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翠》的写作特点,是否可称首尾隐约点题法?先看开头,王太常在儿童时,有狐来伏身下,避雷劫,兄闻喜曰:“弟必大贵,此狐来避雷霆劫也。”冯镇峦评:“有于后始见者,有于中露出者,此都预提于前。”但这里只提“弟必大贵”,没有提狐来报恩,所以是隐约点题,隐隐含有狐女来报恩的意思。接着写他生一子元丰,绝痴,乡党无与为婚。“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这里点出小翠是“仙品”,但只是认为有仙女的品貌,并不认为是仙,所以还是隐约点出她是狐仙。因为并不认她为仙,所以下文把她作为一般的少女看待。但隐约点出是仙品,所以下文写她料事如神,又有狐仙的行径了。再看结尾:“始悟钟氏之姻,女预知之,故先化其貌,以慰他日之思云。”这是说小翠到王家去时,预知元丰将来会娶钟氏,所以先化成钟氏之面貌,用来安慰元丰对自己的思念。这就点明小翠不是人间少女,是狐仙,但又不指明是仙,所以说隐约点题。小翠是来报恩的狐仙,因为是狐仙,所以知道王太常的忧患,两次想法排解它。但她又以少女转为新妇的身份出现,所以不能说明。王太常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知她是来报恩的狐仙,所以先则“惟恐其憎子痴”;后则不了解她的运筹帷幄,替自己排忧解难;多次叱责她,发生矛盾。小说就从这些矛盾中展开,波澜起伏。直到女两次排解了王太常的忧患,“王由是奇女,又以母久不至,意其非人”。但王太常还不知道她是狐仙,还把她看成新妇,所以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用蒸闷衾蒙法来治元丰痴病时,夫人骂曰:“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把女看作“狂婢”,不把她看作狐仙。因此,她把玉瓶失手堕碎,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她这时才对公子点明:“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以暂止乎!”就去了。这就点明她的两次排解王公的忧患,一次治疗元丰的痴病,是报恩。报恩后不去,是五年的缘分未尽。这就显出她非人,是狐仙,所以预卜先知,能排除忧患,治愈痴病。但她又是新妇,所以在替元丰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她虽然一怒而去,这是就她的仙品一方面讲,她不能再忍受唾骂而去。就缘分一方面讲,五年之期未尽,两人的情好尚深,所以自她去后,元丰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她也不能忘情,两人又相会了。她预知元丰会娶钟氏女,化成钟氏女的相貌来王家。这时她劝元丰娶钟氏女,她自己改变容貌,使之与钟氏女结婚后,对新人如觌旧好,五年的缘分已尽,她这才真去了,这又显出她的仙品来。
这样看来,小翠在王家,明里是新妇,应守妇道;暗里是狐仙,要报恩,报恩不得不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不能确守妇道,这样写她的三次作为,加上一次作为前的布置,一次作为后的失手跌碎玉瓶,与王公夫妇发生三次矛盾,构成五次波澜:一,女蹴布球,中王公面,女敛迹去,公子犹踊跃奔拾球,女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夫人因杖其子,元丰大号,女始色变,屈膝乞宥。这次对夫人的诟骂,受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跪而乞宥,不答是她替元丰化装,是有用意的,是为了替王公排解忧患作练习,这是她作为“仙”的学为化装,不能明言,所以忍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她作为新妇,对元丰有情分,所以跪而乞宥。这是她以狐仙而兼新妇所造成的矛盾。二,她化装为冢宰,化装两婢作虞候,跨马到王给谏门,鞭挞从人,大言曰:“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回辔而归。王公怒甚,使夫人诟让之,女惟憨笑。这是她作为“仙”,借化装冢宰来给王公解除忧患。王公夫妇以为新妇到仇人门上去出丑,加重祸害,所以去诟让她。她还是用憨笑来对待。三,这次不同了,她把公子装成衮衣旒冕,让仇人脱去了。这是灭门之祸。所以王公夫妇操杖往,女阖扉任其诟厉。公斧其门,女含笑告之,提出“欲杀妇以灭口耶!”用含笑来对待王公的大怒,用杀妇灭口来说明要加重他自己的罪,用一身做事一身当来承担罪责,这才使“公乃止”了。她这次用计制敌,是“仙”,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闯祸,所以酿成大怒。四,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公子觉蒸闷,再用衾蒙之,似已绝。夫人因此骂她:“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女用瓮蒸衾蒙来治疗公子痴病,这是“仙”,夫人认女杀儿,这是以为新妇发狂,又酿成矛盾。五,女失手打碎玉瓶,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女盛气而去。这是女以三次报恩而王公夫妇不感激,反而以一瓶交口呵骂,这是从“仙”的角度来衡量的。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该打破他们要靠它来求官的玉瓶,所以呵骂。但明伦评:“观小翠之所行,可谓从容有度矣。当夫妇成礼之后,其翁姑固尝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痴者;尔时即用瓮蒸衾蒙之术,何不可也?乃不以为嫌,而反涂之,装之,若惟恐其痴之不甚者。痴不可用而可用,成乎用之之人耳。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谈笑之间,雄兵已却。高鸟尽,良弓藏,夫而后痴儿可无有矣。晌使骤化痴颠,急图琴瑟,敌势方盛,何以破之?是曩恩终未报,宿愿仍难了也。失手碎玉瓶,有所藉口而飘然以去,急流勇退,小翠有焉,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这里讲小翠之所行,从容有度。正因为她是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从容。即在王公斧门时,也是从容笑语。她又是新妇,对待翁姑,对待公子,都是有度的。把仙与新妇合在一身,即写出她作为仙,能“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用我之瓮蒸衾蒙,治彼之痴。又写出她作为新妇,对夫人的诟骂,始则倚几弄带;对夫人杖其子,则屈膝乞宥,对公子又加以安抚;对王公的盛怒斧门,以笑言作解;对夫人的毒骂首触,则含笑以对。作为新妇也是从容有度的。把仙与新妇两者合而为一,却又写得既合于仙的神奇变化,料事如神;又合于新妇的从容有度,这比光写仙光写新妇要困难得多。这里也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这里又指出她的报恩是有先后的,倘先治愈公子的痴病,就无从战胜强敌的危害,要战胜强敌的危害,再来治公子的痴病,这也是从容有度的。在这里,写她作为新妇,是写实;写她的化装所做出的神机妙笔,是理想。写实与理想的结合,被邻居看成“颠妇”,“与痴儿”成对,这正是写实与理想结合的妙用。
再看但明伦评堕碎玉瓶的话,“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认为她知道堕瓶后要遭受呵骂,她可以借此脱身。即她不是失手堕瓶,是有意要把瓶打碎,她的失手是装出来的,这意见很可体会。因为她的报恩,不是无原则的。王给谏忌王公握河南道篆,想害他,这是一种妒忌暗算,是坏的。她去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给谏收到王公的私信,不还给王公,要问王公借万金,这是敲竹杠,是坏的。她第二次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她的治愈元丰的痴病,治病救人是大好事。因此她的报恩是正义的,是大好事。王公小有罣误,被劾免官,她认为是应该退的时候。王公要用玉瓶去进行贿赂,以求复官,这是非正义的。她反对非正义的事,所以有意失手碎瓶,阻止王公去进行贿赂,这正是“仙”的行径。仙与妖的分别,应该是仙是救人的,妖是害人的。这里也显出蒲松龄借《小翠》来写出官场中的阴暗面,他写小翠站在正义的一面,反对阴暗,反对不义,这更有深刻含意。
但明伦评里又提到报恩和了宿愿,这也是女对公子说的。了夙愿即女说:“我两人有五年夙分。”因此,小翠进王家作新妇,即了夙愿的开始。开始时,因公子是痴的,“不能知牝牡”,只是名义上的夫妇,了夙愿还是空的。小翠不先治好公子的痴病,实现“琴瑟静好”,而利用公子的痴病,这是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为了报恩。把报恩放在了夙愿,图夫妇之好之上,是好的。在了夙愿上,是仙和情的结合。瓮蒸衾蒙来治愈公子痴病,这是仙;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这是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这是为报恩作准备,是仙;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是情。堕玉瓶后受到王公夫妇交口呵骂,“盛气而出,追之已杳”,这是仙;去后感到公子的“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又出来在园亭与公子重会,这是情。预知公子与钟氏成婚,先化为钟氏的容貌,这是仙;最后又“眉目音声,渐与曩异”,以释公子的思念,这是情。就了夙愿说,又是仙与情的结合,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把这两者集中写在一个人身上,这更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
报恩和了夙愿又巧妙地组成本篇的情节结构,有合有分。小翠入王家为新妇,这是合,既是报恩,也是为了了夙愿。接下来写三次报恩,又有分有合,两次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而报恩,这主要是为了报恩。但在给报恩作准备时,把公子扮成花面如鬼,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又与了夙愿有关,正因为与公子有夫妇之情,所以跪求。第三次治愈公子的痴病,既是报恩,也是了夙愿。此后则与报恩无关,完全是为了了夙愿了。去而复与公子相会,则五年的缘分未尽。相会后又变形诀去,则五年缘分已尽。这样以报恩与了夙愿的主从分合作为全篇的情节结构,前两次报恩的情节以报恩为主,兼有缘分。第三次报恩,是报恩与了夙愿的结合,以后是了夙愿了。分合交错,在情节结构上极错综之美。
聊斋志异之小翠。推荐。爱诗词网。这篇《小翠》的写作特点,是否可称首尾隐约点题法?先看开头,王太常在儿童时,有狐来伏身下,避雷劫,兄闻喜曰:“弟必大贵,此狐来避雷霆劫也。”冯镇峦评:“有于后始见者,有于中露出者,此都预提于前。”但这里只提“弟必大贵”,没有提狐来报恩,所以是隐约点题,隐隐含有狐女来报恩的意思。接着写他生一子元丰,绝痴,乡党无与为婚。“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这里点出小翠是“仙品”,但只是认为有仙女的品貌,并不认为是仙,所以还是隐约点出她是狐仙。因为并不认她为仙,所以下文把她作为一般的少女看待。但隐约点出是仙品,所以下文写她料事如神,又有狐仙的行径了。再看结尾:“始悟钟氏之姻,女预知之,故先化其貌,以慰他日之思云。”这是说小翠到王家去时,预知元丰将来会娶钟氏,所以先化成钟氏之面貌,用来安慰元丰对自己的思念。这就点明小翠不是人间少女,是狐仙,但又不指明是仙,所以说隐约点题。小翠是来报恩的狐仙,因为是狐仙,所以知道王太常的忧患,两次想法排解它。但她又以少女转为新妇的身份出现,所以不能说明。王太常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知她是来报恩的狐仙,所以先则“惟恐其憎子痴”;后则不了解她的运筹帷幄,替自己排忧解难;多次叱责她,发生矛盾。小说就从这些矛盾中展开,波澜起伏。直到女两次排解了王太常的忧患,“王由是奇女,又以母久不至,意其非人”。但王太常还不知道她是狐仙,还把她看成新妇,所以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用蒸闷衾蒙法来治元丰痴病时,夫人骂曰:“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把女看作“狂婢”,不把她看作狐仙。因此,她把玉瓶失手堕碎,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她这时才对公子点明:“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以暂止乎!”就去了。这就点明她的两次排解王公的忧患,一次治疗元丰的痴病,是报恩。报恩后不去,是五年的缘分未尽。这就显出她非人,是狐仙,所以预卜先知,能排除忧患,治愈痴病。但她又是新妇,所以在替元丰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她虽然一怒而去,这是就她的仙品一方面讲,她不能再忍受唾骂而去。就缘分一方面讲,五年之期未尽,两人的情好尚深,所以自她去后,元丰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她也不能忘情,两人又相会了。她预知元丰会娶钟氏女,化成钟氏女的相貌来王家。这时她劝元丰娶钟氏女,她自己改变容貌,使之与钟氏女结婚后,对新人如觌旧好,五年的缘分已尽,她这才真去了,这又显出她的仙品来。这样看来,小翠在王家,明里是新妇,应守妇道;暗里是狐仙,要报恩,报恩不得不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不能确守妇道,这样写她的三次作为,加上一次作为前的布置,一次作为后的失手跌碎玉瓶,与王公夫妇发生三次矛盾,构成五次波澜:一,女蹴布球,中王公面,女敛迹去,公子犹踊跃奔拾球,女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夫人因杖其子,元丰大号,女始色变,屈膝乞宥。这次对夫人的诟骂,受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跪而乞宥,不答是她替元丰化装,是有用意的,是为了替王公排解忧患作练习,这是她作为“仙”的学为化装,不能明言,所以忍而不答。对夫人的杖元丰,她作为新妇,对元丰有情分,所以跪而乞宥。这是她以狐仙而兼新妇所造成的矛盾。二,她化装为冢宰,化装两婢作虞候,跨马到王给谏门,鞭挞从人,大言曰:“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耶!”回辔而归。王公怒甚,使夫人诟让之,女惟憨笑。这是她作为“仙”,借化装冢宰来给王公解除忧患。王公夫妇以为新妇到仇人门上去出丑,加重祸害,所以去诟让她。她还是用憨笑来对待。三,这次不同了,她把公子装成衮衣旒冕,让仇人脱去了。这是灭门之祸。所以王公夫妇操杖往,女阖扉任其诟厉。公斧其门,女含笑告之,提出“欲杀妇以灭口耶!”用含笑来对待王公的大怒,用杀妇灭口来说明要加重他自己的罪,用一身做事一身当来承担罪责,这才使“公乃止”了。她这次用计制敌,是“仙”,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闯祸,所以酿成大怒。四,女泻热汤于瓮,使公子入浴,公子觉蒸闷,再用衾蒙之,似已绝。夫人因此骂她:“狂婢何杀吾儿!”以首触女。女用瓮蒸衾蒙来治疗公子痴病,这是“仙”,夫人认女杀儿,这是以为新妇发狂,又酿成矛盾。五,女失手打碎玉瓶,王公夫妇交口呵骂,女盛气而去。这是女以三次报恩而王公夫妇不感激,反而以一瓶交口呵骂,这是从“仙”的角度来衡量的。王公夫妇把她看作新妇,不该打破他们要靠它来求官的玉瓶,所以呵骂。但明伦评:“观小翠之所行,可谓从容有度矣。当夫妇成礼之后,其翁姑固尝惕惕焉惟恐其憎子痴者;尔时即用瓮蒸衾蒙之术,何不可也?乃不以为嫌,而反涂之,装之,若惟恐其痴之不甚者。痴不可用而可用,成乎用之之人耳。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谈笑之间,雄兵已却。高鸟尽,良弓藏,夫而后痴儿可无有矣。晌使骤化痴颠,急图琴瑟,敌势方盛,何以破之?是曩恩终未报,宿愿仍难了也。失手碎玉瓶,有所藉口而飘然以去,急流勇退,小翠有焉,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这里讲小翠之所行,从容有度。正因为她是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从容。即在王公斧门时,也是从容笑语。她又是新妇,对待翁姑,对待公子,都是有度的。把仙与新妇合在一身,即写出她作为仙,能“用我之痴,启彼之疑;用我之痴,致彼之诬”;用我之瓮蒸衾蒙,治彼之痴。又写出她作为新妇,对夫人的诟骂,始则倚几弄带;对夫人杖其子,则屈膝乞宥,对公子又加以安抚;对王公的盛怒斧门,以笑言作解;对夫人的毒骂首触,则含笑以对。作为新妇也是从容有度的。把仙与新妇两者合而为一,却又写得既合于仙的神奇变化,料事如神;又合于新妇的从容有度,这比光写仙光写新妇要困难得多。这里也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这里又指出她的报恩是有先后的,倘先治愈公子的痴病,就无从战胜强敌的危害,要战胜强敌的危害,再来治公子的痴病,这也是从容有度的。在这里,写她作为新妇,是写实;写她的化装所做出的神机妙笔,是理想。写实与理想的结合,被邻居看成“颠妇”,“与痴儿”成对,这正是写实与理想结合的妙用。再看但明伦评堕碎玉瓶的话,“即谓堕瓶为脱身之计也可”。认为她知道堕瓶后要遭受呵骂,她可以借此脱身。即她不是失手堕瓶,是有意要把瓶打碎,她的失手是装出来的,这意见很可体会。因为她的报恩,不是无原则的。王给谏忌王公握河南道篆,想害他,这是一种妒忌暗算,是坏的。她去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给谏收到王公的私信,不还给王公,要问王公借万金,这是敲竹杠,是坏的。她第二次排除王公的忧患,是正义的。她的治愈元丰的痴病,治病救人是大好事。因此她的报恩是正义的,是大好事。王公小有罣误,被劾免官,她认为是应该退的时候。王公要用玉瓶去进行贿赂,以求复官,这是非正义的。她反对非正义的事,所以有意失手碎瓶,阻止王公去进行贿赂,这正是“仙”的行径。仙与妖的分别,应该是仙是救人的,妖是害人的。这里也显出蒲松龄借《小翠》来写出官场中的阴暗面,他写小翠站在正义的一面,反对阴暗,反对不义,这更有深刻含意。但明伦评里又提到报恩和了宿愿,这也是女对公子说的。了夙愿即女说:“我两人有五年夙分。”因此,小翠进王家作新妇,即了夙愿的开始。开始时,因公子是痴的,“不能知牝牡”,只是名义上的夫妇,了夙愿还是空的。小翠不先治好公子的痴病,实现“琴瑟静好”,而利用公子的痴病,这是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为了报恩。把报恩放在了夙愿,图夫妇之好之上,是好的。在了夙愿上,是仙和情的结合。瓮蒸衾蒙来治愈公子痴病,这是仙;治愈痴病后,“琴瑟静好,如形影焉”,这是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这是为报恩作准备,是仙;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是情。堕玉瓶后受到王公夫妇交口呵骂,“盛气而出,追之已杳”,这是仙;去后感到公子的“恸哭欲死”,“日就羸悴”,又出来在园亭与公子重会,这是情。预知公子与钟氏成婚,先化为钟氏的容貌,这是仙;最后又“眉目音声,渐与曩异”,以释公子的思念,这是情。就了夙愿说,又是仙与情的结合,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把这两者集中写在一个人身上,这更显出作者的艺术技巧来。报恩和了夙愿又巧妙地组成本篇的情节结构,有合有分。小翠入王家为新妇,这是合,既是报恩,也是为了了夙愿。接下来写三次报恩,又有分有合,两次为了排解王公的忧患而报恩,这主要是为了报恩。但在给报恩作准备时,把公子扮成花面如鬼,夫人杖公子时,屈膝乞宥,这又与了夙愿有关,正因为与公子有夫妇之情,所以跪求。第三次治愈公子的痴病,既是报恩,也是了夙愿。此后则与报恩无关,完全是为了了夙愿了。去而复与公子相会,则五年的缘分未尽。相会后又变形诀去,则五年缘分已尽。这样以报恩与了夙愿的主从分合作为全篇的情节结构,前两次报恩的情节以报恩为主,兼有缘分。第三次报恩,是报恩与了夙愿的结合,以后是了夙愿了。分合交错,在情节结构上极错综之美。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
纪信诈帝。推荐。爱诗词网。【出典】《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释义】汉初,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于荥阳,汉将纪信献计以身冒充刘邦降楚,掩护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遂被项羽烧死。【例句】郦寄卖友,纪信诈帝。(李瀚《蒙求》9962)这里举纪信冒充刘邦以掩护刘邦脱逃事作为提供学童学习典故之一则。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惊破霓裳羽衣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第二性——女人》
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
第二性女人。推荐。爱诗词网。《第二性——女人》法国西蒙·波娃著。作者是法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有学问的女学者。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是她最著名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巨著一问世,即刻轰动一时,称之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本书原分前后两集。中译本是原书的第二集《今日妇女之生活》,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文本除序言(1、2)外分3部,每部若干章,共36万余字。在本书中,作者以十分坦城的态度,大胆、严肃而深入地探讨了妇女的人生和地位,论述妇女为何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考察了女性心理成长的过程,提出妇女如何获得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的设想。作者认为“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本书第1部主要论述妇女形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过程。作者认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是由于人类文化整体的作用,才使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地位,作者通过对女人童年、少年时期和性爱、欲望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人类文化传统的影响。第2部论述了妇女在婚后、家庭、社交、成年、老年的不同时期的处境和性格的生成,深入地分析了妇女受到不平等待遇而造成的种种不公正的束缚。第3部主要论述妇女在爱情、职业、事业等方面的矛盾心理现象,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及妇女应有的尊严。综观全书,颇有新见,启示原出,但是作者仅从心理分析,女人的自我不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解释今日西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是难以真正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亦反映出作者阶级意识的局限性。本书文笔优美,论述细腻,耐人寻味。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处】唐·王维《鸟鸣涧》【意思】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涧:山间流水的沟。【鉴赏1】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明月爬上了山头,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竟以为是天亮了。【鉴赏2】明月东升,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月出”、“鸟惊”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万籁俱寂。【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偶有鸟飞鸟鸣。[例]在这里,听不到任何喧闹,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友人吟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芦茜《风景》)【全诗】《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释】1.鸟鸣涧:地名。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在云溪。2.闲:当寂静讲。桂花:也叫木犀。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但也有四季开花的。此处指的是“四季桂”,春天也开花。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春深花落。“闲”“空”二字王维诗中常见,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3.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心态的空、静,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维诗却静中有动,动静相衬。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赏析】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而往往是以动写静,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这首诗中,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也许,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因此,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却浮动着安恬、温馨的气息,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鉴赏】王维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鸟鸣涧》即其一。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王维“晚年唯好静”,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这首描写春天月色,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梁代诗人王籍就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鸟鸣涧》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闲”、“静”、“空”,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夜的宁静、山的寂静,加之桂花(这是春桂或月桂)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它使人联想到“山中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孟郊)或“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那样幽寂的境界,正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如果仅此而已,诗境便不免单调,缺乏意趣,尤其是不能见出“鸟鸣涧”的特色。所以诗人进而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月出,使鸟儿受到惊扰,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这就是“鸟鸣山更幽”。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鸟声乍停之后,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这里,“鸟鸣山更幽”又回到“一鸟不鸣山更幽”。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