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那无边的芳草,连续遮盖了古道,那青青的翠色延伸联接着荒城。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解题】这首诗是应考习作,故加“赋得”二字。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当时作者只是十六岁的少年,拿着诗文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读了此诗深加赞赏。诗中,白居易将古原草和送别二者,统以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意境清新且富于理趣,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为传世名句。【鉴赏1】这首诗首句便破“古原草”之题。这一联看似平常,却相当准确的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草生草灭,一年一遍,往复枯荣,意思写得很平平,然而作者用“枯荣”来突出由“枯”到“荣”的春草,使句子顿生光彩,春草那种生生不已的状况便喷涌而至。承接“枯荣”而发展,由抽象到具象,“枯荣”便化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具体描述。大火焚烧,烈焰当空,野草倾刻便被毁尸灭迹。“野火烧”可见毁灭的力量之大。然而却说“烧不尽”,可见野草再生能力之强而又可引出下文。“春风吹又生”这一句非常简朴,道出的真理又是很直接,但“又生”和上文“野火烧”对比,就显得极为有力。以上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草的描述,五六句一转而至古原,“远芳”可见原之大,“古道”、“荒城”便更显出原的古老,暗扣题中“古原”。“芳”自“远”侵,“晴”更显得草“绿”,进一步使草具体、生动;古道荒城更显得草的生意盎然。“又”字一转写了一个送别的环境。“王孙”是由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演化而来诗人变原诗怀思游子之意,为送别的愁情。芳草送别,每片叶子都饱含别情,意味深长。到此为结而又点出题中“送别”。这首诗造句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用字工整精巧,因字字得体使得全诗句句有情,语语有味,令人回味无穷。【鉴赏2】唐代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十六岁时写的一首五律。古代凡按规定题目作诗,照例在题上加“赋得”二字。这首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诗人通过描绘古老原野上的芳草,抒发送别友人的离情别绪。“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它的烧之不尽、逢春即发,暗喻离情斩不断、烧不绝。“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使人感到那离情就象遮掩古道、连接荒城的野草那样,清香弥漫,无处不在,萋萋满目,排遣不开。全诗前呼后应,把“古原”、“草”和“送别”融成一体,意境极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用朴实有力的语言,工致天然的对仗,热情地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在咏物中言志,蕴寓着深刻哲理,历来为人传诵。
又送王孙去。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那无边的芳草,连续遮盖了古道,那青青的翠色延伸联接着荒城。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解题】这首诗是应考习作,故加“赋得”二字。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当时作者只是十六岁的少年,拿着诗文谒见著作郎顾况。顾况读了此诗深加赞赏。诗中,白居易将古原草和送别二者,统以万物生生不息的哲理,意境清新且富于理趣,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为传世名句。【鉴赏1】这首诗首句便破“古原草”之题。这一联看似平常,却相当准确的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草生草灭,一年一遍,往复枯荣,意思写得很平平,然而作者用“枯荣”来突出由“枯”到“荣”的春草,使句子顿生光彩,春草那种生生不已的状况便喷涌而至。承接“枯荣”而发展,由抽象到具象,“枯荣”便化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具体描述。大火焚烧,烈焰当空,野草倾刻便被毁尸灭迹。“野火烧”可见毁灭的力量之大。然而却说“烧不尽”,可见野草再生能力之强而又可引出下文。“春风吹又生”这一句非常简朴,道出的真理又是很直接,但“又生”和上文“野火烧”对比,就显得极为有力。以上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草的描述,五六句一转而至古原,“远芳”可见原之大,“古道”、“荒城”便更显出原的古老,暗扣题中“古原”。“芳”自“远”侵,“晴”更显得草“绿”,进一步使草具体、生动;古道荒城更显得草的生意盎然。“又”字一转写了一个送别的环境。“王孙”是由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演化而来诗人变原诗怀思游子之意,为送别的愁情。芳草送别,每片叶子都饱含别情,意味深长。到此为结而又点出题中“送别”。这首诗造句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用字工整精巧,因字字得体使得全诗句句有情,语语有味,令人回味无穷。【鉴赏2】唐代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十六岁时写的一首五律。古代凡按规定题目作诗,照例在题上加“赋得”二字。这首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诗人通过描绘古老原野上的芳草,抒发送别友人的离情别绪。“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它的烧之不尽、逢春即发,暗喻离情斩不断、烧不绝。“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使人感到那离情就象遮掩古道、连接荒城的野草那样,清香弥漫,无处不在,萋萋满目,排遣不开。全诗前呼后应,把“古原”、“草”和“送别”融成一体,意境极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用朴实有力的语言,工致天然的对仗,热情地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在咏物中言志,蕴寓着深刻哲理,历来为人传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希望》艾青。推荐。爱诗词网。梦的朋友幻想的姐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象征,是艾青艺术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环。诗人情感意向的加入,使描述的对象随着主观情绪的发展而推移,转化为有丰富思想感情内涵的意象。《希望》所创造的意象惊心眩目,其显示的象征意蕴给读者以强烈的振奋。这首诗以人们最关注的人生“希望”为外在的中轴线,以“希望”距离的远与近为内在情绪的脉络,含蕴着作者辩证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强盛,希望自己的事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建立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希望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亲相敬、相助相依,希望早日和天涯友人聚首……。许多时候,希望似乎是那样渺远,远得像是梦幻,“象光一样无形/,象风一样不安定”,“象窗外的飞鸟/象天上的流云”;但是,有时候“她”又是那样相近,近得像跟在身边的影子,“老走在你前面”,“你不理她,她撵你”。“希望”简直“象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这个希望实现了,新的希望又会出现。诗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组组白描和象征构成的意象,最后水到渠成,凝结成希望的光华:“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诗人选取了单纯而强烈的意象组合,在气氛的层层顺向叠加中渲染出勃勃的生机;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表现了复杂的内涵,很有力度。它告诉人们永远追求希望,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最终会走进辉煌的希望的殿堂!艾青认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艾青《诗论·语言》)这是诗人数十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美学原则。即使像《希望》这类哲理性很强的诗作,也是服务于他的质朴、鲜亮的艺术目标的。作者有意识地避免华词丽句,不故作奇曲,以明白的口语入诗,但同时又注意语言启悟暗示和内在张力,将丰富的思想内涵化在平淡、浅显、近乎白描的语言形式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真正读懂了陶潜、读懂了李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艾青也称为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