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朗读

(宋)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公早起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显然,这一夜词人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所谓“浓睡”云云,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这也是对主人公伤春意绪的侧面描写。

正因为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这里,问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词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悬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是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和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她认为,“海棠依旧”,即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因为侍女的漫不经心,女主人便告诉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虽是揣测之词,但却凝聚着词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经过雨水滋润,绿叶当然显得更加茂盛,而狂风吹过,势必是花容憔悴,一片凋零,怎能说“海棠依旧”呢?词人明知故问,虽然有侥幸之心,但得到的不符事实的回答,却又使她不得不自己端出真相。所以这一对话既显示了女主人无可奈何中的无限惋惜,同时,又揭示了主婢不同的感受力。

前人已经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如黄苏《蓼园词选》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多拈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肥与瘦,本是对人物的形体的形容,但我们的先民们很早便意识到可以跨越部类地去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如声音可以有肥与瘦的区别。《礼记·乐记》:“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郑玄注:“肉,肥也”;又:“曲直繁瘠,廉肉节奏”。孔颖达疏:“瘠,谓省约。”这种听声类形的方法显然经过了人们心灵中的再创造。(参考钱钟书《七缀集·通感》)李清照将肥与瘦移过来去形容植物,很可能受到了这种影响。但是,“绿肥红瘦”仍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绿肥红瘦”句与唐无名氏《后庭宴》中“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句以及韩琮《暮春浐水水送别》中“绿暗红稀出凤城”句有着直接的渊源,将红化与绿叶的对比提炼为一种暮春景物典型形象并非李清照所首创,但通过从枝头与地下相比来表现结果到枝头互比以表现趋势,仍可看出李清照对这种手法的发展。本词这一句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同时,由于身体的肥与瘦往往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用于花与叶便使之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李清照深化了前人所开创的这一意境。

李清照词中喜欢用“瘦”字形容植物,可能是受到前人如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一类句子的影响。但是,将肥与瘦对举,却是她的独创。当然,她运用这种写法也曾有过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如《临江仙》:“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梅瘦杏肥对举,以表现事物的消长和词人的怅惋,虽也很别致,但由于意象较为支离,显得不够生动。而这首《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描写,却是融情于景,不仅刻划出了生动的意象,而且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词的另一点特色,是作者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

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女主人和侍女的关系,这在李清照以前的诗歌中就已出现。不过,这种作品中表现的形象往往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上。如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侍女小玉的出现不过是表示女主人地位尊贵,需要通报,以此过渡到杨贵妃的出场。又如王安石《明妃曲》:“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也不过表现与王昭君同去匈奴的宫女分担她的女主人的悲伤,仍然是单纯的陪衬。到了词里,这种表现艺术有所深化。如韩偓《生查子》上阕:“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前半写侍女举动,后半写女主人心理。侍女对女主人体贴却又不理解,这使得两个形象都有了各自的内涵。李清照这首词接过了她的前辈的这种表现手法,并大大地进行了发展。

这表现在,它有意避免了对一般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通过词中两个形象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对主婢的身份、处境和修养的差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学感受的不同。“卷帘人”的身份是侍女,她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侍候女主人,以求温饱,她不可能、生活也不允许她对大自然去进行细腻的感受和体会。因此,海棠开落,与她无关。当女主人问起时,由于她并不关心,随口答以“依旧”,原是非常自然的。而她的女主人便不同了。学术界一般公认,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前。这时,李清照的生活比较富裕安定。但虽然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伤春伤别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她深谙离别滋味,珍惜青春年华,对花开花落当然很敏感。因此,她听着一夜间的“雨疏风骤”,顿时为海棠的“绿肥红瘦”而涌上无限的惆怅之情,其美感层次是细腻而委婉的。而这却又是通过主婢之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对话中表现出来,高度概括而有余不尽,不能不认为,这种表现手段是十分巧妙的。在以后的各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曲中,以侍女和女主人的关系对比来刻画形象,揭示不同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情形很多,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红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春香,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加感到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不应当忽视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

点击进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原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它最初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第一期,后由作者编入《坟》。

()

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

【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处】唐·王维《辛夷坞》【意思】山涧口空寂无人,花儿独自纷纷开放,又相继凋落。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户:出入口。【鉴赏】寂寞的涧户,杳无人烟,这山中美丽动人的辛夷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无息地开花,又无声无息地独自凋零。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落寞孤单的感觉。任凭辛夷花花朵开放得再好,再娇艳动人,也无人欣赏,最终只能逐渐凋零。花落本就让人伤悲,无人欣赏的花凋零更让人难过。花且如此,人何以堪?诗歌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情景,寄托了诗人感伤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压抑埋没的无奈情绪。【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间野外阒无人迹,花草自生自灭。[例]幽壑中有一片红红艳艳的山花,远远望去,烂漫至极。我又想起了王维写的《辛夷坞》的诗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诗句使人于此时此地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花开花落,既没有人赞美它,也没有人为花的凋零而悲伤。(许乐江《楼观台怀古》)【全诗】《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鉴赏】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山水诗尤佳。因他奉佛,又是画家,在山水诗中就注进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咏辛夷的诗就颇能代表王维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色彩。辛夷,即木笔树的别称,又有紫玉兰、女郎花、木兰花之称。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写辛夷花开似芙蓉花。因芙蓉花与辛夷花相近,裴迪在他和《辛夷坞》诗中也说:“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其花开时节在早春,而且是先叶开花,有紫、红两种,其含苞待放时有如笔蘸紫红颜料的毛笔头,向上而立,故有木笔之称。王维这里描绘的着眼点是木末,即树枝上的辛夷花,其色与芙蓉花相近,这一点,不从似笔着眼,也不从女郎花着眼,自有他自己的会意之处。“山中发红萼”辛夷花苞在“山中”发,其色为红,这里“山中”给人空旷之感。接着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是进一步强调了辛夷花的红萼所处环境,是山中涧谷,寂寂无人的所在。“纷纷开且落”一句作结,将“无人”的境界进一步深化,深化到连花也“无”的最高境界中。“纷纷”是言其多,“开且落”是那样急促,匆匆而开,匆匆而落;发自山中,落于山中。不为人所开,不为人所落。这是一种多么古朴、宁静的境界,从这一境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是为辛夷花“红萼”发而欣喜,为其落而惋惜吗?还是从辛夷花的山中自开自落的变化中对自然和人生有所领悟呢?真令人味之无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王维这里不仅仅是咏辛夷花,而是借此抒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发,一种对自然界的返朴归真的探求。他不以咏物的细巧精致取胜,而是以物写境,以境喻理,以境达理。这在咏物诗写作中真可以说别具一格,难以企及。当然咏物诗贵在有寄托,但寄托也是各种各样,难求一律。王维这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无人的境界,花开花落无人知也无须人知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我与物混一的境界。不必欣喜于“红萼发”,不必惋惜于“开且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好静”的追求不一定限于晚年,以动态写静,动中求静,倒却是王维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追求的境界同《辛夷坞》境界相类。当然,这些地方都是他辋川别墅的具体处所,还有文杏馆,斤竹岭,孟城坳,华子冈等胜地,他都有吟咏。但就咏辛夷而言,用简炼形象语言将花开花落的常见现象表现得如此富有哲理,确是大家手笔。

()

《寓言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1621—1695)的杰作。诗集共12卷,约250篇,给整个17世纪法国社会制作了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诗集取材于希腊、罗马的寓言诗人伊索和费德尔的作品,也吸收古代的童话、法国民间故事和东方的传说。寓言诗虽然是模仿古人的作品,但不是象古人的作品那样单纯地给人教训,而是对法国当代的社会作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揭示和鞭挞了“路易大帝”时代的种种罪恶。诗里的主人公有些是人,但多数是飞禽走兽,象征当代社会各阶级的人,如狮子代表国王,虎、豹象征凶残的廷臣,狼、狐代表玩弄权术的贵族,羔羊象征任人宰割的百姓。诗里写的是动物,但分析的是人性。《狼和羔羊》反映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现象,指出“强者的理由始终是最好的理由。”《小母牛、山羊和绵羊跟狮子合伙》揭露国王横蛮无理,恃强凌弱。《患瘟疫的野兽》是对腐朽的专制政体的辛辣讽刺。《狮子、狼和狐狸》揭露廷臣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狗咬狗的斗争。拉·封丹对受压迫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高尚品质表示赞赏。《园丁和贵族》抨击贵族的巧取豪夺。《樵夫和默居尔》赞扬樵夫诚实,不接受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诗集中也有很多诗篇是教育人的,用以提高人们的道德。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