相会。全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全诗赏析】作于兴元元年(784)春滁州任所,诗中西楼当在滁州,去年朱泚叛军盘踞长安,德宗一直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儋为作者诗友,时官殿中侍御史,此诗叙离别及感时之思,谢榛《四溟诗话》谓律诗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本篇即是。首联从前一年分别时说起,将花里话别的往事重提,出语淡雅,只于“又”字见情,足以引起对方同样地念旧。次联感时自伤。诗人离开长安,出守滁州这一年,政局发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动乱,事态严重;加之年近半百,又兼多病,国家和个人都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世事茫茫”、“春愁黯黯”,危苦孤寂之中,对故人也就特别思念。由于政局不安,民生凋弊,在官者亦不能有大作为,看到邑有流亡的事实,自己不能不受良心谴责,感到惭愧,这就加强了本来就有的归田隐居的想法。两句语挚意切,向来为人传诵。宋人黄彻《䂬溪诗话》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末联点明作意:听说你要来,故一直向人打听,可是看看西楼的月亮都圆了几回,还没有盼到。言下之意是盼对方快来,为什么不直说?因为这是写诗,寄情思于月缺月圆,与首联同归淡雅。因为诗写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头,调子不免低沉,又都是肺腑之言,所以笔笔实在,声声入耳。五六两句表现从政者的良心发现,为全诗增价。

()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