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51〕尔,既道极厥辜〔52〕,时〔53〕乃不可杀。”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54〕,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55〕。若有〔56〕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57〕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58〕,无或劓刵人。”
王曰:“外事〔59〕,汝陈时臬〔60〕,司师〔61〕,兹殷罚有伦〔62〕。”又曰:“要囚〔63〕,服〔64〕念五六日,至于旬〔65〕时,丕蔽要囚〔66〕。”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67〕。蔽殷彝,用其义〔68〕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69〕。乃汝尽逊〔70〕,曰时叙〔71〕,惟曰未有逊事〔72〕。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73〕。朕心朕德惟乃知。”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74〕不畏死,罔弗憝〔75〕。”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76〕。子弗祗服厥父事〔77〕,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78〕,乃疾〔79〕厥子。于弟弗念天显〔80〕,乃弗克恭厥兄〔81〕,兄亦不念鞠子哀〔82〕,大不友于弟。惟吊兹〔83〕,不于我政人〔84〕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85〕。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86〕,刑兹无赦。
“不率大戛〔87〕,矧惟外庶子、训人〔88〕,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89〕,乃别播敷〔90〕,造民〔91〕大誉,弗念弗庸〔92〕,瘝厥君〔93〕,时乃引恶〔94〕,惟朕憝〔95〕。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96〕。亦惟君惟长〔97〕,不能〔98〕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99〕,大放〔100〕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101〕,乃由裕民〔102〕,惟文王之敬忌〔103〕,乃裕民曰:‘我惟有及〔104〕’,则予一人以怿〔105〕。”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106〕,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107〕,用康乂民作求〔108〕。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109〕罚之行。今惟民不静〔110〕,未戾〔111〕厥心,迪屡未同〔112〕,爽惟天其罚殛我〔113〕,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114〕?”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115〕。丕则敏德〔116〕,用康〔117〕乃心,顾〔118〕乃德,远乃猷〔119〕,裕乃以民宁〔120〕,不汝瑕殄〔121〕。”
王曰:“呜呼!肆〔122〕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123〕。明乃服命〔124〕,高〔125〕乃听,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126〕敬,典〔127〕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注释〕 惟:句首语助词。魄:又作朏、霸,月光。哉生魄:一名既生霸,其在一月中所指具体日期,各家说法不一。王国维认为商周以月纪时,将一月顺次分为以下四期: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也有以其为每月初二或十五的。 周公:武王弟。名姬旦,助武王灭商。武王死,辅助成王。基:始。东国:国土的东部。洛:洛邑,在今洛阳。 邦:国。侯、甸、男:诸侯国的不同等级。 采、卫:诸侯国的不同等级。百工:百官。播民:播迁之民,被迫迁徙的殷民和其他部族之民。 士:即事,服役。 咸:全都。勤:慰劳。 洪:代,代替成王。诰治:为政训词。自“惟三月”至“诰治”的四十八字,与下文内容不一,北宋苏轼认为是《洛诰》之简错杂于此。其后,学者多持此说。 王:成王。若:如此、这样。 孟侯:诸侯之长,诸侯领袖。 小子:周代对年幼者的称呼。封:姬封,即康叔,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商故都周围地区封予,建国卫,都沬(今河南淇卫)。 惟:只。乃:你。丕显:英明。考:父。 克:能。 庸庸:任用理当被任用者。 祗(zhī)祗:敬重理当被敬重者。 威威:惩罚理当被惩罚者。 显:显示,公告。 用:施行,指施行明德慎罚。肇:开始。区:地区。夏:华夏。 越:跨越,由……起。 西土:国土的西部。 时:是、此。怙(hù)冒:勤勉。 殪(yì):死。在此作动词,为灭亡之意。 诞:大。前一厥字指天,后二厥字指殷。越:统治。 时叙:承顺。寡兄:大兄,指成王。勖:勤勉。 肆:因此。汝:你。兹:此。东土:指前商都及其周围。 在:观望。祗:敬。遹(yù):遵循。乃:你。文考:父亲文王。 绍:继续。闻:听取。衣:依。德言:德教。 往:往后。敷:普遍。哲:圣明。 乂(yì):治理。 丕:语助词。远:深远。惟:思。商:殷商。耇(ɡǒu):老。耇成人:德高望重的老人。 宅:同度,忖度。心:心思,指殷民的思想、心理、情感。训:教导。 康:安乐。 弘:弘扬。天:天道。 若:如果。裕:充满。 恫(tōng):痛。瘝(guān):病。恫瘝,指苦心志劳筋骨,勤于为政治民。 棐(fěi):非。忱:信,诚。 往:前往封地。豫:乐。 惠:顺服。 懋(mào):勉力。 已:同“噫”,感叹词。 惟:虽。 服:责任。惟:是。弘:大。 宅:度量。 作新民:改造殷民使之弃旧从新。 敬:谨慎。明:严明。 眚(shěng):省悟。 乃:你,指犯罪者。终:始终。 不典:不合法典规定。 式:样式,样子。尔:如此。 灾:哉。 〔51〕适:偶然。 〔52〕道:法律。极:穷尽。厥:他。辜:罪。此句意为按照法律来追究他的罪行。 〔53〕时:是,这。 〔54〕有:能。叙:顺。时:是,这。 〔55〕敕(chì):勤劳之意。和:协和。 〔56〕有:于,对待。 〔57〕或:有人。 〔58〕劓(yì):割劓。刵(èr):割耳。劓、刵,在古代都是肉刑。 〔59〕外事:外朝之事。 〔60〕陈:宣布。时:是,这。臬(niè):法律。 〔61〕司师:治理民众。 〔62〕殷罚:殷商的刑罚。伦:法。 〔63〕要:察劾。要囚:劾实囚情。 〔64〕服:思。 〔65〕旬:十日。 〔66〕丕:乃。蔽:断狱、判决。〔67〕事罚:从事惩罚。 〔68〕义:宜。 〔69〕勿庸:不用。次:恣。 〔70〕尽:全。逊:谦恭。〔71〕时叙:即叙时。 〔72〕惟:应当。未有逊事:此句宜理解为未有一事不谦恭。 〔73〕若:如。心:心思。 〔74〕暋(mǐn):强悍。 〔75〕憝(duì):怨恨。 〔76〕矧(shěn):亦。惟:是。友:友爱兄弟。 〔77〕祗:敬。服:治理。厥:其,指子。 〔78〕字:爱。厥:其,指父。 〔79〕疾:恶,厌恶。 〔80〕天显:天所显示的。 〔81〕克:能。恭:恭敬。厥:其,指弟。 〔82〕鞠子:稚子。哀:哀其缺乏教养。 〔83〕吊兹:至此。 〔84〕政人:执政之人。 〔85〕彝:法。泯乱:混乱。 〔86〕乃:你。其:即将。由:根据。 〔87〕率:遵循。戛:常,常法。 〔88〕矧:亦。惟:是。外庶子、训人:都是官名。前者掌管公卿子弟教育,后者掌管一般教育。 〔89〕惟:和。厥:其,指外庶子、训人。正人:官名。越:与。小臣:官名。节:表明官员身份的符节。 〔90〕乃:就。别:另外。播敷:公布政令。 〔91〕造:诈。造民:以讹言蒙骗民众。 〔92〕弗庸:不执行法律。 〔93〕瘝:疾恶。君:国君。 〔94〕时:是。引:助长。 〔95〕惟:是。憝:厌恶。 〔96〕由:根据。兹:此、这,指上述罪行。义:宜。率:法。率杀:依法处死。 〔97〕君:国君。长:执政官。 〔98〕能:善。不能:不能善于教导管束。 〔99〕越:和。小臣、外正:官吏名。惟威惟虐:作威肆虐。 〔100〕放:逆。 〔101〕克:能。敬典:敬重法典。 〔102〕由:由此。裕民:诱导民众。 〔103〕敬忌:尊敬与畏惧。 〔104〕及:汲,努力之意。 〔105〕予一人:成王自称。怿(yì):高兴。 〔106〕爽惟:句首发语词。迪:道。吉:善。迪吉:走上正道。 〔107〕时:是。惟:思虑。 〔108〕作求:达到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109〕于:与。 〔110〕不静:不安定。 〔111〕戾:安。 〔112〕迪屡:屡次教导。未同:民众未曾认同所说,服从统治。 〔113〕其:将。殛:诛责。 〔114〕矧:况且。尚:还。 〔115〕彝:法。时:是,指代康叔的治国之志。忱:诚。 〔116〕丕则:于是。敏德:仁爱而顺时者。 〔117〕康:安。 〔118〕顾:顾念。 〔119〕猷:谋略。 〔120〕裕:丰裕。以:于。 〔121〕瑕:疵,指过错。殄(tiǎn):灭绝。不汝瑕殄:不会因你的过错而要灭绝你。 〔122〕肆:当今。 〔123〕殄享:灭绝祭祀,指被殷民推翻统治地位。 〔124〕明:勉力。服命:职责。 〔125〕高:扩充。 〔126〕替:废除。 〔127〕典:常常。
〔鉴赏〕 本文是周公借成王之名,教诲康叔治国之道:明德慎罚,勤政教民,不废王命,以永远保持政权不失。
自“惟三月哉生魄”至“乃洪大诰治”一段,根据北宋苏轼的说法,为《洛诰》之文错简于此篇者。然亦可视为周公在康叔前往封地之前加以训诫的背景。从“王若曰”到“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一段,指出“明德慎罚”使周国代殷而有天下,教育姬封要铭记前人的功业,认识到政权得来不易。其后直至“作新民”三个自然段,周公要康叔继承文王传统,遵循古圣王之道,尽心尽力治理好殷商遗民。此后之“王曰”至“则予一人以怿”数段,周公再三告诫康叔治民如保赤子,要慎罚严明。其下之“王曰”至结尾,指出康叔应当谨慎行政,推行德政,深谋远虑,善待殷人,以永保对殷民的统治。
在《康诰》里周公不断地讲到天,但是周人天的观念不同于夏商二代。《礼记·表记》的作者曾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郭沫若根据他对周初传世文献和彝鼎铭文的研究,在1935年得出如下结论:“凡是极端尊崇天的说话是对着殷人或殷的旧时的属国说的,而有怀疑天的说话是周人对着自己说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这就表明周人之继承殷人的天命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继承,他们是把宗教思想视为了愚民政策,自己尽管知道那是不可信的东西,但拿来统治素来信仰它的民族,却是很大的一个方便。自然发生的原始宗教成为了有目的意识的一个骗局。”(《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周公对其兄弟姬封所说的话,尊崇天、帝的话,较之其他周人对自己人说的话中要多、要重。这可能是姬封所受的封地,原是殷纣王子武庚之地,那里的居民是迷信天的殷人。这些话与其说是给姬封的,毋宁说是为着让殷民知道,是假天之威,使殷人认同“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而做周的顺民、卫的顺民。
在假天威治殷民的同时,周公又向姬封指出天命是可变的(“天命不于常”),就是说天并不总是始终不变地让一个君主治理一个国家,他可能会撤消其命令,让另外一个人取而代之。因此周公警告姬封说天是可怕的,天命是靠不住的(“天畏棐忱”)。在周公看来,决定国家兴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是容易看到的。周公在天命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把天命与民情联系起来,认为天命体现于民情。所谓“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就是说天是不是真正地帮助你,是通过民情表现出来的。他指出,当时天下的臣民还很不安定,还没有完全服从君王的统治,这就是天的惩罚(“爽惟天其罚殛我”),因此他警告姬封,民众的怨恨如不加以慎重的对待,是非常可怕的。周公以民情说天命,实际上就是把民情提升到天命的高度,从而把民情神圣化,这样原先作为神本论的天命观就迈出了走向人本论的决定性的一步。这是中国民本论的起源,此后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鲜有离开民情言天命的。
在政治思想方面,周公德刑并用,明德慎罚的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周公进一步强化了周人重德的倾向,推行德政是《康诰》的一个主要论题。他总结古代的治国经验说,以德治国是古圣王开创的优良传统(“绍闻衣德言”),因此他教育姬封自身要有美德(“德裕乃身”),不能贪图享受,同时大力推行德教,教育人民做到孝、恭、慈、友,遵守法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使社会保持安定。
《康诰》以很大的篇幅谈论刑罚问题,这在儒家经典中是少见的,这表明周公把刑罚作为治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后世的孔子不愿多谈刑罚问题,与此不同,周公不讳言刑罚,但是他主张用刑罚一定要慎重(“敬明乃罚”)。这一主张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贡献。慎刑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刑罚决不能伤及无辜,即所谓“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只打击那些真正需要打击的人(“威威”)。第二,不要按照个人的好恶、情感来行罚,要以上天的名义、严格按照法律准则定罪,而且要把这些准则公布于众。值得注意的是,周公主张对于殷民应当按照商朝的法律定罪(“兹殷罚有伦”,“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第三,惩罚轻重决定于是否故意犯罪,如不是故意的,愿意悔改,即使罪行大,也不要定重罪;相反,虽然罪行小,却屡教不改,表明他是故意犯罪,那就要重罚。第四,对犯人的供词要仔细地分析、调查,审慎地加以鉴定,通常要五、六天到十天的时间加以考虑,尽量减少错误。第五,对于那些不遵循国家大法、欺骗民众、为非作歹的官员必须加以严惩。因为是他们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利益,造成民众与国家的对立。
《康诰》证明中国自商朝起即有法律,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有德无法的观点是无根之谈。周公吸收并发展了古代的政治思想,德刑并用,成为后世历代沿袭的传统。
康诰。推荐。爱诗词网。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51〕尔,既道极厥辜〔52〕,时〔53〕乃不可杀。”王曰:“呜呼!封,有叙时〔54〕,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55〕。若有〔56〕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57〕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58〕,无或劓刵人。”王曰:“外事〔59〕,汝陈时臬〔60〕,司师〔61〕,兹殷罚有伦〔62〕。”又曰:“要囚〔63〕,服〔64〕念五六日,至于旬〔65〕时,丕蔽要囚〔66〕。”王曰:“汝陈时臬,事罚〔67〕。蔽殷彝,用其义〔68〕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69〕。乃汝尽逊〔70〕,曰时叙〔71〕,惟曰未有逊事〔72〕。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73〕。朕心朕德惟乃知。”“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74〕不畏死,罔弗憝〔75〕。”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76〕。子弗祗服厥父事〔77〕,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78〕,乃疾〔79〕厥子。于弟弗念天显〔80〕,乃弗克恭厥兄〔81〕,兄亦不念鞠子哀〔82〕,大不友于弟。惟吊兹〔83〕,不于我政人〔84〕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85〕。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86〕,刑兹无赦。“不率大戛〔87〕,矧惟外庶子、训人〔88〕,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89〕,乃别播敷〔90〕,造民〔91〕大誉,弗念弗庸〔92〕,瘝厥君〔93〕,时乃引恶〔94〕,惟朕憝〔95〕。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96〕。亦惟君惟长〔97〕,不能〔98〕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99〕,大放〔100〕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101〕,乃由裕民〔102〕,惟文王之敬忌〔103〕,乃裕民曰:‘我惟有及〔104〕’,则予一人以怿〔105〕。”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106〕,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107〕,用康乂民作求〔108〕。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109〕罚之行。今惟民不静〔110〕,未戾〔111〕厥心,迪屡未同〔112〕,爽惟天其罚殛我〔113〕,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114〕?”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115〕。丕则敏德〔116〕,用康〔117〕乃心,顾〔118〕乃德,远乃猷〔119〕,裕乃以民宁〔120〕,不汝瑕殄〔121〕。”王曰:“呜呼!肆〔122〕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123〕。明乃服命〔124〕,高〔125〕乃听,用康乂民。”王若曰:“往哉!封!勿替〔126〕敬,典〔127〕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注释〕 惟:句首语助词。魄:又作朏、霸,月光。哉生魄:一名既生霸,其在一月中所指具体日期,各家说法不一。王国维认为商周以月纪时,将一月顺次分为以下四期: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也有以其为每月初二或十五的。 周公:武王弟。名姬旦,助武王灭商。武王死,辅助成王。基:始。东国:国土的东部。洛:洛邑,在今洛阳。 邦:国。侯、甸、男:诸侯国的不同等级。 采、卫:诸侯国的不同等级。百工:百官。播民:播迁之民,被迫迁徙的殷民和其他部族之民。 士:即事,服役。 咸:全都。勤:慰劳。 洪:代,代替成王。诰治:为政训词。自“惟三月”至“诰治”的四十八字,与下文内容不一,北宋苏轼认为是《洛诰》之简错杂于此。其后,学者多持此说。 王:成王。若:如此、这样。 孟侯:诸侯之长,诸侯领袖。 小子:周代对年幼者的称呼。封:姬封,即康叔,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平定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商故都周围地区封予,建国卫,都沬(今河南淇卫)。 惟:只。乃:你。丕显:英明。考:父。 克:能。 庸庸:任用理当被任用者。 祗(zhī)祗:敬重理当被敬重者。 威威:惩罚理当被惩罚者。 显:显示,公告。 用:施行,指施行明德慎罚。肇:开始。区:地区。夏:华夏。 越:跨越,由……起。 西土:国土的西部。 时:是、此。怙(hù)冒:勤勉。 殪(yì):死。在此作动词,为灭亡之意。 诞:大。前一厥字指天,后二厥字指殷。越:统治。 时叙:承顺。寡兄:大兄,指成王。勖:勤勉。 肆:因此。汝:你。兹:此。东土:指前商都及其周围。 在:观望。祗:敬。遹(yù):遵循。乃:你。文考:父亲文王。 绍:继续。闻:听取。衣:依。德言:德教。 往:往后。敷:普遍。哲:圣明。 乂(yì):治理。 丕:语助词。远:深远。惟:思。商:殷商。耇(ɡǒu):老。耇成人:德高望重的老人。 宅:同度,忖度。心:心思,指殷民的思想、心理、情感。训:教导。 康:安乐。 弘:弘扬。天:天道。 若:如果。裕:充满。 恫(tōng):痛。瘝(guān):病。恫瘝,指苦心志劳筋骨,勤于为政治民。 棐(fěi):非。忱:信,诚。 往:前往封地。豫:乐。 惠:顺服。 懋(mào):勉力。 已:同“噫”,感叹词。 惟:虽。 服:责任。惟:是。弘:大。 宅:度量。 作新民:改造殷民使之弃旧从新。 敬:谨慎。明:严明。 眚(shěng):省悟。 乃:你,指犯罪者。终:始终。 不典:不合法典规定。 式:样式,样子。尔:如此。 灾:哉。 〔51〕适:偶然。 〔52〕道:法律。极:穷尽。厥:他。辜:罪。此句意为按照法律来追究他的罪行。 〔53〕时:是,这。 〔54〕有:能。叙:顺。时:是,这。 〔55〕敕(chì):勤劳之意。和:协和。 〔56〕有:于,对待。 〔57〕或:有人。 〔58〕劓(yì):割劓。刵(èr):割耳。劓、刵,在古代都是肉刑。 〔59〕外事:外朝之事。 〔60〕陈:宣布。时:是,这。臬(niè):法律。 〔61〕司师:治理民众。 〔62〕殷罚:殷商的刑罚。伦:法。 〔63〕要:察劾。要囚:劾实囚情。 〔64〕服:思。 〔65〕旬:十日。 〔66〕丕:乃。蔽:断狱、判决。〔67〕事罚:从事惩罚。 〔68〕义:宜。 〔69〕勿庸:不用。次:恣。 〔70〕尽:全。逊:谦恭。〔71〕时叙:即叙时。 〔72〕惟:应当。未有逊事:此句宜理解为未有一事不谦恭。 〔73〕若:如。心:心思。 〔74〕暋(mǐn):强悍。 〔75〕憝(duì):怨恨。 〔76〕矧(shěn):亦。惟:是。友:友爱兄弟。 〔77〕祗:敬。服:治理。厥:其,指子。 〔78〕字:爱。厥:其,指父。 〔79〕疾:恶,厌恶。 〔80〕天显:天所显示的。 〔81〕克:能。恭:恭敬。厥:其,指弟。 〔82〕鞠子:稚子。哀:哀其缺乏教养。 〔83〕吊兹:至此。 〔84〕政人:执政之人。 〔85〕彝:法。泯乱:混乱。 〔86〕乃:你。其:即将。由:根据。 〔87〕率:遵循。戛:常,常法。 〔88〕矧:亦。惟:是。外庶子、训人:都是官名。前者掌管公卿子弟教育,后者掌管一般教育。 〔89〕惟:和。厥:其,指外庶子、训人。正人:官名。越:与。小臣:官名。节:表明官员身份的符节。 〔90〕乃:就。别:另外。播敷:公布政令。 〔91〕造:诈。造民:以讹言蒙骗民众。 〔92〕弗庸:不执行法律。 〔93〕瘝:疾恶。君:国君。 〔94〕时:是。引:助长。 〔95〕惟:是。憝:厌恶。 〔96〕由:根据。兹:此、这,指上述罪行。义:宜。率:法。率杀:依法处死。 〔97〕君:国君。长:执政官。 〔98〕能:善。不能:不能善于教导管束。 〔99〕越:和。小臣、外正:官吏名。惟威惟虐:作威肆虐。 〔100〕放:逆。 〔101〕克:能。敬典:敬重法典。 〔102〕由:由此。裕民:诱导民众。 〔103〕敬忌:尊敬与畏惧。 〔104〕及:汲,努力之意。 〔105〕予一人:成王自称。怿(yì):高兴。 〔106〕爽惟:句首发语词。迪:道。吉:善。迪吉:走上正道。 〔107〕时:是。惟:思虑。 〔108〕作求:达到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109〕于:与。 〔110〕不静:不安定。 〔111〕戾:安。 〔112〕迪屡:屡次教导。未同:民众未曾认同所说,服从统治。 〔113〕其:将。殛:诛责。 〔114〕矧:况且。尚:还。 〔115〕彝:法。时:是,指代康叔的治国之志。忱:诚。 〔116〕丕则:于是。敏德:仁爱而顺时者。 〔117〕康:安。 〔118〕顾:顾念。 〔119〕猷:谋略。 〔120〕裕:丰裕。以:于。 〔121〕瑕:疵,指过错。殄(tiǎn):灭绝。不汝瑕殄:不会因你的过错而要灭绝你。 〔122〕肆:当今。 〔123〕殄享:灭绝祭祀,指被殷民推翻统治地位。 〔124〕明:勉力。服命:职责。 〔125〕高:扩充。 〔126〕替:废除。 〔127〕典:常常。〔鉴赏〕 本文是周公借成王之名,教诲康叔治国之道:明德慎罚,勤政教民,不废王命,以永远保持政权不失。自“惟三月哉生魄”至“乃洪大诰治”一段,根据北宋苏轼的说法,为《洛诰》之文错简于此篇者。然亦可视为周公在康叔前往封地之前加以训诫的背景。从“王若曰”到“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一段,指出“明德慎罚”使周国代殷而有天下,教育姬封要铭记前人的功业,认识到政权得来不易。其后直至“作新民”三个自然段,周公要康叔继承文王传统,遵循古圣王之道,尽心尽力治理好殷商遗民。此后之“王曰”至“则予一人以怿”数段,周公再三告诫康叔治民如保赤子,要慎罚严明。其下之“王曰”至结尾,指出康叔应当谨慎行政,推行德政,深谋远虑,善待殷人,以永保对殷民的统治。在《康诰》里周公不断地讲到天,但是周人天的观念不同于夏商二代。《礼记·表记》的作者曾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郭沫若根据他对周初传世文献和彝鼎铭文的研究,在1935年得出如下结论:“凡是极端尊崇天的说话是对着殷人或殷的旧时的属国说的,而有怀疑天的说话是周人对着自己说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这就表明周人之继承殷人的天命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继承,他们是把宗教思想视为了愚民政策,自己尽管知道那是不可信的东西,但拿来统治素来信仰它的民族,却是很大的一个方便。自然发生的原始宗教成为了有目的意识的一个骗局。”(《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周公对其兄弟姬封所说的话,尊崇天、帝的话,较之其他周人对自己人说的话中要多、要重。这可能是姬封所受的封地,原是殷纣王子武庚之地,那里的居民是迷信天的殷人。这些话与其说是给姬封的,毋宁说是为着让殷民知道,是假天之威,使殷人认同“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而做周的顺民、卫的顺民。在假天威治殷民的同时,周公又向姬封指出天命是可变的(“天命不于常”),就是说天并不总是始终不变地让一个君主治理一个国家,他可能会撤消其命令,让另外一个人取而代之。因此周公警告姬封说天是可怕的,天命是靠不住的(“天畏棐忱”)。在周公看来,决定国家兴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是容易看到的。周公在天命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把天命与民情联系起来,认为天命体现于民情。所谓“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就是说天是不是真正地帮助你,是通过民情表现出来的。他指出,当时天下的臣民还很不安定,还没有完全服从君王的统治,这就是天的惩罚(“爽惟天其罚殛我”),因此他警告姬封,民众的怨恨如不加以慎重的对待,是非常可怕的。周公以民情说天命,实际上就是把民情提升到天命的高度,从而把民情神圣化,这样原先作为神本论的天命观就迈出了走向人本论的决定性的一步。这是中国民本论的起源,此后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鲜有离开民情言天命的。在政治思想方面,周公德刑并用,明德慎罚的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周公进一步强化了周人重德的倾向,推行德政是《康诰》的一个主要论题。他总结古代的治国经验说,以德治国是古圣王开创的优良传统(“绍闻衣德言”),因此他教育姬封自身要有美德(“德裕乃身”),不能贪图享受,同时大力推行德教,教育人民做到孝、恭、慈、友,遵守法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使社会保持安定。《康诰》以很大的篇幅谈论刑罚问题,这在儒家经典中是少见的,这表明周公把刑罚作为治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后世的孔子不愿多谈刑罚问题,与此不同,周公不讳言刑罚,但是他主张用刑罚一定要慎重(“敬明乃罚”)。这一主张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贡献。慎刑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刑罚决不能伤及无辜,即所谓“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只打击那些真正需要打击的人(“威威”)。第二,不要按照个人的好恶、情感来行罚,要以上天的名义、严格按照法律准则定罪,而且要把这些准则公布于众。值得注意的是,周公主张对于殷民应当按照商朝的法律定罪(“兹殷罚有伦”,“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第三,惩罚轻重决定于是否故意犯罪,如不是故意的,愿意悔改,即使罪行大,也不要定重罪;相反,虽然罪行小,却屡教不改,表明他是故意犯罪,那就要重罚。第四,对犯人的供词要仔细地分析、调查,审慎地加以鉴定,通常要五、六天到十天的时间加以考虑,尽量减少错误。第五,对于那些不遵循国家大法、欺骗民众、为非作歹的官员必须加以严惩。因为是他们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利益,造成民众与国家的对立。《康诰》证明中国自商朝起即有法律,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有德无法的观点是无根之谈。周公吸收并发展了古代的政治思想,德刑并用,成为后世历代沿袭的传统。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王濬(jùn),西晋大将。金陵,今南京,东吴之都。王濬率领庞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江东下,征伐而来。东吴闻风丧胆,王气黯然消失。多用来形容得势者不可阻挡的气势及失势者日渐衰微的窘境。◇他在想,歼灭了归州路的宋军,大可乘胜东下,席卷荆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吞并南唐,与宋朝划江而守,割天下之半。(高阳《大将曹彬》)【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赏读】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王睿楼船下益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王濬(jùn),西晋大将。金陵,今南京,东吴之都。王濬率领庞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江东下,征伐而来。东吴闻风丧胆,王气黯然消失。多用来形容得势者不可阻挡的气势及失势者日渐衰微的窘境。◇他在想,歼灭了归州路的宋军,大可乘胜东下,席卷荆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吞并南唐,与宋朝划江而守,割天下之半。(高阳《大将曹彬》)【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赏读】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浑沌之死。推荐。爱诗词网。《庄子》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④相与⑤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11)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注释】①选自《庄子·应帝王》。浑沌:天地未开辟前模糊一团的状态,文中指中央之帝。②〔倏(shū)〕极快地。这里是南海之帝的名字。③〔忽〕短暂的。这里是北海之帝的名字。④〔时〕常常。⑤〔相与〕相会,在一起。⑥〔甚善〕非常和善。⑦〔谋〕商量。⑧〔德〕恩情。⑨〔七窍〕眼、耳、口、鼻七个孔。⑩〔息〕呼吸。(11)〔日〕每天。【译文】南海的大帝叫倏,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约在浑沌住处见面,浑沌对待二人非常和善。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情,说:“人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单单浑沌没有,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每天凿一个孔,凿了七天浑沌就死了。字数:458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45页.
【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风波不信菱枝弱。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意思】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赏析】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
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
聊斋志异之侠女。推荐。爱诗词网。《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全篇没有头尾完整、交待详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于人物的一二奇行异事,写得虚虚实实、闪闪烁烁。小说写家境贫困,以书画为生计赡养老母的顾生,与其母常周济不知从何而来、对门而居的老妪少女,甚至老妪病逝后代为安葬。女则知恩图报,为其生子,但又不肯嫁与顾生。其女行踪诡异,剑术超群,曾以匕首掷杀纠缠顾生并侵犯自己的白狐娈童,最后提仇人头来与顾告别,自言是司马官之女,为报籍家之仇,隐姓埋名三年之久。小说极写此女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社会,一个年轻女子,不怕抛头露面,不避男女之嫌,而又冷若冰霜;受顾家母子周济,不拒亦不谢,然又入顾家代母操作,为顾母洗创敷药,俨然如妇。尤其是她为报顾生养母送终之德,怜顾贫不能成婚,为之生子的异行,乃是离经叛道的异端之尤,济贫助人的侠义之极。篇名题为“侠女”,作品突出侠女的侠义之行,充分表现出作者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气和尊崇女性的民主意识。这篇小说从思想到艺术明显地受到司马迁史传文学的影响。《史记·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瞻,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写郭解“急人之难,免雠于更。“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的高尚品格给予热烈赞扬。《刺客列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聂政、荆轲等五名刺客勇敢抗暴、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热情歌颂他们自我牺牲,以报知己者的侠义精神。作者于篇末赞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侠女》写侠女为报顾生孝养其母,以身相报,为其延一线之续,以成彼之孝的侠行,又写其以一孤弱女子,独力抗暴报仇的异行,明显可以见出是兼采游侠之同情贫苦百姓,“专趋人之急”,“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与刺客的勇敢抗暴和自我牺牲、以报知己的侠义精神。甚至司马迁借句践之语惋惜荆轲“不讲刺剑之术”而失败,《侠女》就大写侠女剑术之神异而大功告成。《侠女》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不重故事情节的首尾联贯、完整铺写,而注重人物奇行异事的描绘,以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重在以为人作妇生子的异行来表现侠女的侠义性格。如将三篇作品对照看,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种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的承继关系。为了塑造好这位卓尔不群的侠女形象,作者在现实描绘上涂抹了一层神异色彩。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互相帮助完全是现实的街邻交往,侠女以身相报、为其生子延嗣的细节描写虽为异行,却也极为生活化。而侠女的来无影去无踪,以匕首掷杀白狐,以革囊提仇人头,甚而知顾生“福薄无寿,此儿可光门闾”,最后“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以上种种描写,倍增侠女神异,这种把现实神幻化的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灵光四射,异采夺目,使其侠行义胆更加光彩过人。这种把现实神异化的艺术手法,还起到了把现实的内容虚化的作用,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如小说实写侠女灭狐:“女以匕首望空抛掷,戛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而对其报仇之大事,则只用笑提仇人头来与顾生告别这样的侧面描写,即虚写来表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正如但明伦所评:“报仇是本文正面,剑术是报仇实迹,正面难写,而实迹又不可不写。乃于此处借狐以写匕首之神异。后之杀仇取头,只用虚写便足。”说明虚写(侧面描写、概略说明)避免了难写的实事,而又达到、甚至超过了实写(正面描写、直接具体的描绘)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在一短篇小说中大段大段地铺叙侠女报仇过程,反而会令人感到冗长平淡,不如仅用极少的笔墨写她用匕首击杀白狐,后只点出她取回仇人之头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写法来得强烈集中、凝炼含蓄,使侠女性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深刻有力。这种把现实神异化,对侠女虚虚实实的描写,使得侠女是人似仙,如真似幻,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王渔洋回末评)。小说还采用这种写法,实写详写侠女与顾生母子的交往,以突出她以身相报的侠义行为,虚写略写她的来历、行踪、报仇经过,“只一句两句,正不知包却几许事情,省却几许笔墨”(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虚写)。一方面倍增侠女的神异,一方面以简省的笔墨反映了更为广泛复杂的情节内容,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同时又使作品结构紧凑、集中、精炼,充分显示出蒲翁对于短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精湛造诣。悬念是小说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设置悬念是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手段。《侠女》善设悬念,将侠女行动诡秘、身份来历不明、剑术高超神异写得闪烁迷离,使人频生疑窦,悬想不已,直到最后侠女挟人头而至,慷慨陈词,才使人释疑。紧接着又境界翻新,写侠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给读者留下悬想的无穷天地,比之一般小说篇末释疑即止,匠心独运,结构巧妙,艺术魅力更大,显示出作者营构短篇的过人功力。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
糟饼。推荐。爱诗词网。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止啖糟饼二枚,即有酣状。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便说饮酒,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曰:“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②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咎曰:“酒如何说熯?径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何?”伸指曰:“两个。”——《笑林》【注释】①糟饼:用酒糟和粗粮面烙成的饼。②熯(han):同暵,干燥,一种烹饪方法。【解说】天下没有比这丈夫更笨的丈夫了,妻子是心智灵巧,可惜丈夫不争气,为装点面子反而丢了脸。那丈夫虽然笨,但他对妻子是言听计从,不愧为模范丈夫,对友人“襟怀坦白”,尤其最后一次遇见友人,先是高声夸口,继而伸出两个指头,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其憨态却也有可喜可爱之处。然而那友人却不简单,他吃准了这位憨朋友没喝过酒,也缺乏对于酒的基本知识,故而面对两次撒谎,他都从实质性问题上叫对方漏洞百出。这篇短文的故事性也正在于此,一个心智愚拙,一个聪明过人,而前者偏要冒充智者来“斗”,自然是一次次出洋相,故事也就不断产生出喜剧效果来。从这则故事里可以得出一个为人的教训,凡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对一件事情缺乏感性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或是信口胡扯,必然要出洋相。时下这种一知半解的半桶水,却夸夸其谈的人却很多,很能取宠于那些不懂的人(其实那位愚丈夫对没饮过酒的人也很可吹一番),但碰上内行他就没戏了。【相关名言】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英国·赫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