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语出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国王宫已成废墟,丛丛花草掩没了幽静的小道,东晋文武个个骨朽,留下来的只有堆堆坟丘。这是两句吊古的名句,现用来说明封建旧王朝被历史埋葬,永远成为历史陈迹的情形,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气势。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宫,这里指王宫遗址。晋代:指东晋。衣冠:豪门贵族的衣着,这里指豪门贵族。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推荐。爱诗词网。【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语出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国王宫已成废墟,丛丛花草掩没了幽静的小道,东晋文武个个骨朽,留下来的只有堆堆坟丘。这是两句吊古的名句,现用来说明封建旧王朝被历史埋葬,永远成为历史陈迹的情形,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遏止的巨大气势。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今南京),造有王宫,这里指王宫遗址。晋代:指东晋。衣冠:豪门贵族的衣着,这里指豪门贵族。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美芹十论。推荐。爱诗词网。[原文](节选)察情第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坐察矣。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守淮第五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也。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无惧其必来,当使之兵交而亟去;无幸其必去,当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为是策者,在于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战;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非备寡力专,则不能也。屯田第六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致勇第七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详战第十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鉴赏]《美芹十论》,南宋辛弃疾著。一说黄兑著。辛弃疾,字幼庵,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于公元1140年,当时,金军已占领了山东。公元1161年,他21岁时,就参加了耿京所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勇民兵,担任书记职务。当他们遭受到金军强大压力的威胁时,他劝耿京归宋,并亲赴南方与宋廷接洽。在他离开部队期间,叛徒张国安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北返,潜往金营,劝说被张国安裹胁投金的官兵,弃金投宋,又把这支部队带回南宋,并擒获了张国安,献俘于宋廷。宋孝宗任命他为承务郎。以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招抚流亡,编练军队,鼓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打击贪污豪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统一中国。《美芹十论》就是他力主抗金的奏疏之一。后遭当权者之忌,去职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以诗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美芹十论》全书分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十论。并附有:《上光宗疏》、《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论江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4篇。其中《审势》、《查情》、《观衅》三论,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敌之可胜”。对当时夸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七论,主要论述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以收复失地,重振河山。也就是所谓的“求已之能胜”。总之,全书从客观形势的分析中,指出了战胜金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又从主观上提出如何加强战备,激励士气,准备反攻力量,以求把打败金人的可能性交为现实。代表了宋代主战派积极抗金的军事思想。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采纳,并且和其他主战派将领的奏疏一样,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与打击。以致南宋朝廷很快衰败腐落,丧失政权。
【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惊破霓裳羽衣曲。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渔阳的战鼓声震天动地,惊乱了宫中《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弦音。渔阳:唐代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此代指范阳地带,指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鼙(pí)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原为西域乐舞,名《婆罗门》,为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而成。【鉴赏】“渔阳鼙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是叛军进攻京师的出发点。“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喻唐明皇贪恋杨贵妃而沉醉于歌舞欢乐之中。“惊破”的“破”字有破坏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发生,《霓裳羽衣曲》奏不成了。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历史事件,深刻生动,极有文采。【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内战的爆发或外敌的入侵惊醒了沉醉于安乐的人们。[例]靖康初年,金兵南下,风云突变,恰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有了平静与安宁,而生灵涂炭,无一幸免。(袁鹰、秦越《漱玉篇》)
人生礼赞。推荐。爱诗词网。《人生礼赞——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朗费罗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对我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昏睡的灵魂等于是死的①,事物的真相和外表不同。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它的归宿并不是荒坟;“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②,这话说的并不是灵魂。我的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艺术永恒,时光飞逝,我们的心,虽然勇敢、坚决,仍然像闷声的鼓,它正在伴奏向坟墓送葬的哀乐。在这世界的辽阔战场上,在这人生的营帐中,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迷人!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良知在心中,上帝在头上!伟大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③;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船只沉没了,绝望的时候,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对任何命运抱英雄气概;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要学会劳动,学会等待。(杨德豫译)【注释】①“昏睡的”,意为“怠惰的”。②“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这是耶和华对亚当说的话。③沙:指古代计时用的沙漏中的沙粒。“时间的沙”,指人类的历史。而从下一节诗来看,这里的“沙”又可解释为“人生大海”岸边的沙滩。【赏析】这首诗作于1838年。它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美国北方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的乐观进取精神。诗人一开始就批判了“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的悲观论调。诗人认为,人的肉体虽然会毁灭,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如果因为人的肉体会灭亡,就让精神也“昏睡”,那才是真正的死亡。诗人明确表达了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的强烈愿望:要不断地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诗人认为,人生就是战场,不要留恋过去,也不要指靠将来,而要抓紧现在的一分一秒,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尽管人生短促,但是人是可以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诗人这里所说的脚印,就是指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开创新世界的业绩,它能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给人以鼓舞。诗的最后一段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整篇诗歌充满着对人生的乐观主义态度,渴望着战斗,渴望着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具有当时美国北方那种努力开拓、奋发图强的时代特征。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什么当春乃发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