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朗读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解释: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自信的精神。【全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行路难》系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云“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诗作于离开长安之时,有系于开元十八、九年(730—731),言是初入长安困顿而归时所作;有系于天宝三载(744),谓是赐金放还时作。参照《梁园吟》、《梁甫吟》二诗,与此结尾如出一辙,故以前说为允。诗从高堂华宴写起,可能是饯筵的场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本于《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它展示的是如同《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那样的盛宴,然而接下来却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兴和食欲。“停杯”尤其“投著”这个动作,表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悲愤和失落,“拔剑击柱”这一动作,更增加了这种感觉。“心茫然”也就是失落感的表现。于是诗的前四句就有一个场面陡转的变化。

()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个最大的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1380年,朱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借此大兴党狱,大肆屠杀功臣宿将。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毒死刘基,先后株连被杀3万余人,前后持续达10年之久,史称“胡党大狱”。“胡党”而受牵连致死者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静宁侯叶昇等,1公、21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废除丞相后,其事有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蓝玉案是朱元璋时又一次大杀功臣的冤案。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以谋反罪杀蓝玉,死1公、13侯、2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2万人,史称“蓝党大狱”。该案与胡惟庸狱合称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5万人之多。经过“胡蓝之狱”明朝功臣宿将已被杀戮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

《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

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

坎坎伐檀

()

【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出处】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意思】王濬(jùn),西晋大将。金陵,今南京,东吴之都。王濬率领庞大的水军从益州顺江东下,征伐而来。东吴闻风丧胆,王气黯然消失。多用来形容得势者不可阻挡的气势及失势者日渐衰微的窘境。◇他在想,歼灭了归州路的宋军,大可乘胜东下,席卷荆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吞并南唐,与宋朝划江而守,割天下之半。(高阳《大将曹彬》)【全诗】《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面长江南。②西晋:指王硔,晋武帝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下益州:由益州沿江东下。王气:帝王所在地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的说法。③千寻铁锁:吴人为了防晋,曾用巨大铁索横截江面,防止晋的兵船东下。后被王硔烧毁。石头: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后用作南京市代称。④山形句:意为西塞山仍然紧挨着长江毫无不同。江流,长江。⑤四海为家:四海归于一家,即天下统一。故垒:旧时的吴国堡垒,也喻指当时的藩镇割据。【鉴赏导示】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鉴赏】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赏读】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紧凑的词句,运用对此手法叙写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和战争的结局。诗只在第一句写到晋军,余三句俱写东吴。“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何其神速。开言便先叙结果,以下便回讲这段历史,东吴想拒长江天险及沉锁江底来阻敌军,可是最后还是举起“降幡”。作者写这段历史,一方面揭示当时吴王的昏聩,用以讽刺后来者的愚蠢之至,国家统一乃必然;同时更进一步说明,虚妄的“王气”,险要的地势,弄虚作假是不足以为恃,不堪一击的。这几句写史之句气势雄浑,跌宕有致。接下五六句感慨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前四句内容深刻,故此四句可以从容而以“几回”来总括,用“收”来抒感叹,言简意赅;“依旧”显示出自然永恒变化人事短暂。最后二句作者宕笔而直写今事,展现作者冷静的历史感,而中间又加以作者感慨之情。这首诗看似在叙述历史,描述古迹,然而却把思想寓于对往事的叙写之中,格调酣畅淋漓;诗人把嘲弄锋芒直指妄想割据一方、昏聩无能的统治者,对腐败无能的唐王朝发出警示。【鉴赏要点】[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