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曾做奉朝请,并应武帝令作《通史》,上起三皇,下讫齐代,他只写完本纪、世家、列传,未及完成而死。他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多描绘山水景物,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自成一体,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人称“吴均体”,在当时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传世。
入选教材作品
《与朱元思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
南朝吴均。推荐。爱诗词网。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曾做奉朝请,并应武帝令作《通史》,上起三皇,下讫齐代,他只写完本纪、世家、列传,未及完成而死。他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多描绘山水景物,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自成一体,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人称“吴均体”,在当时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传世。入选教材作品《与朱元思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许地山 落花生。推荐。爱诗词网。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最后以“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刘义庆·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石崇与王恺争豪。推荐。爱诗词网。·刘义庆·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这篇小说写的是西晋两个达官贵人争豪斗富的故事,作者采取的表现手法是正衬。石崇,字季伦,曾任荆州太守,以劫掠客商而成富豪。仕晋累迁至侍中。骄纵无忌,奢侈残暴。王恺(kai),字君夫,皇亲,官至后军将军,当时的富豪之一。石、王同属一种类型的人物。小说描述事件的着眼点是故事,而故事的跌宕起伏则离不开戏剧化的设计。此文以简炼的语言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情、口吻,来显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小说主要是写石崇,却先从写王恺入手。先写王恺是皇亲,晋武帝常常帮助他,曾经把一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那珊瑚树枝条繁茂,高下疏密有致,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当王恺把这件珍奇宝物拿给石崇看时,石崇却“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这实在是个戏剧性很强的情节,既突出地表现了石崇的骄纵成性,又使故事顿生波澜。对此一击,王恺自然很惋惜,又以为是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因而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十分严厉。但是,又是出乎意料。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还给你。”于是叫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全部取来,其中“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终于“惘然自失”。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效果。它有助于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突出题旨。应当指出的是,小说的编写者对类似石、王争豪的描写,其目的并不是揭露士族的丑闻,甚至有或多或少的欣赏态度,但毕竟在客观上为后世留下了魏晋士族思想和生活的实录。纵观历史,晋代国力并不强,国家并不强,但是那些豪门贵族在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搜刮盘剥,穷奢极侈上却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晋书·石崇传》上记载了石崇与王恺更多的争豪斗富的情况,如:“恺以澳釜(用麦芽糖水洗锅),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屏幕)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无论是史书上的记载,还是《世说新语》中的描述,我们看到的是贵族豪门的凶残和冷酷,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和腐朽。现实性是微型小说的生命力所在。《世说新语》值得鉴赏的意义也在于此。
江南 汉乐府。推荐。爱诗词网。(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江南:指江苏、浙江和安徽南部一带。何:多么,何等。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戏:嬉戏,这里指欢快地游动。鉴赏导示这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民歌。汉乐府,原是两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汉人原叫“歌诗”的诗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鉴赏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质朴的语言,重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采莲场面。莲藕是江南的特产。莲的果实是莲子,地下茎叫藕。藕可以制作淀粉,晒干了就是藕粉。莲子和藕粉,营养价值很高。莲塘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这首诗写诗人近看莲塘,绿色的莲叶挨挨挤挤连成一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水中鱼儿追逐嬉戏,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悠然自得。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片碧绿无边、生机昂然的生动景象,感受到了采莲人的欢快心情。同时也使我们和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鉴赏要点[1]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情景交融的手法。[3]叠唱部分对全诗气氛的渲染。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边秋一雁声。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沉重而单调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白露节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赏析】阅读下文,完成1—3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诗。2.从诗中____和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_____[题解]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答案:诗圣律第2题。考查对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把握。本题承第1题“诗史”。答案:从以下五句中写出两句: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岭外音书断。推荐。爱诗词网。【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全诗鉴赏】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翃)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点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译注2】蜀地山川巍峨高耸,群山的最高峰,神龙望而止步,无法通过。山脚下的流水,湍急回旋,波浪冲击山石。陡峭的悬崖峭壁,高入云霄,升天的仙鹤尚且飞越不过。就是蜀山最能攀援的猿猱也只是一愁莫展,望而兴叹。诗句写蜀道之难,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六龙回日、水波折逆、黄鹤莫过和猿猱惧攀,描绘出蜀山高陡、险峻的雄伟气势。注: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由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在空中运行,阻于蜀山高峰,只得到此把车子倒转回去。这里极言山峰之高。高标,指蜀山中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猿猱(náo),又名狨,是蜀地最善攀援的猿猴。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译注1】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译注2】蜀地山川巍峨高耸,群山的最高峰,神龙望而止步,无法通过。山脚下的流水,湍急回旋,波浪冲击山石。陡峭的悬崖峭壁,高入云霄,升天的仙鹤尚且飞越不过。就是蜀山最能攀援的猿猱也只是一愁莫展,望而兴叹。诗句写蜀道之难,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六龙回日、水波折逆、黄鹤莫过和猿猱惧攀,描绘出蜀山高陡、险峻的雄伟气势。注: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着由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在空中运行,阻于蜀山高峰,只得到此把车子倒转回去。这里极言山峰之高。高标,指蜀山中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猿猱(náo),又名狨,是蜀地最善攀援的猿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