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袁枚

马嵬袁枚朗读

诗歌·袁枚诗《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诗是袁枚赴官秦中时所作。《随园诗话补遗》卷八:“余过马嵬,前后题诗八首,自谓发挥尽矣。”今《小仓山房诗集》卷八有《马嵬》四首,又有《再题马嵬驿》四首。本诗为《马嵬》四首之二。

唐代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出奔,行经马嵬驿,卫兵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又迫使玄宗处死贵妃杨玉环。这段历史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后世诗人词客,或以李杨故事写诗填词,或以马嵬兵变写成传奇小说,演之于舞台,播之于丝竹。千百年来,马嵬成为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这类作品,或批判帝王“重色”荒淫,招致政治腐败,国家倾覆;或以同情笔触描写李杨爱情缠绵悱恻,为他们的悲剧结局发出“此恨绵绵”的长叹;或大胆揭露李隆基霸占儿媳妇的秽行;或讥讽李隆基贵为天子,连自己的妃子都无法保护;更多的马嵬诗则是“动辄归咎太真”(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二),回护帝王;或“直言六军逼杀天子之妃”(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袁枚的八首马嵬诗,有的讽刺李隆基宠信安禄山,养虎贻患;有的批评武将“不管三军管六宫”;有的揭示李杨悲剧的根源在于朝廷无贤相:“只要姚崇还作相,君王妃子共长生。”八首绝句,各有侧重,就马嵬事变抒情写意,充分“发挥”其胸中感慨。

这首诗从马嵬驿的李杨悲剧联想到民间夫妻的生离死别。诗人认为:民间夫妻的别恨,甚于帝妃。四句诗,两句一对比。开头由帝妃的长恨说到人间夫妻的离恨。白居易的《长恨歌》叙写了马嵬悲剧的前前后后,结尾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写绵绵长恨,悲剧气氛浓重,袁枚却说“莫唱当年长恨歌”,诗人认为,当年在马嵬驿发生的“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那场悲剧固然可悲可伤,但“人间”亦有阻隔夫妻相会、破坏夫妻团圆的“银河”。《长恨歌》只写了两人的悲剧,而人间却有无数的悲剧。三四两句再作对比,说人间夫妻离别所流的泪水比李杨所流的要多得多。这“多”,一是受痛苦的人多。“石壕村里夫妻别”,不只是老翁老妪一对老夫妻的离别;还有老妇的三个儿子征戍在外,“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年轻夫妻的生离死别。一个石壕村是如此,“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石壕村。这人间夫妻的长恨之泪,自然要比《长恨歌》、长生殿上的泪流得更多。再说,人间夫妻的离别,有各种各样原因,其痛苦程度也比君王妃子为甚。“泪更多”,当然是说痛苦愈深,悲伤愈甚。诗作表现了诗人对民间夫妻生离死别之苦的深刻同情。

本诗末句所云“长生殿”,并非杨玉环与李隆基死别之所。唐代,帝后之寝殿习称长生殿,洛阳宫、大明宫均有长生殿,都是寝殿。独华清宫之长生殿,则为祀神之所(参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长恨歌》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李杨于祀神之所夜半曲叙儿女私情。此乃诗人之想像,并非当时实事。袁枚此诗“泪比长生殿上多”云云,亦属诗人虚拟。诗人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而时地往往不实。袁枚说:“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嵋耶?’其人语塞。”(《随园诗话》卷十三)诗与考据不同,诗中时地,不能也不必去求实。

这首咏史小诗,体现了袁枚关于咏史怀古诗的主张。袁枚说:“读史诗无新义,便成《二十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随园诗话》卷二)又说:“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同上卷四)要求这类诗作有“新义”有“隽永之味”,能“翻陈出新”。他总结说:“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冲之咏史是出。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一、取对仗之巧。义山之‘牵牛’对‘驻马’、韦庄之‘无忌’对‘莫愁’是也。”(同上卷十四)又说:“怀古诗,乃一时兴会所触,不比山经地志,以详核为佳。”(同上卷六)其中“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和写“一时兴会所触”,正是性灵派诗人要求咏史诗歌也能表现自身“性情遭际”的创作主张。这首咏史绝句,在构想上不落俗套,能从马嵬这一陈旧的题材中“发挥”出新意;而同情民间夫妻的生离死别,也正是诗人“自己之怀抱”。

吴应和以为此诗写得“沉痛”、“动人”,可“与樊川、义山咏古诸作并传”(《浙西六家诗抄》卷五)。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詩句出處:《鷓鴣天》;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
陰陰一架紺雲涼。裊裊千絲翠蔓長。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相並熟,試新嘗。累累輕翦粉痕香。小槽壓就西涼酒,風月無邊是醉鄉。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僧尼孽海

明刊本《僧尼孽海》正文书影

()

浪史

清啸风轩藏版本《浪史》扉页书影

()

【诗句】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出处】唐·王维《伊州歌》【意思】夜夜对着清风明月苦苦想念离家的亲人,亲人从军在外到处征战已十年有余。亲人啊,离家时我再三嘱咐你:归雁来的时候要常常往家里寄书信。【鉴赏】回想十年前送别从戎远征的丈夫的情景,千叮咛万嘱咐:当大雁南归时,可要多多寄来书信啊!这里采用逆婉的手法,追忆往事,更加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眼前的相思之苦。【全诗】《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鉴赏】读这首绝句,如听一个军属叙家常,话苦衷,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体味它,还得有点人生体验,要知道点时俗、时风。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鸿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说“归”。“雁初归”,指去年初秋时节。初秋时节,大雁回家寻求温暖,而自己的丈夫却在这个时候离开温暖的家从军远去。去年“离别”之时,是怎样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谓:“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现在,又到了“雁初归”之时,是该写封信去问问了。谢朓《玉阶怨》云:“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萤火虫在秋夜最为触目,它那闪闪烁烁的萤光在夜长人静时最容易勾引起少妇凄凉寂寞飘忽不定的感叹。头两句展现了思妇从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与思念。由“雁初归”和“萤巳飞”构成了一个以日以夜,情意绵绵的、惆怅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秋夜“裁缝”的已不是妇女的“罗衣”而是战士的“征衣”了。唐代实行府兵制,战士多为农夫,而农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战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亲自裁缝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气转寒,为战士赶制寒衣,就成了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是,现在从军战士的音信断绝,消息杳无,裁缝好了的寒衣还不知道寄往何处?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锦书难托,相会无期,这是怎样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剧呵!就语言艺术而言,整首诗取语质实,但能曲尽人情。这不就是司空图说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