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下一句

秋阴不散霜飞晚下一句朗读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解释: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因此霜也来得晚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赏析:此句描绘阴霾迷蒙的景象,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朝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朗读
()

猜你喜欢

名言: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唐·杜甫《偶题》。【意思】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但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心里明白。文章:诗和文章。千古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内心。【意思2】寸心:内心。此联的意思是:写文章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情,文章的优劣成败作者自己心里完全清楚。后用来说明文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的心态。【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写诗作文或创作其他作品,能够立身扬名,传之后世,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例1]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是“千古事”,所以必须认真严肃,同时由于改得好或改得不好只有“寸心知”,所以写作品的人和改作品的人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善意的、平等的、互相切磋求教的态度和关系。(夏衍《生活·题材·创作》)[例2]他先后去崂山二十多次,爬了几十座主要的山头,常常从日出画到日落,共得画稿百余幅。《崂山写生画展》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纪宇《海之旋律》)

()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

【诗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司马:官名。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唐代属文官八、九品,品服用青色。比喻极度悲伤。【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更湿。”‖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全诗赏析】《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音乐是人物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因此,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都是结合着和伴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全诗从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发端,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管弦”的遗憾。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诗人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用乐声的疾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的多情,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琵琶行》的高度艺术技巧,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从而令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特别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语,既形容了声响的轻重交错,又给人一种清脆圆润、和谐悦耳之感。除了对乐声的直接描摹,诗中还着意描写了演奏者的情态、动作,以及听乐者的感受,从而表现了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传达了乐曲的感情。而这又是直接为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服务的。

()

《秃头歌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涅斯库(1912—)的代表剧作。故事发生在一个英国式的中产阶级家庭的起居室里,时间是晚上九点,可那个疯狂的大挂钟却敲了17下。主人公史密斯夫妇在前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着话:晚饭吃得不错;色拉油质量有好有坏;博比·沃森先生死了4年,但尸体还冒着热气;一个星期三天;男人整日涂口红,女人成天喝威士忌……正当史密斯夫妇历数荒唐怪事的时候,应邀前来吃晚饭的马丁夫妇到了,但两对夫妇见面后却无话可说,尴尬万分,满台只有“嗯嗯”“呀呀”的应酬声。马丁夫妇本是已有两个孩子的老夫老妻了,但见了面却互相不认识,只是在回忆了来伦敦的路线、乘坐的车辆、家中的摆设和儿女的特征以后才恍然大悟:“啊,我们原来是夫妻!”正在这时,门铃响了,可是开门不见人来。第五次开门才进来了一个消防队长。他完不成灭火任务,来问史密斯家失不失火。在众人请求下,他讲了一个小公牛因为吃下了碎玻璃而生下一头母牛的故事。但是小公牛不是母牛的“妈妈”,因为它是公的,它也不是母牛的爸爸,因为他比母牛还小,于是小公牛和一个人结婚了。两对夫妇大喊大叫:“面包一棵树!”“老鼠有眉毛,眉毛没老鼠!”“打倒皮鞋油!”“我们去给奥德赛一巴掌!”全剧在大家依次说出的单音节字母中结束:“这!不——从——那儿——走!”“这!从——这儿——走!”

()

【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赏析】岂:难道。著:显著。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前半首写旅夜情景。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诗的下半首是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杜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工力甚深,自称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一字一句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之处。如本诗中的“名岂文章著”的“岂”,就有多种意义:一是谦虚之词,似说世上的名实并不相符;二是说自己的名难道真是由于文章,这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三,也包含有认为自己的诗文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所以就一“岂”字蕴含深广,耐人寻味。又如一向为人称颂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一“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用一“涌”字,则展示出一片银色月光随波而荡漾的生动景象。这是杜诗语言的精工、独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