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曲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锦城曲原文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诗词问答
问:锦城曲的作者是谁?答:温庭筠
问:锦城曲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锦城曲是什么体裁?答:七古
问:温庭筠的名句有哪些?答:温庭筠名句大全
注释
全唐诗:卷575-8
诗文赏析
此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一作太和)五年(831年)春诗人在成都之时。
江风吹巧剪霞绡。推荐。爱诗词网。锦城曲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锦城曲原文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诗词问答问:锦城曲的作者是谁?答:温庭筠问:锦城曲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问:锦城曲是什么体裁?答:七古问:温庭筠的名句有哪些?答:温庭筠名句大全注释全唐诗:卷575-8诗文赏析此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一作太和)五年(831年)春诗人在成都之时。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闺门秘术阅读。推荐。爱诗词网。闺门秘术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一名《闺门秘术剑仙传》。四卷五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上书局石印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唐朝山西大同府人华童,乃相门之后。妻子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兆璧,次子兆琨,三子兆瑗,皆天资聪敏,在家读书。因安禄山起兵造反,华童携妻带儿女外逃。先逃到守坟仆人陶五兄弟陶发处住下。次日租下当地员外汤德元空屋,安顿家眷。汤德元疏财仗义,与华童结为挚友。华童为谋生计,赁室开门授徒,不上几日学生济济一堂,桃李盈门。汤德元二子汤俊、汤杰异常聪明顽皮,在三春庙会上将一卖荸荠的老者打伤,华童感愧,加上一路风寒而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眼看医治无效,兆璧焚香祷告,割股煎药,华童奇迹般地转危为安,日见康复。后兆璧、春姑兄妹割股救母。汤德元闻兆璧孝道,极为赞叹,欲招为女婿,华童开始踌躇,后终与汤家成亲眷。隔年贼败,正值岁试之年,汤德元代兆璧、兆琨报名应考,同时资助一贫寒秀才李大椿应试。三人连考四场,终场发榜:兆璧第一,李大椿第二,兆琨第三。三人谒见县主,县主夏国华见璧、琨一表人材,欲将女儿瑶云配琨。华童不愿与做官人家攀亲而拒婚。李大椿母病,华家兄弟发轿将李母接到华家照料。三人复经府试,大椿第一,兆璧第二,兆琨第三。夏国华又请知府保媒,华童虽承允,但须俟岁考后,兆琨中榜方可行聘。几日后学宪按临,三人俱高取入榜,仍是兆璧第一。汤德元带三人荣归,府县馈赠银物,全镇上门贺喜,惊动了窃贼三眼虎,他深夜潜入华府盗银,华童惊醒,绊倒在地,一病呜呼。夏国华之子均祥是势利小人,对妹亲事极为不满。正值吏部天官叶槐之子开泰丧妻尚未续弦,叫篾骗王活嘴说媒续娶以图后嗣。夏均祥贪利附势,自作主张将妹瑶云许之。夏国华得知将不肖之子痛骂一顿。华夫人闻之退银还婢,以针黹度日甘愿清贫。瑶云遣婢庆喜买通陶五,暗中以好价买华家针线。均祥之仆童狗儿见庆喜给公子送衣,顿起邪念,抱住欲奸。庆喜用缓兵之计反使狗儿受冻吃苦,狗儿暗恨在心,反诬庆喜盗银叫奸夫陶五带走。均祥鞭打庆喜,国华大怒,夺鞭痛打均祥,再次赠银济助华家,并坚拒叶家婚事。叶开泰以父势压人,要知府万钧托媒,万钧告知国华,国华回家见均祥得意忘形,举手就打,气恼成病,不日亡故,均祥悔之不及。新任县官洪鹏程乃钻营谄媚之小人,又是叶槐门生,自然要促成叶开泰婚事。均祥附炎趋势,一口答应。洪鹏程买通监内大盗诬陷璧、琨是同谋,主谋是汤德元。用大刑逼供,兆璧屈打成招,兆琨严词痛骂,宁死不招。洪将兄弟二人收监,复将汤德元拘捕。洪鹏程命禁卒李春用金钩将汤治死,李春曾受恩于夏家,又受陶发之托,叫汤德元服下闭气丹装死,骗过赃官。汤死里逃生,就隐名逃往外乡。叶开泰请洪县令作媒,均祥将华、汤三人案情哄骗母亲,赵夫人知兆琨永远监禁,遂接受叶家聘金,瑶云急得口吐鲜血。庆喜定计主婢女扮男装,在迎娶之前出逃。谁料半路上了贼船,银饰被劫,主婢被强盗捆绑抛入江中。因瑶云身上有避水宝珠,乃叶家聘送之物,故二人未被淹死。又遇渔翁白长年夫妇,救回白渔村暂住。白渔村乃九门提督包清义故籍,渔翁的儿子媳妇在包府为仆,瑶云露出女身,以实情相告。包清义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有“赛龙图”美称。生有一子一女,包小姐将瑶云接入包府相伴,瑶云诉说华、汤两家遭难,求包大人伸冤。叶开泰良辰迎不来新人,甚为恼火,逼均祥交人,新任刘知府只得将均祥看押起来。王活嘴编造谎言,叶开泰要夏均祥退回聘礼,见避水珠无影踪,刘知府将均祥问罪收监。秋闱将临,汤夫人资助李大椿赴省城应试,得中解元。主考王国钧乃吏部尚书,见大椿渊博宏通,必成大器,就提携入京参加春闱。包清义为主考,李大椿一鸣惊人,得中状元。榜眼、探花亦是大同府人,一时传为佳话。李大椿将叶槐之子仗势欺人,华、汤两家蒙冤遭难之事向包大人细述一遍。包大人怒纳,正值御史黄如永奏劾叶槐纵子恶行,圣上询问三鼎甲,情况如实,龙颜大怒,传旨包清义前往查办。李大椿衣锦荣归,奉旨以副钦差随包同行。县令洪鹏程、知府刘用宾慌了手脚,向李老太送银被拒。包清义奉旨查办此案,将均祥押上公堂,均祥吓得魂不附体,供出王活嘴、洪鹏程陷害华家兄弟的实情。包公查实案情,当堂释放兆璧、兆琨,奏请圣上将叶槐革职,叶开泰充军三千里;王活嘴刁唆犯法、买盗扳人拟斩监候;夏均祥嫌贫爱富,从轻发往军营效力。华氏兄弟无辜受辱,赏银抚恤。夏国华开复原官,洪鹏程、刘用宾纵容权贵,一并革职;汤德元赏银五十两。汤将次女与李大椿为妻,李老夫人授了诰封。众人夸夏瑶云为女中丈夫,兆琨心中十分喜悦。山东龙泉山强人英雄豹招兵买马,打家劫舍,谋逆造反,包清义接旨挂帅征剿。包留下李大椿随营效力,助办机宜。包公命先锋王龙擒贼,王龙中奸计反遭贼擒。后兆璧亦中状元,兆琨中探花,汤德元长子汤俊中武状元,汤杰中武侍卫,大同府人材辈出,传为奇谈。适时包公军情告急,璧、琨、俊、杰四人奉旨星夜驰援,众人会齐,汤俊一马当先,将叛贼锤杀。得胜回朝,皆有封赏。兆琨与瑶云亦夫妻团圆,各家男女皆孝顺父母,夫妇和谐,子孙昌盛,传为佳话。
【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千岩万转路不定。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注】群峰连绵,山峦重叠,峰回路转,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山上,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使人留恋。倏忽间,日薄西山,就到了黄昏。诗句通过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梦中天姥山绮丽、明媚的景色。“迷”、“倚”不仅写出山中花石之美、之奇,而且反映出诗人渴望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注:倚,靠。暝(míng),黄昏。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什么当春乃发生。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意思】好雨知道农时和节令,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乃:即,就。发生:指下雨。【鉴赏】原诗中的红湿处:指落花处。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锦官城:即成都。春雨对农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话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诗人称春雨为好雨,说它“润物细无声”,表明他的农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诗,表达朋友之间相救助的感激之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雨水的及时或表达由此产生的欢喜心情。[例]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春雨,真好像知道时节,知道我们的大好时节,它来得正是时候。(袁鹰《春雨》)二、用以比喻切合时宜,可应急需的事物或人物。[例1]这是一张二百元的汇票,正是刘海粟所盼望的,怎能不高兴呢。他舒展秀眉,念出了一句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姜滇《美在斯》)[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姑多么“巧”啊,在旅客最需要援助时,她都“恰巧”出现在面前。(赵致真《陈巧姑》)【应用】好雨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大好形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芳草》1982年第11期)○也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文坛徜徉录》)【全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好雨:指春雨。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野径:田野的道路。俱:全,都。江船:江面上的渔船。独:独自,只有。晓:早晨。红湿处:树头上的花红润一片。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鉴赏】在众多写雨特别是写春雨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小诗堪称上品。首联便将那春雨写活:“知时节”,仿佛通了人情,懂得时序节令,偏待春日才如甘露般洒落大地,鲜脱脱充满灵性,怎不惹人喜爱。诗人不由得开篇便赞道:“好雨”。颔联承首联,写春雨之好。其来也,不急不骤,缓缓夜间而降,不张不扬,悄悄滋润万物。春雨与夏日暴雨,秋季淫雨不同,她平和、细密、轻柔,生怕惊动了正萌动、正滋生中的生灵的梦。“潜”和“细”,极准确传神地描摹出春雨的特征,足见老杜遣字之精当。同时又可看出诗人对这场细润万物的夜雨是如何地关注,他凝神细听着,更确切地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着大自然极细切的无声的语言。在这不眠之夜,诗人的喜悦之情由衷地流溢着,与这“知时节”的春雨交融相通了。颔联读来如春雨浸润心脾,令人沉醉于一派温和、宁静、细腻、绵密的氛围之中。仇兆鳌所评极是:“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听之犹不足,忍不住转而视之。颈联所现野外小径至云天一片黑沉沉。春雨虽细微,一个“俱”字,显出了这场雨的力量,涵盖上下,充盈天地,浓重、厚实。这是一幅满目皆黑的泼墨图。但却不阴森,不压抑。画者往往称:从一种基调中“跳”出一点颜色,于满纸重墨里空出一片“飞白”,使一纸皆活,满目透亮。老杜深谙此理,独具匠心地以“火独明”点化“云俱黑”,那黑暗、巨大、浓重、静止的雨幕中,闪烁一点明亮、渺小、轻盈、跳动的灯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又融为和谐的一体。是诗乎?画乎?诗人近于彻夜未眠,喜之极迸发出迫不及待兴奋不已的想象:今夜悄然而至的春雨,将为明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送来一个怎样的清晨?“晓看红湿处”,看晨光中团团簇簇带雨的红花,“红”与上联“黑”对举,拂去夜幕,豁然明亮、绚烂、艳丽,与诗人“喜雨”的欢快心情正相吻合。春雨不摧花落,濡湿了花瓣重重,一个“重”字绝妙,把那湿漉漉的雨后花朵沉甸甸微微低垂的娇态刻划得维妙维肖。题为“喜雨”,却无一处正面写喜,“然喜意都从罅缝里逆透”(浦起龙语)。那是因为一场春雨虽极平常,一旦滋养万物、点化生命,便与人心之喜怒哀乐相通了。而诗人以其心灵映射万象,代自然立言,仿佛自己已化为那春雨,没有了自我,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在此已渗透浑成,喜悦之情无可遏制,自然流溢。“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船山语),所言便是此诗所达之神化境界。春雨有灵,当感激杜子,将其一瞬之降临化为艺境中之永恒。
【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出处】唐·柳宗元《江雪》。【意思1】群山中,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众多的小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千、万:虚指,形容其多。【意思2】巍巍群山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条条小路上,找不见一个行人的脚印。两句诗写大雪时的空疏冷寂景象。【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购菜、运粮、运煤,特别冬季一来临,道路难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邹荻帆《玉门秋色赋》)二、用以形容不见人烟,不见鸟兽的荒芜景象。[例]他们有种到了天涯海角被纷繁喧嚣的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里荒芜得惨无人道,大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一种凄凉景观。(李能《天边那群兵》)【全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①绝:尽。这里是绝迹的意思。人踪:人的足迹。②蓑(suo梭):蓑衣。用棕丝或莎草、稻草编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全诗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诗人外贬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期间。自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以后,唐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张变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作为曾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势力打击的对象,他被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永州,虽名为“司马”,却实为“囚犯”,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亦充满艰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过了长达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间,唐代社会由于贼臣当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使他倍感压抑和苦闷,为了反抗,也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歌,寄寓和披露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江雪》一诗便是他这一时期、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全诗只有四句,20个字,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寥廓、壮观而又凄清、冷寂的画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在写远景。举目四望,远处那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中竟无一只飞鸟出现;辽阔原野上那纵横交错的小径上也见不到一个人影,真是万籁俱寂!怎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诗人描写的是一个严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了整个自然界,也覆盖了千山和万径,致使人踪、鸟影皆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是写近景。它紧承前面两句,本来四野茫茫,一片银装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飞鸟,也见不到一个行人的脚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人们忽然发现,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着一叶渔舟,上坐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风冒雪,在那里执杆垂钓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画面啊!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他在这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天气里在钓什么啊。原来他正在独自钓“雪”。这首诗似乎纯是写景,四句诗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构成了一幅渔翁独钓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妙绝人间。但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处于风雪之中而全然无畏,一杆独钓的老翁,尽管自然环境是如此险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态安祥,难道由他的身上还不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吗。在这个“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的身上,寄托着诗人仕途失意后的苦闷与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诗人生活的理想。现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虽不能有所作为,但也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诗人便塑造了一个在飞雪之中执杆垂钓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样的高洁,伟岸而与众不同,是那样的洒脱,超然而置身尘外,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诗人由积极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寻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低头思故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陈平反间计。推荐。爱诗词网。(节自《陈丞相世家》)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①。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②:“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③,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④,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即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⑤,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⑥。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⑦。”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⑧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囚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遂入关,收散兵复东。【译文】楚王很急迫地攻打汉王,断绝了他的甬道,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中已经很久了。汉王很担忧,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盘给项王与其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何时才能安定哪?”陈平说:“项王为人很恭敬,他爱惜人才,所以那些讲求廉节、喜好礼仪的人,都归附于他;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邑之事,他却看得很重,因此有些人又不愿归附他。而今大王你很傲慢,缺少礼节,所以那些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然而大王你能够很丰厚的封他们的爵邑,因此那些无才而蠢笨,只图钱财而不知廉耻的人,也多愿归汉。如果各自真诚地去除你两个的短处,用两个的长处,那天下在挥指间就可安定了。但是,因大王你恣意侮辱人,所以得不到讲求廉节的人。而楚却有隙可乘,项王那些忠心耿耿之臣,即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类人,也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你如能拿出几万斤金子,进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关系,以使他们心起猜疑。项王的为人生性好猜忌,相信谗言。这样一来,楚的内部必定相互诛杀。汉便因此而举兵攻打他,楚军必定破败。”汉王认为这计策很可行,便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陈平怎么处理,不过问这批金子的出入去向。陈平既用大量的金子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又在楚军中宣扬钟离昧等诸位将领作为项王的战将,功劳已很多很多了,但是始终得不到割地封王,他们想投奔汉王,与汉一同来灭掉项氏天下,从而分割项王的领地。项王果然中计,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生了疑心,便派使节到汉。汉王为此备具了牛、羊、猪等精美食品,举着端进来。汉王见到楚使,故作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节,那知是项王的使节。”随即将精美食品拿走,并将粗糙食品拿进来给楚使食用。楚使回去,便将此情形完完全全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十分怀疑亚父。亚父想急于攻下荥阳城,因项王不相信他,便不听他的意见。亚父知道项王怀疑他,于是十分气愤地说:“天下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你好自为之,我情愿请求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家去。”亚父在回归的路上,还未到彭城,就因他背上长的毒疽而死了。陈平趁着黑夜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女子逃出,楚军便跑到东门去攻击抓捕她们。陈平便与汉王趁着黑夜从城的西门逃出去了。到了关中,收聚那些离散的兵马,再向东进攻项羽。【鉴赏】《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本文记述的是陈平用反间计解汉王刘邦荥阳之围,就是因为陈平在陈涉起义后,曾投奔项羽,任都尉,后又归刘邦,他对项羽和刘邦二人知之甚深,故能针对项羽的弱点行计,从而取得了成功。本文分为“献计”、“行计”与“计果”三部分。(一)献计。汉四年(前203),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攻已久,面临粮绝乏食之危,刘邦欲解荥阳之围,陈平给他献计,分析说:“项王的优点是恭敬爱才,所以廉节好礼之士都归顺他;他的缺点是太看重行赏封爵之事,即不轻易进行封赏,所以有些人不愿归附他。汉王你呢,缺点是傲慢,缺少礼节,因此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优点是你能很丰厚的进行封赏,因此那些才愚智笨、只图钱财的人多愿归汉。你们两人各自如能去掉两人的缺点,综合两人的优点,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此外,陈平又根据项羽生性好妒忌,相信谗言这一弱点,建议行反间计,离间他与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位忠耿之臣的关系,使之内部互相诛杀,楚必破,荥阳之围必解。(二)行计。陈平以汉王给的四万斤黄金作诱饵,大行其计。其一大量收买楚军官兵;其二在楚军中大造舆论,说钟离昧等跟从楚王征战,劳苦功高,但不能得地封王,现在想投奔汉王,共同消灭楚王,以分割楚王的领地;其三当楚使来汉之时,故意让汉王以精美食品迎接,又故意说他们不是亚父的使节,便以粗糙食品待之。假使节之口在项王面前说亚父范增与汉王有勾结。项王果然中计,不信几位忠耿大臣之言,缓攻荥阳。最后,亚父范增只好愤而请归,引发背疽而死。(三)计果。陈平趁黑夜放出二千女子出东门,让楚军去抓捕她们,然后与汉王等从西门逃出,到关中,聚兵力。全文围绕陈平的设计而展开,步步按陈平的预计而进行,情节曲折生动,充分展现了陈平知己知彼的智谋与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