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升序

送东阳马升序朗读

【题解】

本文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国子监太学生。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这篇课文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勤奋学习,感情真挚,循循善诱。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求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

文章首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这些事例典型、简洁生动的叙述,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透彻的说理,酣畅的笔墨,为下文蓄足了气势。接着,作者从衣食、住宿、从师、书籍四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这些内容与前一段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衣”,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实指,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最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渲染描绘,文采飞扬,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披锦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的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作者宋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谁想到这样一个名人背后却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轻的他为了求学,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着破鞋上门去请教老师,为了能学到知识他面对老师的责骂却是“色愈恭,礼愈至”;满腹经纶让他觉得自己很富有,不与别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学知识,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正如梁启超先生曾经说的:“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校。”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注释】

选自《老子》六十四章。

()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詩句出處:《題福唐觀二首》;是唐朝詩人杜光庭的作品。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

论雅俗共赏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

清·徐珂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

()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