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过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为刘勰和锺嵘所尽情赞美的“建安风骨”,那种充分反映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和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风格,在西晋太康(公元265—307年)时代,虽说还略有遗风余绪,然而内容毕竟趋于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抬头。驰骋在当时诗坛上的,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尽管这里面的大部分诗人都曾在诗、赋上进行过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长的技巧,表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并且获得诗坛“中兴”的美誉(见《诗品·序》);然而,他们的生活视野毕竟欠广阔,思想襟抱毕竟不够高。不是偏于华辞丽采的堆砌,就是耽于琐细摹古的刻画。在这样一个寂寞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异帜,歌唱出当时反对腐朽门阀制度的镗巨声的,只有列名在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门的左思。
正由于左思社会地位寒微,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就少而又少。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父亲左熹累官至侍御史,他妹妹左芬被选入宫。特别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纸贵”这一个典故,就是指他的名作《三都赋》深受读者欢迎,从而引起纸价高抬的佳话。
但是,他的真正传世名篇并不是《三都赋》,而是由八首五古合成的组诗《咏史》。
“咏史”这一诗体,最早见于班固赞美孝女缇萦的《咏史》之作。但那诗并无诗味,是一篇不象散文也不很象诗的东西,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序》),也许还带着些含蓄的意味。直到魏、晋时代,终于有了显著的发展。前于左思的曹植曾作《三良诗》,为殉秦穆公之葬的三位贤臣的惨酷遭遇表示深沉哀悼。长夜漫漫、一往不复的作者之情,再不是“质木无文”,而是文辞悱恻了。后于左思的陶潜,其名作《咏荆轲》,则更是皮里阳秋,借荆轲尊重高渐离史事,讽刺当时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的小人。总的说来,“咏史”在这一时代有了发展和提高,抒情、述感因素的浓郁代替了史事的复述。
然而真正开拓了“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发生深广影响的,却是左思的“咏史”。尽管左思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就凭这一组不凡的组诗,加上他的《娇女》,他的名字已经不朽了。
《咏史》诗共八首。据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二句推断,此诗当作于公元二八○年,即晋灭吴以前。其主要思想内容是借历史人物作为比拟,以抒发怀才不遇和憎恶丑恶现实的郁勃之感。第一首是序诗,突出地揭示诗人的壮志高标。第二首针对当时门阀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不合理和腐朽,进行讽刺。第三首表示钦仰历史前贤,从而说明诗人的崇高襟抱。第四言通过京城豪华生活的描绘,对贵族进行鞭挞,并通过对前辈扬雄的赞美,表明自己不与卿相往还的傲兀,补充前面几首所已触及的清浊对比和理想抒发,表示自己尽管一时受到冷落,但却深信可以长垂不朽。第五、六两首分别赞扬了许由、荆轲,情绪逐步转向昂扬,不仅表现了高蹈精神,更洋溢着睥睨四海、粪土权贵的豪情壮志。第七首感情波涛显得低落,从前面的慷慨悲歌一转而为对历古奇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慨叹。最后一首,这种思想就更有所发展,抒发了诗人对世态得失无常的嗟叹。并以将安于贫贱、守庄子饮河满腹之言,作为结束。如果说组诗的开始是向往于积极立功,那么最后却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落得做一个消极的“达士”。当“兼善天下”的理想破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出现是必然的。源于孟子的这一个有关出、处问题的名言,对后代文人发生过长期影响。左思是这样;白居易谈得就更多;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这一对矛盾写得相当集中、精采。
现在,我们挑第一、二两首进行剖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幕。序幕应该负有笼罩全文和引导全文的作用。既然《咏史》是借吟咏历史人物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那么,首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才”,就必须将其写透写足。也只有把出众的人才之受压抑写透写足,那么压抑人才的社会之腐朽,人才之所以受压抑的症结何在,历代人才之受压抑和诗人左思之受压抑,古今的心灵是如何脉脉相通,以及诗人受压抑时曾经产生过哪些郁勃之思,这一切描绘就都有个触发点和基础了。
“才”的描写是结合着雄图大略的“志”的自述而展示的。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诗人才学之富,更渲染出一种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磅礴气概。说到才学,他二十岁起就能搦笔为文、博览群书。“弄柔翰”的“弄”字,生动地表明一枝笔到了他手中,如何得心应手;用“卓荦”来修饰读书,就更说明其识见的特达不凡。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渲染人才,作者更用西汉时《过秦论》和《子虚赋》两篇名著的作者,贾谊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横溢来自况。这是第一层。“边城苦鸣镝”,以下四句,转为抒写对武略的通晓。但写法却又与上不同。这是结合着国家边廷多故引发出来的。正因为“边城苦鸣镝”所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企图在武功上报效君国的自述。他虽说不是行伍出身,但却学过战国时代司马穰苴的兵法。亦文亦武,可谓通才。这是第二层。从“长啸激清风”起到篇末,波澜壮阔而又气壮山河地尽情描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长啸”寄托着他的“梦想”。他的“梦想”表明他朝朝暮暮地希望他的出色策略得以施展。但写到这里,笔锋却又陡然一转,宕开前文,情韵也随之由雄健变为冲淡。这就是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经过这样的画龙点睛,诗人的身影就显得更高了。诗人希望自己怀抱得以舒展的深心,也得到更准确的表现。这种热切希望立功而并不贪图受赏的心情,在组诗第三首中,诗人曾做了引伸和深入的描绘:“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浩荡的胸襟,坚贞的操守,表现为坦率而骏迈的语言。这和“长揖归田庐”的冲淡、旷达情调虽有不同,但就其显示诗人的高旷风标而言,却是互为辉映的。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融议论于形象之中,为富于才略的诗人的自我塑像。
唯其采用议论方式,而又能坦率咏怀,所以既摆脱了阮籍的深晦,也不同于陆机的矜持,笔触舒卷自如,布局也能以简驭繁。尽管从总体说来,不外是描述才干、抒写怀抱,然而其间各个层次和侧面的过渡,却显得移步换形。同是说文才,从观书说到作文。同是说武略,由边报传来说到自已娴于军事之学。同是说志愿宏伟,从长啸生风说到积想成梦,从矢志统一江湘,到切望平定羌胡。从头到尾,象清泉汩汩,顺畅中见悠扬,纵横自如中见坦率,笔力遒健中见顿挫。刘熙载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艺概》卷二),确有见解。不过这“论体”绝对不同于一般议论,它是溶为形象的议论。
唯其能把议论溶解在形象之中,所以作品富有感情色彩。不管是回顾过去、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不是抽象地说什么善于为文,而是借《过秦》、《子虚》两文的作者用以自况。不是干巴巴地说什么边廷多警,而是善于让读者眼看到“羽檄”之飞,亲听到“鸣镝”之响。不是空写壮志宏伟,而偏是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巨人的顾盼自豪、气吞河岳的神态,把诗人自我升到高处,让他看到远方,开拓了艺术空间,渲染其视野之广、志愿之宏。这样,“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就显出水到渠成之势。
这样,有关“咏史”、“咏怀”的议论就再也不空了。诗人带着感情和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和意象,揭开了层层画卷。既纵论古今,又展示了自我的高大塑像;既增加笔势的流转,又平添气象的开阔。
咏史、咏怀,都不能离开立足的高度和视野的远度。这首序诗之所以能为诗人塑像,塑得真切,塑得宏伟,同作者襟怀的放宕开阔和艺术风格的瑰奇简劲是分不开的。清人陈祚明评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集》卷十一)极为中肯。的确,即使仅仅从这一首序诗看来,其神浩荡,其形高拨,其言简朴,已可想见。概括说来,它接近古代西方文论家朗加纳斯所说的“崇高”风格。这正因为,左思的出自肺腑,掷地有声的警句,恰如他所自我表述的人格:重若千钧。特别是“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采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朗加纳斯:《论崇高》)这种雄辩家的威力,出于一个诗人笔下而又作为自我画像从容展现时,再也不象他讲话时的口吃,而是显得潇洒自如、顿挫遒劲了。
在《咏史》这一篇组诗中,最最神采飞扬的当数第五首,但就左思揭示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和强烈鞭挞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说来,却以第二首的反映最为集中,最为饱满,在整个组诗的形象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如果说第一首侧重怀抱的抒写,以总领方式引出全诗的不平之鸣,那么第二首却是写不平现象由来已久。
第二首也还是分三层。开头的“郁郁涧底松”四句,显示了比兴手法的卓越。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相反地,茎高径寸的小苗,却不仅高踞山上,而且茂盛非凡。一高一低,一贱一贵,这样的对比,已经为下文正面评说储蓄了充分声势。这是第一层。“世胄蹑高位”四句,不仅把前一层比兴化为明朗的揭露和鞭挞的赋体,还做了更深一层的发掘。诗人是这样处理过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存在着苗踞山上和松居涧底,难道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不也是同样根深蒂固、古已有之么?这是第二层。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门阀之低而终生坎坷。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䃅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写出他们的地位悬殊,“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了。这是第三层。
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但揭露、抨击的描绘,最终仍归结为愤愤不平的抒发,亦即整篇组诗的基调。当然,对比手法在前后层次中是有变化的。第一层对比采取比拟方式,由于隐而未显,所以情感抒发以凝炼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第二层对比因为化隐为显,故能情感迸发。如果说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地热”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的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而全诗结尾两句,则更是通篇穴眼。金、张显贵不过是作为反衬,目的在于突出冯唐之悲。对于用以自况的老冯唐,诗人不仅称其伟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强有力的反问语气,表明“冯公”不受重用,已足痛心,何况他又是一直被冷遇到暮年!
如果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郁勃不平之气的抒发,高旷其志,挺拔其词,二者基本相同。但由于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首各有其特殊风格。第一首以抒发怀抱为主,所以风格侧重雄遒,表现为气吞河岳之势;第二首以分写士庶、贵贱之对立为主,所以风格侧重冷隽。第一首以自述为主,偏于纵断面描写;第二首通体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为横断面揭示。第一首触及的内容,包含着多种层次和侧面,因而作为诗歌的艺术处理,需要压缩,需要及时转换,因此节奏显得特别流转;第二首内容始终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个核心,表现为作者的冷眼谛视和深沉慨叹,风格以沉着顿挫见长,节奏较前首为缓。
左思咏史。推荐。爱诗词网。左思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过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为刘勰和锺嵘所尽情赞美的“建安风骨”,那种充分反映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和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风格,在西晋太康(公元265—307年)时代,虽说还略有遗风余绪,然而内容毕竟趋于空洞,片面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已经抬头。驰骋在当时诗坛上的,有所谓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尽管这里面的大部分诗人都曾在诗、赋上进行过苦心探索,掌握了各自擅长的技巧,表现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并且获得诗坛“中兴”的美誉(见《诗品·序》);然而,他们的生活视野毕竟欠广阔,思想襟抱毕竟不够高。不是偏于华辞丽采的堆砌,就是耽于琐细摹古的刻画。在这样一个寂寞诗坛上,纵横驰骋,独树异帜,歌唱出当时反对腐朽门阀制度的镗巨声的,只有列名在以上八人之末、出身寒门的左思。正由于左思社会地位寒微,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就少而又少。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父亲左熹累官至侍御史,他妹妹左芬被选入宫。特别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纸贵”这一个典故,就是指他的名作《三都赋》深受读者欢迎,从而引起纸价高抬的佳话。但是,他的真正传世名篇并不是《三都赋》,而是由八首五古合成的组诗《咏史》。“咏史”这一诗体,最早见于班固赞美孝女缇萦的《咏史》之作。但那诗并无诗味,是一篇不象散文也不很象诗的东西,说它“质木无文”(《诗品·序》),也许还带着些含蓄的意味。直到魏、晋时代,终于有了显著的发展。前于左思的曹植曾作《三良诗》,为殉秦穆公之葬的三位贤臣的惨酷遭遇表示深沉哀悼。长夜漫漫、一往不复的作者之情,再不是“质木无文”,而是文辞悱恻了。后于左思的陶潜,其名作《咏荆轲》,则更是皮里阳秋,借荆轲尊重高渐离史事,讽刺当时无才无德而居高位的小人。总的说来,“咏史”在这一时代有了发展和提高,抒情、述感因素的浓郁代替了史事的复述。然而真正开拓了“咏史”艺术领域,把咏史、咏怀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组诗,对后代诗歌发生深广影响的,却是左思的“咏史”。尽管左思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但就凭这一组不凡的组诗,加上他的《娇女》,他的名字已经不朽了。《咏史》诗共八首。据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二句推断,此诗当作于公元二八○年,即晋灭吴以前。其主要思想内容是借历史人物作为比拟,以抒发怀才不遇和憎恶丑恶现实的郁勃之感。第一首是序诗,突出地揭示诗人的壮志高标。第二首针对当时门阀制度和社会风气的不合理和腐朽,进行讽刺。第三首表示钦仰历史前贤,从而说明诗人的崇高襟抱。第四言通过京城豪华生活的描绘,对贵族进行鞭挞,并通过对前辈扬雄的赞美,表明自己不与卿相往还的傲兀,补充前面几首所已触及的清浊对比和理想抒发,表示自己尽管一时受到冷落,但却深信可以长垂不朽。第五、六两首分别赞扬了许由、荆轲,情绪逐步转向昂扬,不仅表现了高蹈精神,更洋溢着睥睨四海、粪土权贵的豪情壮志。第七首感情波涛显得低落,从前面的慷慨悲歌一转而为对历古奇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慨叹。最后一首,这种思想就更有所发展,抒发了诗人对世态得失无常的嗟叹。并以将安于贫贱、守庄子饮河满腹之言,作为结束。如果说组诗的开始是向往于积极立功,那么最后却是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落得做一个消极的“达士”。当“兼善天下”的理想破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的出现是必然的。源于孟子的这一个有关出、处问题的名言,对后代文人发生过长期影响。左思是这样;白居易谈得就更多;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这一对矛盾写得相当集中、精采。现在,我们挑第一、二两首进行剖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幕。序幕应该负有笼罩全文和引导全文的作用。既然《咏史》是借吟咏历史人物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那么,首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才”,就必须将其写透写足。也只有把出众的人才之受压抑写透写足,那么压抑人才的社会之腐朽,人才之所以受压抑的症结何在,历代人才之受压抑和诗人左思之受压抑,古今的心灵是如何脉脉相通,以及诗人受压抑时曾经产生过哪些郁勃之思,这一切描绘就都有个触发点和基础了。“才”的描写是结合着雄图大略的“志”的自述而展示的。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诗人才学之富,更渲染出一种文武兼资的诗人积极用世、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磅礴气概。说到才学,他二十岁起就能搦笔为文、博览群书。“弄柔翰”的“弄”字,生动地表明一枝笔到了他手中,如何得心应手;用“卓荦”来修饰读书,就更说明其识见的特达不凡。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渲染人才,作者更用西汉时《过秦论》和《子虚赋》两篇名著的作者,贾谊和司马相如的才华横溢来自况。这是第一层。“边城苦鸣镝”,以下四句,转为抒写对武略的通晓。但写法却又与上不同。这是结合着国家边廷多故引发出来的。正因为“边城苦鸣镝”所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企图在武功上报效君国的自述。他虽说不是行伍出身,但却学过战国时代司马穰苴的兵法。亦文亦武,可谓通才。这是第二层。从“长啸激清风”起到篇末,波澜壮阔而又气壮山河地尽情描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长啸”寄托着他的“梦想”。他的“梦想”表明他朝朝暮暮地希望他的出色策略得以施展。但写到这里,笔锋却又陡然一转,宕开前文,情韵也随之由雄健变为冲淡。这就是最后两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经过这样的画龙点睛,诗人的身影就显得更高了。诗人希望自己怀抱得以舒展的深心,也得到更准确的表现。这种热切希望立功而并不贪图受赏的心情,在组诗第三首中,诗人曾做了引伸和深入的描绘:“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浩荡的胸襟,坚贞的操守,表现为坦率而骏迈的语言。这和“长揖归田庐”的冲淡、旷达情调虽有不同,但就其显示诗人的高旷风标而言,却是互为辉映的。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融议论于形象之中,为富于才略的诗人的自我塑像。唯其采用议论方式,而又能坦率咏怀,所以既摆脱了阮籍的深晦,也不同于陆机的矜持,笔触舒卷自如,布局也能以简驭繁。尽管从总体说来,不外是描述才干、抒写怀抱,然而其间各个层次和侧面的过渡,却显得移步换形。同是说文才,从观书说到作文。同是说武略,由边报传来说到自已娴于军事之学。同是说志愿宏伟,从长啸生风说到积想成梦,从矢志统一江湘,到切望平定羌胡。从头到尾,象清泉汩汩,顺畅中见悠扬,纵横自如中见坦率,笔力遒健中见顿挫。刘熙载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艺概》卷二),确有见解。不过这“论体”绝对不同于一般议论,它是溶为形象的议论。唯其能把议论溶解在形象之中,所以作品富有感情色彩。不管是回顾过去、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不是抽象地说什么善于为文,而是借《过秦》、《子虚》两文的作者用以自况。不是干巴巴地说什么边廷多警,而是善于让读者眼看到“羽檄”之飞,亲听到“鸣镝”之响。不是空写壮志宏伟,而偏是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巨人的顾盼自豪、气吞河岳的神态,把诗人自我升到高处,让他看到远方,开拓了艺术空间,渲染其视野之广、志愿之宏。这样,“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就显出水到渠成之势。这样,有关“咏史”、“咏怀”的议论就再也不空了。诗人带着感情和对客观事物具体特征和意象,揭开了层层画卷。既纵论古今,又展示了自我的高大塑像;既增加笔势的流转,又平添气象的开阔。咏史、咏怀,都不能离开立足的高度和视野的远度。这首序诗之所以能为诗人塑像,塑得真切,塑得宏伟,同作者襟怀的放宕开阔和艺术风格的瑰奇简劲是分不开的。清人陈祚明评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荡,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集》卷十一)极为中肯。的确,即使仅仅从这一首序诗看来,其神浩荡,其形高拨,其言简朴,已可想见。概括说来,它接近古代西方文论家朗加纳斯所说的“崇高”风格。这正因为,左思的出自肺腑,掷地有声的警句,恰如他所自我表述的人格:重若千钧。特别是“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采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朗加纳斯:《论崇高》)这种雄辩家的威力,出于一个诗人笔下而又作为自我画像从容展现时,再也不象他讲话时的口吃,而是显得潇洒自如、顿挫遒劲了。在《咏史》这一篇组诗中,最最神采飞扬的当数第五首,但就左思揭示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和强烈鞭挞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说来,却以第二首的反映最为集中,最为饱满,在整个组诗的形象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如果说第一首侧重怀抱的抒写,以总领方式引出全诗的不平之鸣,那么第二首却是写不平现象由来已久。第二首也还是分三层。开头的“郁郁涧底松”四句,显示了比兴手法的卓越。苍松以百尺之材,处于“涧底”;相反地,茎高径寸的小苗,却不仅高踞山上,而且茂盛非凡。一高一低,一贱一贵,这样的对比,已经为下文正面评说储蓄了充分声势。这是第一层。“世胄蹑高位”四句,不仅把前一层比兴化为明朗的揭露和鞭挞的赋体,还做了更深一层的发掘。诗人是这样处理过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存在着苗踞山上和松居涧底,难道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不也是同样根深蒂固、古已有之么?这是第二层。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门阀之低而终生坎坷。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䃅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写出他们的地位悬殊,“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了。这是第三层。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但揭露、抨击的描绘,最终仍归结为愤愤不平的抒发,亦即整篇组诗的基调。当然,对比手法在前后层次中是有变化的。第一层对比采取比拟方式,由于隐而未显,所以情感抒发以凝炼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第二层对比因为化隐为显,故能情感迸发。如果说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那么,后二句转入“地热”和“由来”的揭示,就表现为诗人的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而全诗结尾两句,则更是通篇穴眼。金、张显贵不过是作为反衬,目的在于突出冯唐之悲。对于用以自况的老冯唐,诗人不仅称其伟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强有力的反问语气,表明“冯公”不受重用,已足痛心,何况他又是一直被冷遇到暮年!如果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郁勃不平之气的抒发,高旷其志,挺拔其词,二者基本相同。但由于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首各有其特殊风格。第一首以抒发怀抱为主,所以风格侧重雄遒,表现为气吞河岳之势;第二首以分写士庶、贵贱之对立为主,所以风格侧重冷隽。第一首以自述为主,偏于纵断面描写;第二首通体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为横断面揭示。第一首触及的内容,包含着多种层次和侧面,因而作为诗歌的艺术处理,需要压缩,需要及时转换,因此节奏显得特别流转;第二首内容始终围绕着“地势”悬殊这一个核心,表现为作者的冷眼谛视和深沉慨叹,风格以沉着顿挫见长,节奏较前首为缓。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
刘备摔阿斗。推荐。爱诗词网。意指那些虚假笼络人心的行为。典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备在当阳一带被曹操大败,家眷也失散。大将赵云舍生忘死,血战长坂坡,终于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即刘禅)。赵云冲出曹军重围,找到了刘备,便跳下马来,拜伏在地,还未开口,不禁泪水直涌。刘备见赵云血满战袍,也不住哭泣。赵云喘息着向刘备报告:“糜夫人受了重伤,不肯上马,已投井而死。我只得推墙掩井,怀抱小主人,身突重围而回。”说着,解开勒甲绦,只见阿斗酣睡未醒,便双手捧了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感激万分,沉思一番,突然双手一放,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这小子,差点损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大受感动,忙从地上抱起阿斗,拜伏刘备跟前,流着泪说:“赵云肝脑涂地,也难报主公知遇之恩!”后人有诗评说此事:“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摔阿斗”,比喻采取某些措施,给人以某种恩惠和好处,笼络人心,使人顺服,为己利用。这是句熟语,也是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也有的说“刘备摔孩儿——收买人心”。
闺门秘术阅读。推荐。爱诗词网。闺门秘术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扉页书影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闺门秘术》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一名《闺门秘术剑仙传》。四卷五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上书局石印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1994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馆藏足本明清小说系列”排印本。唐朝山西大同府人华童,乃相门之后。妻子王氏,生三子二女。长子兆璧,次子兆琨,三子兆瑗,皆天资聪敏,在家读书。因安禄山起兵造反,华童携妻带儿女外逃。先逃到守坟仆人陶五兄弟陶发处住下。次日租下当地员外汤德元空屋,安顿家眷。汤德元疏财仗义,与华童结为挚友。华童为谋生计,赁室开门授徒,不上几日学生济济一堂,桃李盈门。汤德元二子汤俊、汤杰异常聪明顽皮,在三春庙会上将一卖荸荠的老者打伤,华童感愧,加上一路风寒而病势沉重,昏迷不醒。眼看医治无效,兆璧焚香祷告,割股煎药,华童奇迹般地转危为安,日见康复。后兆璧、春姑兄妹割股救母。汤德元闻兆璧孝道,极为赞叹,欲招为女婿,华童开始踌躇,后终与汤家成亲眷。隔年贼败,正值岁试之年,汤德元代兆璧、兆琨报名应考,同时资助一贫寒秀才李大椿应试。三人连考四场,终场发榜:兆璧第一,李大椿第二,兆琨第三。三人谒见县主,县主夏国华见璧、琨一表人材,欲将女儿瑶云配琨。华童不愿与做官人家攀亲而拒婚。李大椿母病,华家兄弟发轿将李母接到华家照料。三人复经府试,大椿第一,兆璧第二,兆琨第三。夏国华又请知府保媒,华童虽承允,但须俟岁考后,兆琨中榜方可行聘。几日后学宪按临,三人俱高取入榜,仍是兆璧第一。汤德元带三人荣归,府县馈赠银物,全镇上门贺喜,惊动了窃贼三眼虎,他深夜潜入华府盗银,华童惊醒,绊倒在地,一病呜呼。夏国华之子均祥是势利小人,对妹亲事极为不满。正值吏部天官叶槐之子开泰丧妻尚未续弦,叫篾骗王活嘴说媒续娶以图后嗣。夏均祥贪利附势,自作主张将妹瑶云许之。夏国华得知将不肖之子痛骂一顿。华夫人闻之退银还婢,以针黹度日甘愿清贫。瑶云遣婢庆喜买通陶五,暗中以好价买华家针线。均祥之仆童狗儿见庆喜给公子送衣,顿起邪念,抱住欲奸。庆喜用缓兵之计反使狗儿受冻吃苦,狗儿暗恨在心,反诬庆喜盗银叫奸夫陶五带走。均祥鞭打庆喜,国华大怒,夺鞭痛打均祥,再次赠银济助华家,并坚拒叶家婚事。叶开泰以父势压人,要知府万钧托媒,万钧告知国华,国华回家见均祥得意忘形,举手就打,气恼成病,不日亡故,均祥悔之不及。新任县官洪鹏程乃钻营谄媚之小人,又是叶槐门生,自然要促成叶开泰婚事。均祥附炎趋势,一口答应。洪鹏程买通监内大盗诬陷璧、琨是同谋,主谋是汤德元。用大刑逼供,兆璧屈打成招,兆琨严词痛骂,宁死不招。洪将兄弟二人收监,复将汤德元拘捕。洪鹏程命禁卒李春用金钩将汤治死,李春曾受恩于夏家,又受陶发之托,叫汤德元服下闭气丹装死,骗过赃官。汤死里逃生,就隐名逃往外乡。叶开泰请洪县令作媒,均祥将华、汤三人案情哄骗母亲,赵夫人知兆琨永远监禁,遂接受叶家聘金,瑶云急得口吐鲜血。庆喜定计主婢女扮男装,在迎娶之前出逃。谁料半路上了贼船,银饰被劫,主婢被强盗捆绑抛入江中。因瑶云身上有避水宝珠,乃叶家聘送之物,故二人未被淹死。又遇渔翁白长年夫妇,救回白渔村暂住。白渔村乃九门提督包清义故籍,渔翁的儿子媳妇在包府为仆,瑶云露出女身,以实情相告。包清义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有“赛龙图”美称。生有一子一女,包小姐将瑶云接入包府相伴,瑶云诉说华、汤两家遭难,求包大人伸冤。叶开泰良辰迎不来新人,甚为恼火,逼均祥交人,新任刘知府只得将均祥看押起来。王活嘴编造谎言,叶开泰要夏均祥退回聘礼,见避水珠无影踪,刘知府将均祥问罪收监。秋闱将临,汤夫人资助李大椿赴省城应试,得中解元。主考王国钧乃吏部尚书,见大椿渊博宏通,必成大器,就提携入京参加春闱。包清义为主考,李大椿一鸣惊人,得中状元。榜眼、探花亦是大同府人,一时传为佳话。李大椿将叶槐之子仗势欺人,华、汤两家蒙冤遭难之事向包大人细述一遍。包大人怒纳,正值御史黄如永奏劾叶槐纵子恶行,圣上询问三鼎甲,情况如实,龙颜大怒,传旨包清义前往查办。李大椿衣锦荣归,奉旨以副钦差随包同行。县令洪鹏程、知府刘用宾慌了手脚,向李老太送银被拒。包清义奉旨查办此案,将均祥押上公堂,均祥吓得魂不附体,供出王活嘴、洪鹏程陷害华家兄弟的实情。包公查实案情,当堂释放兆璧、兆琨,奏请圣上将叶槐革职,叶开泰充军三千里;王活嘴刁唆犯法、买盗扳人拟斩监候;夏均祥嫌贫爱富,从轻发往军营效力。华氏兄弟无辜受辱,赏银抚恤。夏国华开复原官,洪鹏程、刘用宾纵容权贵,一并革职;汤德元赏银五十两。汤将次女与李大椿为妻,李老夫人授了诰封。众人夸夏瑶云为女中丈夫,兆琨心中十分喜悦。山东龙泉山强人英雄豹招兵买马,打家劫舍,谋逆造反,包清义接旨挂帅征剿。包留下李大椿随营效力,助办机宜。包公命先锋王龙擒贼,王龙中奸计反遭贼擒。后兆璧亦中状元,兆琨中探花,汤德元长子汤俊中武状元,汤杰中武侍卫,大同府人材辈出,传为奇谈。适时包公军情告急,璧、琨、俊、杰四人奉旨星夜驰援,众人会齐,汤俊一马当先,将叛贼锤杀。得胜回朝,皆有封赏。兆琨与瑶云亦夫妻团圆,各家男女皆孝顺父母,夫妇和谐,子孙昌盛,传为佳话。
沙扬娜拉。推荐。爱诗词网。《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一直相随在他身边。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尔一行前往东京讲学。在访日期间,他写了长达18节的《沙扬娜拉》,被辑录在1925年8月版的诗集《志摩的诗》中。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删改的、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志摩的诗》,将《沙扬娜拉》的前17节删去,仅保存了第18节,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沙扬娜拉一首》。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性的意象。和描述性意象不同,诗人这五行诗的情思是借风中水莲的姿态传递出来的,而不是由现实的物象直射出来。诗人以不胜凉风的水莲花比拟日本少女与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低头的深情、温柔和娇羞,“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是喜是忧,是甜是苦,那感情是多么复杂,又多么微妙!朱自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说过,“徐志摩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能够和这首《沙扬娜拉一首》媲美的《她是睡着了》的前两节,那也是用四个比喻构成四个不同的境界。“她”睡态的安详,用星光下的白莲去比拟;“她”入梦后的静谧,用袅起的碧螺烟去比拟;“她”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山泉幽抑的声响去比拟;“她”进入梦乡后的欢快,用彩蝶成双结对飞舞去比拟。如此比拟,诗人那种恬静而欢快的情趣也就跃然纸上了。
【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唐·李白《把酒问月》。【意思1】今天的人见不到古时候的月亮,可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的人。【意思2】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的人。后用来慨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也用来表示某些人有清白、纯真、出尘的人生轨迹,而感叹有些人又没有。【鉴赏】今人不可能见过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这个月亮,却是曾经照耀过古人的那一个。这二句诗:一方面是感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另一方面则以人月的对比,来感叹面对大自然时,人类的卑微,在无休止的时间洪流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呀!【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感叹月亮或其他自然景物年代久远,古今不变。亦用以感慨人生短暂。[例]望着给山、给竹、给寺、给空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也愈发觉得那竹纵贯古今,无可企及!(周熠《香岩寺竹韵》)【解析】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把酒问月》。李白在诗题下自注曰:“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是应老朋友之请而写的。但全诗所表现出的风流自赏和飘洒气度,却是诗人的固有情怀。这两句诗的古、今议论,意韵深长,互文见意。因为不论是古还是今,月亮只有一个,所以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但因“今月”分明就是“古月”,因而“今月曾经照古人”。正因为宇宙是永恒的,因而也可以说“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作为人类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月亮是长存的;但作为整体人类的存在,将是绵延久长的。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以,读李白上述两句诗时,人们大可不必感伤和悲观。【全诗】《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鉴赏】李白写过大量咏月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明月的爱戴、向往之情。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以“问月”为题,而且是“把酒”问月。且不说全诗始终围绕着“把酒”和“问月”向前推进,即就诗题来看,已经令人感到新颖而奇特了,难怪清人王夫之击节称赏,谓为“创调”(《唐诗评选》)。开篇便以倒装语序,突发奇问,造成强烈的气势,接着以“停杯一问”作补充说明,传出浓郁的诗意。两句诗照应诗题,双绾“把酒”和“问月”,以下便从“问月”一面着笔,极写诗人对明月既神往又迷惑的情态。“人攀明月不可得”,见出月与人相距之遥远;“月行却与人相随”,又见出月与人关系之亲密;有时候,皎洁的月轮宛如飞腾的明镜照临宫阙,令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有时候,它却从绿烟般的云雾中穿行而出,散发出清冷的光华,又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淡雅、清新;一方面,明月夜夜从东海升起,另一方面,它又每日拂晓向西天的云间沉没,这其间的运行如此富有规律,又是那样不可捉摸;更奇妙的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嫦娥,那么白兔经冬历夏、由秋到春地常年捣药究竟是为了什么?嫦娥独居于广寒宫中又与谁人为邻,她会不会感到寂寞?这里,诗人从月与人的关系、月的形象和色彩、月的运行轨迹和月中包含的奥秘几个方面,层层写来,连发数问,语气或缓或强,距离或远或近、色彩或淡或浓、或直写自我感觉,或出以想象之笔,从而将诗人惊奇、疑虑、神往、感叹等一系列情感活动传神地展现出来,极曲折变幻之致。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是一种浩渺广阔的空间感受的话,那么,“今人”以下四句便更侧重于悠然无尽的时间感受,从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意识。由人的角度来看,“今人不见古时月”,则古人亦难见今时月,今人古人自不能共处同一时空;由月的角度来看,“今月曾经照古人”,则古月亦在照今人,今月古月何尝稍有不同?由变的角度来看,古人今人不断更迭,如流水一去不返;由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明月。既然不变之月如此永恒,而迭变之人生又是这样短暂,那么还是抓住眼前这皎洁之月和杯中之酒,切莫虚度此生!最后两句生发此意,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点明题旨,既与篇首“停杯”遥遥相对,又使“月光”一线贯穿,构成首尾圆融、通体浑然的妙境,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这首诗清新俊逸,格高调远,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把明月与人生揉为一体,既有形象的画面,又有绵长的思理,虽不乏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的依恋与热爱,从把酒问月始,直到对月饮酒终,诗人的神态、情感和整个形象不仅鲜明真切,而且具有一种探索、追求的精神。所有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构成优美和谐的意境。
为袁绍檄豫州文。推荐。爱诗词网。题解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是陈琳代袁绍写的一篇征讨曹操的檄文。文中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目的在于让人们不要依附曹操,而应归顺袁绍。该文作于建安五年初。该文的题目当是后人所加。原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故非常人之所拟也。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持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慓狡锋协,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震,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时冀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曹,使缮修郊庙,翌卫动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受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搒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面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于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居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炳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痍,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岗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勗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译文左将军兼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我听说英明的国君考虑危难以制定应变的措施,忠臣仔细分析灾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人才能做出不同于一般的事,有不同于一般的事然后才能建立不同于一般的功业。所谓非常,也就是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意思。过去,秦国一度非常强大,秦二世却昏弱无能,造成了赵高专权,任凭赵高发号施令,大臣不敢随便劝谏的局面。终于引发了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祖宗的功业毁于一旦的事情。这种大耻大辱,将永远成为后世为国者的教训。在吕后晚年,她的侄儿吕产、吕禄专权,在内总领南北二军,在外统治梁赵之地,权势倾国,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犯上又欺下,使得朝廷内外,人人寒心。周勃和刘章因不能忍受吕氏的专权,便发兵讨逆,重新尊立刘氏。所以才有今天的王道兴隆,光明显融。这是大臣图危制变的最好的例证。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曾与左悺、徐璜等人恃宠作孽,横行霸道,残害百姓。父亲曹嵩,从外人讨要来孩子自己带养,用不义之财来买官职,用车子装着黄金宝玉,送给那些掌权者,以致能窃据高位。曹操是赘于宦官家的人遗留下来的丑类,本来就没有好的品德,轻浮锐躁,好生祸端。袁幕府督导军队如鹰之奋扬,欲起兵扫除奸孽,恰遇董卓侵犯他人的职守,祸乱国家。于是袁幕府挥军东进,广泛收罗天下英才,弃瑕录用。所以就与曹操共同商量退敌,并交给他一支部队击敌,原以为他颇具才干,可委以重任。无奈他愚昧轻佻,缺乏谋略。轻率进军,却很快便败下阵来,损兵折将,自己也受了伤,只得如丧家之犬似地逃遁。幕府再一次分拔精锐部队给他,希望他能补救自己的失败,并上表推荐担任东郡的地方官,兼任兖州刺史,之所以让他拥有实权,实在是希望他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机会。可没有想到曹操竟以此为资本、横行霸道,任意胡作非为。残害百姓,谋诛贤能。已故的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敢仗义直言,结果被曹操杀害,家族一并遭殃,从此,知识阶层愤怒嫉恨,老百姓怨气冲天,一人奋臂高呼,全州齐声响应。所以,他自己在徐州被击败,接着又受到了吕布的重创。进退无奈,失去凭据。袁幕府出于加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力量的考虑,不但没有成为吕布等人中的一员,反而起兵帮助他讨伐吕布,打得吕布狼狈逃窜,把曹操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并恢复了他一方诸侯的地位。从这件事上来看,袁幕府对兖州的老百姓没有功德,对曹操个人而言却是有恩德的。后恰逢皇上返回洛阳,众多军阀互相厮杀,当时冀州又遭到公孙瓒的进攻,幕府无暇离开自己的岗位。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到曹操那儿去,劝他好好维修被战争损坏了的宫殿及祖宗的庙宇,并担负起保卫皇上的重担。曹操却肆意胡为,胁持皇上迁到许昌,自己总领省禁,冒犯皇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内外专权。赏与罚凭自己的心意,杀戮只凭自己的一张嘴说了算。他所喜爱的人则连五服内的亲戚也跟着沾光,他所恨的三族皆不能幸免于难。聚在一起谈论者则公然杀戮,心怀不满者则在暗中除掉。百官受压制不敢讲话,国人慑于暴政,敢怒不敢言。尚书的职责只剩下记朝会这一件事,百官也只是充数而已。太尉杨彪,曾历任司空、司徒二职,在百姓中很有名望。只因与曹操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曹操便对他用尽了刑罚,根本无视朝纲国法。还有议郎赵彦,忠言直谏,很多有益的建议均被皇上采纳,并受到皇上的奖励。曹操为了达到迷惑皇上的目的,杜绝大臣的进谏之路,就擅自将赵彦除死,而不向皇上请示。再有梁孝王是先帝的同母兄弟,陵寝十分尊贵,对他陵墓上的树木都应持肃穆恭谨的态度。可曹操则不然,他竟派人去挖掘梁王的坟墓,敲破棺材,掠夺里面的财宝。直到现在皇上及百官一想到这件事就止不住眼泪纵横,甚至老百姓也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又设置了挖坟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所过之处,陵墓毁坏无遗,使得骸骨遍野。曹操虽自处三公之位,却施行暴政,玷污国家,凌辱百姓,人鬼皆不免于他的毒害。加上他的苛刻残酷,严刑峻法,到处充满了陷井,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被他致罪的可能。所以兖、豫二州有无法生存的百姓,帝都有切齿的怨恨。纵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没有超过曹操的。袁幕府正在讨伐公孙瓒,还没有来得及休整,且他宽宏大量,希望曹操能够改正前恶,悔过自新。可是曹操豺狼野心,图谋不轨,妄想摧折国家栋梁,使汉室孤弱,且除灭忠正之人,充分暴露出其凶残的品性。当初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凭险抵抗,与我军整整相持了一年,曹操则趁火打劫,表面上说发兵助袁幕府,暗中却与公孙瓒勾结。袁幕府对曹操怀抱信任,竟听信曹操引兵至黄河,恰逢曹操派往公孙瓒处的使者被发现,而公孙瓒亦已被诛。致使曹操的阴谋未能实现。接着,我大军扫荡西山,屠各和左校皆认输,且送来人质和贡品,并争当前锋,致使我军很快荡除了这一山贼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连夜逃跑,占据敖仓,并妄图以黄河作为第一道防线,不自量力地与袁幕府一较高低。袁幕府托当今皇上的福,英武无比,拥有兵卒百万,匈奴的铁骑数千,战士骁勇,弓强弩劲,转眼间越过太行山,渡过济河、漯河。现有黄河作为屏障,宛、叶二县为后盾,且士气高涨,大有不可遏止之势,有这样一支军队,何战不胜?另外,曹操的将士中,有作战能力的都是来自幽、冀二州,好多都是袁幕府的老部下。由于久离故乡,他们的思家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眼泪纵横,向北遥望故乡。其余从兖、豫二州来的将士及从吕布、张扬处俘虏来的部下,都是被迫跟着曹操,是一时的权宜之策,其实他们心中是很痛恨曹操的。只要我大军一到,进军的鼓声一响,并为来降者留条生路,我相信不需动一刀一枪,曹军即会土崩瓦解。当今汉室软弱,国家政纲松懈,朝廷没有一个得力的辅佐之臣,将帅中也无英勇善断之人。皇城之内,由于曹操的高压政策,使一些贤能之士皆垂头丧气,委靡不振。即使有人想为汉室效忠,也不能有所作为。加上曹操在皇宫周围设了七百精兵,名义上是保卫皇上,其实是把皇上囚禁起来,我恐怕曹操篡逆的念头,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正是忠臣肝胆涂地,为国效忠的大好时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曹操又假托皇帝的命令,发派军队威胁边远州郡,这实在是一种使敌寇强,使天子弱,违背众人心意的做法。名义效忠汉室,实则相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果是明智的根本就不会这么做。过几天幽、并、青、冀四州的大军就要出发,荆州的刘表和建忠将军张绣见到我们的信后,也会协同作战。各州郡也都在整顿军马,罗列在各自的边境,都将奋其英勇,共同匡扶汉室,伟大的功业就要建成了。谁能得到曹操的首级,将获得五千户侯的封号,加上五千万钱的奖赏,曹操的部将及士兵有愿意投降的,一概宽恕。广泛宣扬我们的恩德信义,布告天下,使天下人皆知道当今皇上危难的处境。务必按照法律执行。赏读此文笔锋犀利,辞彩飞扬,文气豪壮,是陈琳的代表作品。文章集中体现了声讨檄文的特点。一开头即以秦毁于赵高的历史事实,来引起人们对曹操专权的警惕,而且把曹操跟赵高类比,其贬抑之意尽出。接下来作者又以曹操的祖父曹腾开始,连带曹操的父亲,将曹氏家门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矛头直指曹操本人,先说他出身不好,再说他连吃败仗,又数落曹操忘恩负义,专权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血统到人品到行为都骂了个不亦乐乎。比起祢衡骂曹,此文别有一番痛快淋漓之感。据说曹操也很欣赏这篇文章,但也觉得陈琳人太过,责其不该把自己的祖宗也骂在里边。
【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
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
身无彩凤。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三首》其三。【意思1】虽然不能像长着彩色翅膀的凤凰一样双双飞去,但却有像犀牛角上那一点可以通灵感应的心。【意思2】身上虽然没有凤凰鸟那样的一双善于飞翔的翅膀,无法聚在一起,但彼此内心里却像有着犀牛角的白纹一样息息相通。原是比喻爱恋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常用后句泛指双方思想感情一致,彼此心领神会。灵犀:据说犀牛角中有一条细线似的白纹,贯通两端,感应非常灵敏。【释义】唐·李商隐诗词名句。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解析】“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人心心相印,现多用于比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是什么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中的角质有如一根白线,上下贯通,感应灵异,故以喻人心相通。说详晋·葛洪《抱朴子》。语见唐·李商隐《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次酒宴上见到了一位官家小姐,二人一见倾心,但无法接触交谈,只是身隔心交,李商隐因此彻夜难眠,便写下了《无题》诗一首以抒胸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的大意是:猜酒行令你笑吟吟,款款春韵实在是动人。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何时能再见你倩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飞翼,彼此却有一颗眷恋的心。晨鼓已响我该上班去,寂寞无聊好似蓬草没有根!后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语便传用开来【全诗】《无题三首》其三.[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注释】1.灵犀:即通犀。《汉·西域传》:“通犀翠羽之珍。”如淳注曰:“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2.送钩:藏钩于手中令人猜,又称藏钩。射覆:器皿下覆盖物品令人猜(射)指。这两种皆酒宴间的游戏,借以渲染欢乐气氛。3.听鼓应官:指听到鼓声必去官府应卯理事。兰台:汉代以来保存秘书图籍的宫观。《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走马兰台,说明诗人当时官秘书郎。这是一种职位不高、无大权势的清要之职。转蓬:《淮南子》:“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评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现在人们常比喻: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赏析】解释灵犀:传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在犀牛角上有细线一样的白色花纹贯通两端,能够感应灵异。原用来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双方融洽一致,心领神会。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早年生活贫困,因文才出众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后来王茂元也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令狐楚、王茂元分属不同的政治派别。他因此遭到两派的排斥,后半生一直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情致深蕴,流丽婉转,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但由于他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以致相当多的诗篇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有一首《无题》诗这样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追忆了他年轻时的一段恋情。诗人写道,在那星辰闪烁、爽风宜人的夜晚,我俩相遇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相遇在一场热闹的宴会之中。人们隔着座位劝着酒,分组玩着送钩、射覆的猜谜游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俩双眼流波,沉浸在感情的交流中。我们虽然没有凤凰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是我们有犀牛的灵角,能够心心相通。在这无声的心灵交流中,美好的夜晚稍纵即逝,又该策马到兰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于是只能在泪光中分别,惆怅不已,叹息自己身不由己,如同飘转的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