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十八篇,内容庞杂丰富,中心故事描写婆罗多族的俱卢族和般度族这两支围绕王位展开的冲突。选文部分叙述般度族兄弟辗转流亡于森林中,正法之神化身的药叉阻止先后来到水池边取水的般度兄弟,让他们先回答问题再取水,但坚战的四个弟弟没回答问题先饮水而倒在那里。最后坚战巧妙地回答了药叉提出的关于正法的种种难题,正法之神非常满意,让四个倒地的勇士复生,并赐给坚战恩惠,保证般度族兄弟第十三年在毗罗吒城安全地隐匿生活,不会被人发现。
【作品选录】
护民子说:
他看见像帝释天一样庄重的弟弟们倒地而死,犹如世界保护者在时代结束时坠落地上。看到阿周那死了,弓箭散在地上;怖军和双生子也都一动不动,丧失生命。他满含悲伤的眼泪,深深地发出炽热的叹息。他用心思索:“是谁害死这些英雄?他们身上没有武器伤痕,这里也没有任何人的足迹。我想那是一个大生灵,杀死了我的弟弟们。我要定心想一想。或者,我先喝一下水,也许就会明白了。也许这是难敌干的事。他一向心思恶毒,悄悄唆使健达缚王安排这一切。哪个英雄会信任这个灵魂卑劣、心思邪恶的人?对他来说,没有该做和不该做的区别。也许是这个灵魂邪恶的人利用某些人偷偷摸摸干的。”大臂坚战这样想来想去。他又想:“这水并没有被毒药污染,因为弟弟们的脸色都正常。除了死神阎摩外,谁能依靠这水,一个接一个害死这些人中俊杰?”抱定这种想法,他走向水去。他进入水中,听到空中传来的话音。
药叉说:
我是苍鹭,专吃水草和鱼。我已经把你的四个弟弟带给死神,王子啊!如果你不回答我问的问题,你将是第五个。不要鲁莽,孩子啊!这早已是我的财产。你回答了我的问题,贡蒂之子啊!你再喝水和取水。
坚战说:
请问你是哪位神?楼陀罗、婆薮或摩录多中的首领?鸟儿干不了这样的事。在这大地上,谁有威力能推倒这四座大山:雪山、巴利耶多罗山、文底耶山和摩罗耶山。优秀的力士啊!你做出了极其伟大的事业。这是天神、健达缚、阿修罗和罗刹都做不到的。在这场大战中,你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的用意。我产生极大的好奇,也怀有恐惧。因此,我心情激动,头脑发热,尊者啊!请问你是谁,站在这里?
药叉说:
我是药叉,祝你幸运!我不是水鸟。你的那些威力巨大的弟弟都是我杀死的。
护民子说:
听到这刺耳的不祥话语,国王啊!他走近说话的药叉,站在那里。这个药叉眼睛畸形,身躯庞大,像多罗树那样高,像火和太阳那样发光,像山那样不可征服。婆罗多族雄牛看到这样一位药叉站在堤堰旁,以雷鸣般深沉的声音,发出威胁。
药叉说:
国王啊!我反复劝阻你的弟兄们,但他们仍然强行取水,所以,我杀了他们。国王啊!在这里,想要活命的人,不喝这水。不要鲁莽,普利塔之子啊!这早已是我的财产。你回答了我的问题,贡蒂之子啊!你再喝水和取水。
坚战说:
药叉啊!我并不贪图你既有的财产,因为善人从不赞赏这种贪欲。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说明自己,主人啊!我将尽我所知,回答你的问题。请问我吧!
药叉说:
谁使太阳升起?谁是它的同行者?谁使它落山?它住在哪儿?
坚战说:
梵天使太阳升起,众神是它的同行者,正法使它落山,它住在真理之中。
药叉说:
依靠什么有学问?依靠什么变伟大?依靠什么有第二次?国王啊!依靠什么变聪明?
坚战说:
依靠传承有学问,依靠苦行变伟大,依靠坚定有第二次,依靠侍奉长者变聪明。
药叉说:
什么是婆罗门的神性?什么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什么是他们的人性?什么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
坚战说:
诵习是婆罗门的神性;苦行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死亡是他们的人性;毁谤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
药叉说:
什么是刹帝利的神性?什么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什么是他们的人性?什么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
坚战说:
武艺是他们的神性;祭祀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恐惧是他们的人性;脱逃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
药叉说:
什么是一首祭祀的娑摩(颂歌)?什么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什么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什么?
坚战说:
生命是祭祀的娑摩(颂歌),思想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语言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它。
药叉说:
什么是最好的落?什么是最好的撒?什么是最好的站?什么是最好的说?
坚战说:
雨是最好的落,种子是最好的撒,牛是最好的站,儿子是最好的说。
药叉说:
享受感官对象,聪明睿智,受世人供奉,受众生尊敬,有呼吸而并不活着,这是什么人?
坚战说:
不供养天神、客人、仆人、祖先和自己这五者,这样的人有呼吸而并不活着。
药叉说:
什么比地重?什么比天高?什么比风快?什么比人多?
坚战说:
母亲比地重,父亲比天高,思想比风快,忧虑比人多。
药叉说:
什么东西睡觉不闭眼?什么东西生下不动弹?什么东西没有心?什么东西迅猛增长?
坚战说:
鱼睡觉不闭眼,蛋生下不动弹,石头没有心,河流迅猛增长。
药叉说:
远行的朋友是谁?在家的朋友是谁?生病的朋友是谁?垂死的朋友是谁?
坚战说:
远行的朋友是商队,在家的朋友是妻子,生病的朋友是医生,垂死的朋友是施舍。
药叉说:
什么独自运行?什么生而又生?什么是雪的良药?什么是大容器?
坚战说:
太阳独自运行,月亮生而又生,火是雪的良药,大地是大容器。
药叉说:
哪个词是正法?哪个词是声誉?哪个词是天国?哪个词是幸福?
坚战说:
勤勉一词是正法,施舍一词是声誉,真理一词是天国,戒行一词是幸福。
药叉说:
什么是人的自我?什么是命定的朋友?什么是人的生命支持?什么是人的归依?
坚战说:
儿子是人的自我,妻子是命定的朋友,云雨是人的生命支持,施舍是人的归依。
药叉说:
什么是至高的财富?什么是至高的拥有?什么是至高的收获?什么是至高的幸福?
坚战说:
勤勉是至高的财富,学问是至高的拥有,健康是至高的收获,知足是至高的幸福。
药叉说:
什么是世上最高正法?什么正法永远有果报?控制了什么不忧愁?与什么结交不破裂?
坚战说:
仁慈是最高正法,三吠陀教诲的正法永远有果报,控制了思想不忧愁,与善人结交不破裂。
药叉说:
抛弃什么,人变可爱?抛弃什么,人无忧愁?抛弃什么,人变富有?抛弃什么,人有快乐?
坚战说:
抛弃骄傲,人变可爱;抛弃愤怒,人无忧愁;抛弃欲望,人变富有;抛弃贪婪,人有快乐。
药叉说:
人怎么会死亡?王国怎么会死亡?祭祖怎么会死亡?祭祀怎么会死亡?
坚战说:
贫困的人死亡,没有国王的王国死亡,没有精通圣典的婆罗门的祭祖死亡,没有施舍的祭祀死亡。
药叉说:
什么是方向?什么称作水?什么称作食物?普利塔之子啊!什么是毒药?什么是祭祖的时间?你回答之后,请喝水和取水。
坚战说:
善人是方向,空间是水,牛是食物,渴求是毒药,祭祖的时间是婆罗门,药叉啊!你认为怎样?
药叉说:
焚烧敌人者啊!你已经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现在,你回答什么是人?什么人拥有一切财富?
坚战说:
善业的声誉触及天和地。只要这种声誉存在,他就被称作人。爱和憎,苦和乐,过去和未来,一视同仁,这样的人拥有一切财富。
药叉说:
你已经解答什么是人和什么人拥有一切财富,国王啊!所以,你的弟兄中有一个可以复活,你希望哪一个?
坚战说:
黑皮肤,红眼睛,像大娑罗树那样挺拔,胸膛宽,手臂大,他是无种,药叉啊!让他复活吧!
药叉说:
你喜欢怖军,依靠阿周那,国王啊!你为什么要让庶出的无种复活呢?你为什么放弃力大如万头大象的怖军,而要无种复活呢?人们都说你喜欢怖军,出于什么感情,你要让庶出的弟弟复活呢?所有的般度族人都仰仗阿周那的臂力,你为什么放弃他,要无种复活呢?
坚战说:
仁慈是最高正法,我认为它高于财富。我愿意实行仁慈,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人们知道我这位国王永远恪守正法。我不能偏离自己的正法,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玛德利就像贡蒂,对于我,没有什么两样。我愿意对两位母亲一视同仁,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
药叉说:
你认为仁慈比财富和爱欲更高,所以,那就让你所有的弟兄都复活吧!婆罗多族雄牛啊!
护民子说:
于是,随着药叉话落,般度族兄弟都站了起来,他们的饥渴刹那之间也消失。
坚战说:
请问你是谁?你单足独立水中,不可战胜。我想你不是药叉,而是天神。你是一位优秀的婆薮、楼陀罗或摩录多,或者是三十三天的主子持金刚杵者(因陀罗)?因为我的这些弟兄经历过千百次战斗,我没有看到用什么办法能把他们打倒。我看到他们愉快地苏醒过来,感官恢复。你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父亲?
药叉说:
我是你的父亲,孩子啊!我是法王,温和而勇敢的人啊!你要知道,我是来看你的,婆罗多族雄牛啊!声誉、真理、自制、纯洁、正直、谦恭、坚定、施舍、苦行和梵行,这些是我的身体。不杀生、平等、宽容、苦行、纯洁和不自私,你要知道,这些是我的门户,因为我一向喜欢你。真幸运啊!你热爱五种品质①。真幸运啊!你征服六种状况②:两种开始、两种中间和两种结尾,它们导向另一世界。我是正法之神,祝你幸运!我来这里是想考验你,你的仁慈我感到满意。我要给你一个恩惠,无罪的人啊!选择一个恩惠吧!王中因陀罗啊!我会给你的,无罪的人啊!对我虔诚的人,不会有不幸。
坚战说:
我请求的第一个恩惠是让婆罗门的祭火不要中断,他的钻火棍和引火木被鹿带走了。
正法说:
贡蒂之子啊!那个婆罗门的钻火棍和引火木是我乔装成鹿取走的,为的是考验你,主人啊!
护民子说:
尊神回答说:“我给你这个恩惠,祝你幸运!你再选择另一个恩惠,大神一般的人啊!”
坚战说:
十二年林居生活过去,第十三年开始,但愿我们无论住在哪里,没有人认出我们。
护民子说:
尊神回答说:“我给这个恩惠。”他又安慰以真理为力量的贡蒂之子说:“即使你们以自己的面貌在这大地上行动,三界之中也不会有人认出你们,婆罗多子孙啊!凭借我的恩惠,你们这些俱卢后裔第十三年将在毗罗吒城隐匿生活,不被人发现。你们按照自己的心愿,想乔装成什么样子,就乔装成什么样子。把钻火棍和引火木还给婆罗门,那是我为了考验你,乔装成鹿取走的。儿子啊!选择第三个无与伦比的伟大恩惠吧!因为你是我生的,国王啊!维杜罗分享我的一部分。”
坚战说:
我亲眼看到了你,永恒的神中之神。我将高兴地接受你赐的恩惠,父亲啊!但愿我能永远征服贪、嗔、痴,主人啊!但愿我的心常驻施舍、苦行和真理。
正法说:
般度之子啊!你天生就具备这些品质。你就是正法,你仍会像你说的那样。
护民子说:
这样说罢,使世界繁荣的尊神正法消失。聪慧的般度族兄弟聚在一起,舒舒服服睡了一觉。消除疲劳后,这些英雄一起回到净修林,把钻火棍和引火木还给修苦行的婆罗门。
谁吟诵这个起死回生、父子相会和增长声誉的伟大故事,他就会征服感官,控制自己,与儿孙一起享寿百年。知道这个美好故事的人们永远不会热衷非法之事,不会背弃朋友,不会侵占他人财产,不会勾引他人妻子,不会吝啬委琐。
(郭良鋆 译)
注释:
①指平静、自制、离欲、弃绝和入定。
②指饥、渴、忧、痴、老和死。
【赏析】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篇幅惊人,达十万余颂,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一部巨型史诗。这是一部有诗的形式、历史文学的性质、百科全书内容的印度古代文献,相传作者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的后裔般度和俱卢两族围绕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主干故事中间穿插着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丰富的“插话”,还有大段的说教甚至是纯哲学的篇章。印度文化的一切——神话、宗教、哲学、律法、伦理和艺术等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源头。《摩诃婆罗多》的生命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了印度人的习惯、思维方式等。可以说,不理解这部史诗,就无法理解印度文化。
其中的《森林篇》讲述般度族五兄弟流亡森林的生活。在古代印度,林居是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婆罗门教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居期和遁世期。人到老年后,就离开乡村或城市,进入森林,从森林中谋取饮食,有的人还在那里参悟各种宗教哲学问题,偶尔出去托钵化缘并向家居者传播其参悟所得,史诗中提到的森林里的婆罗门仙人们就是林居期和遁世期的修道者。此外,森林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实际上是君主制邦国统治外的原始部落的化身。因此,森林生活自由新奇充满智慧,同时又艰苦复杂充满危险,成为落难者的流亡之地。
选文是《森林篇》中的两节。这是一场神与人、父与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看待“正法”,是对印度文化的正法精神的一次集中讨论。坚战是正法之子,正如正法之神所说:“你就是正法。”所以坚战是正法的代言人,坚战的回答就是史诗编订者所认同的,其中包括正法的性质和地位、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正法、祭祀正法、人与自然的正法、人与社会关系的正法、正法的最高准则等。
正法的地位和属性。“梵天使太阳升起,众神是它的同行者,正法使它落山,它住在真理之中。”这句话表明正法依托于真理,高于众神,能够驱使众神,给日月星辰准备道路。古印度虽然是神话和多神信仰的国度,但是正法精神的存在,让人们信仰丰富而又相对统一有序。坚战坚定地宣示了追求真理是正确信仰的基础。
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正法。史诗中的战争既是人间天界的立体战争,也是王族内部继承权的斗争,更是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交锋。婆罗门和刹帝利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婆罗门正法与刹帝利的正法在这里被充分讨论。“诵习是婆罗门的神性;苦行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死亡是他们的人性;毁谤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这里最可贵的是没有把婆罗门教的四种姓说看作教条,坚战看到婆罗门的“神性”同于人性,而以己量物,好诅咒、好毁谤是其劣根性。本来婆罗门垄断了对正法的解释权,这里作为刹帝利勇士出身的坚战也宣扬正法并得到正法之神的肯定,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革。对于刹帝利,“武艺是他们的神性;祭祀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恐惧是他们的人性;脱逃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这代表坚战对刹帝利要遵守正法、完成使命的自觉,是对穷兵黩武和放弃责任义务的谴责。
祭祀正法。“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本来是婆罗门教的教义核心,但坚战却说:“生命是祭祀的娑摩(颂歌),思想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语言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它。”“贫困的人死亡,没有国王的王国死亡,没有精通圣典的婆罗门的祭祖死亡,没有施舍的祭祀死亡。”这是对婆罗门教迷信的否定,对祭祀作用的新的解读,对生命和思想的尊重,甚至可以理解为“祭祀”除了是语言之外什么都不是。毫无疑问,坚战对正法的理解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动,可以说是蕴含着人文精神的。
人与自然的正法。印度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自然中体悟真理是智慧的源泉。领受和感谢自然的恩赐,遵循自然规律,靠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泽及子孙、惠及万代是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因此,坚战说:“雨是最好的落,种子是最好的撒,牛是最好的站,儿子是最好的说。”“勤勉是至高的财富,学问是至高的拥有,健康是至高的收获,知足是至高的幸福。”这些都是一般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验总结。
人与社会关系的正法。一般来说,个体自我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准则都是社会性的,是为了调和自我和社会关系而逐渐形成的。“勤勉一词是正法,施舍一词是声誉,真理一词是天国,戒行一词是幸福。”“儿子是人的自我,妻子是命定的朋友,云雨是人的生命支持,施舍是人的归依。”“抛弃骄傲,人变可爱;抛弃愤怒,人无忧愁;抛弃欲望,人变富有;抛弃贪婪,人有快乐。”史诗中,印度教哲学对“自我”问题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但是在具体的生活层面,人们安排自我生活的智慧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还是务实的。从个人幸福观到社会观,如妻贤子孝、节制有度、互帮互爱、追求幸福和永久,对于各民族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这说明坚战作为刹帝利和一国之主,其理想国必然不会全然宗教化,提倡世俗民间的朴素智慧和品德将是其正法的重要内容。
正法的最高准则。“仁慈是最高正法”,“善业的声誉触及天和地”,“但愿我能永远征服贪、嗔、痴,主人啊!但愿我的心常驻施舍、苦行和真理。”字里行间都显示着仁慈和真理是正法的最高准则。求善、求真是正法的精髓,也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智慧。这种正法精神让人性趋于神性,让人能够在史诗恢宏壮美的世界里获得智慧的启迪和人性的提升,使史诗巨大的文化力量生生不息。或者说正法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准则,也是神仙世界的准则,真与善的正法连接了人与神的世界。人们相信没有正法就没有神,正法是一切美德的保证,也是幸福和智慧的源泉。
(张绍斌)
摩诃婆罗多。推荐。爱诗词网。【作品提要】《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十八篇,内容庞杂丰富,中心故事描写婆罗多族的俱卢族和般度族这两支围绕王位展开的冲突。选文部分叙述般度族兄弟辗转流亡于森林中,正法之神化身的药叉阻止先后来到水池边取水的般度兄弟,让他们先回答问题再取水,但坚战的四个弟弟没回答问题先饮水而倒在那里。最后坚战巧妙地回答了药叉提出的关于正法的种种难题,正法之神非常满意,让四个倒地的勇士复生,并赐给坚战恩惠,保证般度族兄弟第十三年在毗罗吒城安全地隐匿生活,不会被人发现。【作品选录】护民子说:他看见像帝释天一样庄重的弟弟们倒地而死,犹如世界保护者在时代结束时坠落地上。看到阿周那死了,弓箭散在地上;怖军和双生子也都一动不动,丧失生命。他满含悲伤的眼泪,深深地发出炽热的叹息。他用心思索:“是谁害死这些英雄?他们身上没有武器伤痕,这里也没有任何人的足迹。我想那是一个大生灵,杀死了我的弟弟们。我要定心想一想。或者,我先喝一下水,也许就会明白了。也许这是难敌干的事。他一向心思恶毒,悄悄唆使健达缚王安排这一切。哪个英雄会信任这个灵魂卑劣、心思邪恶的人?对他来说,没有该做和不该做的区别。也许是这个灵魂邪恶的人利用某些人偷偷摸摸干的。”大臂坚战这样想来想去。他又想:“这水并没有被毒药污染,因为弟弟们的脸色都正常。除了死神阎摩外,谁能依靠这水,一个接一个害死这些人中俊杰?”抱定这种想法,他走向水去。他进入水中,听到空中传来的话音。药叉说:我是苍鹭,专吃水草和鱼。我已经把你的四个弟弟带给死神,王子啊!如果你不回答我问的问题,你将是第五个。不要鲁莽,孩子啊!这早已是我的财产。你回答了我的问题,贡蒂之子啊!你再喝水和取水。坚战说:请问你是哪位神?楼陀罗、婆薮或摩录多中的首领?鸟儿干不了这样的事。在这大地上,谁有威力能推倒这四座大山:雪山、巴利耶多罗山、文底耶山和摩罗耶山。优秀的力士啊!你做出了极其伟大的事业。这是天神、健达缚、阿修罗和罗刹都做不到的。在这场大战中,你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的用意。我产生极大的好奇,也怀有恐惧。因此,我心情激动,头脑发热,尊者啊!请问你是谁,站在这里?药叉说:我是药叉,祝你幸运!我不是水鸟。你的那些威力巨大的弟弟都是我杀死的。护民子说:听到这刺耳的不祥话语,国王啊!他走近说话的药叉,站在那里。这个药叉眼睛畸形,身躯庞大,像多罗树那样高,像火和太阳那样发光,像山那样不可征服。婆罗多族雄牛看到这样一位药叉站在堤堰旁,以雷鸣般深沉的声音,发出威胁。药叉说:国王啊!我反复劝阻你的弟兄们,但他们仍然强行取水,所以,我杀了他们。国王啊!在这里,想要活命的人,不喝这水。不要鲁莽,普利塔之子啊!这早已是我的财产。你回答了我的问题,贡蒂之子啊!你再喝水和取水。坚战说:药叉啊!我并不贪图你既有的财产,因为善人从不赞赏这种贪欲。一个人应该依靠自己说明自己,主人啊!我将尽我所知,回答你的问题。请问我吧!药叉说:谁使太阳升起?谁是它的同行者?谁使它落山?它住在哪儿?坚战说:梵天使太阳升起,众神是它的同行者,正法使它落山,它住在真理之中。药叉说:依靠什么有学问?依靠什么变伟大?依靠什么有第二次?国王啊!依靠什么变聪明?坚战说:依靠传承有学问,依靠苦行变伟大,依靠坚定有第二次,依靠侍奉长者变聪明。药叉说:什么是婆罗门的神性?什么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什么是他们的人性?什么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坚战说:诵习是婆罗门的神性;苦行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死亡是他们的人性;毁谤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药叉说:什么是刹帝利的神性?什么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什么是他们的人性?什么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坚战说:武艺是他们的神性;祭祀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恐惧是他们的人性;脱逃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药叉说:什么是一首祭祀的娑摩(颂歌)?什么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什么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什么?坚战说:生命是祭祀的娑摩(颂歌),思想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语言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它。药叉说:什么是最好的落?什么是最好的撒?什么是最好的站?什么是最好的说?坚战说:雨是最好的落,种子是最好的撒,牛是最好的站,儿子是最好的说。药叉说:享受感官对象,聪明睿智,受世人供奉,受众生尊敬,有呼吸而并不活着,这是什么人?坚战说:不供养天神、客人、仆人、祖先和自己这五者,这样的人有呼吸而并不活着。药叉说:什么比地重?什么比天高?什么比风快?什么比人多?坚战说:母亲比地重,父亲比天高,思想比风快,忧虑比人多。药叉说:什么东西睡觉不闭眼?什么东西生下不动弹?什么东西没有心?什么东西迅猛增长?坚战说:鱼睡觉不闭眼,蛋生下不动弹,石头没有心,河流迅猛增长。药叉说:远行的朋友是谁?在家的朋友是谁?生病的朋友是谁?垂死的朋友是谁?坚战说:远行的朋友是商队,在家的朋友是妻子,生病的朋友是医生,垂死的朋友是施舍。药叉说:什么独自运行?什么生而又生?什么是雪的良药?什么是大容器?坚战说:太阳独自运行,月亮生而又生,火是雪的良药,大地是大容器。药叉说:哪个词是正法?哪个词是声誉?哪个词是天国?哪个词是幸福?坚战说:勤勉一词是正法,施舍一词是声誉,真理一词是天国,戒行一词是幸福。药叉说:什么是人的自我?什么是命定的朋友?什么是人的生命支持?什么是人的归依?坚战说:儿子是人的自我,妻子是命定的朋友,云雨是人的生命支持,施舍是人的归依。药叉说:什么是至高的财富?什么是至高的拥有?什么是至高的收获?什么是至高的幸福?坚战说:勤勉是至高的财富,学问是至高的拥有,健康是至高的收获,知足是至高的幸福。药叉说:什么是世上最高正法?什么正法永远有果报?控制了什么不忧愁?与什么结交不破裂?坚战说:仁慈是最高正法,三吠陀教诲的正法永远有果报,控制了思想不忧愁,与善人结交不破裂。药叉说:抛弃什么,人变可爱?抛弃什么,人无忧愁?抛弃什么,人变富有?抛弃什么,人有快乐?坚战说:抛弃骄傲,人变可爱;抛弃愤怒,人无忧愁;抛弃欲望,人变富有;抛弃贪婪,人有快乐。药叉说:人怎么会死亡?王国怎么会死亡?祭祖怎么会死亡?祭祀怎么会死亡?坚战说:贫困的人死亡,没有国王的王国死亡,没有精通圣典的婆罗门的祭祖死亡,没有施舍的祭祀死亡。药叉说:什么是方向?什么称作水?什么称作食物?普利塔之子啊!什么是毒药?什么是祭祖的时间?你回答之后,请喝水和取水。坚战说:善人是方向,空间是水,牛是食物,渴求是毒药,祭祖的时间是婆罗门,药叉啊!你认为怎样?药叉说:焚烧敌人者啊!你已经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现在,你回答什么是人?什么人拥有一切财富?坚战说:善业的声誉触及天和地。只要这种声誉存在,他就被称作人。爱和憎,苦和乐,过去和未来,一视同仁,这样的人拥有一切财富。药叉说:你已经解答什么是人和什么人拥有一切财富,国王啊!所以,你的弟兄中有一个可以复活,你希望哪一个?坚战说:黑皮肤,红眼睛,像大娑罗树那样挺拔,胸膛宽,手臂大,他是无种,药叉啊!让他复活吧!药叉说:你喜欢怖军,依靠阿周那,国王啊!你为什么要让庶出的无种复活呢?你为什么放弃力大如万头大象的怖军,而要无种复活呢?人们都说你喜欢怖军,出于什么感情,你要让庶出的弟弟复活呢?所有的般度族人都仰仗阿周那的臂力,你为什么放弃他,要无种复活呢?坚战说:仁慈是最高正法,我认为它高于财富。我愿意实行仁慈,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人们知道我这位国王永远恪守正法。我不能偏离自己的正法,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玛德利就像贡蒂,对于我,没有什么两样。我愿意对两位母亲一视同仁,药叉啊!让无种复活吧!药叉说:你认为仁慈比财富和爱欲更高,所以,那就让你所有的弟兄都复活吧!婆罗多族雄牛啊!护民子说:于是,随着药叉话落,般度族兄弟都站了起来,他们的饥渴刹那之间也消失。坚战说:请问你是谁?你单足独立水中,不可战胜。我想你不是药叉,而是天神。你是一位优秀的婆薮、楼陀罗或摩录多,或者是三十三天的主子持金刚杵者(因陀罗)?因为我的这些弟兄经历过千百次战斗,我没有看到用什么办法能把他们打倒。我看到他们愉快地苏醒过来,感官恢复。你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父亲?药叉说:我是你的父亲,孩子啊!我是法王,温和而勇敢的人啊!你要知道,我是来看你的,婆罗多族雄牛啊!声誉、真理、自制、纯洁、正直、谦恭、坚定、施舍、苦行和梵行,这些是我的身体。不杀生、平等、宽容、苦行、纯洁和不自私,你要知道,这些是我的门户,因为我一向喜欢你。真幸运啊!你热爱五种品质①。真幸运啊!你征服六种状况②:两种开始、两种中间和两种结尾,它们导向另一世界。我是正法之神,祝你幸运!我来这里是想考验你,你的仁慈我感到满意。我要给你一个恩惠,无罪的人啊!选择一个恩惠吧!王中因陀罗啊!我会给你的,无罪的人啊!对我虔诚的人,不会有不幸。坚战说:我请求的第一个恩惠是让婆罗门的祭火不要中断,他的钻火棍和引火木被鹿带走了。正法说:贡蒂之子啊!那个婆罗门的钻火棍和引火木是我乔装成鹿取走的,为的是考验你,主人啊!护民子说:尊神回答说:“我给你这个恩惠,祝你幸运!你再选择另一个恩惠,大神一般的人啊!”坚战说:十二年林居生活过去,第十三年开始,但愿我们无论住在哪里,没有人认出我们。护民子说:尊神回答说:“我给这个恩惠。”他又安慰以真理为力量的贡蒂之子说:“即使你们以自己的面貌在这大地上行动,三界之中也不会有人认出你们,婆罗多子孙啊!凭借我的恩惠,你们这些俱卢后裔第十三年将在毗罗吒城隐匿生活,不被人发现。你们按照自己的心愿,想乔装成什么样子,就乔装成什么样子。把钻火棍和引火木还给婆罗门,那是我为了考验你,乔装成鹿取走的。儿子啊!选择第三个无与伦比的伟大恩惠吧!因为你是我生的,国王啊!维杜罗分享我的一部分。”坚战说:我亲眼看到了你,永恒的神中之神。我将高兴地接受你赐的恩惠,父亲啊!但愿我能永远征服贪、嗔、痴,主人啊!但愿我的心常驻施舍、苦行和真理。正法说:般度之子啊!你天生就具备这些品质。你就是正法,你仍会像你说的那样。护民子说:这样说罢,使世界繁荣的尊神正法消失。聪慧的般度族兄弟聚在一起,舒舒服服睡了一觉。消除疲劳后,这些英雄一起回到净修林,把钻火棍和引火木还给修苦行的婆罗门。谁吟诵这个起死回生、父子相会和增长声誉的伟大故事,他就会征服感官,控制自己,与儿孙一起享寿百年。知道这个美好故事的人们永远不会热衷非法之事,不会背弃朋友,不会侵占他人财产,不会勾引他人妻子,不会吝啬委琐。(郭良鋆 译)注释:①指平静、自制、离欲、弃绝和入定。②指饥、渴、忧、痴、老和死。【赏析】《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篇幅惊人,达十万余颂,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一部巨型史诗。这是一部有诗的形式、历史文学的性质、百科全书内容的印度古代文献,相传作者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的后裔般度和俱卢两族围绕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主干故事中间穿插着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丰富的“插话”,还有大段的说教甚至是纯哲学的篇章。印度文化的一切——神话、宗教、哲学、律法、伦理和艺术等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源头。《摩诃婆罗多》的生命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了印度人的习惯、思维方式等。可以说,不理解这部史诗,就无法理解印度文化。其中的《森林篇》讲述般度族五兄弟流亡森林的生活。在古代印度,林居是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婆罗门教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居期和遁世期。人到老年后,就离开乡村或城市,进入森林,从森林中谋取饮食,有的人还在那里参悟各种宗教哲学问题,偶尔出去托钵化缘并向家居者传播其参悟所得,史诗中提到的森林里的婆罗门仙人们就是林居期和遁世期的修道者。此外,森林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实际上是君主制邦国统治外的原始部落的化身。因此,森林生活自由新奇充满智慧,同时又艰苦复杂充满危险,成为落难者的流亡之地。选文是《森林篇》中的两节。这是一场神与人、父与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看待“正法”,是对印度文化的正法精神的一次集中讨论。坚战是正法之子,正如正法之神所说:“你就是正法。”所以坚战是正法的代言人,坚战的回答就是史诗编订者所认同的,其中包括正法的性质和地位、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正法、祭祀正法、人与自然的正法、人与社会关系的正法、正法的最高准则等。正法的地位和属性。“梵天使太阳升起,众神是它的同行者,正法使它落山,它住在真理之中。”这句话表明正法依托于真理,高于众神,能够驱使众神,给日月星辰准备道路。古印度虽然是神话和多神信仰的国度,但是正法精神的存在,让人们信仰丰富而又相对统一有序。坚战坚定地宣示了追求真理是正确信仰的基础。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正法。史诗中的战争既是人间天界的立体战争,也是王族内部继承权的斗争,更是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交锋。婆罗门和刹帝利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婆罗门正法与刹帝利的正法在这里被充分讨论。“诵习是婆罗门的神性;苦行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死亡是他们的人性;毁谤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这里最可贵的是没有把婆罗门教的四种姓说看作教条,坚战看到婆罗门的“神性”同于人性,而以己量物,好诅咒、好毁谤是其劣根性。本来婆罗门垄断了对正法的解释权,这里作为刹帝利勇士出身的坚战也宣扬正法并得到正法之神的肯定,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革。对于刹帝利,“武艺是他们的神性;祭祀是他们的正法,如同善人;恐惧是他们的人性;脱逃是他们的劣性,如同恶人。”这代表坚战对刹帝利要遵守正法、完成使命的自觉,是对穷兵黩武和放弃责任义务的谴责。祭祀正法。“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本来是婆罗门教的教义核心,但坚战却说:“生命是祭祀的娑摩(颂歌),思想是祭祀的夜柔(祷词),唯有语言能割裂祭祀,祭祀不能超越它。”“贫困的人死亡,没有国王的王国死亡,没有精通圣典的婆罗门的祭祖死亡,没有施舍的祭祀死亡。”这是对婆罗门教迷信的否定,对祭祀作用的新的解读,对生命和思想的尊重,甚至可以理解为“祭祀”除了是语言之外什么都不是。毫无疑问,坚战对正法的理解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动,可以说是蕴含着人文精神的。人与自然的正法。印度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自然中体悟真理是智慧的源泉。领受和感谢自然的恩赐,遵循自然规律,靠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泽及子孙、惠及万代是朴素自然的人生观。因此,坚战说:“雨是最好的落,种子是最好的撒,牛是最好的站,儿子是最好的说。”“勤勉是至高的财富,学问是至高的拥有,健康是至高的收获,知足是至高的幸福。”这些都是一般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验总结。人与社会关系的正法。一般来说,个体自我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准则都是社会性的,是为了调和自我和社会关系而逐渐形成的。“勤勉一词是正法,施舍一词是声誉,真理一词是天国,戒行一词是幸福。”“儿子是人的自我,妻子是命定的朋友,云雨是人的生命支持,施舍是人的归依。”“抛弃骄傲,人变可爱;抛弃愤怒,人无忧愁;抛弃欲望,人变富有;抛弃贪婪,人有快乐。”史诗中,印度教哲学对“自我”问题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但是在具体的生活层面,人们安排自我生活的智慧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还是务实的。从个人幸福观到社会观,如妻贤子孝、节制有度、互帮互爱、追求幸福和永久,对于各民族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这说明坚战作为刹帝利和一国之主,其理想国必然不会全然宗教化,提倡世俗民间的朴素智慧和品德将是其正法的重要内容。正法的最高准则。“仁慈是最高正法”,“善业的声誉触及天和地”,“但愿我能永远征服贪、嗔、痴,主人啊!但愿我的心常驻施舍、苦行和真理。”字里行间都显示着仁慈和真理是正法的最高准则。求善、求真是正法的精髓,也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智慧。这种正法精神让人性趋于神性,让人能够在史诗恢宏壮美的世界里获得智慧的启迪和人性的提升,使史诗巨大的文化力量生生不息。或者说正法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准则,也是神仙世界的准则,真与善的正法连接了人与神的世界。人们相信没有正法就没有神,正法是一切美德的保证,也是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张绍斌)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青山横北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出处】唐·李白《送友人》【译注】青翠的山峰多情,横断在城关外城,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原诗】《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三、四两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沈醉不知归路。推荐。爱诗词网。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
北宋诗文革新。推荐。爱诗词网。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始由柳开所倡导,后为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往开来到苏轼而宣告完成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远继秦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诗学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次文学运动使宋代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并为宋代诗歌丰富多采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初的诗文主要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藻典丽而内容空乏的形式主义浮靡文风,它的恶性发展产生了风靡数十年的西昆派。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宫廷侍臣为代表的西昆派,诗文同出一辙。他们以李商隐浮艳纤弱的唯美主义诗风及其“四六体”骈文为典范,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以歌舞升平,相互唱和,一味追求声律谐协、词采华美。其诗文对仗之工整、词藻之华丽、典故之繁缛、内容之空虚、风格之绮靡,正好符合精神颓废的官僚士大夫的需要,加上宋初统治者的推崇提倡,“西昆体”诗文便成为人们获取功名富贵和社会声誊的敲门砖,因而时人争效,到了“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地步,几乎淹没了唐代古文传统。正当西昆派文饰升平、酬唱方酣、淫词咥曲泛滥之时,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宋代作家群,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一反时弊,展开了诗文革新运动。具体表现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宣扬文道合一。唐代古文运动虽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晚唐、五代,特别是西昆体的盛行,形式主义的浮艳文风又重新笼罩了宋初文坛。因此,诗文革新运动的首要问题乃是解决文与道即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关系问题。诗文革新运动的首开者柳开(947—1000)说:“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上王学士第三书》)他认为文是道的工具,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批评宋初盛行的“四六体”骈文“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同上)宣扬文道合一。与他同时的王禹偁(954—1001),也力主革除“秉笔多艳冶”的文风,提出“文传道而明心”的观点。禹偁是宋代最先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人,其诗以古体长篇见长,《感流亡》、《对雪》等诗风格清丽,直抒胸意。从他的诗里,宋诗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略见一斑。在文章的致用方面,王安石(1021—1086),非常强调文笔要有补于世,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社会作用和思想内容是“本”,文辞形式只是一种外表修饰,无关紧要。《上人书》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这种说法虽然忽略艺术形式,但对思想性的要求,却是进步的。与孙复所主张的“正一时之得失”,“写下民之愤叹”,“述国家之安危”(《答张浻书》)是相通的。基于此,王安石的散文成就远不及其诗歌。他的诗不论记事(《河北民》、《兼并》)咏史(《商鞅》、《明妃曲二首》)写景(《江上》、《泊船瓜洲》),都显得俊逸自然而又平易近人,尤其是他晚年的写景诗,备受历代评论家的赞赏和推崇。柳开等人惟因创作实绩不高,加之他们的立论片面否定了艺术形式对思想内容的重要作用,误走极端,因之他们不能战胜宋初骈俪文风,也不能在当时的文坛上确立统治地位。真正解决了文道问题且为诗文革新运动建立了创作原则的是欧阳修(1007—1072)。当西昆派出现后,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判变得更加激烈。欧阳修总结了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功经验,考察了秦汉以来的创作成果,继承唐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和文学创作有个性倾向性的观点。他认为充实的思想内容能得到完美的艺术形式,而思想内容是从圣人“经”中得来:“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强调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圣人之文,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这都说明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必不可少,不能偏颇哪一方,因而提高了文的作用。他认为“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相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第一书》)说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这点上,苏轼的见解更深刻,他说文章应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提倡文章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和独创性,批评王安石“好使人同己”的经义论策取士方法。因此,欧、苏不但纠正了自柳开以来的轻文重道观点,扫除了西昆派重形式,轻内容的陋习,还用他们卓越的创作成就,为诗文革新树立了鲜艳的旗帜。第二,提倡尊韩尊柳。诗文革新运动力图恢复和发展已经沉寂百年的韩柳古文的权威地位,只有尊韩尊柳,诗文革新运动才有依据,由此才能彻底击溃唐末以来的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被誉为反对面昆派的猛将的石介在《怪说》中批驳扬亿等人“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推尊韩柳作品,盛赞韩愈的“《原道》、《原人》、《原毁》、《行难》、《禹问》、《佛骨表》、《诤区论》,自诸子以来未有”,《尊韩》)认为其文“必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辞”(《上赵先生书》);穆修也说“唐之文章,……至韩、柳氏起,……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苏轼批评“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上欧阳内翰书》)的不良文风,更精当地指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洲韩文公庙碑》)的伟功,是百代宗学的榜样。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基础,欧翁继承了韩愈“不平则鸣”论,进一步提出了“穷而后工”论。他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形象地从客观上证明了文学同现实的密切关系。欧阳修和穆修大力从事于整理出售韩柳著述的传播工作,通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文坛上“学者非韩不学”一韩柳的文统和道统又在宋代开始复兴。第三,平易自然的创作原则。与唐代古文运动相比较,宋代古文运动伴随着诗歌革新运动。欧阳修等人发展了韩愈文论中“易”的一面,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诗歌也不例外,这不仅仅只针对西昆体的泛滥,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说,它是唐代现实主义传统的继续。自从梅尧臣提倡诗体革新,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梅尧臣语)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并用浑朴的语言表现秀美的意境,诗坛上便不断地出现了优秀诗人,如王安石,苏轼及南宋陆游等,都是杰出大家,但宋代的诗都过于散体化,议论化,有的还趋于博奥和雕饰。清人叶燮在《原诗》里指出了宋诗新颖工巧取胜的特点,在赞扬“自梅、苏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必辞尽于言,言尽于意”的同时,也指责了宋人“以用事为博”、“以文为诗”,只欣赏奇警透僻的议论,抛弃诗中蕴含深永韵味的缺点。这从反面说明宋代散文创作直接影响了诗歌。如果说唐代散文象高山深谷,那么宋代散文却似平原旷野了。从韩柳及其同派的文章中都可窥见硬语生辞之弊,特别是韩愈弟子皇甫湜更偏重于古文的文的一面。他片面地发展了韩愈矜奇尚异的理论,追求奇异怪僻,强调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导致了单纯讲究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新形式主义,使韩柳倡导的古文走入了艰涩生僻的死胡同。因而,诗文革新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继承韩愈文从字顺和务去陈言的作法,反对古奥艰涩的创作倾向,走平坦自然的诗文道路。柳开说:“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应责》)王禹偁更明确地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古文,使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发生作用,避免曲高和寡。欧阳修发展了他们的观点,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强调“自然”。又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答张秀才第二书》)突出“易知”、“易明”,提出以“文简而意深”即简洁含蓄为创作标准。后来,苏门三父子从这一论点出发,反对为文而文,认为文要有为而作,讽谕时事,不得已而言。总之,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宋代诗文运动对后世文学的主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诗文革新过程中,王安石一直是褒柳贬韩的,这可能与其变法的政见相关。当然,也有人提出过先进的文学主张,如田锡(940—1003),认为应该多方面吸其古人之长,“不能宗尚其一”。(《贻宋小著书》)这无疑比后来古文家专崇韩柳更为可取,唯其创作成就不高,孤掌难鸣,结果被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湮没了。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在以上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宋代诗文卷帙浩繁,绝大多数是这一运动的光辉成就。“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六个,而且都是积极主张诗文革新的。他们的文章与先秦两汉散文一脉相承,欧阳修散文学习《左传》婉转曲折的文风,深得《史记》神韵;苏轼集诸家之长,散文类似《庄子》;王安石受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议论文影响较大;曾巩更具有孔孟的儒学气;苏洵与二子学《战国策》,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苏辙则更推崇司马迁的文章。虽然六家宗学各异,成就也不一致,但总的说来,他们的诗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平易自然,婉转委曲的艺术风格。诗文革新运动战胜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使六朝以来被败坏的文章之道“至欧、曾、苏、王而大振”。(艾南英语)发展了韩柳古文学说,恢复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代的“苏诗运动”、明代的“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的“桐城派”、“宗宋诗派”等等文学流派都受到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或学其道,或取其理,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当然,诗文革新运动也有自身的缺陷,它披着“复古”的外衣,强调“宗经”、“卫道”,不少作者一味仿古,拟古,缺乏独创性,这就损害了散文与现实的关系,使散文成了宣扬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教义书,我们在借鉴时必须注意。
东望都门信马归。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君臣相顾泪成行,沿着京城的方向信马由疆。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
明史纪事本末。推荐。爱诗词网。《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以纪事体裁叙述明代历史的重要史籍。清初谷应泰编撰。顺治十三年(1656),谷氏任浙江学政佥事,延揽学者张岱、陆圻、徐倬等人,搜集史料,编撰而成。最早的刻本为顺治十五年谷氏所刻的筑益堂本。其后翻刻者甚多,以江西局本和广雅局本为最通行,近年中华书局印行的校点本,除原书80卷及补遗6卷外,更收入清初海盐彭孙贻所作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5卷(每目为1卷,即《秘书告成》、《科举开设》、《西人封贡》、《西南群蛮》、《宦官贤奸》),其性质为补谷氏书之未备,内容虽不甚重要,亦略有可取。又清末江都倪车田撰《续明史纪事本末》18卷,记载南明之事(亦以一篇为一卷,始于《南部兵事》,终于《自成遗乱》,其性质为谷氏书的续编),因南明之事已入清史阶段,且其书取材无特殊之处,故校点本未予收入。北京图书馆有南陵徐仁山旧藏《明史纪事本末》,朱墨校注,可称善本。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学政佥事等职,一生好学勤著,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皆收入《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系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系统地记载明代近3百年的重要史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取北京。全书80卷,以一卷系一事,故卷帙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以广雅本为例,其中篇幅较多的,如卷16燕王起兵,卷66东林党议,卷71魏忠贤乱政,卷72崇祯治乱,卷75中原群盗;篇幅较少的,如卷19开设贵州,卷23平山东盗,卷70平徐鸿儒,卷76郑芝龙受抚等。《明史纪事本末》除《亲征漠北》、《俺答封贡》两卷外,每卷后均有附论,写法仿《晋书》的“论”、“赞”,用骈体文,多数为谷氏自己所作,间或有直接引用他人之论。如卷56《李福达之狱》即用高岱论,卷66《东林党议》用倪元路论,卷68《三案》之“梃击”、“移宫”二案用夏允彝论。《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代官修《明史》前八十多年,无正史为据,广泛采用野史和杂记传说。所记成祖设立三卫,进军漠北以及沿海倭寇,议复河套等事,其中史实较《明史》详细而又颇有出入,可以相互参证。该书较以前纪事本末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史料来源不是脱胎于某一部书,而是集众书之长。《明史纪事本末》关于晚明与清室相关之事,略而不载。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通行本内缺《辽东兵端》、《熊王功罪》、《插汉寇边》、《毛师东江》、《锦宁战守》、《东兵入口》六篇,拜经楼有旧钞本。”清初厉行文字之禁,谷氏成书后,曾被指控,其缺少晚明之事当为受政治影响后之改版,而非由于谷氏撰作的疏漏,吴氏拜经楼所藏旧钞本(后归陆氏皕宋楼,清末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经傅以礼借钞得一本(今存浙江图书馆),他于光绪三年孟冬写有跋文,称原书“不分卷,亦无序目,撰人名截去。”又称“是书体例全仿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只篇末无论为小异耳。观卷中附注有详《流寇之乱》、《崇祯治乱》等话,此两篇为谷书中子目,疑此书亦出其手,初为一书,后以事关昭代龙兴,恐有嫌讳,授梓时始别而出之。”傅氏乃改题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定为6卷。《四库提要》引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之说,谓谷氏书原为张岱所辑的《石匮藏书》,谷氏以五百金购之;又称其多取谈迁所作,后论则杭诸生陆圻所作。古代官僚著书多有幕宾为之操笔,谷氏之书内容充实,组织亦甚为精密,似非一人在公余之暇所能胜任。但该书编纂得当,首尾一致,其中应有谷氏一定的功劳,不可便认为是袭取他人之作;若以《国榷》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较,所载崇祯时期多有相同,这是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在史料来源方面似有一定承袭关系,但采用同一史料并非等同于代作。又张岱《与周戬伯书》说:“幸逢谷霖苍文宗,欲作《明史纪事本末》,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著丹铅,以终厥役。”据此则张岱所协助者以崇祯部分为主,更非谷应泰出于巨金相购。谷应泰编撰《明史纪事本末》是以封建士大夫的立场总结明王朝的统治经验。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记载,不仅一律诬蔑为“盗贼”,并多用丑化的写法,如诬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是“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而对于效忠君王的人物都作正面肯定,甚至不惜采用伪史记载。如燕兵进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自焚身死。但当时曾有建文帝未死,潜服出逃的传说,后来便有许多伪史乘机而作,其中最有系统者和万历年间所写《致身录》,记随建文出亡者凡22人。当时稍具历史知识者,无不指出其伪,论证十分明确,沈德符《野获编》、许元溥《吴乘窃笔》均指出系后人伪造的种种明证,“与逊国仕宦从亡,风影无涉”。而谷氏全用《致身录》之说,并作论云:“疑一龙之未出,摈众蛇而不载。”他相信这些伪史记载,并为那些“忠君”的人叫屈,这是十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系统地概括了明朝一代的史实,仍应值得肯定。如关于农民起义,从前期的山东唐赛儿、浙闽矿工、郧阳流民,和中期的河北、蜀中、江西,以及末年的全国性起义,都有专篇作比较集中的记载;又如修治运河、防御倭寇、宦官弄权以及矿税为害等,也都有专篇论述,这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