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赠 李商隐

代赠 李商隐朗读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代赠,是代人拟的赠人之作。李商隐诗集中,这类代赠、代答(应)之作有十余篇,大都以男女相思离别为内容。有的不一定真有代拟的对象,只不过是类似无题的标题方式而已。这两首诗,分别写伤离的女子在黄昏、清晨时的愁绪。从口吻看,当是代女子赠男子的诗。

第一首以女子黄昏高楼望远发端。所思念的男子远隔天涯,日暮黄昏,又往往容易触动离愁。为了排遣愁绪,寄托怀远之情,故登楼望远。但极目远望,唯见层层暮霭,遮断天涯路。所思既不可见,反添空虚怅惘,故“欲望”而还“休”。三个字中蕴含由思而望而休的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曲折的意念活动,用笔精炼。

次句承上“黄昏”,点染暮景。“玉梯横绝”,形容女子居处空寂的景象。玉梯横斜,而室内寂寂,与外界隔绝不通,这正是“黄昏”时景象。新月如钩,是楼上人望中所见,也是黄昏时特有景色,暗寓月缺人离之意。这句渲染出黄昏时分孤清空寂的氛围,隐逗下文“愁”字。

三、四两句,从前幅的远望仰观,收回到眼前庭院景物:紧紧裹束着没有舒展开叶片的芭蕉,和丛生缄结的丁香花蕾,虽然都面对着和煦的春风,却像是各自脉脉含愁一样。这是义山诗中融写实与象征为一体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是对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是赋实;但“同向春风各自愁”却是怀有郁结愁绪的女子“以我观物”、移情于景的结果,是象征。从写法说,这是物的拟人化;从表情说,这是情的对象化。那不展的芭蕉和缄结的丁香,作为客观物象,是女子愁绪的触媒;作为诗歌意象,则正是女子愁绪的象征。这种象征的妙处,就在于情与景猝然相遇,融浃无间,天然凑泊,而不是理智的思索与安排。所谓“深情忽触,妙绝言诠”的“触著”之句,这是典型的一例。两句意致流走,音情摇曳,更增诗的风调之美。上句句中自对而字数不等,显得整齐中有错落;下句“同向春风”与“各自愁”又适成鲜明对照,以见春风虽好难解愁怀,加重了伤春伤别的情味。

次首起句暗用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秦罗敷。”明点女子住处,暗示女子的美丽明艳。日照高楼的景象本身也容易唤起“耀乎如白日之初出照屋梁”、“容华耀朝日”一类联想。次句以“楼”字顶上,字重而意转。《石州》是乐府商调曲,今存《石州词》系戍妇思夫之作。“楼上离人唱《石州》”,正写出女子的伤离怀远之情,与上句对映,言外自念红颜独守空闺之慨。

三、四两句专就女子眉黛着笔,进一步抒写其深重的愁绪。《西京杂记》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春山眉黛”,既是形容其眉目之美,又是暗示其眉目含愁。总把,是纵将的意思。两句是说,纵使把黛眉描画成隐隐春山的形状,也难以容纳重重叠叠的愁恨。不直说眉目含愁,而以“总(纵)把”、“不知”、“几多”等假设、不定之词,摇曳出之,读来便别饶婉曲的情致。这两句如理解为第三者从旁叙说的口吻,不免稍杂调谑;如作为代女子抒写愁怀来读,便只觉其顾影自怜、愁绪满怀了。

两首均从楼上起,以含愁结。但一则移情于景,以心象融铸物象,富于象征色彩;一则借助语言的暗示和抑扬有致的唱叹笔调来渲染愁绪,而且将女子的美丽明艳与她的别绪离愁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含愁的美。虽写法有别,却各极其妙。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

浪史

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庄子》

南海之帝为倏

()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