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东门送君去

轮台东门送君去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佳作之一,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武判官:其人不详。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判官是节度使属下的官员。②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③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④忽如:一作“忽然”。⑤梨花:喻雪,⑥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罗幕:丝织的帐幕。⑦孤裘:狐皮衣服。锦衾(qīn):织绵被。⑧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引、拉。⑨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着:穿。⑩瀚海:沙漠,或谓指“悬崖”。阑干:纵横。(11)愁云:指阴云。惨淡:凄凉暗淡。(12)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13)此句谓用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14)辕门:军营门。(15)掣(chè):扯动。翻:飘动。(16)轮台:旧址在今新疆半泉县。(17)天山:在今新疆中部。【题解】此诗虽题为送人,然而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异域他乡奇丽风景描绘上,展示给读者的是浓郁的异域风光,加之语意豪壮,雄浑壮美,传为千古名篇。【译文】北风卷地而来将白草折摧,北疆八月已是大雪纷飞。犹如忽然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绽开芳菲。飘进军帐打湿了帷幕,狐袍不暖,锦褥也觉得透寒变成了薄被;将军的兽角硬弓在僵直的手中不听使唤,都护的铁甲冰冷也难以着身。浩瀚的沙漠上到处横斜着长长的冰凌,万里长空阴暗云幕仿佛凝滞低垂。中军帐中摆酒为回去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乐奏缭绕萦回。纷纷扬扬的晚雪飘落在辕门军营,寒风撕扯,红旗被凝雪冻挺已不能翻飞。轮台东门外送君归去,走的时候天山路上大雪拥塞。山回路转望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踏的蹄痕。【赏析】本篇选自《岑参集》。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判官武某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诚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岑参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新奇,具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特点。他在边塞诗中创造了一个“奇气益出”(翁方纲《石洲诗话》)的新境界,以独有的风姿卓踞盛唐边塞诗坛的峰巅。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是盛唐边塞诗的奇调绝唱,它具有“四奇”,富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首先,咏雪之奇。诗中咏雪,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咏雪诗句,六朝咏雪诗更是不胜枚举。而岑参此诗的咏雪则颇为新奇。这体现在对雪之奇景和雪之奇寒的泼墨浓绘及工笔点染上。先咏“雪之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雪猖狂,横扫一切。着一“卷”字,显出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既然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猛。农历八月,内地正是金秋时节,而西北边塞已是飞雪隆冬。这两句,极写边塞风疾雪早的特点,开头就给人以奇犷倏变之感。旋即,诗人以其生花妙笔写下了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不知何时风停雪住,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赛似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两句集六朝、初唐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出一筹。六朝、初唐诗人的咏雪名句颇多,单举以花喻雪的诗句,有庾肩吾:“飞花洒庭树,凝瑛结井泉”(《咏花雪诗》);裴子野:“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咏雪诗》);吴均:“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咏雪》);刘孝绰:“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对雪诗》);宋之问:“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应制》);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凡此种种,在描绘雪景上各具特色,但或失之纤巧,或失之呆滞,或失之俗套,更缺乏宏大、豪壮的胸襟和气魄。相比之下,岑诗这一妙喻,可谓极尽诗人想落开外的奇思,它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绘出,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特别是他把风雪严寒的北国景象倏变为春意盎然、清香扑鼻、温暖宜人的南国美景,而且是用“千树万树”这样阔大而整体的景物来设喻,显得气势磅礴。诗人竟能在送别诗(一般显得感伤愁苦)中,将边地雪景写得如此奇壮,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这幅诗人的意中景里,坦露出作者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情绪,满腔的豪情,奋发的精神,这种通过奇景暗传的奇情奇趣,正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反映。除上述重笔浓绘雪之奇景外,诗人还善于从小处工笔点染:“散入珠帘湿罗幕”。“散”字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入珠帘帐幕的景致,“湿”字则摹描出雪花在罗幕上慢慢融化的情景。至此,诗的开头五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雪之奇景图。接之,诗人又咏“雪之奇寒”:“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如果说,奇景是从视觉角度下笔,那么,奇寒则着墨于触觉,作者采用赋的手法,直写奇寒。“狐裘”、“锦衾”原属高级御寒品,其着身已感不暖、嫌薄,可见边地寒冷之奇。既言“狐裘”、“锦衾”不暖,那么“角弓”、“铁衣”之寒更不待说,这就是“加倍反衬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放眼远眺,茫茫沙漠,坚冰百丈,纵横交错;无垠苍穹,愁云凝结,惨淡万里。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实为唐诗中罕见的慑人魂魄的奇观。它将上述雪之奇景与雪之奇寒融合一体,同时又隐含着对武判官即将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的忧虑之情,从而使全诗由咏雪转入送别的叙写。其次,送别之奇。“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饯别场面,寥寥两句,仅将三种乐器名称罗列,却可借助想象,思见乐器之繁,如闻乐曲之异,感受到异域边地的新奇情愫和独具特色的热烈饯别气氛。以下六句写送别场面,可分三层。第一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出辕门的场面。这是诗人捕捉的一个奇观,其中寓有三昧可嚼:从大小角度看,天高地迥,在广漠无垠的瀚海黄昏中,从一杆红旗可反观边塞之奇旷;从色彩角度看,在一片银白世界里,映衬着一幅鲜红的旗帜,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同时亦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星暖色,使冷色更冷;从动静角度看,白雪纷飞,红旗凝固,飞动反衬凝滞,增加了景致的沉默、肃穆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体现了诗人和武判官依依惜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送至轮台东门的场面。诗人凝视远方,视点落在“雪满天山路”上,透出作者对武判官旅途艰难的担忧。第三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别后场面。这是全诗景语与情语的结穴处。伫立目送武判官策马渐远,消失在路转峰回的风雪黄昏中,诗人的视点又落在一行马蹄印上。马蹄印,这头连着岑参,那头牵着武判官;这头在边塞的轮台东门,那头通向内地、通向故乡、通向长安。至此,惜别思乡之情与边塞风雪之景,同时汇聚于这条马蹄印上,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可谓浑然一体。其悠悠不尽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由于诗人描写的是前人诗中不多见的“边塞风雪客中送别”,所以,其中包孕的情趣使人倍觉新奇。其三,构思之奇。全诗十八句,可分成前后各八句,中间过渡两句。前八句咏雪,切题“白雪歌”;后八句写送别,切题“送武判官归京”;中间二句,承上启下,是全诗绾合之处。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容勾联成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合无分,咏雪为送别作景语,送别为咏雪作情语,情景交融,相映成趣。一般送别之作,多叙离别之情,即使写景,所占比重亦不大。这首诗却不然,它写送别,却不正面抒别情,而是以“雪”为中心,用大部分篇幅写雪景。全诗以雪起,以雪结,四个“雪”字,统摄全篇,描绘出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的四幅雪景图。诗人笔笔写景,时时咏雪。在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作者寓情于雪,使雪含情,通过咏雪,笔笔传出邈绵的情思,其中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之情,有“去时雪满天山路”的忧虑之情,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惜别思乡之情。可见这种谋篇布局,更能显出友谊之深厚,感情之真挚,别意之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更为酣畅淋漓。这种奇特的构思,很好地体现了边塞风雪客中送别的新奇性,在俯拾皆是的唐人送别诗中,鲜有此例。岑参的其他送别诗,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均有上述特色,可见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他追求新奇的特点在送别诗构思上的突出反映。其四,用韵之奇。这首诗是作者最为擅长的七言歌行体。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配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三、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变幻画面、更迭场景: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疾雪猛画面相配;继而音韵轻柔舒缓,旋即出现梨花盛开的春景;接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状;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映出远行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韵情相合,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明胡应麟曰:“古诗自有音节,……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诗薮·内卷》)可见岑诗用韵之奇,早已为前人所推崇。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

宋词典故·广厦千间

【出典】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全唐诗》卷二一九)

()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