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李白的性格和创作风格而论,说《将进酒》是他的代表作,恐怕不会有疑义。
《将进酒》本为乐府《鼓吹曲·汉铙歌》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题解释说:“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豪饮是无与伦比的。如果说,在一生中诗是他的灵魂与追求,那么,酒则是他的动因与灵感。诗酒相伴,酒诗相生,诗借酒胆,酒助诗兴,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酒和诗的佳话与杰作。这篇《将进酒》与其说是诗的艺术,莫不如说是酒的精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喷涌而出的激情,宏伟壮观的气势,一涨一消的感情落差,昂首天宇的无穷悲慨,犹如天风海雨般的迎面扑来。这已不是理智的倾诉,也不是清醒的描摹,更不是常语的夸张了,而是一个诗酒之仙面对苍茫宇宙,无限时空而发出的一串浩叹。诗人是烂醉的,在他眼中,源远流出的黄河不是从青藏高原发源的,而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并且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永不复返;诗人又是清醒的,他感到: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在整个宇宙的时空概念中,人之一生是倏忽即逝的,高堂明镜之中发现自己的华发,是多么的悲哀。面对短促的人生,映现出了一个搔首顾影,徒呼无奈的形象。这两句诗一写空间范畴,一写时间范畴,两相对照,既有比意——以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比喻为人生易逝,永不再来;又为衬意——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卑弱。这种具有宇宙意识的比照,将人与自然的落差扳回到了本原的位置,不是吗?“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这似乎太过于短暂和残酷了,实际上人之一生和整个宇宙的发展比起来,也确乎如此,这只不过是一种巨人式的感伤,一种更为豁达,更为清醒的意识。这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体察,所充满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都足以令人惊叹。李白的一生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黄河显出了从未有过的壮阔与雄浑:“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后人也写黄河天来之势,诸如:“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明萧镃《送李佐之赴陕西参议》)尽管变化,但终不能类比。只有李白这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才算是黄河之美的真谛,从而赢得后世的千古传诵。
感喟人生,大约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敏感的诗人们来说,或许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即使是豪放飘逸的李白,也始终未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诗人对此是非常清醒的,所以他悲而不伤,充分利用“得意”之时而尽情欢乐,开怀畅饮,绝不让金樽空对明月,而辜负了“得意”之时。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人生得意须尽欢”,看上去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颓放思想,但实际上是诗人展示的一种表面现象,是沉沦下僚者所发出的愤激之语。“人生得意”,李白得意过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看似确曾得意过,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梦。他终于还是带着“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愤愤不平仗剑远游去了。他何尝有过“得意”?有的只是失意与愤慨。世界上,真正得意的人是不会大谈“人生得意”的,只有失意的人,才会拣起这个话头。此时的李白,可以说正在失意之中,他所谓的“得意”只不过几个老友相聚,互诉衷肠,纵酒狂歌,尽抒胸中不快而颇具兴致而已。这两句诗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肯定的尽情尽兴,表现得淋漓尽致;否定的运用双重关系(“莫使”、“空”)代替直陈,更加增强了“须尽欢”的热烈气氛。朋友之间难得这样的良辰美景,诸位不举杯痛饮还等待什么呢?……
气氛是如此热烈,兴致是那样潇洒。诗人尽管失望,尽管愤慨,但却绝不消沉与颓唐。他乐观而自信地向世人宣布:“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且“必”,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这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至此,在一种貌似消极颓放的现象中显露出了一位怀才不遇而又真正渴望积极用世的充满浪漫气质的诗人形象。我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在那个自负与进取的时代里充满青春旋律的盛唐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人也是豪爽不拘,仗义轻财的。你看,诗人说得多么轻松,又多么充实:“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平生驱使金钱但却不为金钱所使,而是充分相信人的价值。他这绝不是酒中醉言,而是确有行动。“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此等豪举不是一般酒兴所能支使的。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心理气质和豪爽精神,所以他不惜金钱“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所有不愉快的事统统丢开,只顾和朋友开怀痛饮,畅快淋漓。
至此,诗人的兴致已经越来越高,狂放无拘,连杯豪饮,感情更加热烈,宴会达到高潮,诗的句式也变得短促,旋律也更加快捷:“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不仅表现了诗歌节奏的变化,并且也酷有宴席上相邀痛饮的口吻。“岑夫子”即岑勋,南阳人。“丹丘生”即元丹丘。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李白在诗中曾多次描写到二人。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看来这三位老朋友是颇得“开颜酌美酒”,“一顾轻千金”之乐的。酒到高潮,情至浓处,眼花耳热之中,诗人不禁狂歌起来,而且还直率地要求朋友为之“倾耳”静听。这种朦胧醉意中的忘形要求,神情毕肖地画出了醉仙的狂态,也表现了老朋友之间无拘无束、尽倾肺腑的真挚友情。
酒后吐狂言,酒后也吐真言。当酒使人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欢乐与悲愁,欣喜与幽愤,千头万绪便都会袭上心头,人的表现才能便会得到充分展露,一腔心事皆尽倾出。此时的李白所要诉说的就是幽愤痛苦和带有反抗意识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形容饮食的精美和享受的侈豪。梁戴暠曾有“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鸣钟”(《煌煌京洛行》)的诗句。但是,这些在李白看来也是不足为贵的,他的愿望是常在醉乡,不想醒来,因为醒来更觉无路可走,那将是最痛苦的了。这种意识表现了诗人对豪门权贵奢侈享乐生活的极大轻蔑。人世间的污浊与丑恶使他愤慨,他宁愿长留醉乡,也不愿用清醒的目光去看取痛苦的人生,流露出一种追仙求逸的道家思想。所以,他才认为:自古以来圣者仁人都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只有那些狂歌醉酒,愤世嫉俗的高洁志士才留下了不朽的名字。说到这些“饮者”,诗人举出“陈王”曹植为代表。曹植曾受封为陈王,他有《名都篇》,描写了一位英俊青年驰骋打猎,以美酒在平乐观大宴宾客的情形,借以发挥其壮志难酬的愤懑。李白在这里化用了《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历史上,酒徒千千万,李白为何偏举“陈王”呢?这是与李白的志向和崇尚分不开的。李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伟大诗人。他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心目中的榜样是高洁之士,在这些人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且遭遇又有某种相同之处,因此,他便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这样,就与前边的自信口吻和千金一掷的豪举相连起来,文气贯通,理寓其中。
接下,诗人进一步说酒,且兴致更狂:主人家,你不要说我钱少,应该毫不犹豫地将酒买来。既照应前边的“千金散尽”,又进一步表明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亲情。但诗人也并不是慷他人之慨,“千金散尽”,自己还有更值钱的名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五花马”,一种名贵的马。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最考究马的装饰。凡有名马,常把鬃毛剪成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见《图画见闻志》卷五)“千金裘”,即价值千金的皮袍。这一句,不仅仅是以名马、名裘换取一醉的豪爽,最主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又跌起了一个高潮。在这里,诗人酩酊放浪,反客为主,你看他:高踞一席,气使颐指,令人牵出名马,拿出名裘,典来所有名酒,大有喝尽天下之势。豪迈知交,无拘形迹,朋友之间到了这种地步,可谓死而无憾了。诗至此,兴情已尽,难再下笔,可诗人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突兀而来,戛然而止。既突然,又自然;既与开篇之“悲”相关合,又为结尾疯狂般的以物换酒找到了落点。唱叹有致,深沉浑涵,在浩茫愁思之中,回荡着不尽的慷慨与不平。
盛唐时代,每个士人都想建功立业,李白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但只是作了一个点缀升平的词臣,不久便被谗放归。一次长安之行,彻底打破了李白用世寰宇的幻想,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忧愤,他的诗也染上了浓重的理想、自信与社会时代相矛盾的悲剧色彩。《将进酒》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它在虚无消沉、冥冥长醉之中了却一切的放浪形态里,表现了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自负与自信的傲岸精神。元人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曾评价这首诗说: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
这话是相当中肯的。
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诗中那鲜明的、极富个性的抒情形象,那充沛豪迈、汪洋恣纵的激情;那天风海雨、大起大落的气势,确实具有震动古今、慑人心魄的美感力量。
李白的抒情诗,比较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后人对他那种狂放不羁、豪迈飘逸的印象都是从他的诗中得到的。这方面,《将进酒》大概是最具代表性和表现最突出的了。在诗中,诗人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和间接的几笔叙事描绘了一个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诗人形象。他悲观、颓放、自负、自信、诚挚、豪爽、矛盾、愤慨,忽而悲叹人生,几至落泪;忽而肯定自己,充满信心;忽而举杯狂歌,但愿长醉不醒;忽而又冷眼现实,胸怀万古忧愁。就是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矛盾的综合体,一个借酒浇愁的清醒者。通过他,我们不仅认识了做为诗人的李白,也进一步认识了诗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
全诗感情充沛壮观,抒写淋漓尽致,确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一泻千里,奔涌浩荡之势。宋代严羽曾说这首诗:“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摘赏。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真所长。”(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确乎如此,全诗情极悲愤,而语却极豪纵;感情沉着,而形态却极狂放。这就造成了形与实的逆反,感情更为强烈,令人感到诗的背后,酒气深处正涌动着潜波暗流般的郁勃之情,处处都欲喷薄而出,势不可挡。
在诗的气势布局上,《将进酒》笔酣墨饱,五音繁会。全诗文势大起大落,节奏激荡跳跃,诗情忽翕忽张。以悲开篇,积郁难抑,顺流而下;以愤贯中,如大河奔流,九折而东;以愁作结,戛然而止,涵淡回荡。其中悲乐相加,狂愤相转,忧愁相交,曲折纵横,回环往复,确有鬼斧神工之妙。在具体手法上不惜使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来增强诗的豪壮气势。又普遍以七言为主,间或三、五、十言,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无疑增强了诗的美学效果。
将进酒赏析。推荐。爱诗词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以李白的性格和创作风格而论,说《将进酒》是他的代表作,恐怕不会有疑义。《将进酒》本为乐府《鼓吹曲·汉铙歌》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题解释说:“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豪饮是无与伦比的。如果说,在一生中诗是他的灵魂与追求,那么,酒则是他的动因与灵感。诗酒相伴,酒诗相生,诗借酒胆,酒助诗兴,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酒和诗的佳话与杰作。这篇《将进酒》与其说是诗的艺术,莫不如说是酒的精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喷涌而出的激情,宏伟壮观的气势,一涨一消的感情落差,昂首天宇的无穷悲慨,犹如天风海雨般的迎面扑来。这已不是理智的倾诉,也不是清醒的描摹,更不是常语的夸张了,而是一个诗酒之仙面对苍茫宇宙,无限时空而发出的一串浩叹。诗人是烂醉的,在他眼中,源远流出的黄河不是从青藏高原发源的,而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并且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永不复返;诗人又是清醒的,他感到: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在整个宇宙的时空概念中,人之一生是倏忽即逝的,高堂明镜之中发现自己的华发,是多么的悲哀。面对短促的人生,映现出了一个搔首顾影,徒呼无奈的形象。这两句诗一写空间范畴,一写时间范畴,两相对照,既有比意——以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比喻为人生易逝,永不再来;又为衬意——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卑弱。这种具有宇宙意识的比照,将人与自然的落差扳回到了本原的位置,不是吗?“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这似乎太过于短暂和残酷了,实际上人之一生和整个宇宙的发展比起来,也确乎如此,这只不过是一种巨人式的感伤,一种更为豁达,更为清醒的意识。这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体察,所充满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都足以令人惊叹。李白的一生与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黄河显出了从未有过的壮阔与雄浑:“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后人也写黄河天来之势,诸如:“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明萧镃《送李佐之赴陕西参议》)尽管变化,但终不能类比。只有李白这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才算是黄河之美的真谛,从而赢得后世的千古传诵。感喟人生,大约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敏感的诗人们来说,或许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即使是豪放飘逸的李白,也始终未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诗人对此是非常清醒的,所以他悲而不伤,充分利用“得意”之时而尽情欢乐,开怀畅饮,绝不让金樽空对明月,而辜负了“得意”之时。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人生得意须尽欢”,看上去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颓放思想,但实际上是诗人展示的一种表面现象,是沉沦下僚者所发出的愤激之语。“人生得意”,李白得意过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看似确曾得意过,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梦。他终于还是带着“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愤愤不平仗剑远游去了。他何尝有过“得意”?有的只是失意与愤慨。世界上,真正得意的人是不会大谈“人生得意”的,只有失意的人,才会拣起这个话头。此时的李白,可以说正在失意之中,他所谓的“得意”只不过几个老友相聚,互诉衷肠,纵酒狂歌,尽抒胸中不快而颇具兴致而已。这两句诗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肯定的尽情尽兴,表现得淋漓尽致;否定的运用双重关系(“莫使”、“空”)代替直陈,更加增强了“须尽欢”的热烈气氛。朋友之间难得这样的良辰美景,诸位不举杯痛饮还等待什么呢?……气氛是如此热烈,兴致是那样潇洒。诗人尽管失望,尽管愤慨,但却绝不消沉与颓唐。他乐观而自信地向世人宣布:“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且“必”,这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这是自我意识的强化。至此,在一种貌似消极颓放的现象中显露出了一位怀才不遇而又真正渴望积极用世的充满浪漫气质的诗人形象。我们从中也体会到了在那个自负与进取的时代里充满青春旋律的盛唐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人也是豪爽不拘,仗义轻财的。你看,诗人说得多么轻松,又多么充实:“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平生驱使金钱但却不为金钱所使,而是充分相信人的价值。他这绝不是酒中醉言,而是确有行动。“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此等豪举不是一般酒兴所能支使的。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心理气质和豪爽精神,所以他不惜金钱“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所有不愉快的事统统丢开,只顾和朋友开怀痛饮,畅快淋漓。至此,诗人的兴致已经越来越高,狂放无拘,连杯豪饮,感情更加热烈,宴会达到高潮,诗的句式也变得短促,旋律也更加快捷:“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不仅表现了诗歌节奏的变化,并且也酷有宴席上相邀痛饮的口吻。“岑夫子”即岑勋,南阳人。“丹丘生”即元丹丘。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李白在诗中曾多次描写到二人。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看来这三位老朋友是颇得“开颜酌美酒”,“一顾轻千金”之乐的。酒到高潮,情至浓处,眼花耳热之中,诗人不禁狂歌起来,而且还直率地要求朋友为之“倾耳”静听。这种朦胧醉意中的忘形要求,神情毕肖地画出了醉仙的狂态,也表现了老朋友之间无拘无束、尽倾肺腑的真挚友情。酒后吐狂言,酒后也吐真言。当酒使人失去理智,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欢乐与悲愁,欣喜与幽愤,千头万绪便都会袭上心头,人的表现才能便会得到充分展露,一腔心事皆尽倾出。此时的李白所要诉说的就是幽愤痛苦和带有反抗意识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这里用作功名富贵的代称。“钟鼓”指权贵人家的音乐。“馔玉”形容饮食的精美和享受的侈豪。梁戴暠曾有“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鸣钟”(《煌煌京洛行》)的诗句。但是,这些在李白看来也是不足为贵的,他的愿望是常在醉乡,不想醒来,因为醒来更觉无路可走,那将是最痛苦的了。这种意识表现了诗人对豪门权贵奢侈享乐生活的极大轻蔑。人世间的污浊与丑恶使他愤慨,他宁愿长留醉乡,也不愿用清醒的目光去看取痛苦的人生,流露出一种追仙求逸的道家思想。所以,他才认为:自古以来圣者仁人都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只有那些狂歌醉酒,愤世嫉俗的高洁志士才留下了不朽的名字。说到这些“饮者”,诗人举出“陈王”曹植为代表。曹植曾受封为陈王,他有《名都篇》,描写了一位英俊青年驰骋打猎,以美酒在平乐观大宴宾客的情形,借以发挥其壮志难酬的愤懑。李白在这里化用了《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历史上,酒徒千千万,李白为何偏举“陈王”呢?这是与李白的志向和崇尚分不开的。李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伟大诗人。他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心目中的榜样是高洁之士,在这些人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且遭遇又有某种相同之处,因此,他便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这样,就与前边的自信口吻和千金一掷的豪举相连起来,文气贯通,理寓其中。接下,诗人进一步说酒,且兴致更狂:主人家,你不要说我钱少,应该毫不犹豫地将酒买来。既照应前边的“千金散尽”,又进一步表明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亲情。但诗人也并不是慷他人之慨,“千金散尽”,自己还有更值钱的名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五花马”,一种名贵的马。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最考究马的装饰。凡有名马,常把鬃毛剪成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见《图画见闻志》卷五)“千金裘”,即价值千金的皮袍。这一句,不仅仅是以名马、名裘换取一醉的豪爽,最主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又跌起了一个高潮。在这里,诗人酩酊放浪,反客为主,你看他:高踞一席,气使颐指,令人牵出名马,拿出名裘,典来所有名酒,大有喝尽天下之势。豪迈知交,无拘形迹,朋友之间到了这种地步,可谓死而无憾了。诗至此,兴情已尽,难再下笔,可诗人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突兀而来,戛然而止。既突然,又自然;既与开篇之“悲”相关合,又为结尾疯狂般的以物换酒找到了落点。唱叹有致,深沉浑涵,在浩茫愁思之中,回荡着不尽的慷慨与不平。盛唐时代,每个士人都想建功立业,李白也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但只是作了一个点缀升平的词臣,不久便被谗放归。一次长安之行,彻底打破了李白用世寰宇的幻想,所带来的只是痛苦与忧愤,他的诗也染上了浓重的理想、自信与社会时代相矛盾的悲剧色彩。《将进酒》便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它在虚无消沉、冥冥长醉之中了却一切的放浪形态里,表现了一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自负与自信的傲岸精神。元人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中曾评价这首诗说: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这话是相当中肯的。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诗中那鲜明的、极富个性的抒情形象,那充沛豪迈、汪洋恣纵的激情;那天风海雨、大起大落的气势,确实具有震动古今、慑人心魄的美感力量。李白的抒情诗,比较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后人对他那种狂放不羁、豪迈飘逸的印象都是从他的诗中得到的。这方面,《将进酒》大概是最具代表性和表现最突出的了。在诗中,诗人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和间接的几笔叙事描绘了一个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诗人形象。他悲观、颓放、自负、自信、诚挚、豪爽、矛盾、愤慨,忽而悲叹人生,几至落泪;忽而肯定自己,充满信心;忽而举杯狂歌,但愿长醉不醒;忽而又冷眼现实,胸怀万古忧愁。就是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矛盾的综合体,一个借酒浇愁的清醒者。通过他,我们不仅认识了做为诗人的李白,也进一步认识了诗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全诗感情充沛壮观,抒写淋漓尽致,确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一泻千里,奔涌浩荡之势。宋代严羽曾说这首诗:“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摘赏。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真所长。”(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三引)确乎如此,全诗情极悲愤,而语却极豪纵;感情沉着,而形态却极狂放。这就造成了形与实的逆反,感情更为强烈,令人感到诗的背后,酒气深处正涌动着潜波暗流般的郁勃之情,处处都欲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在诗的气势布局上,《将进酒》笔酣墨饱,五音繁会。全诗文势大起大落,节奏激荡跳跃,诗情忽翕忽张。以悲开篇,积郁难抑,顺流而下;以愤贯中,如大河奔流,九折而东;以愁作结,戛然而止,涵淡回荡。其中悲乐相加,狂愤相转,忧愁相交,曲折纵横,回环往复,确有鬼斧神工之妙。在具体手法上不惜使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来增强诗的豪壮气势。又普遍以七言为主,间或三、五、十言,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无疑增强了诗的美学效果。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推荐。爱诗词网。(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 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习:温习、演习、实习。 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 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 愠(yùn):怨恨。 君子:有德者。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 省(xǐnɡ):反省,自我检查。 道:治理。乘(shènɡ):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 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 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尊重其才德。 易色:不重容貌。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 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求之与:主动求得的。 与之与:别人告知的。 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 复:实践诺言。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 无谄:不谄媚于人。 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在中华文化典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但非一人一时所辑成。共二十篇,每篇分列若干章。看似散珠,无所贯串,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讨论编次的意义。其编次的意图,通过研究文本,还是可以解读的。以首篇为例,历代研究者不断寻绎篇中各章之间的关联。南宋朱熹认为此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他并且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清代崔述也认为《论语》首篇之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论语余说》)。《论语》首篇开宗明义就记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的确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为人,乐于学而勤于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并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还教育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这也是孔子的自勉。另一方面,强调孔子论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不免使人有难以企及的神秘感。所以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的回答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的这一观点则是始终如一。他还告诫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不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以“学”求“仁”,有一个由浅入深、就近至远的过程。读者在琢磨本篇所蕴含的孔学这个观点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基础道德和道德理想境界的关系。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孔子学生有子所说,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进一步达到“汎爱众”,既欲立己,又能立人,可以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不可企及。强调孝悌这一基础道德自然是传统社会的要求,但是只要存在家庭,敬爱父母兄长这一美德就必须大力提倡。第二个是“诚信”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提出。本篇有多章谈论诚信问题,应予关注。“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贵族以此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所以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有很大的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里的“信”,已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所以弟子们感到很新鲜,纷纷阐述自己对“信”的理解。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七章)。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第十三章)曾子更是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见在孔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以学求仁,而从第十二章以后,又辑入论礼的内容。论述了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第十二章);讨论了“恭”与“礼”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十三章);提出了“富而好礼”的观点,认为“富而无骄”固然不错,但远不如“富而好礼”层次更高(第十五章)。礼与仁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问题。本篇尾段引入这一问题,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第三篇《八佾》中展开。
【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隔叶黄鹂空好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处】唐·杜甫《蜀相》。【意思】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安得壮士挽天河。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意思】怎么能找到一位壮士,挽来天河的水,洗干净铠甲和兵器,永不使用。天河:银河。【鉴赏】安得:怎么能够。挽:牵引;导引。天河:银河。甲兵:盔甲和兵器。此联的意思是:怎么能得到一位膂力过人的人,把银河里的水引下来,洗净兵器,永远不再动用!后用来表达一种制止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用法例释】用以表达停止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愿望。[例]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杜甫诗中“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和平主义理想,寻求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洪《中日友好有大局人间正道是沧桑》)
活板原文及翻译注释。推荐。爱诗词网。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活板,就是活字版。板,通“版”。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之,指“板印书籍”。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④〔已〕通“以”。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庆历,宋仁宗年号。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⑧〔为〕做。⑨〔钱唇〕铜钱的边。⑩〔印〕这里指泥活字。(11)〔令〕使。(12)〔和(huò)〕混合。(13)〔冒〕盖。(14)〔范〕框子。(15)〔布〕摆,排。(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熔。(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仅,只。(20)〔已自〕已经另外。(21)〔具〕准备好。(22)〔更(gēng)互〕交替,轮流。(23)〔瞬(shùn)息〕极短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呼吸。(24)〔就〕完成。(25)〔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贴在上面(作为标记)。(26)〔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在木格里存放。(27)〔奇字〕不常见的字(生僻字)。(28)〔素〕平时。(29)〔旋〕随即,很快地。(30)〔文理〕这里指木纹。文,通“纹”。(31)〔兼〕并且。(32)〔燔(fán)土〕就是上文中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33)〔用讫(qì)〕用完,指印完。(34)〔火〕烤。作动词用。(35)〔殊不〕一点儿不。(36)〔予群从〕我的弟侄辈。从,堂房亲属,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去做。自从五代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制作了活字版。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得像铜钱边儿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泥活字,用火烧使它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那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等类东西敷盖上。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地排上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子算做一板,拿到火上烤它;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那字面,于是字面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上百、上千本,就快极了。通常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一块板另外去排字,这块板才印完,那第二块板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印出很多。每个字都有几个泥活字,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泥活字,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把活字分类标志出来,每一韵部算作一类,把它收藏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临时现刻,用草火烧,转眼间就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做活字的原因,是因为木纹有疏有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物互相粘在一起,不能拿下来;不如用火烧的黏土(制成的活字),用完了再用火烧使药物熔化,用手扒拉它,那活字就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沾上脏东西。毕昇死后,他的泥活字被我的弟侄辈们所得到,一直到今天还珍贵地保存着。字数:206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83-385页.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前出师表。推荐。爱诗词网。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②,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④,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⑤,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⑥,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⑧,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⑩,猥自枉屈(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1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13),深入不毛(1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5),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17),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注释】①先帝:指刘备。崩殂(cú):死。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或“殂”。②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③引喻失义:言谈不合大义,指说话不合宜。引,称引。喻,譬喻。④宫中:宫廷内,指内臣。府中:丞相府,指朝官。⑤陟(zhì):提升。臧(zāng):善,引申为赞扬。否(pǐ):恶,引申为批评。⑥有司:主管部门或官吏。⑦愚:对自己的谦称。⑧淑:和善。均:公平。⑨桓:汉桓帝。灵:汉灵帝。是东汉末期两个极昏庸的皇帝。⑩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11)猥:谦词,卑下。枉屈:枉驾、屈尊。(12)夙夜:日夜。(13)泸:即金沙江。(14)不毛:指荒凉之地。毛,草木。(15)驽钝:比喻才能低劣。(16)旧都:指两汉都城长安与洛阳。(17)咨诹(zōu):询问。【鉴赏】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征伐曹魏。行前,他深感国事正当安危存亡之际,而后主刘禅却在醉生梦死之中,颇有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达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志向,并劝诫后主应采纳忠言,亲贤远佞,就是这篇《前出师表》。文章从当前的天下形势谈起,劝诫刘禅要接纳忠谏,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接着,向刘禅举荐关于宫中、军中之事所应咨询的大臣,劝诫刘禅记住东汉倾颓的教训,亲贤臣远小人。然后,追叙先帝刘备对自己的殊遇,自陈出师图报的愿望。最后,请求刘禅责成自己北伐,劝诫刘禅自己思考谋划国家大事,采纳忠谏。全文围绕君子、小人展开论述,亲贤臣、远小人是全文的宗旨,中间正反对比直接谈论这一中心,而其余话题——开言路纳忠谏,平刑赏明法治,宫中府中一视同仁,感知遇之恩,愿出师图报,看似离题,实际上却无不与这一主旨相关。此文采用拉近距离,反复叮咛的方式,与刘禅促膝晤谈。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七评论道:“伊尹频称先王,武乡频引先帝,具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丁宁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一时外攘内顾,双管并下,于事则主行师,于情而主居守,平侧自见也。”有人批评它“过于叮咛周至”,但宋人苏轼说它“简而且尽,真而不肆”,明人归有光说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清代刘熙载分析道:“文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仰视者,其言恭;俯视者,其言慈;平视者,其言直。”(《艺概·文概》)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仲父,故此表的视角为俯视与平视,语言极慈极直。此文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文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朴实,与《离骚》以诗歌的形式,瑰伟奇丽,幽隐诡幻,文字华美不同,但是二者在抒发忠贞为国之情上并无二致。两者都是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感情真挚、饱满,爱国忠君,可歌可泣,同样为文章胜境。此文刻画了诸葛亮受恩感激,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公正贤明的性格,其爱国忠君、忧国忘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代爱国志士、仁人君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歌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爱国志士文天祥歌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可见此文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66-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