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朗读

楚辞研究著作。南宋朱熹(生平见《诗集传》条)撰。朱熹著述大多为阐释儒家经义之作,唯有此书是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作注,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当时南宋苟安一隅,情况正与战国末期的楚国相仿佛。朱熹坚持抗战立场,故借注释楚辞寓其“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他本人的遭遇与屈原亦有相似之处。他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为巩固王朝服务,只是由于不肯阿附权贵,便不断受到攻击,特别是受到韩侂胄的排挤诬陷,理学被列为“伪学”而遭禁阻,追随左右者被当做“伪党”,朝廷下诏命“伪党”“改视回听”,否则“必罚无赦”。他自己的境遇非常困难,加之对他有知遇之恩、曾任相职的赵汝愚则更为不幸,竟遭贬谪而死于途中,因此,朱熹有意作此集注以寄托感愤之情。“庆元乙卯,治党人方急,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一日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引杨楫跋)“赵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全书之主旨“在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以抒故旧之悲耳”(《四库全书总目》)。这些记载都说明朱熹晚年作注之深意。

朱熹对于王、洪之注多有不满之处,认为它们详于训诂,王注可议之处不少,而洪注未予匡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集注》序)有鉴于此,故朱注一方面吸取王、洪之长,同时抒发独到之见,以纠其误。

集注在编排体例上富于创造性。北宋晁补之曾选择文辞与楚辞相类者编为《续楚辞》二十卷,共收二十六人六十篇;又选其余祖述《离骚》者,编为《变离骚》二十卷,共三十八人九十六篇,朱熹则吸收了王逸和晁补之两家在编排体例上的特点,加以增删,附入注释、考证,成为集注一书。其中,将王注十卷中《七谏》以下四篇删去,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编为《离骚》五卷,把宋玉、景差、贾谊、庄忌、淮南小山的作品十六篇编为《续离骚》三卷,录荀子至吕大临等历代辞赋五十二篇,编为《楚辞后语》六卷。又有《楚辞辩证》上下两卷一百四十一条,对楚辞旧注的错误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辩,很有学术价值。这部集注实际上就是一部历代优秀抒情辞赋选,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辞赋发展的面貌。

朱注在选收辞赋作品时,有严格的标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编者“去取特严”。事实确实如此,他删去《七谏》以下四篇,是因为这四篇“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今亦不复以累篇秩也”(《楚辞辩证上》)。他另增收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服赋》,是因为“二赋尤精”,可见其选材的精到。此外,对他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也并不一概排斥,而是适当选入,聊备一格。扬雄对屈原的自沉汩罗颇多微词,认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汉书·扬雄传》)。朱熹对其为人及《反离骚》十分反感,但他仍然将此文附在《楚辞后语》中,而在序言中表明自己的爱憎,谓其称美王莽,臣服新朝,“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乃《离骚》之谗贼矣!”

在注文方面,集注也很有特点。每篇正文前都有序言,总括题旨,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则纠正旧说,别立新解。突出的例子,如解“九章”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此说得到楚辞研究者公认,已成定论。具体注释时,朱注按用韵特点,以四句为一小节作注,先注字词,后串解大意。字词释义多用洪注,但力求简要,避免了洪注的烦琐。语言朴实简明。遇有难解不懂之处,辄加注明,具有实事求是之风。

朱熹是反对王注穿凿附会的解释的,在《辩证》中,他不止一次地给予批评。如王注以为《离骚》结尾所写的飘风、云霓等都有比喻象征意义,作者则以为这些“但言神灵为之拥护服役,以见其仗卫威仪之盛耳,初无善恶之分也。旧注曲为之说,以月为清白之臣,风为号令之象,鸾凤为明智之士,而雷师独以震惊百里之故使为诸侯,皆无义理”,从丰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理解作品的浪漫精神,切合文学作品的特征。不过他有时与王注一样,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来看待《九歌》,认为这组抒情浓郁的祭歌“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爱,比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尤足以见恳切之意。”

集注对某些作品的段落,冠以“赋”、“比”、“兴”的字样,仿《诗经》传释之例,难免割裂形象整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主观武断的地方,如以“摄提”为星名,而不是“摄提格”年份之省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岂有自述其世系生辰,乃不言年,而止言月日者哉!”诚是。

较好的版本有南宋理宗端平乙未刊本,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有《四库全书》本。通行的有扫叶山房的石印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出处】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全诗】《寄令狐郎中》.[唐].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鉴赏】会昌五年(845)秋天,诗人因守母丧闲居洛阳,在收到旧友令狐綯的书信后,回赠了这一首诗,表现了感念故交旧恩、慨叹身世落寞之情。令狐綯是令狐楚的儿子,当年诗人受令狐楚赏识时,和令狐綯的关系也很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也得力于令狐綯的帮助,后因诗人娶李党王茂元的女儿,两人疏远了。首句点明诗人和朋友分处两地。嵩山的云和秦川的树,分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綯所在的长安,二人是各居一地,而且离别很久了。云、树常用作思念之情的寄托,含蓄而又贴切。该句既点明了作者与旧友久别离居的事实,又表现了他们遥望云树、相互思念的情景。词句优美,物象蕴藉,给人以深邃而悠远的想象。次句写令狐綯从远方寄来问候的书信。秋风渐起,秋雨潇潇,闲居在家,身染多病,凄凉孤寂而百无聊赖之际,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旧日好友的一纸书信,该在诗人心中激起多少温暖的涟漪。故人的殷殷情谊,诗人的欣慰、感念,都糅进了这貌似平淡的句子里。“迢迢”既照应前面的“嵩云秦树”,又写出了自己对旧友情谊的感激之情。三四两句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写自己目前的境况,答复对方的关心。不要问当年梁孝王的宾客,现在仿佛茂陵秋雨中病废的司马相如。诗人自比梁园旧宾客,表明不忘当年知遇之恩;以秋雨中茂陵病相如自况,流露出深深的伤感、落寞和失意;“休问”,是感慨万千、欲说还休。全诗平淡中有隽永,失落中含真情。最后两句共用一个典故,将过去和朋友的关系、今日的凄清孤寂、接到旧友书信后的思绪万千融和在一起,可谓贴切而巧妙。

()

【诗句】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出处】唐·卢纶《晚次鄂州》。【意思】安史之乱使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漂泊。国难乡思已使诗人两鬓如霜,时值萧瑟的寒秋,心境就更加悲凉。所以虽然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回千里迢迢的故乡,此时此刻在秋风落叶中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注: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全诗】《晚次鄂州》.[唐].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释】①二句意谓汉阳城在晴朗气候下已远远望见,但估计孤舟还需要一天的航程。汉阳: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北部,汉水之北,水北曰阳。②二句写舟行情景极为传神,俞陛云《诗境浅说》丙编铨释云:“三句言浪平舟隐,估客高眠。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估客:商人。舟人:船家。③二句意谓经过三湘之时,忧愁得鬓发花白,正逢萧瑟的秋色,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三湘:泛指今湖南境内。④二句意谓家乡的产业都已被战争摧毁殆尽,哪里再能忍受得了江上又有战争的声音!旧业:家产。江上鼓鼙声: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李璘镇江陵,以为天下大乱,惟南方富裕,宜据金陵,保有江南,如东晋故事,于是擅自率水兵东下。此句当即指此事。【鉴赏】此诗系作者有感于安史之乱而作,是一首“伤乱之诗”。前三联从漂泊异乡、衰鬓、归心诸方面暗诉战乱之苦;末联从旧业荡尽,鼓鼙不息等方面抒写伤乱之情,点明主题。据此,似觉前面金圣叹、赵臣瑷之说,尚未探明诗的主意;喻守真之说,则又面面俱到,亦未将主意突出。此诗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联在写法上的以情烘景,再以景染情。浪静、潮生,皆由“估客昼眠”、“舟人夜语”托出;而诗人之情怀,又由“浪静”、“潮生”触发而起。它不仅是景语,且有情在,情景之交融实难分开。这与一般诗词或以情烘景,或以景染情不一样,显得更有情致。所以,此联向为名句,颇得人所喜爱。

()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

【诗句】【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意思】呵!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全诗】《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全诗赏析】“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

“也送行人老。”詩句出處:《虞美人》;是宋朝詩人晁補之的作品。
原桑飛盡霜空杳。霜夜愁難曉。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減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

()

(下艮上坤)

《谦》:亨。君子有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