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一种特殊的风俗。指男女在青壮年死去之后,有人为他们作媒,合葬在一起,使成为夫妻者。此风俗在中国流行甚早。《周礼·地官·媒氏》篇已明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嫁殇即为鬼婚,为之做媒,则为阴媒。郑康成注云:“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在当时认为这不合人伦之道,“生不以礼相接,死而合之,是亦乱人伦者也。”对于阴媒,宋代康誉之在其所著《昨梦录》中记载极为详细,并认为是北俗。
阴媒。推荐。爱诗词网。中国北方一种特殊的风俗。指男女在青壮年死去之后,有人为他们作媒,合葬在一起,使成为夫妻者。此风俗在中国流行甚早。《周礼·地官·媒氏》篇已明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嫁殇即为鬼婚,为之做媒,则为阴媒。郑康成注云:“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在当时认为这不合人伦之道,“生不以礼相接,死而合之,是亦乱人伦者也。”对于阴媒,宋代康誉之在其所著《昨梦录》中记载极为详细,并认为是北俗。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别霸王。推荐。爱诗词网。《虞姬自刎(虞姬别霸王)》出处、释义和例句【出典】《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又,《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中记虞姬和项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又,宋·范成大《虞姬墓》诗:“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姬有墓田。”又,宋·曾巩《虞美人草》诗(一说许彦国作):“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先飞,青血化为原上草。”又,元·王伯成套曲[般涉调·哨遍]《项羽自刎》中[耍孩儿]:“唯除个植楚怀忠政,错认做奸人暗等。误截一臂不任疼。猛魂飘已赴幽冥。碧澄澄万里天如水,明朗朗十分月满营。马首立虞姬氏,翠蛾低敛,粉泪双擎。[么]绝疑的宝剑挥圆颈,不二色的刚肠痛。怎教暴露在郊墟,惜香肌难入山陵,望碧云芳草封高塚。对黄土寒沙赴浅坑。伤情兴,须臾天晓,仿佛平明。”又,元·张时起有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已佚。【释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虞姬事,并未说明她是否自刎,但后世有“虞姬墓”。历来诗人对虞姬多有歌咏,皆以为自刎死。又,宋金杂剧、院本多有霸王剧目,最完整的、涉及虞姬的剧本应是元代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惜已佚。而元代保留戏曲、小说中霸王故事最多的,是王伯成的套曲。其中说到霸王马上别虞姬,虞姬立马首,拔剑自刎,这也应是张时起剧本的关目。【例句】①你你你,做了个别霸王自刎虞姬。(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张珪与妻相别,借用霸王别姬典故。“自刎”事自然是虚的。②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镇西将。(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雁儿落])剧中汉元帝被迫送昭君出塞,很觉怆然,所以用楚霸王比喻自己的处境。
【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低头思故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处】唐·李白《静夜思》【注释】抬起头来,望见皓月当空明光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情意绵长长。后用来表达异乡游子对月怀人的深情。【鉴赏】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那白哲的光线使我误以为是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此时我抬头望那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禁勾起思乡情怀而低下头来回想故乡的事事物物了。诗中借月光、地上霜、抬头、低头等将作者思乡愁绪的各种心理变化很自然地表露出来。【全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题】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鉴赏】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像,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像,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关键词远客思乡之情耐人寻绎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芳草萋萋满别情。推荐。爱诗词网。【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得“题”的意思。【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开轩面场圃。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处】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意思1】打开窗户,面对谷场和菜园,我们端起酒杯,谈论着庄稼。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把:持。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古代常以桑麻代指庄稼、农事。【意思2】轩:这里指窗户。场圃:打禾场和菜园。句意:打开窗户,面对着打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谈着农家生活。写出了田家留饮的美好情境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人们面对田园,闲话农事或家常的情景。[例]农闲时,连两家的大人都常常端着饭碗串门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田事艰辛,嘱病要早防,喜孩儿渐老成。(张常信《老屋》)【全诗】《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鉴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首二句几如脱口而出,然而正是这种有几分质拙的诗句,与要表现的田家之风正相契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村庄被绿树青山层层环抱,多么静谧、纯净的所在,这里没有闹市的繁杂;唯有自然的赐予,入身其中,人的心境都被净化了。绿树、青山,其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爽朗、富于朝气的,这时自然之色,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是带着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赴约的。推开窗子,农家的谷场、菜圃,是近在目前的景致,在这种纯朴、亲切、飘逸着泥土芳香的环境中,怎么可能还有官场的杂念,“把酒话桑麻”才是最恰切的话题。如果说诗人刚步入“故人庄”便被这里清新的气息净化的话,那么现在简直要与这纯朴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于是,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有趣的是,诗篇开首点明应邀而至,而在这结尾处则是主动相约,变化之间,这次田家之行的惬意、宾主之间的投机,等等等等,还在话下吗?孟浩然的诗虽以清淡著称,但清淡中往往都隐透着一种悲凉,这首诗却毫无惆怅,唯有舒展,这也许正是田庄的魅力所致吧!
旧约圣经。推荐。爱诗词网。《圣经·旧约》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古希伯来人类型:宗教经典和文学总集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圣经·旧约》简称《旧约》,是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的汇集,为犹太教的经典。《旧约》翻译成希腊文以后,和基督教的经典《新约》组成《新旧约全书》,即《圣经》。它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之一(另一源流是希腊罗马文学)。《圣经》中的许多人物形象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如“大卫”是勇敢人的代称,“所罗门”是聪明人的代称,“参孙”是大力士的代称,“犹大”是叛徒的代称,“撒旦”是魔鬼的代称等等。在文学创作中,但丁的《神曲》把《圣经》中的神话形象同古代历史人物以及当时意大利政界人物的形象混合在一起,描绘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多次引用《圣经》中的话;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取材于《旧约》,还有其他许多作家都沿用了《旧约》中的典故进行创作。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耶稣《圣经》完整的中译本为《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内容精要《旧约》共39卷,用希伯来文写成。它是犹太教徒根据教义的需要编纂而成的,包括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所写的文献和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犹太及其附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民间流传的口头或书面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根据内容和编纂体例,一般把它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典”,也把它称为“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等5本书;第二部分是“先知书”,包括《士师记》等21本书;第三部分是“杂著”,包括《雅歌》等13本书。其中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神话、关于大洪水的神话,大卫的故事、参孙的故事等写得最为精彩。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上帝用7天时间创造了万事万物和人类始祖。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光,分出昼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即天空;第三天创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花草果树;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分出节令时日;第五天创造了水中动物、空中飞鸟;第六天创造了牲畜、昆虫、野兽和人类;第七天上帝累了,休息,后世就把这一天称为“安息日”,成为现在星期天的由来。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开始创造了一个男人亚当,趁亚当熟睡时,取下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使他们成为夫妻,上帝把他们放在伊甸园中,园中有各种树,有生命树,还有分辨善恶的智慧树。上帝告诉亚当可以随意吃各种树上的果子,只是智慧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亡。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生活,不知羞耻,后来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从此,两人心明眼亮,有了智慧,也懂得害羞了,用无花果树的叶子把自己赤裸的身体围起来。上帝耶和华发现他们违背自己的旨意,罚蛇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又对夏娃说,我一定增加你怀胎的痛苦,你生产儿女时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还对亚当说,你必须终日劳累,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你死。耶和华知道人已经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挪亚方舟的神话传说:上帝耶和华创造万物和人类后,发现人类的罪恶越来越多,于是下决心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和生物消灭。一个名叫挪亚的人对上帝很虔诚,耶和华叫他造了一艘庞大的方舟,7天之后,在已经下了40昼夜瓢泼大雨的情况下,挪亚带上妻子儿女及各种禽兽躲进了方舟。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挪亚已经600岁了,漫无边际的洪水泛滥了150天,地上所有的人和生物都已死去,挪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乌鸦很快飞回来,说明水未退,无处立足。又过了7天,放出一只鸽子,鸽子叼着橄榄叶飞回来了,说明树顶已露出水面,水势已退(以鸽子和橄榄叶象征和平即源于此)。到挪亚601岁时,地上的水全退了,全家人带着飞禽走兽走出方舟,从此,人类和生物才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旧约》中的诗歌是希伯来民族留给世界各族人民的珍贵遗产,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既有古老的劳动歌谣、英雄战歌,也有爱情诗和哀歌等,其中《雅歌》是最优美的作品。《旧约》中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写得朴实生动,情节曲折,形象逼真,其中《约伯记》对歌德的《浮士德》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旧约》里还有《先知书》,先知们的慷慨陈述表明:犹太社会的律法及教义主要是对上帝的虔诚。知名篇章下列文字节选自《雅歌第三歌》。《雅歌》是优美的爱情诗,在《旧约》这部宗教书中,《雅歌》从头至尾没有提到上帝、神,是惟一不带宗教色彩的篇章。它所描写的完全是恋爱中男女双方真实而自然的感情,语言优美动人,表现出自然、清新、朴实的风格。雅歌第三歌(节选)男:你是多么美丽,我的爱!你的眼睛在面纱里流露爱的光辉。你的秀发飞舞,如一群山羊跳跃着奔下基列的山岗。你的牙洁白如同绵羊刚剪过毛,刚洗干净。整群羊一只也不少;只只都无比匀称。你的嘴唇像朱红缎带,当你启齿时更加秀美。你的面颊在面纱后燃烧。你的颈像大卫王的塔那样又圆又润,一串项链像一千面盾牌挂在周围。你的双乳像一对羚羊,一对双生的小鹿在百合花间吃草。我要在没药山上留下,在乳香山上留下,直到晨风吹拂,直到黑暗消散。你是多么美丽,我的爱,你是多么完美无瑕!跟我来吧,我的新娘,从黎巴嫩,从黎巴嫩的群山,从亚玛拿山顶下来,从狮子和豹子住的示尼珥山和黑门山来。我的爱人我的新娘,你的眼神、你戴的项链,偷走了我的心。你的爱使我欢喜,我的爱侣我的新娘。你的爱胜过美酒,任何香料都比不上你芬芳。你的唇上有蜜的甜味,我亲爱的;你的舌头对于我就是奶与蜜。你的衣服啊,有整个黎巴嫩的芳香。(飞白译)妙语佳句大凡聪明人,都能认识智慧,并尊重有智慧的人。如果你重视智慧,那么你听到智慧话的时候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你的言词也会成为他人的智慧之源。在顺利的时候,人们往往想不到艰难的时刻;而在厄难之中,又往往忘记兴旺的时刻。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阅读指导《旧约》作为希伯来的文学总集,它不只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它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从多方面反映古希伯来民族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生活,它是希伯来民族的发展和兴衰历史的艺术记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古希伯来社会生活的图画。希伯来文学尽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其中许多作品的主题还是积极健康的,例如那些颂扬民族英雄的战歌和故事。特别是那些描写男女恋情的《雅歌》,细腻地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欢乐和痛苦。那些表现爱国主义感情的《哀歌》,情真意切,哀怨动人,凝聚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哀叹亡国之恨,焕发复国之情。哀悼基督《旧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留着民间创作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一些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语言上,一般具有简捷、生动、通俗的特点。《旧约》中的不少作品,善于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历史材料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形成早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趋向。为此,鲁迅曾在《摩罗诗力说》中给予极高的评价:希伯来“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特在以色列族,则止耶利米之声;列王荒矣,帝怒以赫,耶路撒冷遂隳,而种人之舌亦默。当彼留离异地,虽不遽忘其宗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释,然《哀歌》而下,无赓响矣”。阅读建议《旧约》篇幅长,内容浩繁,文体庞杂,加之有些内容宗教色彩浓厚,因此,读者朋友没有必要去通读全书。但有些优秀篇目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像《创世纪》《出埃及记》《大卫和参孙的故事》《雅歌》和《哀歌》《约伯记》和《路得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