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第一》)
【注释】 ①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啊。
【评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史。尽管人们都渴望和平,但战争往往总是不期而至。就一国而言,既不应主动发起战争,又不能惧怕被强加的战争,战争常常也正是消除战争、谋求和平的重要手段。
兵者 国之大事。推荐。爱诗词网。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第一》)【注释】 ①兵:此处指战争。【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啊。【评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史。尽管人们都渴望和平,但战争往往总是不期而至。就一国而言,既不应主动发起战争,又不能惧怕被强加的战争,战争常常也正是消除战争、谋求和平的重要手段。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华歆与王朗。推荐。爱诗词网。华歆王朗《世说新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到,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2),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3),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1)〔歆(xīn)辄(zhé)难之〕辄,即,就。难,为难。(2)〔疑〕犹疑不决。(3)〔既以纳其自托〕以,同“已”。纳,承纳,接受。自托,请求。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跟随,华歆对这件事感到为难。王朗说:“幸而船里还很宽,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贼人追来,王朗就要抛开携带的人。华歆却说:“当初我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这种情况。既然接受了他的请求,能因为危急就抛掉人家吗?”于是像当初一样携带帮助那个人。人们就凭这件事来评定华、王的好坏。
【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风波不信菱枝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明史纪事本末。推荐。爱诗词网。《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系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系统地记载明代近3百年的重要史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取北京。全书80卷,以一卷系一事,故卷帙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以广雅本为例,其中篇幅较多的,如卷16燕王起兵,卷66东林党议,卷71魏忠贤乱政,卷72崇祯治乱,卷75中原群盗;篇幅较少的,如卷19开设贵州,卷23平山东盗,卷70平徐鸿儒,卷76郑芝龙受抚等。《明史纪事本末》除《亲征漠北》、《俺答封贡》两卷外,每卷后均有附论,写法仿《晋书》的“论”、“赞”,用骈体文,多数为谷氏自己所作,间或有直接引用他人之论。如卷56《李福达之狱》即用高岱论,卷66《东林党议》用倪元路论,卷68《三案》之“梃击”、“移宫”二案用夏允彝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代官修《明史》前八十多年,无正史为据,广泛采用野史和杂记传说。所记成祖设立三卫,进军漠北以及沿海倭寇,议复河套等事,其中史实较《明史》详细而又颇有出入,可以相互参证。该书较以前纪事本末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史料来源不是脱胎于某一部书,而是集众书之长。《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晚明与清室相关之事,略而不载。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通行本内缺《辽东兵端》、《熊王功罪》、《插汉寇边》、《毛师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六篇,拜经楼有旧钞本。”清初厉行文字之禁,谷氏成书后,曾被指控,其缺少晚明之事当为受政治影响后之改版,而非由于谷氏撰作的疏漏,吴氏拜经楼所藏旧钞本(后归陆氏皕宋楼,清末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经傅以礼借钞得一本(今存浙江图书馆),他于光绪三年孟冬写有跋文,称原书“不分卷,亦无序目,撰人名截去。”又称“是书体例全仿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只篇末无论为小异耳。观卷中附注有详《流寇之乱》、《崇祯治乱》等话,此两篇为谷书中子目,疑此书亦出其手,初为一书,后以事关昭代龙兴,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傅氏乃改题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定为6卷。《四库提要》引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之说,谓谷氏书原为张岱所辑的《石匮藏书》,谷氏以五百金购之;又称其多取谈迁所作,后论则杭诸生陆圻所作。古代官僚著书多有幕宾为之操笔,谷氏之书内容充实,组织亦甚为精密,似非一人在公余之暇所能胜任。但该书编纂得当,首尾一致,其中应有谷氏一定的功劳,不可便认为是袭取他人之作;若以《国榷》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较,所载崇祯时期多有相同,这是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在史料来源方面似有一定承袭关系,但采用同一史料并非等同于代作。又张岱《与周戬伯书》说:“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著丹铅,以终厥役。”据此则张岱所协助者以崇祯部分为主,更非谷应泰出于巨金相购。谷应泰编撰《明史纪事本末》是以封建士大夫的立场总结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不仅一律诬蔑为“盗贼”,并多用丑化的写法,如诬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是“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而对于效忠君王的人物都作正面肯定,甚至不惜采用伪史记载。如燕兵进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自焚身死。但当时曾有建文帝未死,潜服出逃的传说,后来便有许多伪史乘机而作,其中最有系统者和万历年间所写《致身录》,记随建文出亡者凡22人。当时稍具历史知识者,无不指出其伪,论证十分明确,沈德符《野获编》、许元溥《吴乘窃笔》均指出系后人伪造的种种明证,“与逊国仕宦从亡,风影无涉”。而谷氏全用《致身录》之说,并作论云:“疑一龙之未出,摈众蛇而不载。”他相信这些伪史记载,并为那些“忠君”的人叫屈,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系统地概括了明朝一代的史实,仍应值得肯定。如关于农民起义,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和中期的河北、蜀中、江西,以及末年的全国性起义,都有专篇作比较集中的记载;又如修治运河、防御倭寇、宦官弄权以及矿税为害等,也都有专篇论述,这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糟饼。推荐。爱诗词网。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笑林》【注释】①糟饼:用酒糟和粗粮面烙成的饼。②熯(han):同暵,干燥,一种烹饪方法。【解说】天下没有比这丈夫更笨的丈夫了,妻子是心智灵巧,可惜丈夫不争气,为装点面子反而丢了脸。那丈夫虽然笨,但他对妻子是言听计从,不愧为模范丈夫,对友人“襟怀坦白”,尤其最后一次遇见友人,先是高声夸口,继而伸出两个指头,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其憨态却也有可喜可爱之处。然而那友人却不简单,他吃准了这位憨朋友没喝过酒,也缺乏对于酒的基本知识,故而面对两次撒谎,他都从实质性问题上叫对方漏洞百出。这篇短文的故事性也正在于此,一个心智愚拙,一个聪明过人,而前者偏要冒充智者来“斗”,自然是一次次出洋相,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出喜剧效果来。从这则故事里可以得出一个为人的教训,凡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对一件事情缺乏感性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或是信口胡扯,必然要出洋相。时下这种一知半解的半桶水,却夸夸其谈的人却很多,很能取宠于那些不懂的人(其实那位愚丈夫对没饮过酒的人也很可吹一番),但碰上内行他就没戏了。【相关名言】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英国·赫胥黎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思君不见下渝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