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蝉》朗读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物诗贵在依物寄情,语意双关。既要写出所咏物的特征和精神,又要写出作者的怀抱和情感。这首咏蝉名作,常为后人称赞不已,不仅因为它具有上述特色,而且还因为作者运用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全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对蝉进行了规劝,也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第一句指出蝉的“难饱”是因为它的“高”。“本以”,本来就因为,语气十分肯定。这样说的根据是《吴越春秋》“蝉登高树,饮清露”的说法。只饮清露,是吃不饱的。作者又将蝉加以人格化,从其所处位置的高,引申为品格的清高。品格清高,不肯向别人求食,当然只能饿肚子。第二句根据蝉的放声长鸣,推想它是由于难饱而抱恨。所以发出哀鸣——恨费声。并且规劝它,这是徒劳的。三、四两句紧接着第二句,“疏欲断”承接第二句的“费声”,是说彻夜抱恨长鸣,直至五更天晓,弄得声嘶力尽,稀疏断续。第三句承接“徒劳”,意谓尽管这样嘶叫,你所处的环境——高树,却丝毫无动于衷,依然那样碧油油的。不仅蝉人格化了,连树也人格化了。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蝉,写成了社会性的人,还寄以深刻的同情,予以铭心的规劝。这对蝉和树来说,并不是这么回事;而作为社会性的人来说,却又的的确确是合情合理的,并能有力地勾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收到极好的效果。

这四句处处是在写蝉,却又处处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情思。他生逢牛、李党争的时代,并且直接卷进了这一政治斗争的旋涡,处在夹缝里,处处碰壁,任他一再上书献诗,终不能摆脱困境。但他自问是清白的,并没有做阿谀逢迎的勾当。四句诗所写蝉的遭遇,不正是他的“夫子之道”吗?

后四句是第二部分。语气从规劝变为倾诉怀抱。五、六句径直写自己的感慨。他说,我做着卑官小吏(李商隐长期做着幕僚的工作),为人作嫁,好象随波逐流的木偶,自己也不知道会漂流到何处。“梗犹泛”源于《战国策·赵策》“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犹”,说明现在还在漂着。长期沉沦下僚的苦闷,使作者动了故园之思。故乡的原田已是一片荒草,实在该回去整治整治了。但这种愿望又牵于人事,不能实现。这两句似乎已经离题,与蝉无关。可是第七句却一笔兜转。原来作者是在倾诉着自己的遭遇,觉得与他想象中的蝉又何等相似,所以当听到蝉声时,就认为蝉正在现身说法,对他提出诚恳的有力的警告。他不禁要说一声“烦君最相警”以示谢意。因为我正和你一样,全家正处于清贫之中。这个“清”,还含有清高的意思,和第一句的“高”,正遥相呼应。

独特的构思,精巧的表现手法,把蝉活脱脱地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同时,通过和蝉的对话,也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怀抱。只要多读几遍,自能体会到这是一篇绝妙的咏物诗,不愧是大家的手笔。

此以蝉自况也。蝉之自处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声”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实无异于蝉,听此声声相唤,岂欲以警我耶!不知我举家清况已惯,毫无怨尤,不劳警得也。(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三)

前四句写蝉即自喻,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纪昀《点论李义山诗集》)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

闺门秘术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

()

[原文](节选)

()

【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唐·杜甫《月夜》。【译注】今夜鄜州明月当空,只有你一人在闺房中独自仰望。遥想我那可怜的年幼儿女,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爸爸。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作者妻小留居鄜州。闺:女子的卧室。未解:不懂得。忆:想念。【鉴赏】鄜:读作fu。鄜州:即今陕西富县。闺中:是指闺房中的妻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杜甫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自己一个人前往灵武(此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途中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长安。这首诗便是杜甫在长安面对明月,思念妻女所写的。这几句诗语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今天晚上的鄜州,只有我妻子一人在那儿独自看着月亮;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怜惜那四个小儿女,他们还不懂得想念我这沦落在长安的爸爸。在外流浪的男子,作客异乡,想念妻儿,最爱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四句诗,感受也最为深刻。【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而幼小的儿女并不理解。[例]想到这里她不禁眼眶湿润了,这倒不是悲自己的身世,她可怜怀里的孩子,又操心安林的事业和身体。……今天月下独思,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咏月》诗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梁衡《路,该这样走》)【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fu)州:今陕西富县。当时杜甫的妻子、儿女所在之地。②闺中:指妻子。③二句既点出上句“独看”的内心活动是“忆长安”,又进一层说明“独看”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且因为身边的儿女年小,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或者说小儿女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长安的感情。④二句想象妻子看月久,思念深,以致云鬟被夜雾沾湿、玉臂被月光照冷而自己不觉得。清辉:月光。玉臂:洁白的手臂。⑤二句意谓何时才能两人团聚并倚在透明的窗帘边共同赏月,那就月光双照而泪痕消失了。虚幌:透明的薄幔。“双照”与前“独看”对应。【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玄宗奔蜀。七月,肃宗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安置在鄜州(鄜:读fu,鄜州即今陕西省富县。)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截获,掳到长安。这首诗就是同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这是一篇抒写离情的诗作。题为《月夜》,句句从月色中照出。首联诗人设想闺中的妻子正在“独看”“鄜州月”,衬托出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颔联借小儿女点出妻子是因“忆长安”而望月,并加深了“独看”的含意:不仅因为丈夫不在而“独”,也因为小儿女“未解”而“独”。颈联想象妻子夜深不寐、独自望月怀人的情形,写得逼真感人,进一步表达出二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以希望之辞收束全篇。全诗构思巧妙,词语精工,情致曲折缠绵,遂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如黄生所云:“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