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610—656行)
当时亚当对夏娃说:“可人的伴侣,
黑夜了,万物如今都就寝休息,
我们也考虑安寝吧,因为神给人
安排劳和逸,犹如昼和夜,此起
彼伏;到时候就来的睡眠的露珠,
如今跟轻柔的睡意同时降临,
浸入了眼帘,别的动物整日价
嬉游。无所事事,不需要休息:
人,每日都有他规定的身心的
工作,这说明了他的自尊之所在,
也说明天国对他各方面的关注;
而其他的动物晃悠而不知进取,
上帝压根儿不管它们的作为。
明天,一清早不等晨曦在东方
开始闪现,我们就一定起身,
愉快地劳动,重新整理那儿的
花亭,和那儿我们午间常去的
曲径通幽处,正枝叶蔓生狂长
笑我们不去扶植摆弄,需要
花大劲才能修剪掉过盛的余枝。
还有那朵朵花儿滴滴树脂。
撒满一地,不雅观也不平整;
要清除我们才走来放心大胆;
但顺乎自然,夜晚我们该休息。”
有天仙般丽质装饰着的夏娃对他说:
“我的作者和总管呀,凡是你吩咐的
我百依百顺,这是上帝的规定:
神的话是你的律令,你的话是我的,
不要再求知,女子无才便是德。
跟你交谈我忘怀一切,什么
时间、季节的变换,都一样可人。
早晨的气息很清新,他越来越清新,
带来了晨鸟的歌声;愉悦的太阳
在这欢欣的大地上开始把朝晖
笼罩在香草、林木、果树和花朵上,
露珠儿闪闪发亮,微雨过后
沃土芬芳;温柔舒畅的黄昏的
来临也香甜;接着又夜晚沉静,
随着是庄严的夜莺,和媚人的月色;
以及天国的宝石,她繁星的跟班:
但是不论在晨鸟的歌声中登场的
早晨的气息;或是这欢欣的大地上
升起的旭日;或香草、果树、花朵上
露珠儿闪闪发亮;或雨后的芬芳,
或温柔舒畅的黄昏;或静静的夜晚,
随着的庄严的夜莺;或月下的散步
和闪烁的星光,没有你就都不香甜。”
第九卷 (759—790行)
禁止我们善,禁止我们变聪明!
这样的禁令没约束力。若死亡拿身后的
羁绊来约束我们呢,那我们内在的
自由能有所得益吗?一旦我们
吃这美妙的果子,就注定要死亡!
那蛇怎么不死呢?他吃了,还活着,
能懂事,能说话,能推理,还能辨识,
以前也没有理性。难道死亡
单为我们而发明?还是这智慧的
粮食竟不给我们,却留给兽类?
它看来为的兽类;但先吃了的那一位
却不妒忌,高高兴兴地得来了
意外的好处,无可怀疑是报信人,
对人友善,决不是欺骗诡谲。
我还怕什么?对善恶茫无所知,
我怎么能知道该害怕上帝还是
死亡,该害怕律法还是惩罚?
这里长着疗百病的良药,这神圣的
果子,看来悦目,逗人去品尝,
论效能使人变聪明:那么为什么
不让伸手摘来吃,同时补身心?
这样想着,她匆遽的手臂在不幸的
时刻伸向那果子,她采摘,她吃。
大地感到了创痛,造化也由衷
哀恸,通过万物显露出愁容,
惋惜全落空。那罪大恶极的蛇
溜回到树丛里,那很可能,因为夏娃
心神只贯注于吃果子,其他的事情
没注意;在此以前,这样的甜头,
似乎她从来在果子里尝到过,不论
真实或空想的,都那么殷切地期望
有知识,思想上也总离不开神性。
第十二卷 (610—623行)
“我知道你哪里回来,到过何处。
梦睡中也有上帝,他好心送来的
梦境提示了某种伟大的预言性的
好事,因为我悲伤,又心头痛苦,
因困倦而酣眠了。但是现在请带路;
在我没一点踌躇;跟你去等于
呆在这儿;没有你,这儿呆着
等于抑郁而走向死亡;你对我
是天下的万物,你是我一切的归宿,
你因我任性的罪过给放逐出这儿。
但是我从这儿却带走这可靠的
进一步的慰藉:一切虽因我而丧失,
我不胜荣幸地却蒙受这样的恩宠,
我将生神许诺的后裔来挽回一切。”
(金发燊译)
【赏析】
《失乐园》是弥尔顿晚年口述创作的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诗人最伟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常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它的题材主要取自圣经《旧约·创世记》。在《圣经》中,人类失去乐园的故事只有寥寥数语,弥尔顿却以惊人的博学和丰富的想象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演绎成了长达12卷的宏伟史诗。
长诗的情节由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而成,一条是撒旦率众反叛,被贬入地狱,他立志复仇,引诱人类堕落,最终受到严惩;另一条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的诞生、堕落和失去乐园。两条线索通过撒旦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情节联系起来。诗歌的主旨,根据诗人自己的说法是“申明永恒的天命,对人类证明上帝的公正”,然而诗中的上帝却并不可亲,形象也不清晰生动,反倒诗中那位堕落天使——撒旦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成为长诗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诗人倾注了自己作为一个坚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激情和革命理想,将撒旦塑造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敢于蔑视权威,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的叛逆者。对于这个形象的刻画,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很不相同,当撒旦决心采用诡计复仇,附身于毒蛇去引诱无辜的人类始祖时,他的形象就使人感到猥琐可鄙了。
也许史诗真正英雄是那两位可亲可爱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的形象寄寓着诗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他们的爱情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婚姻的赞美;他们的故事则展现了一幅人类从理想的云端走向坎坷的现实的壮阔图景,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
整部长诗规模宏伟、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瑰丽。长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英雄诗体,创造了如江河奔流般磅礴流畅的节奏和音响;结构上采用典型的史诗技巧,从倒叙开始,层层深入,主次分明。诗歌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叛乱场面的展示,也有对亚当、夏娃生活细节的捕捉,更有对乐园里自然景物的优美描绘,使作品兼有恢宏壮阔和柔和细腻之美。
全诗共有一万多行,这里选取了反映亚当、夏娃堕落前后生活的代表性诗段来欣赏弥尔顿如何用诗的语言讲述人类原罪的由来。
史诗的第四卷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里所引的第610—656行,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一段甜蜜对话。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犹如一对天真无邪的原始人沐浴在生的快乐和夫妻之间的甜蜜爱情里。尤其是夏娃对亚当的深情表白,将一个天真多情女子的温柔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夏娃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次要和从属角色,强调了对亚当的依赖与服从。这也反映了诗人及17世纪人们对婚姻的普遍态度:女人应该无条件服从男人,男人主宰女人,这是上帝的安排。诗人让夏娃自己持有这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表明她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在诗人笔下,亚当和夏娃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平等,但他们的爱情却极其美满,这也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婚姻。这段诗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后16行其实是一个句子,诗人极尽铺陈,尽情地赞美了清晨的气息、晨鸟的歌声、闪亮的露珠、芬芳的沃土、媚人的月色……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比喻如行云流水,把伊甸园的自然美景营造得分外迷人,但后七行笔锋一转,用一个“不论”(neither)再加七个“或”(nor),得出最终出人意料的结论:“没有你就都不香甜。”夏娃对亚当的纯真爱情在大自然美景的衬托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调。
弥尔顿非常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塑造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失乐园》第九卷叙述撒旦见夏娃独自一人在田间劳动,便化身为蛇,劝诱夏娃偷食禁果,本卷我们节选的第759—790行就是夏娃偷食禁果前的思想活动,诗人将夏娃跃跃欲试,想吃却又踌躇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夏娃最终没有能够抵挡住诱惑,对知识的渴求战胜了她本来就不坚定的意志。这段充满矛盾心情的内心独白是整部史诗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也是使她成为《失乐园》中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
第十二卷610—623行是史诗的终曲部分。引号内是夏娃对亚当所说的一番话。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乐园。他们在天使的带领下,手携手,悲戚却又心怀希望地告别了伊甸园。在诗中,夏娃一番温柔而坚定的话语不仅给亚当,也给整个人类带来莫大的心理慰藉。虽然两人因自身的弱点痛失乐园,但正是这一被放逐的处境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出现。他们面对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韧也给悲剧的结尾增添了一抹亮色,两人在挫折中走向成熟,他们的言行体现了人性的力量,更让人看到了恢复乐园的曙光,这也使《失乐园》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诗,更是一部弘扬人之精神的伟大史诗。
(朱黎航)
失乐园弥尔顿。推荐。爱诗词网。第四卷 (610—656行) 当时亚当对夏娃说:“可人的伴侣,黑夜了,万物如今都就寝休息,我们也考虑安寝吧,因为神给人安排劳和逸,犹如昼和夜,此起彼伏;到时候就来的睡眠的露珠,如今跟轻柔的睡意同时降临,浸入了眼帘,别的动物整日价嬉游。无所事事,不需要休息:人,每日都有他规定的身心的工作,这说明了他的自尊之所在,也说明天国对他各方面的关注;而其他的动物晃悠而不知进取,上帝压根儿不管它们的作为。明天,一清早不等晨曦在东方开始闪现,我们就一定起身,愉快地劳动,重新整理那儿的花亭,和那儿我们午间常去的曲径通幽处,正枝叶蔓生狂长笑我们不去扶植摆弄,需要花大劲才能修剪掉过盛的余枝。还有那朵朵花儿滴滴树脂。撒满一地,不雅观也不平整;要清除我们才走来放心大胆;但顺乎自然,夜晚我们该休息。”有天仙般丽质装饰着的夏娃对他说:“我的作者和总管呀,凡是你吩咐的我百依百顺,这是上帝的规定:神的话是你的律令,你的话是我的,不要再求知,女子无才便是德。跟你交谈我忘怀一切,什么时间、季节的变换,都一样可人。早晨的气息很清新,他越来越清新,带来了晨鸟的歌声;愉悦的太阳在这欢欣的大地上开始把朝晖笼罩在香草、林木、果树和花朵上,露珠儿闪闪发亮,微雨过后沃土芬芳;温柔舒畅的黄昏的来临也香甜;接着又夜晚沉静,随着是庄严的夜莺,和媚人的月色;以及天国的宝石,她繁星的跟班:但是不论在晨鸟的歌声中登场的早晨的气息;或是这欢欣的大地上升起的旭日;或香草、果树、花朵上露珠儿闪闪发亮;或雨后的芬芳,或温柔舒畅的黄昏;或静静的夜晚,随着的庄严的夜莺;或月下的散步和闪烁的星光,没有你就都不香甜。”第九卷 (759—790行) 禁止我们善,禁止我们变聪明!这样的禁令没约束力。若死亡拿身后的羁绊来约束我们呢,那我们内在的自由能有所得益吗?一旦我们吃这美妙的果子,就注定要死亡!那蛇怎么不死呢?他吃了,还活着,能懂事,能说话,能推理,还能辨识,以前也没有理性。难道死亡单为我们而发明?还是这智慧的粮食竟不给我们,却留给兽类?它看来为的兽类;但先吃了的那一位却不妒忌,高高兴兴地得来了意外的好处,无可怀疑是报信人,对人友善,决不是欺骗诡谲。我还怕什么?对善恶茫无所知,我怎么能知道该害怕上帝还是死亡,该害怕律法还是惩罚?这里长着疗百病的良药,这神圣的果子,看来悦目,逗人去品尝,论效能使人变聪明:那么为什么不让伸手摘来吃,同时补身心?这样想着,她匆遽的手臂在不幸的时刻伸向那果子,她采摘,她吃。大地感到了创痛,造化也由衷哀恸,通过万物显露出愁容,惋惜全落空。那罪大恶极的蛇溜回到树丛里,那很可能,因为夏娃心神只贯注于吃果子,其他的事情没注意;在此以前,这样的甜头,似乎她从来在果子里尝到过,不论真实或空想的,都那么殷切地期望有知识,思想上也总离不开神性。第十二卷 (610—623行) “我知道你哪里回来,到过何处。梦睡中也有上帝,他好心送来的梦境提示了某种伟大的预言性的好事,因为我悲伤,又心头痛苦,因困倦而酣眠了。但是现在请带路;在我没一点踌躇;跟你去等于呆在这儿;没有你,这儿呆着等于抑郁而走向死亡;你对我是天下的万物,你是我一切的归宿,你因我任性的罪过给放逐出这儿。但是我从这儿却带走这可靠的进一步的慰藉:一切虽因我而丧失,我不胜荣幸地却蒙受这样的恩宠,我将生神许诺的后裔来挽回一切。”(金发燊译)【赏析】《失乐园》是弥尔顿晚年口述创作的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诗人最伟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常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它的题材主要取自圣经《旧约·创世记》。在《圣经》中,人类失去乐园的故事只有寥寥数语,弥尔顿却以惊人的博学和丰富的想象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演绎成了长达12卷的宏伟史诗。长诗的情节由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而成,一条是撒旦率众反叛,被贬入地狱,他立志复仇,引诱人类堕落,最终受到严惩;另一条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的诞生、堕落和失去乐园。两条线索通过撒旦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情节联系起来。诗歌的主旨,根据诗人自己的说法是“申明永恒的天命,对人类证明上帝的公正”,然而诗中的上帝却并不可亲,形象也不清晰生动,反倒诗中那位堕落天使——撒旦被描写得有声有色,成为长诗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诗人倾注了自己作为一个坚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激情和革命理想,将撒旦塑造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敢于蔑视权威,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的叛逆者。对于这个形象的刻画,诗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很不相同,当撒旦决心采用诡计复仇,附身于毒蛇去引诱无辜的人类始祖时,他的形象就使人感到猥琐可鄙了。也许史诗真正英雄是那两位可亲可爱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的形象寄寓着诗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他们的爱情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婚姻的赞美;他们的故事则展现了一幅人类从理想的云端走向坎坷的现实的壮阔图景,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整部长诗规模宏伟、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瑰丽。长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英雄诗体,创造了如江河奔流般磅礴流畅的节奏和音响;结构上采用典型的史诗技巧,从倒叙开始,层层深入,主次分明。诗歌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叛乱场面的展示,也有对亚当、夏娃生活细节的捕捉,更有对乐园里自然景物的优美描绘,使作品兼有恢宏壮阔和柔和细腻之美。全诗共有一万多行,这里选取了反映亚当、夏娃堕落前后生活的代表性诗段来欣赏弥尔顿如何用诗的语言讲述人类原罪的由来。史诗的第四卷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里所引的第610—656行,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一段甜蜜对话。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犹如一对天真无邪的原始人沐浴在生的快乐和夫妻之间的甜蜜爱情里。尤其是夏娃对亚当的深情表白,将一个天真多情女子的温柔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夏娃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次要和从属角色,强调了对亚当的依赖与服从。这也反映了诗人及17世纪人们对婚姻的普遍态度:女人应该无条件服从男人,男人主宰女人,这是上帝的安排。诗人让夏娃自己持有这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表明她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在诗人笔下,亚当和夏娃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平等,但他们的爱情却极其美满,这也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婚姻。这段诗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后16行其实是一个句子,诗人极尽铺陈,尽情地赞美了清晨的气息、晨鸟的歌声、闪亮的露珠、芬芳的沃土、媚人的月色……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比喻如行云流水,把伊甸园的自然美景营造得分外迷人,但后七行笔锋一转,用一个“不论”(neither)再加七个“或”(nor),得出最终出人意料的结论:“没有你就都不香甜。”夏娃对亚当的纯真爱情在大自然美景的衬托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调。弥尔顿非常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塑造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失乐园》第九卷叙述撒旦见夏娃独自一人在田间劳动,便化身为蛇,劝诱夏娃偷食禁果,本卷我们节选的第759—790行就是夏娃偷食禁果前的思想活动,诗人将夏娃跃跃欲试,想吃却又踌躇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夏娃最终没有能够抵挡住诱惑,对知识的渴求战胜了她本来就不坚定的意志。这段充满矛盾心情的内心独白是整部史诗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也是使她成为《失乐园》中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第十二卷610—623行是史诗的终曲部分。引号内是夏娃对亚当所说的一番话。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乐园。他们在天使的带领下,手携手,悲戚却又心怀希望地告别了伊甸园。在诗中,夏娃一番温柔而坚定的话语不仅给亚当,也给整个人类带来莫大的心理慰藉。虽然两人因自身的弱点痛失乐园,但正是这一被放逐的处境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出现。他们面对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韧也给悲剧的结尾增添了一抹亮色,两人在挫折中走向成熟,他们的言行体现了人性的力量,更让人看到了恢复乐园的曙光,这也使《失乐园》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诗,更是一部弘扬人之精神的伟大史诗。(朱黎航)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辞序。推荐。爱诗词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栗,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②,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③,恨晨光之熹微④。乃瞻衡宇⑤,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⑧,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乎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⑩。登东皋以舒啸(11),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①归去来:归去的意思。兮,语气词。②以心为形役:把心当成了形体的役使。意思是说:为了避免身受饥寒,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官。③征夫:路上的行人。④熹(xī)微:天色微明。⑤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居处简陋。⑥眄(miǎn):斜视,这里是浏览之意。⑦容膝:只能容下膝盖,形容房屋很小。⑧翳(yì)翳:昏暗的样子。⑨窈(yǎo)窕(tiǎo):幽深曲折。⑩耘(yún)耔(zǐ):除草培土。(11)皋(gāo):水边高地,山岗。【鉴赏】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困,在亲友鼓励、叔父引荐之下,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陶渊明决定自行去职,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的部分说明家贫出仕、辞官归田和撰写本文的前因后果,“辞”的部分抒写自己归田的决心和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真挚赞美。“辞”的部分分为四段。首先是对辞官归隐的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喜爱田园生活,不忍心看到田地荒芜;二是自己以前为了温饱,才勉强做官;三是觉悟到过去做官是错误的,如今归隐才是正确的。接着,描述归途中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景色怡然,恬淡自适。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还嫌天亮得太晚了。设想刚刚抵达家中,便看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派欣喜的景象,使他感受到田园之乐。虽然园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是松树和菊花还和以前一样。坐在家中,可以自斟自饮,欣赏庭院的树木,可以涉足园中,享受清静悠闲的乐趣。接下来,作者想象归隐之后生活会给他带来的乐趣:可以与尘世相隔离,可以与亲朋好友叙旧谈心,可以抚琴读书,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最后,作者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明确表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态度,既不想奔走求富贵,也不愿服药求长生。并以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作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想象在良辰美景,独来独往,躬耕农桑,啸吟东岗,赋诗清溪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此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意境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创造了闲适的生活环境,多从具体生动的日常事物中取材,例如饮酒、涉园、观景、弹琴、读书、耕作、赋诗等等,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句式灵活,骈中带散,骈散结合。绝大多数是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胡不归”“已乎矣”,也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行文自然流畅,富有音节美。此文对后世影响较大。文中表现出陶渊明鄙弃官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一心向往田园,亲近自然,乐于劳动,独善其身,乐天知命的思想情怀,使他成为后世隐士的楷模。其写作艺术也让人称道。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而已。”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两晋文章,此真杰然者。”作者:汪平秀知识来源:汤克勤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80-182页.
【诗句】【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意思】呵!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全诗】《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全诗赏析】“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谁解乘舟寻范蠡。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出处】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意思】呵!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全诗】《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②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山气。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zhao):船桨,这里代指船。柳边句:指将渡的人,憩身柳荫之下,待渡船返回。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⑤范蠡:春秋楚国人,曾助越王勾践灭吴,拜上将军,后辞官归隐,乘舟泛于五湖。五湖也指太湖。【全诗赏析】“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是说,当今世上有谁能够象范蠡那样泛舟于五湖烟水之上,忘却一切俗尘杂念呢?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这位功成身退的高人隐士的追怀和赞美,也是对时下那些营营苟苟的名利之徒的不满和讽刺,更是借以表白自己尽去机心、绝弃俗念的心志。至于这一情感的抒发,究竟是诗人从自然景色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呢,还是他的处世哲学恰可借眼前江景来表达?就不得而知了。此诗以写景为主,并于景中见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写景中又以“水”为主线,无论动景还是静景,也无论写实还是联想,莫不与“水”有关,充分显示出诗人构思的缜密。
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推荐。爱诗词网。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2)。而浮生若梦(3),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4),良有以也(5)。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7),大块(8)假我以文章(9)。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10)俊秀,皆为惠连(11)。吾人咏歌,独惭康乐(1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13)以坐花(14),飞羽觞而醉月(15)。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6)。〔注释〕(1)逆旅:旅店。(2)过客:过路的客人。(3)浮生:人生如浮云不定。(4)秉:持、拿。(5)良:确实。(6)阳春:暖和的春天。(7)烟景:象烟气朦胧的景色。(8)大块:指天地。(9)文章:绵绣交织。(10)群季:诸弟。(11)惠连:刘宋时深受谢灵运赏识的族弟谢惠连,十岁能作诗文。时人与灵运并称“大小谢”。(12)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13)琼筵:华美的筵宴。(14)坐花:在花丛中开宴。(15)羽觞:爵杯,古代酒器。醉月:醉于月光下。(16)罚依金谷酒数:晋代石崇常在其家金谷园中饮宴,座上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杯。《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鉴赏〕这是一篇散文小品,却洋溢着诗情画意,象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的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流传至今。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索: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方)、what(干什么)、how(怎样干的)、why(为什么那样干)。其中都有w,简称六个w。题目中回答了四个w: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么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在文章中,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w,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w作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即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点‘夜’字”,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w:“为什么”。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那里却是普遍存在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一个w:“什么时候”。这当然不算错,但也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而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那的确是佳句。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绵,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绵,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阳春烟景”,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拿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天地)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我这个审美主体又岂能无情!自然与审美客体互相拥抱,融合无间了。“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w,而着重写“怎样干的”。这一点很重要。试想,春夜与诸从弟“会桃李之芳园”,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序天伦之乐事”。这一句,既与第一阶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而是“序天伦之乐事”的“欢”。看样子,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事”,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天伦之乐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序”法。那么,作者和他的诸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从弟,他自己呢,那不用说就相当于谢灵运。“吾人(我自己)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者是宾,后者是主。“赏”的对象,那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之乐事”,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这是那欢乐的高潮涌起的最高浪头。“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爵字又与雀字相通,这种称为爵的酒器,正作雀的形状,有头、尾、羽翼。因为有羽翼,所以又叫羽觞。班倢伃一个人借酒浇愁,“觞”虽有“羽”,却只能“酌”,不能“飞”。李白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结束了全篇。《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这是相当中肯的。开头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那里,却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政治黑暗,他怀有“安黎元”、“济苍生”的壮志,却到处碰壁,无法实现,因而常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哪里有什么欢乐!此其一。更重要的是: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那个“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熟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石崇宴客金谷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这篇序,从体裁和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什么“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李白的这篇作品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这是难能可贵的。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说它别开生面、或“开拓了新的领域”,不算过分。字数:3386作者:霍松林知识来源:吴功正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97-701页.
谦卦。推荐。爱诗词网。(下艮上坤)《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六四:无不利,谦。《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注释〕 谦:卦名,象征谦虚、谦卑。 有终:有善终,有美好的结果。 天道下济:指日光往下照射,风朝下吹,雨向下降落。 地道卑:地的位置在天之下。上行:地气上升。 亏:损。盈:满。天道亏盈:指太阳到正午后开始倾斜,月满后渐亏。益:增益。谦:这里指低下者。(天道)益谦:指日从低位上升,月由缺渐圆。 变:毁。流:由上往下运动,增益低处,如泥、水降落到低洼处。 恶(wù)盈而好(hào)谦:憎恶盈满而喜好谦卑。 逾:逾越。 地中有山:谦卦上坤下艮,坤作地,而艮表山,地高于山,所以说“地中有山”,意为山本高而自立于卑微。 裒(póu):取出。益:增补。 称物平施:称量财物的多寡而平均施舍于人。 牧:放牧,此处指约束、管理的意思。自牧:自我约束。 鸣:名声在外,有声望。鸣谦:即名谦,有名而谦,意为有美誉名声而不傲。 中心得:即心得中,言心得中正之道。 劳:(有)功劳。劳谦:意为居功不傲而谦虚有余。 (xuān):明智。一说同“挥”,举止、行动,释为挥手、摆手而表谦虚之义。 以:因为。 用:以。利用:有利于。 不服:指不服王命之人。〔鉴赏〕 谦卦的卦象是下艮(象征山)上坤(象征地),本来山高地低,现在山在地下,表示高大者自居于下位,是谦虚的表现。谦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大多数爻辞,乃至《彖传》和《象传》的解释,都直接而明确地赞扬谦虚,一卦各个组成部分如此高度集中于一个抽象的概念,这在六十四卦中是罕见的。此外,谦卦的卦辞和六爻爻辞都言吉利,其中有一个“亨”,三个“吉”,三个“利”,如此大吉大利,在六十四卦中也是唯有此卦。谦卦的前三爻都为吉,据有高位的人,谦虚谨慎,能够度过任何艰险。他们遵循正道,虽有声誉,又有功劳,但居功不傲,万民敬服,结果都是吉利而有善终。后三爻稍次,但也无不利,小至一举一动,大到出兵征伐,都因虚怀若谷,克尽职守,遵循准则,而最后得到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谦的观念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谦虚有百利而无一害,是人们求成功所必须的美德。在《周易》中,谦决不是故作姿态,也不只是事关个人礼貌这一类的小节。谦卦赋予它许多重要的涵义,其中主要有:第一,态度温和,恭敬,不粗暴,这是“初六”爻辞中“谦谦君子”所包含的意义。第二,“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即限制特权,实行平等。第三,“卑以自守”,即谦让,不争雄为首,不锋芒毕露。第四,“鸣谦”,即不急于表现自己,有美德不自矜,有美誉不自诩,有才华不自吹,讲述自己的品性和业绩始终保持低调。第五,“劳谦”,即不自满,既是由于有远大的目标,也是意识到成绩、功劳是依靠众人之力获得的。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谦这一观念中不自满、不自足的意义,《彖传》就是由此把握、发挥谦的观念的,进一步把它规定为万事万物最具生命力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普遍法则。在它看来,世界是生生不息的万化之流,宇宙的生命力就表现在有无限广阔的运行空间和无穷的发展前途。谦就保证了这样的空间和前途。在人类看来,天在上,所以最广阔的运行空间是在它的下方;地在下,上方是它的发展空间。所以《彖传》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这里“下济”和“地道卑”的用语同老子的崇拜下位的思想十分相似,但是同老子的贵柔守雌理念毫不相干,其本意是讲天地之道都是谋求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彖传》的思想是,谦使人“卑以自守”就不会自满自大、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从而为人们打开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彖传》还根据《周易》的物极必反的哲学来看待天地万物的运行过程,评价谦的作用。正是以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的眼光看,极盛就意味着将要走向衰落,而新生事物却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在《彖传》的世界图式中天地之道总是不利于“盈”、即“满”的方面,而有利于“谦”、即“不满”的方面。它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它把天地之道解释为以下为根本,着眼于下,倾向于下,特别重视新生事物,特别关注尚未完满的方面。把希望寄托于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方面。这样,谦就不只是一种个人美德,而是宇宙普遍法则的一种作用。在《彖传》中它已经突破伦理学的范畴,进入哲学的范畴。必须注意的是,《周易》推崇的谦的观念决不意味着自卑、退缩和无所作为。可能正是由于考虑到人们会从消极的方面理解谦的观念,《彖传》有意识地渲染低调的谦的神奇功用。它说天道“下济”却“光明”,“地道卑”却“上行”。谦不仅是一种崇高品质的表现,而且是同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伟大的事业相联系的,并且终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精神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普通人难以逾越的,所以《彖传》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退缩和无所作为是决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谦卦把乾卦的自强不息的阳刚与坤卦的厚德载物的柔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谦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知足长乐”的思想在中国人中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讲“知足”主要是为了克服人们的贪婪心理和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有保守倾向的人往往以“知足”的古训来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辩解。但是,在中国古人思想中占有崇高地位的《周易》的谦的观念要求人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自满,在任何时候都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自己在道德修养和事业上已经取得的进步,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知足”思想的消极作用,使人们能够始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