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地域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在行政区划上,汉承秦制,基本上还是郡县两级制。与秦朝相比,汉朝时郡的数目激增,到西汉后期,全国共设一百多个郡。当时,豫章郡已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只有今天的玉山、铅山、婺源三县的土地尚不在当时豫章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豫章郡是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前202)派灌婴向南进兵时设立的。时灌婴驻兵南昌,并筑建了所谓灌婴城,它就是最早的南昌城,是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
一说豫章郡得名于境内贯穿南北的豫章江。豫章江就是今天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到唐代时,由于避代宗(李豫)讳,豫章江改称章江。关于豫章郡的得名,还有一说。传说当时之所以称为豫章郡,是因为境内盛产大樟树。其中“豫”是大的意思。
西汉时,豫章郡下辖南昌、柴桑、彭泽等十八个县。西汉早期,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的首领吴王刘濞就曾管辖豫章郡。《史记》记载说:“吴有豫章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国用富饶。”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将豫章郡改名为九江郡,东汉时又恢复豫章郡旧名,但多划出石阳、临汝、建昌三县,共计二十一县。由于整个两汉时期豫章郡辖区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故豫章郡就被作为古代江西的通称。
西汉时期,江西的开发逐渐加快。西汉时的豫章郡,共有67472户,351965口人;到东汉时则有406496户,1668906口人,人口几乎翻了五倍。随着江西境内铁制生产农具的使用和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雷次宗(东晋时南昌人)在《豫章记》中追述当时的情况说:“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筿
三国时期,江西地区处在孙吴政权的统治之下,分隶扬、荆二州。当时,江西德兴、上饶、永修等地被辟为屯田区,成为给孙氏政权提供钱粮人丁的重要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东吴对江西的开发是带有掠夺性的。这从当时孙吴政权在江西地区大量增置郡县即可看出。东汉时,江西地区共设二十一县。到了孙氏父子统治时,为了向劳动人民征收赋税、劳役、兵役,孙吴政权在江西设置了武昌郡、豫章郡、庐陵郡、鄱阳郡、临川郡、安成郡等六郡及庐陵南部都尉,合计五十七县。通过这些众多的郡县组织,孙吴政权频繁地向人民摊派各种赋税徭役,于是,江西境内十室九空,在晋灭吴时,江西地区只有66200户人家,与东汉时的406000多户相比,还不到六分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三国时期的江西地区,柴桑作为东吴的江防要塞,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柴桑雄居长江南岸,东临鄱阳湖,西望武昌,不仅地居要津,而且物茂资丰,被视为要冲和腹心之地,所以孙吴将其专门划归武昌郡管辖。
西晋时共分十九州,当时江西全境属江州管辖。晋及后来的南朝刘宋时期,今江西境内共设豫章、鄱阳、临川、南康、安成、浔阳七个郡。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虽仍有所谓豫章郡,但其辖区范围大大缩小了,通常只指南昌附近的一小片地区,与两汉的豫章郡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豫章郡与江西已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了。
东晋和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无法加以详述。但是,这一时期,江西的鄱阳湖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成为东晋和南朝的粮食仓库。这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
中国从上古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一直远远地超过南方。但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却开始改变了这一传统形式。当时,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此,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鄱阳湖地区之所以得到充分发展,也与其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鄱阳湖地区可称作鄱阳湖平原(又称赣北平原或豫章平原)。它是由鄱阳湖水系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湖滨平原。这个平原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淦、临川,东抵贵溪,西至新喻、上高,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整个平原,地势坦荡,土地肥沃,河流交汇,水网密布,向称“鱼米之乡”。这样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成为当时开发的重点区域。
豫章故郡。推荐。爱诗词网。江西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地域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在行政区划上,汉承秦制,基本上还是郡县两级制。与秦朝相比,汉朝时郡的数目激增,到西汉后期,全国共设一百多个郡。当时,豫章郡已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只有今天的玉山、铅山、婺源三县的土地尚不在当时豫章郡的管辖范围之内。豫章郡是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前202)派灌婴向南进兵时设立的。时灌婴驻兵南昌,并筑建了所谓灌婴城,它就是最早的南昌城,是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一说豫章郡得名于境内贯穿南北的豫章江。豫章江就是今天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到唐代时,由于避代宗(李豫)讳,豫章江改称章江。关于豫章郡的得名,还有一说。传说当时之所以称为豫章郡,是因为境内盛产大樟树。其中“豫”是大的意思。西汉时,豫章郡下辖南昌、柴桑、彭泽等十八个县。西汉早期,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的首领吴王刘濞就曾管辖豫章郡。《史记》记载说:“吴有豫章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国用富饶。”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将豫章郡改名为九江郡,东汉时又恢复豫章郡旧名,但多划出石阳、临汝、建昌三县,共计二十一县。由于整个两汉时期豫章郡辖区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故豫章郡就被作为古代江西的通称。西汉时期,江西的开发逐渐加快。西汉时的豫章郡,共有67472户,351965口人;到东汉时则有406496户,1668906口人,人口几乎翻了五倍。随着江西境内铁制生产农具的使用和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雷次宗(东晋时南昌人)在《豫章记》中追述当时的情况说:“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筿,资给于四境。”可见当时物产之阜丰、物资交流之活跃。三国时期,江西地区处在孙吴政权的统治之下,分隶扬、荆二州。当时,江西德兴、上饶、永修等地被辟为屯田区,成为给孙氏政权提供钱粮人丁的重要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东吴对江西的开发是带有掠夺性的。这从当时孙吴政权在江西地区大量增置郡县即可看出。东汉时,江西地区共设二十一县。到了孙氏父子统治时,为了向劳动人民征收赋税、劳役、兵役,孙吴政权在江西设置了武昌郡、豫章郡、庐陵郡、鄱阳郡、临川郡、安成郡等六郡及庐陵南部都尉,合计五十七县。通过这些众多的郡县组织,孙吴政权频繁地向人民摊派各种赋税徭役,于是,江西境内十室九空,在晋灭吴时,江西地区只有66200户人家,与东汉时的406000多户相比,还不到六分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三国时期的江西地区,柴桑作为东吴的江防要塞,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柴桑雄居长江南岸,东临鄱阳湖,西望武昌,不仅地居要津,而且物茂资丰,被视为要冲和腹心之地,所以孙吴将其专门划归武昌郡管辖。西晋时共分十九州,当时江西全境属江州管辖。晋及后来的南朝刘宋时期,今江西境内共设豫章、鄱阳、临川、南康、安成、浔阳七个郡。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虽仍有所谓豫章郡,但其辖区范围大大缩小了,通常只指南昌附近的一小片地区,与两汉的豫章郡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豫章郡与江西已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了。东晋和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无法加以详述。但是,这一时期,江西的鄱阳湖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成为东晋和南朝的粮食仓库。这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中国从上古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一直远远地超过南方。但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却开始改变了这一传统形式。当时,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此,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南移。鄱阳湖地区之所以得到充分发展,也与其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鄱阳湖地区可称作鄱阳湖平原(又称赣北平原或豫章平原)。它是由鄱阳湖水系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湖滨平原。这个平原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淦、临川,东抵贵溪,西至新喻、上高,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整个平原,地势坦荡,土地肥沃,河流交汇,水网密布,向称“鱼米之乡”。这样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成为当时开发的重点区域。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词有两派: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无论北宋还是南宋,词坛皆如鲜花争妍,各放异彩。正如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婉约派的出现和形成较早,唐、五代的民曲都可归入。婉约派统治整个北宋词坛,以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他们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表现花前月下的风情或离情别绪,男女恋情;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艺术性较高。
婉约派。推荐。爱诗词网。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词有两派: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无论北宋还是南宋,词坛皆如鲜花争妍,各放异彩。正如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婉约派的出现和形成较早,唐、五代的民曲都可归入。婉约派统治整个北宋词坛,以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他们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表现花前月下的风情或离情别绪,男女恋情;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艺术性较高。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进士,庆历中官至集圣殿学士、同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仕大夫的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感时伤序的愁情。语言婉丽,词风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但由于他还处在表面的升平时期,他的词虽也不免流露寂寞哀迟之感,却没有冯词里所透露的亡国前夕的忧伤。《浣溪沙》一词,可略见其成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春归花落,春意衰残,好景不常的惋惜。词句婉转,玉润珠圆,寄情于景,是传诵不衰的名句。柳永(约1004—约1054)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初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但他仕途坎坷,终身潦倒,久不达志,统治阶级常待以白眼,因而他放荡不羁,流连坊曲。他的词也就以写羁旅行役和男女之情为主。艺术特点是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写景抒情,委婉尽致。语言通俗,擅长白描手法,善于层层铺叙。名词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寄托之物,融情于景,表达了和爱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作者通过对离人内心活动的描写,写了别时、别后,写了自己、对方,缠绵而深挚。但情调低沉,渗透穷途之感,显然是他仕途失意,不得不远行的一种心理反映。柳永还有许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之作,颇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他创作慢词独多,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技巧方面,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他最大的贡献是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与文词分庭抗礼。北宋词有俚雅之分,始于柳永,扩大了词的影响,所以人们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累遭贬谪。秦观十分推崇苏轼,文词为苏赏识,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词,音律谐美,委婉含蓄,语言淡雅,饶有余味,在婉约派中成就很高。正如南宋词人张炎说:“秦少游词体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在题材方面,他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在秦观的全部词作中,固然不能说找不出个别庸俗的作品,但他主要的倾向是歌唱爱情的真挚和纯洁。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虽然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似乎是古老的题材,但作者推陈出新,不落陈套,深于情,专于情,自辟途径,用最后两句赞美和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点出牛郎织女一年只相逢一次,彼此更能珍惜时光,感情更加炽烈,格高意新,在他的词中是少有的。这个观点,在古代作品中也是健康的。李清照(1084—约1151),女,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著有《洛阳名囡记》,夫赵明城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在家庭影响下,很早就有诗名,是我国文学史上声誉最高的女作家。她的词,以深沉的思想感情、浓厚的生活气息、清新的语言,给婉约派带来新的生命。她的词,在题材上,前期多是反映封建时代上层妇女生活情态,有写夫妇间的离愁悲哀,如缠绵婉约,人比黄花瘦的思夫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用菊花比人的瘦,来说明相思之苦,情真意切,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上阕,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下阕主要是写词人思夫的深切。到了后期,由于国家多难,自己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哀愁,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使词的风格产生了突变。因此,她的词的创作,在遣词命意方面更加凄楚,词章风格更加沉郁,抱着冷清凄惨度生涯的态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词里所写的愁,不仅是个人的感情,也有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词贵情真,词贵意切,词贵语新,她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结合起来,刻划入微,语言新颖独到。所以,这首词有较强的感染力。除上述词人外,婉约词派重要的词人,北宋时还有黄庭坚,周邦彦、张耒、陈师道等;南宋时有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蒋捷、张炎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不薄今人爱古人。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接近。【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喜欢古今好的词语、好的文艺作品或优秀文学艺术家。[例]我自己虽不作诗,但我从幼年起就爱读诗;不但爱读古人的诗词,也爱读今人的诗词,正如诗翁杜甫所咏叹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只要是“清辞丽句”,不论古往今来,我一概爱读。(廖沫沙《暴雨飚风总不移》)二、用以形容既尊重前人的成果也重视今人的成就,学习古今优秀的东西。[例]艺术家需要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美创造的经验,把前人艺术美创造经验中同自己的气质、趣味相适应的东西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美创造的特殊风貌,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从“转益多师”中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陆一帆等《青年美学向导》)【全诗】《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赏析】这是杜甫阐明自己艺术见解的诗句。今人爱慕古人,凡有清词丽句,而必认真学习,我杜甫怎敢轻易小视这些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呢?作者强调向古人的优秀诗句学习,观点是正确的。注:今人,指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必为邻,意为离不开、少不了。
东望都门信马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陈平反间计。推荐。爱诗词网。(节自《陈丞相世家》)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①。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②:“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③,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④,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即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⑤,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⑥。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⑦。”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⑧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囚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遂入关,收散兵复东。【译文】楚王很急迫地攻打汉王,断绝了他的甬道,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中已经很久了。汉王很担忧,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盘给项王与其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何时才能安定哪?”陈平说:“项王为人很恭敬,他爱惜人才,所以那些讲求廉节、喜好礼仪的人,都归附于他;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邑之事,他却看得很重,因此有些人又不愿归附他。而今大王你很傲慢,缺少礼节,所以那些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然而大王你能够很丰厚的封他们的爵邑,因此那些无才而蠢笨,只图钱财而不知廉耻的人,也多愿归汉。如果各自真诚地去除你两个的短处,用两个的长处,那天下在挥指间就可安定了。但是,因大王你恣意侮辱人,所以得不到讲求廉节的人。而楚却有隙可乘,项王那些忠心耿耿之臣,即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类人,也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你如能拿出几万斤金子,进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关系,以使他们心起猜疑。项王的为人生性好猜忌,相信谗言。这样一来,楚的内部必定相互诛杀。汉便因此而举兵攻打他,楚军必定破败。”汉王认为这计策很可行,便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陈平怎么处理,不过问这批金子的出入去向。陈平既用大量的金子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又在楚军中宣扬钟离昧等诸位将领作为项王的战将,功劳已很多很多了,但是始终得不到割地封王,他们想投奔汉王,与汉一同来灭掉项氏天下,从而分割项王的领地。项王果然中计,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生了疑心,便派使节到汉。汉王为此备具了牛、羊、猪等精美食品,举着端进来。汉王见到楚使,故作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节,那知是项王的使节。”随即将精美食品拿走,并将粗糙食品拿进来给楚使食用。楚使回去,便将此情形完完全全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十分怀疑亚父。亚父想急于攻下荥阳城,因项王不相信他,便不听他的意见。亚父知道项王怀疑他,于是十分气愤地说:“天下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你好自为之,我情愿请求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家去。”亚父在回归的路上,还未到彭城,就因他背上长的毒疽而死了。陈平趁着黑夜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女子逃出,楚军便跑到东门去攻击抓捕她们。陈平便与汉王趁着黑夜从城的西门逃出去了。到了关中,收聚那些离散的兵马,再向东进攻项羽。【鉴赏】《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本文记述的是陈平用反间计解汉王刘邦荥阳之围,就是因为陈平在陈涉起义后,曾投奔项羽,任都尉,后又归刘邦,他对项羽和刘邦二人知之甚深,故能针对项羽的弱点行计,从而取得了成功。本文分为“献计”、“行计”与“计果”三部分。(一)献计。汉四年(前203),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攻已久,面临粮绝乏食之危,刘邦欲解荥阳之围,陈平给他献计,分析说:“项王的优点是恭敬爱才,所以廉节好礼之士都归顺他;他的缺点是太看重行赏封爵之事,即不轻易进行封赏,所以有些人不愿归附他。汉王你呢,缺点是傲慢,缺少礼节,因此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优点是你能很丰厚的进行封赏,因此那些才愚智笨、只图钱财的人多愿归汉。你们两人各自如能去掉两人的缺点,综合两人的优点,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此外,陈平又根据项羽生性好妒忌,相信谗言这一弱点,建议行反间计,离间他与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位忠耿之臣的关系,使之内部互相诛杀,楚必破,荥阳之围必解。(二)行计。陈平以汉王给的四万斤黄金作诱饵,大行其计。其一大量收买楚军官兵;其二在楚军中大造舆论,说钟离昧等跟从楚王征战,劳苦功高,但不能得地封王,现在想投奔汉王,共同消灭楚王,以分割楚王的领地;其三当楚使来汉之时,故意让汉王以精美食品迎接,又故意说他们不是亚父的使节,便以粗糙食品待之。假使节之口在项王面前说亚父范增与汉王有勾结。项王果然中计,不信几位忠耿大臣之言,缓攻荥阳。最后,亚父范增只好愤而请归,引发背疽而死。(三)计果。陈平趁黑夜放出二千女子出东门,让楚军去抓捕她们,然后与汉王等从西门逃出,到关中,聚兵力。全文围绕陈平的设计而展开,步步按陈平的预计而进行,情节曲折生动,充分展现了陈平知己知彼的智谋与韬略。
以道佐人主者。推荐。爱诗词网。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注释】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④有果:取得成功。⑤伐:夸耀。⑥壮:强盛。老:衰败。⑦不道:不合乎“道”。⑧已,死亡,衰亡。【今译】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集评】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总案】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