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高楼已捶碎

黄鹤高楼已捶碎朗读

李白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笔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乾元二年(759),李白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途中,至巫山遇赦,遂沿江而下,在江夏(今武汉)骤逢故人南陵(在今安徽)县令韦冰。李白感慨万端,作《江夏赠韦南陵冰》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诗的最后四句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黄鹤楼,以神仙子安乘黄鹤过此而声传遐迩;鹦鹉洲,以东汉末因恃才傲物而被杀害的祢衡于此长江沙洲作《鹦鹉赋》而得名并名扬四方。前者令人向往神仙,后者会触发不遇明时的感慨,虽说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李白和韦冰的情怀和遭遇。得道成仙决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意者的归宿;怀才不遇本非圣时的现象,却是自古以来的常情。李白压抑不住义愤和激情,高唱“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说明他对现实不再抱有幻想,生活中也不再自寻烦恼。他说,当年赤壁争雄时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各路英雄都如过眼云烟,像梦一般地过去了,我们还是作歌起舞,宽松一下心中的忧愁吧!这几句写得悲壮激昂,风流倜傥,构思浪漫奇特,笔调奔放,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但是,对李白“捶碎黄鹤楼”的诗句和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却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当时就有个年轻人丁十八曾写诗讥讽李白“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丁十八的诗未能流传下来,从李白的答诗分析,内容无非说李白是“狂客”,黄鹤楼如何捶得碎之类。对丁十八的讥讽,李白在醉后乘着酒兴作此诗,回答了对他的责难。

全诗共十四句,前六句先从“捶碎黄鹤楼”写起,大意是:(谁说黄鹤楼捶不碎?)原来的黄鹤楼早已被我捶碎了。仙人乘黄鹤往来无所凭依,不得在此休息,黄鹤便上天把这件事告诉玉帝,玉帝(体谅其苦处),于是放黄鹤飞回江南,传令神明太守(神明,言似有神助,故筑楼很快可成)重新修造。太守在黄鹤楼修成之后,又加雕饰和图画粉刷,使其更加灿烂生辉。楼旁又广植奇花异卉,芳香袭人。在这六句中,李白将错就错地编撰了一个神话,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黄鹤高楼已捶碎”而楼还依然存在的问题。这真是醉人醉语,更是仙人仙语,非酣醉如“谪仙人”李白,不可得此惊人妙语。

接下来六句写人们对他“捶碎黄鹤楼”的不理解态度:一州的人都称我为“狂客”,有的年轻人还写诗讥讽我。这个年轻人是谁呢?——“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据《汉书》,严君平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即闭肆下帘读《老子》。一生不为官,卒年七十余。又据《搜神后记》,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昨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从这两个典故推断,丁十八也是个学仙修道、崇尚老庄之学的年轻人。但是他“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丁十八写诗调侃我,惊扰了我清闲脱俗的兴致。尽管白云穿窗而入,在我的书案和笔砚间盘绕旋飞,但我却雅兴全无。

但李白是豁达的,他不修旧怨,与人为善,“帘下”两句把丁十八比作严君平和丁令威,就表明了李白的友好态度,而全诗的最后两句更令人感动:“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诗人对丁十八说:等明天酒醒之后,我要和你携手漫游,共同找寻那大好的烂漫春色。李白为人耿介傲岸,平交王侯,气凌公卿,有时连皇帝老儿也不放在眼中,尤其是他喝醉了酒时。“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都是真实的写照。但他对劳动人民却一往情深(可参见《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汪伦》、《哭宣城善酿纪叟》等诗),就是对这个写诗调侃他、惊扰了他的逸兴的年轻人丁十八,他不仅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只是轻轻地说了句“作诗调我惊逸兴”),而且以德报怨,还要与其共寻春晖。这是多反高尚的情操!

李白年幼时即任侠学道,出蜀后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一般说来,他不大看重佛教。这主要是因为,佛教是讲来世的,道教是讲现实的;佛教是虚无的,圆寂的,道教则是实在的,浪漫的,它企望鹤发童颜和长生不老。初唐和盛唐是一个解放的年轻的时代,在宗教上自然是返老还童的。产生于华夏本土的而又带有浪漫气质的神仙,便代替了那老僧入定的、来自印度的、四大皆空的佛教。在某种程度上,道教的盛行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风貌。这也理所当然地影响了李白的宗教观。他历经磨难屡遭不幸,这次又因一句“捶碎黄鹤楼”的诗句而被人误解,受到年轻人的讥讽和调侃,但不改初衷,还要“烂漫寻春晖”,继续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寻找美好的生活。此时诗人已年近花甲(59岁),但他仍然有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这正是李白可爱和伟大之处。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

【名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出处】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译注】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原文】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注释】①金陵:即今南京。酒肆:酒店。留别:留诗赠别。②金陵子弟:指金陵的年轻人。尽觞(shang):干杯。【鉴赏导示】这是李白在漫游中的某个春天离开金陵时赠给年轻友人之作。诗人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最后二句即景生情,就地取才,构思巧妙,比喻生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向来耐人寻味的名句。【鉴赏】这首送别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交朋接友的风采,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热情纯真的友谊。开头两句首先用写意的笔法勾勒了花香四溢、热情款待的宴别场景:风吹柳絮,满店飘香;美女捧着酿造的新酒,连声呼唤客人品尝。这里虽然并未点出送别的青年朋友,但东道主对诗人的热爱和敬重,却通过这盛情的款待场面,作了侧面烘托。诗人也深受感动。柳花本无香可言,诗人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三、四句,点出饯别的东道主“金陵子弟”,并写大家欢饮的活动。“来相送”的行动,道出金陵青年的主动、热情。“欲行”,要走的人,指诗人;“不行”,不走的人,指金陵子弟。“各尽觞”,各人都喝尽了杯中的酒。诗人用众人频频干杯与酒店的美女不停劝酒相呼应,写出了告别筵席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表现了青年朋友爽朗、豪放的性格。结尾二句,诗人即兴抒情,以绵绵不尽的江水比喻他和金陵子弟依依不舍的友情,使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了友情的深厚、悠远和永恒。设问之中,又有比较的句式,轻灵活泼,情趣横生,也能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要点】[1]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即景生情,情从景出。[3]采用比喻、设问等手法描写。[4]语言清新,侧面烘托出色。

()

《接吻门·严辰》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在罗马尼亚日乌县的布伦库什公园,有现代派名雕塑家康斯坦丁·布伦库什设计建成的三组艺术作品:“沉默的桌子”、“接吻门”、“未完的柱子”。“接吻门”由巨大的方石组成,正反两面左右石柱上,都同样刻有男女接吻的浮雕。

()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

()

(节自《陈丞相世家》)

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