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归有光
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
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东犬西(49)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
轩东故(101)尝为(102)厨,人往,从轩前过(103)。余扃(104)牖(105)而居,久之(106),能以(107)足(108)音辨人。轩凡四(109)遭火,得(110)不焚,殆(111)有神护(112)者。
余既(113)为(114)此志(115),后五年,吾妻来归(116),时(117)至轩中,从(118)余问古事,或(119)凭(120)几(121)学书(122)。吾妻归宁(123),述(124)诸(125)小妹语曰:“闻(126)姊(127)家有阁子,且(128)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129),余久卧病(130)无聊(131),乃使人复葺(132)南阁子,其制(133)稍异于前。然(134)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135)也,今已亭亭如盖(136)矣。
【注释】①项脊轩:作者书斋名。轩,有窗的小屋子。
②旧:原来的。
③阁子:小的木板房子。
④方丈:一丈见方。
⑤容:容纳。
⑥渗漉(shènlù):从小孔慢慢漏下。
⑦雨泽:雨水。
⑧下注:往下流。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
⑨案:书桌。
⑩顾视:环视。
(11)置:安放。
(12)北向:窗户朝北。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朝北。
(13)昏:昏暗。
(14)修葺(qì):修补。
(15)上漏:从上面渗漏下来。上,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16)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为阁子是“北向”的。
(17)辟:开。
(18)垣墙周庭:院子周围砌上墙。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环绕庭院,即院子周围。周,动词,环绕。
(19)以:介词,用来。
(20)当:挡住。
(21)影:光。
(22)始:开始,才。
(23)洞然:明亮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24)杂:交错,混杂。
(25)于庭:在院子里。
(26)栏楯(shǔn):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
(27)增胜:增加光彩。胜,美。
(28)借:同“藉”,堆积。
(29)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
(30)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诵诗文。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31)冥然:静悄悄地。
(32)兀坐:独自端坐。
(33)万籁(lài):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声音。
(34)寂寂:静悄悄的。
(35)去:离开,这里指飞去。
(36)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37)斑驳:错杂,指月光下树影斑斑点点。
(38)珊珊:拟声词,指风影移动发出的琐细的响声,这里形容桂树美好而可爱的样子。
(39)可:值得。
(40)先是:这以前。
(41)通:连通,相通。
(42)一:一体。
(43)迨(dài):等到。
(44)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45)异爨(cuàn):不在同一处做饭,意为分了家。爨,烧火做饭。
(46)置:安装。
(47)往往:处处。
(48)是:代指墙。
(49)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这里是对着西家的意思。
(50)吠:狗叫。
(51)逾:越过,穿过。
(52)庖:厨房。
(53)宴:用酒饭招待客人。
(54)栖:栖止,歇息。
(55)为:动词,这里是“筑”的意思。
(56)已:后来。
(57)凡:总共。
(58)再:两次。
(59)妪:老年妇女。
(60)尝:曾经。
(61)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62)婢:使女,女仆。
(63)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64)先妣:去世的母亲。
(65)抚:对待。
(66)厚:好,优厚。
(67)中闺:内室。
(68)一至:到过一次。
(69)每:经常,不止一次。
(70)某所:某个地方,那个地方。
(71)而:你。
(72)兹:此,这里。
(73)怀:怀抱。
(74)呱呱:拟声词,小孩哭声。
(75)叩:敲。
(76)门扉:门。
(77)板:门板。
(78)相:指代性副词,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
(79)束发:八岁以上儿童,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上;一说十五岁束发。这里指童年。
(80)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81)若:你。
(82)竟日:终日,整天。
(83)默默:不声不响。
(84)大类:很像。大,很。类,像。
(85)比去:等到离去的时候。比,及,等到。去,离开。
(86)阖:关,关门。
(87)久不效:长久没有得到效果,指科举不中,得不到功名。
(88)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89)则:表示推测,大概。
(90)可待:可以等待,意为有指望。
(91)顷之:不久,一会儿。
(92)持:拿着。
(93)象笏:象牙制的笏。笏,朝臣用的手版,上面可记事以备忘。
(94)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他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
(95)朝:上朝。
(96)他日:往后。
(97)当:会。
(98)之:代指笏。
(99)瞻顾: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100)长号(háo):大哭。
(101)故:从前。
(102)为:动词,是。
(103)过:动词,经过,穿过。
(104)扃(jiōng):关闭。
(105)牖(yǒu):窗户,这里泛指门窗。
(106)久之:久而久之,时间长了。之,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7)以:介词,凭借,靠。
(108)足:脚,这里指脚步。
(109)四:四次。古汉语一般不用量词,直接用数词表示次数。
(110)得:能够。
(111)殆(dài):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112)护:保护。
(113)既:已经。
(114)为:作,写。
(115)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文章,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志,记事的文章。
(116)来归:嫁到我家。
(117)时:时常。
(118)从:跟随,跟着,这里可活译为“向”。
(119)或:无定代词,有时。
(120)凭:动词,靠。
(121)几:小桌子。
(122)书:写字。
(123)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宁,向父母问安。
(124)述:转述。
(125)诸:众。
(126)闻:听说。
(127)姊:姐姐。
(128)且:此处相当于“那么”。
(129)其后二年:两年后。
(130)卧病:即“卧以病”,因病躺在床上。
(131)无聊:没有什么依靠,指精神无所寄托。聊,聊赖,依靠。
(132)葺:修理。
(133)制:形式,格局。
(134)然:然而。
(135)所手植:亲手栽种的。所,结构助词,附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与其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相当于“……的(人、物或事)”。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136)亭亭如盖:像车盖一样耸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古代车上的篷子,形圆如盖,下有柄。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屋子只有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百年的老屋子,泥灰朝下漏,雨水往下流;每次移动桌子,四周看看没有能摆放的地方。又加上门窗朝北,见不到阳光,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加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又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些兰花、桂树、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添了光彩。堆积的书摆满了书架,或俯卧或仰躺,或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听着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异常寂静,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人走到跟前也不离开。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堵墙上,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风吹影动,发出珊珊的声音,甚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很多高兴的事,也有很多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里里外外安上了很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和西家的狗对着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里开始设置篱笆,然后砌成土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使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对她很好。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妇人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妇人又说:“你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她。”话还没有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我从童年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好像就在昨天,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门窗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项脊轩志翻译。推荐。爱诗词网。明·归有光项脊轩①,旧②南阁子③也。室仅方丈④,可容⑤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⑥,雨泽⑦下注⑧;每移案⑨,顾视⑩无可置(11)者。又北向(12),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13)。余稍为修葺(14),使不上漏(15)。前(16)辟(17)四窗,垣墙周庭(18),以(19)当(20)南日,日影(21)反照,室始(22)洞然(23)。又杂(24)植兰桂竹木于庭(25),旧时栏楯(26),亦遂增胜(27)。借(28)书满架,偃仰(29)啸歌(30),冥然(31)兀坐(32),万籁(33)有声;而庭阶寂寂(34),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35)。三五之夜(3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37),风移影动,珊珊(38)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39)喜,亦多可悲。先是(40),庭中通(41)南北为一(42)。迨(43)诸父(44)异爨(45),内外多置(46)小门,墙往往(47)而是(48)。东犬西(49)吠(50),客逾(51)庖(52)而宴(53),鸡栖(54)于厅。庭中始为(55)篱,已(56)为墙,凡(57)再(58)变矣。家有老妪(59),尝(60)居于此。妪,先大母(61)婢(62)也,乳二世(63),先妣(64)抚(65)之甚厚(66)。室西连于中闺(67),先妣尝一至(68)。妪每(69)谓余曰:“某所(70),而(71)母立于兹(7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73),呱呱(74)而泣;娘以指叩(75)门扉(76)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77)外相(78)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79)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80)曰:“吾儿,久不见若(81)影,何竟日(82)默默(83)在此,大类(84)女郎也?”比去(85),以手阖(8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87),儿之(88)成,则(89)可待(90)乎!”顷之(91),持(92)一象笏(93)至,曰:“此吾祖太常公(94)宣德间执此以朝(95),他日(96)汝当(97)用之(98)!”瞻顾(99)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100)不自禁。轩东故(101)尝为(102)厨,人往,从轩前过(103)。余扃(104)牖(105)而居,久之(106),能以(107)足(108)音辨人。轩凡四(109)遭火,得(110)不焚,殆(111)有神护(112)者。余既(113)为(114)此志(115),后五年,吾妻来归(116),时(117)至轩中,从(118)余问古事,或(119)凭(120)几(121)学书(122)。吾妻归宁(123),述(124)诸(125)小妹语曰:“闻(126)姊(127)家有阁子,且(128)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129),余久卧病(130)无聊(131),乃使人复葺(132)南阁子,其制(133)稍异于前。然(134)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135)也,今已亭亭如盖(136)矣。【注释】①项脊轩:作者书斋名。轩,有窗的小屋子。②旧:原来的。③阁子:小的木板房子。④方丈:一丈见方。⑤容:容纳。⑥渗漉(shènlù):从小孔慢慢漏下。⑦雨泽:雨水。⑧下注:往下流。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⑨案:书桌。⑩顾视:环视。(11)置:安放。(12)北向:窗户朝北。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朝北。(13)昏:昏暗。(14)修葺(qì):修补。(15)上漏:从上面渗漏下来。上,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面。(16)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为阁子是“北向”的。(17)辟:开。(18)垣墙周庭:院子周围砌上墙。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环绕庭院,即院子周围。周,动词,环绕。(19)以:介词,用来。(20)当:挡住。(21)影:光。(22)始:开始,才。(23)洞然:明亮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24)杂:交错,混杂。(25)于庭:在院子里。(26)栏楯(shǔn):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27)增胜:增加光彩。胜,美。(28)借:同“藉”,堆积。(29)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30)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诵诗文。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31)冥然:静悄悄地。(32)兀坐:独自端坐。(33)万籁(lài):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声音。(34)寂寂:静悄悄的。(35)去:离开,这里指飞去。(36)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37)斑驳:错杂,指月光下树影斑斑点点。(38)珊珊:拟声词,指风影移动发出的琐细的响声,这里形容桂树美好而可爱的样子。(39)可:值得。(40)先是:这以前。(41)通:连通,相通。(42)一:一体。(43)迨(dài):等到。(44)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45)异爨(cuàn):不在同一处做饭,意为分了家。爨,烧火做饭。(46)置:安装。(47)往往:处处。(48)是:代指墙。(49)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这里是对着西家的意思。(50)吠:狗叫。(51)逾:越过,穿过。(52)庖:厨房。(53)宴:用酒饭招待客人。(54)栖:栖止,歇息。(55)为:动词,这里是“筑”的意思。(56)已:后来。(57)凡:总共。(58)再:两次。(59)妪:老年妇女。(60)尝:曾经。(61)先大母:去世的祖母。(62)婢:使女,女仆。(63)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作动词,喂奶。(64)先妣:去世的母亲。(65)抚:对待。(66)厚:好,优厚。(67)中闺:内室。(68)一至:到过一次。(69)每:经常,不止一次。(70)某所:某个地方,那个地方。(71)而:你。(72)兹:此,这里。(73)怀:怀抱。(74)呱呱:拟声词,小孩哭声。(75)叩:敲。(76)门扉:门。(77)板:门板。(78)相:指代性副词,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79)束发:八岁以上儿童,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上;一说十五岁束发。这里指童年。(80)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81)若:你。(82)竟日:终日,整天。(83)默默:不声不响。(84)大类:很像。大,很。类,像。(85)比去:等到离去的时候。比,及,等到。去,离开。(86)阖:关,关门。(87)久不效:长久没有得到效果,指科举不中,得不到功名。(88)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89)则:表示推测,大概。(90)可待:可以等待,意为有指望。(91)顷之:不久,一会儿。(92)持:拿着。(93)象笏:象牙制的笏。笏,朝臣用的手版,上面可记事以备忘。(94)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他在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95)朝:上朝。(96)他日:往后。(97)当:会。(98)之:代指笏。(99)瞻顾: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100)长号(háo):大哭。(101)故:从前。(102)为:动词,是。(103)过:动词,经过,穿过。(104)扃(jiōng):关闭。(105)牖(yǒu):窗户,这里泛指门窗。(106)久之:久而久之,时间长了。之,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107)以:介词,凭借,靠。(108)足:脚,这里指脚步。(109)四:四次。古汉语一般不用量词,直接用数词表示次数。(110)得:能够。(111)殆(dài):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112)护:保护。(113)既:已经。(114)为:作,写。(115)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文章,从这一句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志,记事的文章。(116)来归:嫁到我家。(117)时:时常。(118)从:跟随,跟着,这里可活译为“向”。(119)或:无定代词,有时。(120)凭:动词,靠。(121)几:小桌子。(122)书:写字。(123)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宁,向父母问安。(124)述:转述。(125)诸:众。(126)闻:听说。(127)姊:姐姐。(128)且:此处相当于“那么”。(129)其后二年:两年后。(130)卧病:即“卧以病”,因病躺在床上。(131)无聊:没有什么依靠,指精神无所寄托。聊,聊赖,依靠。(132)葺:修理。(133)制:形式,格局。(134)然:然而。(135)所手植:亲手栽种的。所,结构助词,附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与其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相当于“……的(人、物或事)”。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136)亭亭如盖:像车盖一样耸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古代车上的篷子,形圆如盖,下有柄。【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屋子只有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百年的老屋子,泥灰朝下漏,雨水往下流;每次移动桌子,四周看看没有能摆放的地方。又加上门窗朝北,见不到阳光,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加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又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些兰花、桂树、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添了光彩。堆积的书摆满了书架,或俯卧或仰躺,或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听着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异常寂静,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人走到跟前也不离开。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堵墙上,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风吹影动,发出珊珊的声音,甚是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有很多高兴的事,也有很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里里外外安上了很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和西家的狗对着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里开始设置篱笆,然后砌成土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使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对她很好。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妇人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妇人又说:“你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她。”话还没有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我从童年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好像就在昨天,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门窗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字数:5087知识来源:李支舜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97-604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推荐。爱诗词网。(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 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习:温习、演习、实习。 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 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 愠(yùn):怨恨。 君子:有德者。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 省(xǐnɡ):反省,自我检查。 道:治理。乘(shènɡ):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 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 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尊重其才德。 易色:不重容貌。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 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求之与:主动求得的。 与之与:别人告知的。 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 复:实践诺言。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 无谄:不谄媚于人。 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在中华文化典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纂的,但非一人一时所辑成。共二十篇,每篇分列若干章。看似散珠,无所贯串,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讨论编次的意义。其编次的意图,通过研究文本,还是可以解读的。以首篇为例,历代研究者不断寻绎篇中各章之间的关联。南宋朱熹认为此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他并且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清代崔述也认为《论语》首篇之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论语余说》)。《论语》首篇开宗明义就记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的确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为人,乐于学而勤于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并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还教育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这也是孔子的自勉。另一方面,强调孔子论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不免使人有难以企及的神秘感。所以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的回答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的这一观点则是始终如一。他还告诫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不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以“学”求“仁”,有一个由浅入深、就近至远的过程。读者在琢磨本篇所蕴含的孔学这个观点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基础道德和道德理想境界的关系。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孔子学生有子所说,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进一步达到“汎爱众”,既欲立己,又能立人,可以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不可企及。强调孝悌这一基础道德自然是传统社会的要求,但是只要存在家庭,敬爱父母兄长这一美德就必须大力提倡。第二个是“诚信”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提出。本篇有多章谈论诚信问题,应予关注。“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贵族以此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所以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有很大的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里的“信”,已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所以弟子们感到很新鲜,纷纷阐述自己对“信”的理解。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第七章)。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第十三章)曾子更是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见在孔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以学求仁,而从第十二章以后,又辑入论礼的内容。论述了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第十二章);讨论了“恭”与“礼”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十三章);提出了“富而好礼”的观点,认为“富而无骄”固然不错,但远不如“富而好礼”层次更高(第十五章)。礼与仁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问题。本篇尾段引入这一问题,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第三篇《八佾》中展开。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为袁绍檄豫州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是陈琳代袁绍写的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中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依附曹操,而应归顺袁绍。该文作于建安五年初。该文的题目当是后人所加。原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之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持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曹,使缮修郊庙,翌卫动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受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搒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面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居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岗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勗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译文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我听说英明的国君考虑危难以制定应变的措施,忠臣仔细分析灾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才能做出不同于一般的事,有不同于一般的事然后才能建立不同于一般的功业。所谓非常,也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意思。过去,秦国一度非常强大,秦二世却昏弱无能,造成了赵高专权,任凭赵高发号施令,大臣不敢随便劝谏的局面。终于引发了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祖宗的功业毁于一旦的事情。这种大耻大辱,将永远成为后世为国者的教训。在吕后晚年,她的侄儿吕产、吕禄专权,在内总领南北二军,在外统治梁赵之地,权势倾国,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犯上又欺下,使得朝廷内外,人人寒心。周勃和刘章因不能忍受吕氏的专权,便发兵讨逆,重新尊立刘氏。所以才有今天的王道兴隆,光明显融。这是大臣图危制变的最好的例证。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曾与左悺、徐璜等人恃宠作孽,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父亲曹嵩,从外人讨要来孩子自己带养,用不义之财来买官职,用车子装着黄金宝玉,送给那些掌权者,以致能窃据高位。曹操是赘于宦官家的人遗留下来的丑类,本来就没有好的品德,轻浮锐躁,好生祸端。袁幕府督导军队如鹰之奋扬,欲起兵扫除奸孽,恰遇董卓侵犯他人的职守,祸乱国家。于是袁幕府挥军东进,广泛收罗天下英才,弃瑕录用。所以就与曹操共同商量退敌,并交给他一支部队击敌,原以为他颇具才干,可委以重任。无奈他愚昧轻佻,缺乏谋略。轻率进军,却很快便败下阵来,损兵折将,自己也受了伤,只得如丧家之犬似地逃遁。幕府再一次分拔精锐部队给他,希望他能补救自己的失败,并上表推荐担任东郡的地方官,兼任兖州刺史,之所以让他拥有实权,实在是希望他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机会。可没有想到曹操竟以此为资本、横行霸道,任意胡作非为。残害百姓,谋诛贤能。已故的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仗义直言,结果被曹操杀害,家族一并遭殃,从此,知识阶层愤怒嫉恨,老百姓怨气冲天,一人奋臂高呼,全州齐声响应。所以,他自己在徐州被击败,接着又受到了吕布的重创。进退无奈,失去凭据。袁幕府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力量的考虑,不但没有成为吕布等人中的一员,反而起兵帮助他讨伐吕布,打得吕布狼狈逃窜,把曹操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一方诸侯的地位。从这件事上来看,袁幕府对兖州的老百姓没有功德,对曹操个人而言却是有恩德的。后恰逢皇上返回洛阳,众多军阀互相厮杀,当时冀州又遭到公孙瓒的进攻,幕府无暇离开自己的岗位。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到曹操那儿去,劝他好好维修被战争损坏了的宫殿及祖宗的庙宇,并担负起保卫皇上的重担。曹操却肆意胡为,胁持皇上迁到许昌,自己总领省禁,冒犯皇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内外专权。赏与罚凭自己的心意,杀戮只凭自己的一张嘴说了算。他所喜爱的人则连五服内的亲戚也跟着沾光,他所恨的三族皆不能幸免于难。聚在一起谈论者则公然杀戮,心怀不满者则在暗中除掉。百官受压制不敢讲话,国人慑于暴政,敢怒不敢言。尚书的职责只剩下记朝会这一件事,百官也只是充数而已。太尉杨彪,曾历任司空、司徒二职,在百姓中很有名望。只因与曹操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曹操便对他用尽了刑罚,根本无视朝纲国法。还有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很多有益的建议均被皇上采纳,并受到皇上的奖励。曹操为了达到迷惑皇上的目的,杜绝大臣的进谏之路,就擅自将赵彦除死,而不向皇上请示。再有梁孝王是先帝的同母兄弟,陵寝十分尊贵,对他陵墓上的树木都应持肃穆恭谨的态度。可曹操则不然,他竟派人去挖掘梁王的坟墓,敲破棺材,掠夺里面的财宝。直到现在皇上及百官一想到这件事就止不住眼泪纵横,甚至老百姓也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又设置了挖坟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所过之处,陵墓毁坏无遗,使得骸骨遍野。曹操虽自处三公之位,却施行暴政,玷污国家,凌辱百姓,人鬼皆不免于他的毒害。加上他的苛刻残酷,严刑峻法,到处充满了陷井,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被他致罪的可能。所以兖、豫二州有无法生存的百姓,帝都有切齿的怨恨。纵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没有超过曹操的。袁幕府正在讨伐公孙瓒,还没有来得及休整,且他宽宏大量,希望曹操能够改正前恶,悔过自新。可是曹操豺狼野心,图谋不轨,妄想摧折国家栋梁,使汉室孤弱,且除灭忠正之人,充分暴露出其凶残的品性。当初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凭险抵抗,与我军整整相持了一年,曹操则趁火打劫,表面上说发兵助袁幕府,暗中却与公孙瓒勾结。袁幕府对曹操怀抱信任,竟听信曹操引兵至黄河,恰逢曹操派往公孙瓒处的使者被发现,而公孙瓒亦已被诛。致使曹操的阴谋未能实现。接着,我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和左校皆认输,且送来人质和贡品,并争当前锋,致使我军很快荡除了这一山贼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连夜逃跑,占据敖仓,并妄图以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自量力地与袁幕府一较高低。袁幕府托当今皇上的福,英武无比,拥有兵卒百万,匈奴的铁骑数千,战士骁勇,弓强弩劲,转眼间越过太行山,渡过济河、漯河。现有黄河作为屏障,宛、叶二县为后盾,且士气高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这样一支军队,何战不胜?另外,曹操的将士中,有作战能力的都是来自幽、冀二州,好多都是袁幕府的老部下。由于久离故乡,他们的思家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眼泪纵横,向北遥望故乡。其余从兖、豫二州来的将士及从吕布、张扬处俘虏来的部下,都是被迫跟着曹操,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其实他们心中是很痛恨曹操的。只要我大军一到,进军的鼓声一响,并为来降者留条生路,我相信不需动一刀一枪,曹军即会土崩瓦解。当今汉室软弱,国家政纲松懈,朝廷没有一个得力的辅佐之臣,将帅中也无英勇善断之人。皇城之内,由于曹操的高压政策,使一些贤能之士皆垂头丧气,委靡不振。即使有人想为汉室效忠,也不能有所作为。加上曹操在皇宫周围设了七百精兵,名义上是保卫皇上,其实是把皇上囚禁起来,我恐怕曹操篡逆的念头,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正是忠臣肝胆涂地,为国效忠的大好时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曹操又假托皇帝的命令,发派军队威胁边远州郡,这实在是一种使敌寇强,使天子弱,违背众人心意的做法。名义效忠汉室,实则相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果是明智的根本就不会这么做。过几天幽、并、青、冀四州的大军就要出发,荆州的刘表和建忠将军张绣见到我们的信后,也会协同作战。各州郡也都在整顿军马,罗列在各自的边境,都将奋其英勇,共同匡扶汉室,伟大的功业就要建成了。谁能得到曹操的首级,将获得五千户侯的封号,加上五千万钱的奖赏,曹操的部将及士兵有愿意投降的,一概宽恕。广泛宣扬我们的恩德信义,布告天下,使天下人皆知道当今皇上危难的处境。务必按照法律执行。赏读此文笔锋犀利,辞彩飞扬,文气豪壮,是陈琳的代表作品。文章集中体现了声讨檄文的特点。一开头即以秦毁于赵高的历史事实,来引起人们对曹操专权的警惕,而且把曹操跟赵高类比,其贬抑之意尽出。接下来作者又以曹操的祖父曹腾开始,连带曹操的父亲,将曹氏家门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矛头直指曹操本人,先说他出身不好,再说他连吃败仗,又数落曹操忘恩负义,专权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血统到人品到行为都骂了个不亦乐乎。比起祢衡骂曹,此文别有一番痛快淋漓之感。据说曹操也很欣赏这篇文章,但也觉得陈琳人太过,责其不该把自己的祖宗也骂在里边。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旧业已随征战尽。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呀户。推荐。爱诗词网。诗写贵族建筑宫室,雄伟宽朗,并祝他安居美梦,生下贵男贤女。秩秩斯干,(一)涧溪水,清澄澄,幽幽南山。(二)南山里,多幽深。如竹苞矣,(三)那密密的竹林呀,如松茂矣。那青青的长松呀。兄及弟矣,哥呀,弟呀,式相好矣,相亲相爱呀,无相犹矣。(四)莫相欺骗呀。似续妣祖,(五)继先母、承先祖,筑室百堵,(六)建筑宫室墙百堵,西南其户。(七)西面南面门呀户。爰居爰处;(八)在这儿居、在这儿住;爰笑爰语。在这儿笑、在这儿语。约之阁阁,(九)筑墙束板上呀下,椓之橐橐。(十)打土打得“挞挞挞”。风雨攸除;(十一)风难吹、雨难打;鸟鼠攸去,鸟飞走、鼠搬家,君子攸芋。(十二)人呀,这儿来住下。如跂斯翼,(十三)这厅堂,象人的踮脚欲飞张,如矢斯棘,(十四)四角落,象箭一般的笔直行,如鸟斯革,(十五)屋宇呀,象鸟一般的惊而翔,如翚斯飞,(十六)檐阿呀,象野鸡儿展翅膀,君子攸跻。(十七)人呀,一步步地来升堂。殖殖其庭,(十八)平而正呀那前庭,有觉其楹。(十九)根根楹柱高而挺。哙哙其正,(二十)爽而明呀那正寝,哕哕其冥,(二十一)深而广呀那内室,君子攸宁。(二十二)人呀,住这儿多安宁。下莞上簟,(二十三)蒲席、竹席上下一层层,乃安斯寝。睡在这儿多安稳。乃寝乃兴,(二十四)睡呀,醒哪,乃占我梦。占占我的好梦儿。吉梦维何?好梦呀,梦个啥?维熊维罴;是个熊,是个罴;维虺维蛇。(二十五)是个虺,是个蛇。大人占之:大人先生占梦了:维熊维罴,是个熊,是个罴,男子之祥。是男孩儿的吉兆。维虺维蛇,是个虺,是个蛇,女子之祥。是女孩儿的吉兆。乃生男子,生下一个小儿郎,载寝之床,把他睡在那床上,载衣之裳,把他穿起那下裳,载弄之璋。给他玩着那玉璋。其泣喤喤,(二十六)他的哭声多响亮,朱芾斯皇,(二十七)红围裙呀多辉煌,室家君王。(二十八)配个贵族的姑娘。乃生女子,生下一个女孩儿,载寝之地,把她放在地上睡,载衣之裼,(二十九)把她包上小褓被,载弄之瓦。(三十)给她玩着那纺锤。无非无仪,(三十一)莫违命、莫主谋,唯酒食是议,(三十二)只讲究做饭和做酒,无父母贻罹!莫叫父母为你来担忧!注释(一)马瑞辰:“按《释训》:‘秩秩,清也。’盖以释此诗,状涧水之清也。干与间、涧,双声。古通用。”(二)毛亨:“幽幽,深远也。”(三)姚际恒:“王雪山曰:‘如,非喻,乃枚举焉尔。’此善于解虚字也。”严粲:“苞,丛生也。”(四)马瑞辰:“按:犹、猷,古通用。《方言》:‘猷,诈也。’《广雅》:‘犹,欺也。’诗盖谓兄弟相爱以诚,无相欺诈。”(五)陈奂:“似读与嗣同。其字作似,其意为嗣,此谓假借也。”郑玄:“妣,先妣姜嫄也。祖,先祖也。”(六)郑玄:“此筑室者,谓筑燕寝也。百堵,百堵一时起也。”严粲:“百堵,言广且多也。”(七)毛亨:“西乡户,南乡户也。”(八)郑玄:“爰,于也。于是居,于是处,于是语,于是笑。言诸寝之中,皆可安乐。”(九)朱熹:“约,束板也。阁阁,上下相乘也。”严粲:“筑墙之时,以绳约束其板,阁阁然上下相乘,即所谓缩板以载也。”(十)马瑞辰:“案《广雅》:‘,声也。’橐橐,即之渻借。”孔颖达:“既投土于板,以杵椓筑之。”(十一)陈奂:“除,亦去也。”(十二)严粲:“群寝既成,上下四方牢密,则风雨不能凌暴,鸟鼠不能穿穴,皆除去。君子于是居焉。”王先谦:“《鲁》芋作宇。……宇之言覆也。《鲁》作宇,正字。毛作芋,借字。”(十三)严粲:“人举踵则竦臂,翼然如鸟舒翼也。……此章言其堂也,其上下严正,如人跂足直立,则耸臂翼如也。”(十四)严粲:“欧阳氏曰:‘棘,急也。矢行缓则枉,急则直。’谓廉隅绳直,如矢行也。……其四隅如矢行。棘,急而直也。”(十五)严粲:“欧阳氏曰:‘革,变也。’”朱熹:“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十六)朱熹:“翚,雉。……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臧琳《经义杂记》:“《说文·羽部》:‘翚,……一曰伊而南,雉五采皆备,曰翚。’……翚者,鸟之奇异者也。”(十七)陈奂:“《传》训跻为升者,升,升堂也。室惟路寝有堂。”(十八)毛亨:“殖殖,言平正也。”孔颖达:“其宫寝之前庭也。”(十九)郑玄:“觉,直也。”孔颖达:“有调直者其楹柱。”(二十)严粲:“《笺》曰:‘哙哙,犹快快也。’《疏》曰:‘宽明快快然。’吕氏曰:‘正谓正寝。’……其正寝哙哙然明快也。”(二十一)严粲:“苏氏曰:‘哕哕,深广之貌。’吕氏曰:‘冥,谓室之奥窔也。’窔音要。……其室之冥奥哕哕然深广也。”(二十二)严粲:“君子居之而安宁,谓燕息优游也。言其室故曰宁。”(二十三)郑玄:“莞,小蒲之席也。竹苇曰簟。”陈奂:“莞、簟,皆安寝之席,非行燕铺陈之席。”(二十四)郑玄:“兴,夙兴也。有善梦则占之。”(二十五)朱熹:“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文绶,大者长七八尺。”(二十六)陈奂:“《说文》:‘喤,小儿声。’”(二十七)余冠英:“芾(音弗),亦作茀,古时祭眼。以熟治的牛皮制成,着在腹前,遮蔽膝部,形似今时的围裙。天子所用的芾是纯朱色,诸侯用黄朱色。皇,犹煌煌。”(二十八)方玉润:“室家君王,言昏姻皆王侯族也。”(二十九)毛亨:“裼,褓也。”马瑞辰:“褓,正字作緥。《说文》:‘緥,小儿衣也。’《释文》云:‘齐人名小儿被为緥。’”(三十)毛亨:“瓦,纺塼也。”马瑞辰:“《释文》:‘塼,本又作专。’瑞辰按《说文》无塼字。专字注云:一曰:专,古之捻线者。以专为锤。”(三十一)马瑞辰:“按《说文》:‘非,违也。’……无非,即无违。……《说文》:‘仪,度也。’……不自度事以自专制,故曰无仪。”(三十二)郑玄:“妇人之事,惟议酒食尔,无遗父母之忧。”注音妣bi比椓zhuo酌橐tuo沱芋yu宇跋qi启翚hui挥跻ji基哙kuai快哕hui晦莞quan关簟dian店罴pi皮虺hui毁喤huang皇裼ti惕罹li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