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既看不到已逝的古贤哲,也未见到后来的俊杰。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这两句诗已作为成语运用,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鉴赏】诗题中的幽州:即现今之北京。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募贤士,故又名贤士台。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主和受明主赏识而青云直上、立功成名的知识分子。悠悠:长久,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原诗意思是:往前看不见那些英明的君主以及建奇功立大名的天下之士,往后看不见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思念起宇宙之大、历史之长(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湮没无闻),自己不胜感慨悲伤,禁不住涕泪滂沱。这是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眺望的感触,发抒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后来引用常简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作嘲讽那些自诩为“天才”“非凡”的人物。【应用】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比喻空前绝后。例: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谢庄字)此作,可谓~。”(唐·孟棨《本事诗·嘲戏》)③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宋·汤君载《画鉴》)【题解】【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长远无穷。③怆(chuang创)然:悲伤的样子。【背景】陈子昂曾在武则天堂侄建安王武攸宜下属任军中参谋。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迎击契丹,陈子昂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并请求武攸宜分给他一万人为前躯。而武攸宜没有采纳,后来竟将陈子昂由幕府参谋降为军曹。受压抑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后乃泫然流涕悲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认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能见到,后世的贤君也无由得见,自己空怀大志,困厄至此,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不禁悲从中来,吟出这苦闷的悲歌。据诗人挚友卢藏用言:“时人莫不知也。”(见《陈氏别传》)【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因武攸宜不识机变,轻率冒进,被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等人击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建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将他降为军曹。在这种逆境中,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震铄千古的名作。幽州古属燕地,战国时燕国国小民贫,被齐国攻击,几至亡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礼遇乐毅、郭隗等人,终于在良臣谋士的帮助下成功复仇。陈子昂本以游侠知名,胸中自有一股不同于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跌宕不平之气。当这样一位抒情的主体登上了这块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的高台时,登高望远,缅怀史迹,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然会喷薄而出,造就出一段伟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话扫空一切。前与后代表着历史时间的先后,作者将自己置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段的中点,向过去回溯,古人已不在。这里的“古人”,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正与陈子昂此时的处境相反。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子昂唏嘘感叹?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在陈子昂目前所处的境遇中,他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后不见来者”,正表明陈子昂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也许,这就是像他这样的英雄们的宿命吧?“念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拓展,天地之间就是人世,但这个世上,哪有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处?天空浩渺,大地沉沉,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独”字,说明了这种深沉的悲伤感的个体性,但个体的不能成功,不正是与整个时代的气氛有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子昂的失意,也是整个时代的失意,他的涕下,正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下层士人的共同命运。此诗横亘时间和空间,向永恒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具有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诗用杂言体,句法参差,有一种呼天吁地的韵律在其中,刚直质朴,不假外饰。后人评其诗文“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竹庄诗话》),并非过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思】既看不到已逝的古贤哲,也未见到后来的俊杰。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这两句诗已作为成语运用,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鉴赏】诗题中的幽州:即现今之北京。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募贤士,故又名贤士台。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主和受明主赏识而青云直上、立功成名的知识分子。悠悠:长久,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原诗意思是:往前看不见那些英明的君主以及建奇功立大名的天下之士,往后看不见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思念起宇宙之大、历史之长(有多少人被淘汰,多少人湮没无闻),自己不胜感慨悲伤,禁不住涕泪滂沱。这是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眺望的感触,发抒他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后来引用常简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也可用作嘲讽那些自诩为“天才”“非凡”的人物。【应用】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比喻空前绝后。例: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谢庄字)此作,可谓~。”(唐·孟棨《本事诗·嘲戏》)③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在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之后,就什么也不留一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又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例: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宋·汤君载《画鉴》)【题解】【全诗】《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悠悠:长远无穷。③怆(chuang创)然:悲伤的样子。【背景】陈子昂曾在武则天堂侄建安王武攸宜下属任军中参谋。武攸宜以右武威卫大将军,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迎击契丹,陈子昂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并请求武攸宜分给他一万人为前躯。而武攸宜没有采纳,后来竟将陈子昂由幕府参谋降为军曹。受压抑的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此后乃泫然流涕悲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认为古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能见到,后世的贤君也无由得见,自己空怀大志,困厄至此,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不禁悲从中来,吟出这苦闷的悲歌。据诗人挚友卢藏用言:“时人莫不知也。”(见《陈氏别传》)【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出征契丹。次年,因武攸宜不识机变,轻率冒进,被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等人击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屡次建言,武攸宜不但不听,还将他降为军曹。在这种逆境中,诗人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震铄千古的名作。幽州古属燕地,战国时燕国国小民贫,被齐国攻击,几至亡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礼遇乐毅、郭隗等人,终于在良臣谋士的帮助下成功复仇。陈子昂本以游侠知名,胸中自有一股不同于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跌宕不平之气。当这样一位抒情的主体登上了这块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的高台时,登高望远,缅怀史迹,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然会喷薄而出,造就出一段伟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话扫空一切。前与后代表着历史时间的先后,作者将自己置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段的中点,向过去回溯,古人已不在。这里的“古人”,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正与陈子昂此时的处境相反。抚今追昔,怎能不令子昂唏嘘感叹?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在陈子昂目前所处的境遇中,他看不到有什么改善的希望。“后不见来者”,正表明陈子昂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也许,这就是像他这样的英雄们的宿命吧?“念天地之悠悠”,这是空间上的拓展,天地之间就是人世,但这个世上,哪有自己的建功立业之处?天空浩渺,大地沉沉,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独”字,说明了这种深沉的悲伤感的个体性,但个体的不能成功,不正是与整个时代的气氛有关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子昂的失意,也是整个时代的失意,他的涕下,正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下层士人的共同命运。此诗横亘时间和空间,向永恒的命运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具有苍凉悲壮的艺术效果。诗用杂言体,句法参差,有一种呼天吁地的韵律在其中,刚直质朴,不假外饰。后人评其诗文“横被六合”、“力敌造化”(《竹庄诗话》),并非过誉。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玉盘珍羞直万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列子御风。推荐。爱诗词网。典源出处《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释义用法列御寇学得仙术,能够乘风而行。后以此典形容仙人乘风飞游;或用以形容乘车、船、马等奔驶疾速,如乘风一般。用典形式【仙寇】宋·杨亿:“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驭气】宋·范成大:“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驭风】唐·韩愈:“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宋·范成大:“控临缥缈疑无地,指点虚无欲驭风。”【乘风】宋·范成大:“玉宵有客方东望,竟欲乘风御气游。”明·陈子龙:“方见燕雀笑黄鹄,安能乘风凌九州。”【御风】唐·李商隐:“御风知有在,去国肯无聊。”宋·史达祖:“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驭风仙】唐·白居易:“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列子车】唐·刘禹锡:“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列御风】清·赵执信:“我身列御风,舟子僚弄丸。”【列御至】唐·骆宾王:“人疑列御至,客似令威还。”【御风列】宋·苏轼:“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御泠然】宋·孔平仲:“便欲御泠然,因之游广寒。”【御寇风】宋·陆游:“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列子御风】宋·苏轼:“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宋·范成大:“列子御风犹有待,邹生吹律强生春。”【列生御风】唐·顾况:“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泠然御风】唐·刘禹锡:“仙子东南秀,泠然善御风。”【乘空列御】清·黄景仁:“乘空列御是耶非,广袖飘如鹢退飞。”
浪史。推荐。爱诗词网。浪史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日本素白纸抄本《浪史》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巧姻缘》、《浪史奇观》、《梅梦缘》、《湖山外史》。四十回。题“风月轩又玄子著”,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素白纸抄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奚疑斋抄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啸风轩藏版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日本千叶掬香、吴晓铃;清光绪木活字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清末京报房活字本;民国红豆书屋“玲珑本聚珍小丛书”排印本;民国上海书局排印本;1926年铅印小本,藏南京图书馆。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上海书局排印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素白纸抄本。元朝至治年间,浙江钱塘有位秀才,名叫梅素先,字彦卿,惯爱风月,人称“浪子”。其父因得罪当朝铁木御史,罢官还乡,不久夫妻双亡,只留下浪子及一个继女俊卿,相依度日。一日清明,浪子带男宠陆珠出游,偶遇王监生娘子李文妃,美若天仙,浪子顿时神散魂飞。次日,请来待诏张婆子,贿银五两,托她设计与文妃通情。恰文妃也有此意,遂遣丫环春娇用钱买通后门的赵大娘,令浪子匿藏赵家,趁王监生外出之际,两人幽会偷情,狂欢整夜。两月后,浪子再至赵家探讯,适逢王监生在家,遂留宿赵家,与守寡的赵大娘苟合,并诱奸其女妙娘。浪子时常在外厮混,其妹俊卿独守空房,十分寂寞,见陆珠相貌英俊,芳心暗动;而陆对美貌的俊卿也早萌异心,于是,趁中秋夜浪子外出之机,两人私通。文妃曾经说起有个表姐潘素秋,姿容绝世,守寡在家,浪子暗记于心。后他体虚成病,只好留家调养。文妃便日夜缠住丈夫不放,未及二月,王监生即一命呜呼。浪子身体稍一复原,立刻就派陆珠四处去寻访潘素秋。访着后,他来到潘隔壁的钱婆婆家,许以一百两银子,请她从中串通。钱婆早知潘素秋年方青春,难耐寂寞,便设法引动潘的欲火。果然不出所料,潘素秋听取了钱婆的巧言,允与浪子私通。素秋与浪子欢合,伤耗了身子,后奄奄成病而亡。浪子离家后,陆珠和俊卿亦日日交欢。浪子归家后,经陆珠安排,表兄妹两人将错就错,成就一夜风流事。浪子重与文妃幽会,又以巨款疏通王姓家族关节,将其娶回家中,终日和陆珠、文妃三人一床同欢,呼陆珠为“闰哥”。是时,妙娘已嫁富商,赵大娘则病死。一日,淮西濠州司农铁木朵鲁来书相请,浪子依依告别文妃,收拾起程。文妃在家与陆珠白日纵欲于荷花池,致使陆珠受了风寒,不久病死。浪子至铁木家,相见甚欢,摆酒痛饮,铁木朵鲁命自己的娘子安哥作陪,浪子与安哥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互赠诗词。浪子先与安哥的丫环樱桃、文如、春莺通奸,后再与安哥宣淫。铁木朵鲁却不恼怒,原来他已看破红尘,正准备辟谷入山,修炼黄老之术,竟把万贯家财以及娘子安哥都送给浪子。浪子喜出望外,择日返家将文妃接来同乐,途中驻舟,他登岸散步,惊遇《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郑恒夫妇,崔氏苦陈冤情。自此,浪子和文妃、安哥以及众多侍妾丫环,轮番作乐,淫欲无休。两年之后,浪子中了进士,却不听选官,在家中与娇妻美妾,无日不饮,无日不乐,逍遥快活,人称“地仙”。忽有一天,浪子想到物极必反,今日之荣华富贵,终有尽期,遂作归隐之计,率全家遁入深山,遇一仙翁,竟然就是铁木朵鲁。在其点化下,浪子也开始修炼道术,自号“石湖山主”,后举家皆成正果。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率性之谓道。推荐。爱诗词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51〕可辞〔52〕也,白刃可蹈〔53〕也,中庸不可能〔54〕也。”〔注释〕 天命:这里指自然的禀赋。 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率:遵循。 道:规范、人道。 修:修明、实行。 教:教化。 道:日常事物当行之理。 须臾:片刻、一会儿。 君子:《中庸》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行的人,有时指有地位的人。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戒慎:警戒、谨慎。 睹:见、察看。 莫:无、没有。 见(xiàn):同“现”,体现。 隐:隐蔽。 微:细微小事。 发:表露、显露。 中:这里意为恰当。 中节:合于自然的道理。中,符合。节,法度、常理。 和:和谐。 达道:通达的道路,或说是天下人民共由之路,引申为天下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 致:到达。 位:安于其所、各得其所。 育:养育、生长。 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庸,“常”的意思。 反:违背、违反。 而:能、能够。 时中:应时而处中,即言行处处符合道的规范。 忌惮:畏惧。 至:极、最。 鲜:少。 知者:有智慧、有教养的人。知,同“智”。 明:著明、明了。 味:滋味。 矣夫:叹词。 知:同“智”。 也与:语气词连用。 迩(ěr)言:浅近之言。 执其两端:掌握它的两个方面。 斯:此。 予:我。 知:同“智”。 驱:驱逐、驱赶。 罟(gǔ):捕鱼的网。 擭: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 辟:同“避”。 期月:一个月。 回:颜回,孔子的学生。 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服,放置。膺,胸口。 均:平,指治理公正。 爵:爵位。 〔51〕禄:官吏的俸禄。 〔52〕辞:放弃。 〔53〕蹈:踩、踏。 〔54〕中庸不可能:上述三事,即平治国家、辞爵禄、蹈白刃虽难还是能做到,而行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实际更难。〔鉴赏〕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本来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说明西汉时已有人专门研究《中庸》。南北朝宋散骑常侍戴颙的《礼记中庸传》二卷、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庸讲疏》一卷,援佛入儒。唐中叶以后,李翱作《复性书》,发挥《中庸》的思想,试图建立起一套新的儒家的心性理论。北宋儒者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要籍,由曾子所传、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南宋朱熹根据北宋二程兄弟等理学开创者的观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称之为“集注”。本书《中庸》各章的划分即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四书》中,《中庸》的理论性、思辩性高于其他三者,这从朱熹对《四书》次序的排列中可以看出。《四书》的排列次序,今通行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实际上,朱熹在其编排中曾把《中庸》置于最后。朱熹对此排列曾有说明:“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这里朱熹把《大学》看作纲领,故列于首位;把《中庸》看作精髓,故列于最后。这一起一结,首尾呼应,中间以孔、孟的言论作印证,从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朱熹之所以重视《中庸》,原因在于他视《中庸》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学者玩索而有得,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卷首》)他指明了《中庸》所阐明的理论具有普遍性,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细致,同实际密切相关,对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第一至第九章论述道与中庸两个观念,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庸之道,然而他先从哲学上阐述道的概念,不仅为中庸之道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而且赋予道以天人合一的意义,从而发展了道的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它作为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根本法则,是超越于人的。在孔子学说中道是一个政治学和伦理学概念,《中庸》则第一次把道论述为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它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规定了道的基本意义,既指出了道之本原出于天,体现了宇宙法则,又强调了道与本性、人性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天与人、内与外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中庸》这几章主要论述中庸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它首先提出中庸即“中和”,从词义上说中和表示适度,恰当。“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描绘此时情感、意念无所偏倚,当于理;“发而皆中节”是说情感、意念的表达有分寸,不乖戾。而从哲学上说,明代王阳明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即本心,即宇宙本体。可见,根据中庸的观念,世界、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是适度,适宜,恰当。其次,中庸意为“时中”,即人们在各方面的行为举止要合乎时宜,随时而处中。因为“中”无固定的标准,要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情况来确定。时中意味着要面对现实,尊重外部的客观条件,不能随心所欲。那些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肆欲妄行,所以《中庸》说小人反中庸,言行无所忌惮。再次,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这除了表示适度的意义之外,还是针对人性弱点提出的。所谓“知(读为“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描述了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行动的误区:智者、贤者由于个人主观上的偏爱和过度自信而往往走过头;而愚者、不肖者则由于智识或人格上的缺陷而常常达不到要求或标准。当然无过无不及的涵义也是反对走极端。最后,中庸是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就是把握两个基本点,使两者保持均衡,也就是遵循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孔子在各种问题上都采用的方法,如他主张在政治上要宽猛并用,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与“思”兼顾,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做到“文质彬彬”等等。《中庸》作者看到,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容易落入认识的陷阱之中,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反中庸,即使有时能遵循中庸之道,但也不能持久,所以说“民鲜久矣”。《中庸》大力提倡中庸之道,说它是极端重要的法则,自然、社会以至于整个宇宙的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因此要不惜任何代价加以实行。这样,中庸就同仁、义一起被确立为儒家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念。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