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大禹治水。推荐。爱诗词网。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推荐。爱诗词网。坎坎①伐檀②兮,置③之河之干④兮。河水清且涟⑤漪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⑦兮?不狩不猎⑧,胡瞻尔庭有县⑨貆⑩兮?彼君子兮,不素餐B11兮!(《诗经·伐檀》)注释①坎坎:用斧子伐木的声音。②檀:乔木,可以造车。③置:放。④干:河岸。⑤涟:水面波纹。⑥猗(yī):表赞叹的语气词。⑦廛(chán):一个成年男子居住和耕种的土地。⑧狩猎:狩,大型的集体围猎;猎,单人打猎。⑨县:通“悬”。⑩貆(huán):兽名,形似小猪而肥壮。⑪素餐:白白吃饭。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把它放在河之岸。河水清清起波澜。不耕种来不收割,为何夺走我粮食三百担?从不见你去打猎,为何有獾子在你院中悬?你们这些老爷们,别再不劳而获吃白饭!感悟这是何种世道?锦衣玉食者不劳而获、巧取豪夺、恬不知耻;终日劳作者劳而不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劳动者们已不再沉默,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吼声让食人者胆战心惊,让劳动者看到希望。
陈平反间计。推荐。爱诗词网。(节自《陈丞相世家》)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①。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②:“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③,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④,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即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⑤,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⑥。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⑦。”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⑧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囚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遂入关,收散兵复东。【译文】楚王很急迫地攻打汉王,断绝了他的甬道,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中已经很久了。汉王很担忧,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盘给项王与其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何时才能安定哪?”陈平说:“项王为人很恭敬,他爱惜人才,所以那些讲求廉节、喜好礼仪的人,都归附于他;至于论功行赏封爵邑之事,他却看得很重,因此有些人又不愿归附他。而今大王你很傲慢,缺少礼节,所以那些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然而大王你能够很丰厚的封他们的爵邑,因此那些无才而蠢笨,只图钱财而不知廉耻的人,也多愿归汉。如果各自真诚地去除你两个的短处,用两个的长处,那天下在挥指间就可安定了。但是,因大王你恣意侮辱人,所以得不到讲求廉节的人。而楚却有隙可乘,项王那些忠心耿耿之臣,即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类人,也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你如能拿出几万斤金子,进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关系,以使他们心起猜疑。项王的为人生性好猜忌,相信谗言。这样一来,楚的内部必定相互诛杀。汉便因此而举兵攻打他,楚军必定破败。”汉王认为这计策很可行,便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陈平怎么处理,不过问这批金子的出入去向。陈平既用大量的金子在楚军中实施反间计,又在楚军中宣扬钟离昧等诸位将领作为项王的战将,功劳已很多很多了,但是始终得不到割地封王,他们想投奔汉王,与汉一同来灭掉项氏天下,从而分割项王的领地。项王果然中计,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生了疑心,便派使节到汉。汉王为此备具了牛、羊、猪等精美食品,举着端进来。汉王见到楚使,故作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节,那知是项王的使节。”随即将精美食品拿走,并将粗糙食品拿进来给楚使食用。楚使回去,便将此情形完完全全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十分怀疑亚父。亚父想急于攻下荥阳城,因项王不相信他,便不听他的意见。亚父知道项王怀疑他,于是十分气愤地说:“天下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你好自为之,我情愿请求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家去。”亚父在回归的路上,还未到彭城,就因他背上长的毒疽而死了。陈平趁着黑夜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女子逃出,楚军便跑到东门去攻击抓捕她们。陈平便与汉王趁着黑夜从城的西门逃出去了。到了关中,收聚那些离散的兵马,再向东进攻项羽。【鉴赏】《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本文记述的是陈平用反间计解汉王刘邦荥阳之围,就是因为陈平在陈涉起义后,曾投奔项羽,任都尉,后又归刘邦,他对项羽和刘邦二人知之甚深,故能针对项羽的弱点行计,从而取得了成功。本文分为“献计”、“行计”与“计果”三部分。(一)献计。汉四年(前203),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攻已久,面临粮绝乏食之危,刘邦欲解荥阳之围,陈平给他献计,分析说:“项王的优点是恭敬爱才,所以廉节好礼之士都归顺他;他的缺点是太看重行赏封爵之事,即不轻易进行封赏,所以有些人不愿归附他。汉王你呢,缺点是傲慢,缺少礼节,因此讲求廉节的人不来你这里;优点是你能很丰厚的进行封赏,因此那些才愚智笨、只图钱财的人多愿归汉。你们两人各自如能去掉两人的缺点,综合两人的优点,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此外,陈平又根据项羽生性好妒忌,相信谗言这一弱点,建议行反间计,离间他与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位忠耿之臣的关系,使之内部互相诛杀,楚必破,荥阳之围必解。(二)行计。陈平以汉王给的四万斤黄金作诱饵,大行其计。其一大量收买楚军官兵;其二在楚军中大造舆论,说钟离昧等跟从楚王征战,劳苦功高,但不能得地封王,现在想投奔汉王,共同消灭楚王,以分割楚王的领地;其三当楚使来汉之时,故意让汉王以精美食品迎接,又故意说他们不是亚父的使节,便以粗糙食品待之。假使节之口在项王面前说亚父范增与汉王有勾结。项王果然中计,不信几位忠耿大臣之言,缓攻荥阳。最后,亚父范增只好愤而请归,引发背疽而死。(三)计果。陈平趁黑夜放出二千女子出东门,让楚军去抓捕她们,然后与汉王等从西门逃出,到关中,聚兵力。全文围绕陈平的设计而展开,步步按陈平的预计而进行,情节曲折生动,充分展现了陈平知己知彼的智谋与韬略。
【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出处】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意思】太阳出来,江边的鲜花比火还红;春天到了,江水绿得跟靛蓝一样。江花:江边的花。蓝:靛蓝,一种深蓝色的染料,用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鉴赏1】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映照得比火还红润;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就像湛蓝的蓝草。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这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媚动人的江南春景图。词人选取“春江”作为江南春景的代表,描写了江花之艳红,江水之碧绿,色泽明亮清新。“日出”与“春来”是互文成义,上句有“春”,下句有“日”。一“出”一“来”,为宁静秀美的江南风景平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机。最后以反问句结尾,点出“忆江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怀念与向往之情。【鉴赏2】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的花朵,简直比火还要红艳;当春天来到时,江里的水,青绿得就像是蓝色的一样。江南水乡花草繁盛,这首词以红花、绿水来描写江南的美景,色彩鲜明艳丽,情趣无限。【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南等地阳光明媚,花红水碧的春景。[例]富春江最富于春天的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就咏叹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富春江水蓝得透明,两岸的红杜鹃花烂漫。(碧野《跋涉者的脚印》)二、用以比喻面貌焕然一新,形势大好。[例]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诗】《忆江南三首·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释】1.谙(音an):熟悉。2.胜:超过。蓝:植物名,蓼科,一年生草木,茎高二三尺,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可制染料,俗称靛青。【译】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谙。日出时,江边鲜艳的花儿,红胜火焰;春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使人忆念?【鉴赏导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共有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早年,白居易常在杭州、苏州做官,那里如画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回到洛阳,回忆江南的风景时写下了这三首词。【鉴赏】起句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写那里的风景美好如画,是诗人当年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因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具体写江南景色。太阳出来后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绿色的江水微波粼粼,像一条彩练在晃动。这里,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相映衬,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想起如此的美景,诗人在结尾由衷地吟出:能不忆江南?在这首写景抒情词中,诗人不但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的江南之春的瑰丽图画,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无限怀念的美好情感。【赏析】白居易的《忆江南》,原作共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每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首之间又密切相关,脉络相通,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作者以追忆的情怀生动描绘和热情赞美了江南的迷人春色,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词人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这不是一般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式的人云亦云,而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忆恋之情,是昔日审美意识的复活,是满怀激动和喜悦的赞颂,因为“风景旧曾谙”。这就是说,那江南风景,不是听说或凭想象而来,而是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的结果。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越,旅居苏、杭。江南的奇山秀水,苏、杭的旖旎风光,给这个北方少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白居易又先后出任杭州、苏州刺史。这位酷爱自然的诗人,政事之余,经常优游于寺庙林泉之中,陶醉于湖光山色之间,曾写有《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白云泉》等歌咏江南风光的名篇。宝历二年秋,他因眼疾而废郡事,回到洛阳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直到六十七岁的暮年,他依然对“旧曾谙”的江南风景念念不忘,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忆江南》。因此,“风景旧曾谙”,可谓言之凿凿,既落实了“江南好”的“好”字,又点明了“忆江南”的“忆”字,并为下面的写景作了铺垫。前两句泛忆江南,写得比较概括。接下去具体描写江南的美好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是运笔如神,写景如画!寥寥数语,便尽收江南春色。春天的清晨,鲜花开遍了江畔,红艳艳的一片,在旭日照耀下,似喷火蒸霞,红得更加显目;春来水绿,江流泛碧,在江花、红日的映照下,更加清碧如蓝。作者以江为中心,以“江花”、“江水”为主要意象,以“日出”、“春来”为背景,经过心营意造、从而织染出一幅阔大绚丽的江南春色图,给人以亲临其境、陶醉其中的美感,从而成了赞美江南风景的名句。这两句所以写得好,首先是由于作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富于特征的景物。江南春景,可忆者甚多,要用两句话概括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以便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选择什么呢?江南水乡,“江水”是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景物;春暖花开,花是春天的象征,而且江南又多鲜花。于是作者就选取“江花”、“江水”这两个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次,作者在描绘江南春色时采取了同色相烘染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把江南春色写得鲜艳夺目,精彩绝伦。“日出”与“春来”,都是带有色彩的动态形象,都为江南风景增色添彩。春花本已红艳,在红日照耀下,更红得胜过火焰,因同色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天是绿的使者,它染绿了江南大地,也把那江水染得愈加碧绿如蓝,因同色滃染而加深了色彩的浓度。“红胜火”的江花与“绿如蓝”的江水,互为背景,异色相衬,使整个画面更为绚丽夺目,层次分明。再次,作者不仅写景如画,而且画中寓以深挚的感情;不仅写出了江南春景的色彩、精神和灵魂,也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词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写出了词人心灵中的江南之春,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人描绘出如诗如画江南春景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喊出“能不忆江南”的心声。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江南好”的开头,充分抒发了他的忆恋之情,而且空灵含蓄,余音袅袅,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更激起万千江南游子的眷恋情怀。【鉴赏要点】[1]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采用映衬、比喻的手法。[3]语言浅显、生动。[4]色彩明丽,层次丰富。
春如江水绿如蓝。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出处】唐·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意思】太阳出来,江边的鲜花比火还红;春天到了,江水绿得跟靛蓝一样。江花:江边的花。蓝:靛蓝,一种深蓝色的染料,用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鉴赏1】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映照得比火还红润;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就像湛蓝的蓝草。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这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明媚动人的江南春景图。词人选取“春江”作为江南春景的代表,描写了江花之艳红,江水之碧绿,色泽明亮清新。“日出”与“春来”是互文成义,上句有“春”,下句有“日”。一“出”一“来”,为宁静秀美的江南风景平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机。最后以反问句结尾,点出“忆江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怀念与向往之情。【鉴赏2】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的花朵,简直比火还要红艳;当春天来到时,江里的水,青绿得就像是蓝色的一样。江南水乡花草繁盛,这首词以红花、绿水来描写江南的美景,色彩鲜明艳丽,情趣无限。【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江南等地阳光明媚,花红水碧的春景。[例]富春江最富于春天的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就咏叹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富春江水蓝得透明,两岸的红杜鹃花烂漫。(碧野《跋涉者的脚印》)二、用以比喻面貌焕然一新,形势大好。[例]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诗】《忆江南三首·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释】1.谙(音an):熟悉。2.胜:超过。蓝:植物名,蓼科,一年生草木,茎高二三尺,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可制染料,俗称靛青。【译】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谙。日出时,江边鲜艳的花儿,红胜火焰;春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使人忆念?【鉴赏导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共有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早年,白居易常在杭州、苏州做官,那里如画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回到洛阳,回忆江南的风景时写下了这三首词。【鉴赏】起句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写那里的风景美好如画,是诗人当年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因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具体写江南景色。太阳出来后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绿色的江水微波粼粼,像一条彩练在晃动。这里,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相映衬,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想起如此的美景,诗人在结尾由衷地吟出:能不忆江南?在这首写景抒情词中,诗人不但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的江南之春的瑰丽图画,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无限怀念的美好情感。【赏析】白居易的《忆江南》,原作共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每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首之间又密切相关,脉络相通,构成有机的整体。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作者以追忆的情怀生动描绘和热情赞美了江南的迷人春色,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词人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这不是一般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式的人云亦云,而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忆恋之情,是昔日审美意识的复活,是满怀激动和喜悦的赞颂,因为“风景旧曾谙”。这就是说,那江南风景,不是听说或凭想象而来,而是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的结果。白居易少年时曾避乱吴、越,旅居苏、杭。江南的奇山秀水,苏、杭的旖旎风光,给这个北方少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白居易又先后出任杭州、苏州刺史。这位酷爱自然的诗人,政事之余,经常优游于寺庙林泉之中,陶醉于湖光山色之间,曾写有《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白云泉》等歌咏江南风光的名篇。宝历二年秋,他因眼疾而废郡事,回到洛阳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直到六十七岁的暮年,他依然对“旧曾谙”的江南风景念念不忘,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忆江南》。因此,“风景旧曾谙”,可谓言之凿凿,既落实了“江南好”的“好”字,又点明了“忆江南”的“忆”字,并为下面的写景作了铺垫。前两句泛忆江南,写得比较概括。接下去具体描写江南的美好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是运笔如神,写景如画!寥寥数语,便尽收江南春色。春天的清晨,鲜花开遍了江畔,红艳艳的一片,在旭日照耀下,似喷火蒸霞,红得更加显目;春来水绿,江流泛碧,在江花、红日的映照下,更加清碧如蓝。作者以江为中心,以“江花”、“江水”为主要意象,以“日出”、“春来”为背景,经过心营意造、从而织染出一幅阔大绚丽的江南春色图,给人以亲临其境、陶醉其中的美感,从而成了赞美江南风景的名句。这两句所以写得好,首先是由于作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富于特征的景物。江南春景,可忆者甚多,要用两句话概括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以便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选择什么呢?江南水乡,“江水”是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景物;春暖花开,花是春天的象征,而且江南又多鲜花。于是作者就选取“江花”、“江水”这两个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次,作者在描绘江南春色时采取了同色相烘染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把江南春色写得鲜艳夺目,精彩绝伦。“日出”与“春来”,都是带有色彩的动态形象,都为江南风景增色添彩。春花本已红艳,在红日照耀下,更红得胜过火焰,因同色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天是绿的使者,它染绿了江南大地,也把那江水染得愈加碧绿如蓝,因同色滃染而加深了色彩的浓度。“红胜火”的江花与“绿如蓝”的江水,互为背景,异色相衬,使整个画面更为绚丽夺目,层次分明。再次,作者不仅写景如画,而且画中寓以深挚的感情;不仅写出了江南春景的色彩、精神和灵魂,也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词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写出了词人心灵中的江南之春,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人描绘出如诗如画江南春景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喊出“能不忆江南”的心声。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江南好”的开头,充分抒发了他的忆恋之情,而且空灵含蓄,余音袅袅,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更激起万千江南游子的眷恋情怀。【鉴赏要点】[1]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采用映衬、比喻的手法。[3]语言浅显、生动。[4]色彩明丽,层次丰富。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思君不见下渝州。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处】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意思】〈名〉平羌(qiāng),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上,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全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③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自四川庐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④发:出发。⑤清溪:即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⑥渝州:指重庆。【解题】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时李白离蜀途中乘舟东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李白一生爱明月,对峨眉山月爱之尤深,晚年还写有《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此诗四句嵌入五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诗境明朗,音韵流畅,为唐人七绝所仅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云:“此是太白佳境”,谓前二句明写月映清江之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乐事,玲珑剔透,古今目为绝唱。【鉴赏】《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自家乡经峨眉、渝州出蜀,途中寄给友人的绝句。苏轼曾写过一首《送人守嘉州》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东坡是懂得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意的,所以说“请君见月时登楼”,这是告诉友人张嘉州,如果看到月亮,就请登上高楼眺望,思念远方的我,我也在月下思念着你。“月”是解说李白诗的关键。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创造一个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嵌在深蓝的夜空里,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峰的身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意境中有人在。原来,李白和友人昔日曾在峨眉山赏月,两人共同品评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得以交融、得以发展、得以净化。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诗人今夜从清溪出发,向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去。“夜发”,是在月夜发舟。当行舟来到小三峡时,诗人睹月而感发兴会,眼前的蜀山蜀水,触发他脑海中浮现出昔日与朋友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共同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故人又不在身边,而诗的意境中孕含着深挚的友情,怎能不令诗人深深地怀念旧友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抒写出他对朋友的恳挚的情感。“月”是贯串全诗诗意的重要诗歌意象,在全诗中成为感情发展的纽带和艺术想象的媒介。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如果是一般诗人,将五个地名写入仅有二十八字的一首小诗里,容易造成堆垛的毛病。但是,李白精心组织,“天巧浑成,毫无痕迹”(《唐诗选脉会通》载金献之语)。前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点出昔日赏月的地点,而“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又成为被描写的景物,是构成优美静谧诗歌意境不可缺少的意象;中间两个地名清溪、三峡,点出月夜行舟的所在地,这里的山水胜景,与峨眉山、平羌江有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诗人的联想。因此,这里的地名就成为表达诗思、创造意境的要素,不再是累赘之物。
江南 汉乐府。推荐。爱诗词网。(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江南:指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一带。何:多么,何等。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戏:嬉戏,这里指欢快地游动。鉴赏导示这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民歌。汉乐府,原是两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汉人原叫“歌诗”的诗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鉴赏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质朴的语言,重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采莲场面。莲藕是江南的特产。莲的果实是莲子,地下茎叫藕。藕可以制作淀粉,晒干了就是藕粉。莲子和藕粉,营养价值很高。莲塘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这首诗写诗人近看莲塘,绿色的莲叶挨挨挤挤连成一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水中鱼儿追逐嬉戏,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悠然自得。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片碧绿无边、生机昂然的生动景象,感受到了采莲人的欢快心情。同时也使我们和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鉴赏要点[1]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情景交融的手法。[3]叠唱部分对全诗气氛的渲染。
为人性僻耽佳句。推荐。爱诗词网。摘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出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性僻:性情怪僻偏颇。这里是自谦之词。耽:沉溺,入迷。佳句:妙句,出色的句子。惊人:打动人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这个人性情怪僻偏颇,为吟出美妙的诗句常常入了迷,造语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到死也不会罢休的。此诗大约作于761年,诗人面对锦江水势如海的壮阔景致一时拙于诗思,写出这开头两句。它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说明诗人对佳句的苦心追求,“其警悟后学不浅”(朱瀚语)。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或只引后一句来说明创作上的苦心追求。例如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进行诗歌创作的原则,也是后世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座右铭。(摘自刘金树《语不惊人死不休》)②杜甫一生严谨创作,在熔字炼句上下过苦功夫。晚年他在草堂曾作诗一首记述自己的创作心得,其中最著名的警句即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离开了这种矢志追求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任何灵感都会在松懈之中瓦解,任何天才也要在懒散之中泯灭。(摘自李嘉曾《“语不惊人死不休”——谈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进攻原理》)③在这组七言律诗中,诗人不但寄寓了深广的忧思和复杂的情感,而且就结构的严谨、对仗的工整、语调的妥贴、音律的和谐诸方面,颇下了一番推敲提炼、精益求精的功夫。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无疑是写诗所必需的。(摘自田耒《浓妆淡抹贵相宜》)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篇文章在当年,无疑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轩然大波。(摘自张家康《陈独秀与章士钊》)⑤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自应追求新奇,奇到绝处,就有“惊人”的效果。(摘自党治国《语不惊人近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