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通:栏)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迹遠隻香留。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闌通:欄)
何须浅碧轻红色。推荐。爱诗词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通:栏)鹧鸪天·桂花宋朝李清照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謂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沒做成,無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語源自這樣一個故事:
有心栽花花不开。推荐。爱诗词网。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学,熟读经史,不料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其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款待也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对魏鹏眉来眼去极有好感,二人诗词奉和,情意日深,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参加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至入试之时,魏鹏仓促应试,随手去写,答卷平平。谁知偏偏那试官昏了眼,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得廷试,虽母亲逼他赴京应试,但魏鹏仍一心想念娉娉,又怎么能静心写出好文章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双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往钱塘,去拜见贾老夫人,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然而,就在此时,魏鹏忽闻母亲病逝,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去活来,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魏鹏得此凶信,悲痛万分,伏地哭曰:“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谚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地获得好结果。
“花開時節與誰來。”詩句出處:《定風波》;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
“花開時節與誰來。”詩句出處:《定風波》;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
花开时节与谁来。推荐。爱诗词网。“花開時節與誰來。”詩句出處:《定風波》;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兩兩輕紅半暈腮。依依獨為使君回。若道使君無此意。何為。雙花不向別人開。但看低昂煙雨裡。不已。勸君休訴十分杯。更問尊前狂副使。來歲。花開時節與誰來。【註釋】:花:①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②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朵。楊萬裡《李花》:“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③形狀像花的東西。庾信《寒園即目》:“雪花深數尺。”④不隻一種顏色,有花紋的。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箋碧間紅”。⑤模糊迷亂。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開:①開門。《呂氏春秋·愛類》:“昔上古龍門未開。”《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關楗:門閂。)②打開;張開。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③舒展;開放。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引申為舒展。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④伸展。杜甫《往在》:“京都不再火,涇渭開愁容。”(火:戰火。)崔玨《哭李商隱》:“一生襟抱未曾開。”(襟抱:抱負。)⑤分開;分離。《呂氏春秋·貴信》:“地不剛,則凍閉不開。”阮籍《大人先生歌》:“天地解兮六合開。”(六合:天地四方。)引申為散開。杜甫《梅雨》:“雲霧密難開。”杜甫《雨》:“蛟龍鬥不開。”⑥切;割。⑦開辟;開發。《韓非子·初見秦》:“開地數千裡,此其大功也。”《晉書·羊祜傳》:“辟土開疆。”又為開通。《漢書·張騫傳》:“騫開外國道。”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引申為擴大,擴展。《荀子·富國》:“節其流,開其源。”杜甫《兵車行》:“武皇開邊意未已。”《史記·秦本紀》:“開地千裡。”《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南逾山脊,為新開道。”⑧開創。《史記·秦本紀》:“為後世開業。”⑨開始。《詩經·周頌·武》:“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允文:確實有文德。克:能夠。厥:其。)《論衡·書解》:“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後漢書·馮衍傳下》:“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⑩發動或操縱。杜甫《登白馬潭》:“水生春纜沒,日出野船開。”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關天培開炮應之,擊斷洋船頭鼻,西兵多落海死。”(11)消散。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時: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時節:①四時的節序。《古詩十九首》:“白露沾野草,~~忽復易。”②時候。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又逢君。”③合時,有節律。《漢書·地理志》:“是以其俗風雨~~,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節:①竹節。《史記·龜策列傳》:“竹,外有理節,中直空虛。”左思《吳都賦》:“苞筍抽節。”泛指木節或骨節。《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②季節;節氣。《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淮南子·天文》:“十五日為一節。”《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③節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④禮節。《周易·傢人》:“象曰:婦人嘻嘻,失傢節也。”《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⑤準則;法度。《禮記·曲禮上》:“禮不踰節。”⑥節操;氣節。諸葛亮《出師表》:“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見。”《人物志·七繆》:“達有勞謙之稱,窮有著明之節。”⑦節制。《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富民之要,在於節儉。”《漢書·晁錯傳》:“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管子·心術下》:“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杜甫《往在》:“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⑧符節。《左傳·文公八年》:“司馬握節以死。”《淮南子·道應》:“田鳩持節使秦。”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雲中:郡名。)⑨一種用竹編成的打擊樂器,用來調節樂曲的節拍。《列子·湯問》:“撫節悲歌。”(撫:擊。)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也指節奏、節拍。屈原《九歌·東君》:“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蔡琰《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⑩高峻的樣子《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11)量詞。段。《淮南子·說林》:“一節見而百節知也。”與:(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語氣詞。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三)yù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來:(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二)lài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
【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出處】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紛的野花漸漸要使人眼花缭亂,淺綠的嫩草剛好遮沒馬蹄。【鑒賞】野花開放得十分雜亂,令人眼花缭亂;野草生長得相當茂盛,已經可以遮住路過的馬蹄了。這兩句詩描寫春日郊野的美麗景緻,花繁草盛,到處充滿着春的氣息。【鑒賞2】鮮花繁茂,漸漸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亂。綠茸茸的淺草平鋪,才能覆沒馬蹄。詩句為詩人遊覽西湖所見之景色。“漸”字狀人的行蹤,“亂”、“迷”寫錢塘湖周圍花繁色雜。“淺”、“沒”則寫出草的嫩綠和淺短。這逼真的春色圖簡直是神筆畫就。兩句對仗也極工巧。【用法例釋】一、用以形容百花盛開,綠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開得團團簇簇,擠擠擁擁,各有風騷,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淺淺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一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趙赴《〈淺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現象讓人眼花缭亂,心中迷茫。[例]時下出版的美日和國内的管理圖書,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所以對于諸多讀者而言,便面臨着這樣的難題:如何挑選一本合适的管理書來讀?(王慶海《崇尚超越苛求創新》)【全詩】《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賞讀】詩開篇以西湖中的兩個景點“孤山”和“賈亭”及兩個方位名詞“北”、“西”,交待方位,介紹背景。孤山在後湖與西湖之間,賈亭為唐賈全所建。“水面初平雲腳低”以遠視角度描寫西湖雲水相連的風光。春水漲滿,風平浪靜,湖水寬闊無邊,天上春雲低垂,天光映水面,遠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異常美麗。“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把視線由遠拉近,轉而寫細緻之景。“幾處”足見不多,“誰家”可見不是家家,詩人以少勝多,又以“争”來寫春之早,“啄春泥”也見春天剛至,用字恰當。五六句把視角又拉大,由小景變大景,由天上轉回地下。“亂花”可見花之種類繁多,“漸欲”叙花開的程度不同。有的已開,有的還含苞待放,但是已經令人眼迷亂。以“迷人眼”來寫,使花有人氣,更顯生動。“淺草”說明春天剛至,芳草不高。“沒”這個拟人化動詞的運用使句子充滿詩意。既然“最愛湖東”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夠,也就覺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綠白相稱,由于同屬亮色,使結句高亢而景色美麗。這首詩以“行”為線,給各個景點貫以“春”神;由賈亭開始而以白沙堤為結,條理清楚。寫景恰到好處,遠近交替,精描細刻;寫景貫情,詩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歡快心情洋溢在字裡行間。【鑒賞】錢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們就很容易聯想到蘇東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優美。題目是《錢塘湖春行》,根據題目,詩不僅要寫出西湖的春景,還要寫出詩人春遊的行動,這首詩确實将兩者結合得很好。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東風浩蕩,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紅柳綠,花香鳥語,遊客如雲,詩人乘着一匹馬,帶着幾個人緩緩行來,心情是多麼愉快啊!于是,詩人懷着這種輕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練的語言,寫下了他這一天的春遊活動。“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首聯是總寫西湖,也就是遠望西湖。詩人騎着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景色秀麗的孤山。綠樹紅牆,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這是在南邊看到的景象。詩人的眼光再轉向東邊,看到了當年賈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這孤山寺的北邊,賈亭的西邊,出現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鏡的西湖,頓時使人眼睛一亮,為之心曠神怡。“水面初平”,是說春水初生,剛與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裡舒卷着重重叠叠的白雲,遠遠望去,雲腳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開頭這兩句,就真切地寫出了詩人騎在馬上放眼四顧、心曠神怡的情狀。“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颔聯寫莺歌燕舞。詩人邊行邊看,發現有幾處地方都有黃莺争着朝向陽的樹枝上飛,唱出那的溜婉轉的歌聲,原來天氣還比較寒冷,這是幾隻最早出來活動的黃莺啊!哦,還偶兒看到一兩隻燕子已經在啄草銜泥,将在誰家屋檐下做窩呢!我們跟着詩人走了這一段路,不僅進一步領略了滿眼春光,而且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心情的愉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頸聯寫花紅草綠。詩人繼續走,繼續看,唷!剛才隻注意樹上的黃莺,空中的飛燕,還沒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這花呀,這裡一叢,那裡一簇,有紅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紅,千姿百态。詩人心想,再過幾天,恐怕還要開得多,開得好,那更會使人眼花缭亂、應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詩人忽而感到馬兒跑得特别平穩,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頭一看,原來地下芳草如茵,綠茸茸的一片,馬兒已經走到綠色的地毯上來了。這些嫩草尖兒啊,才剛剛沒過了馬蹄,多麼可愛啊!我們随着詩人又走了這一陣,感到春色更美,而詩人的心情也更歡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尾聯寫綠蔭白堤。詩人的馬這時已行到西湖的東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這一帶蹓跶觀賞,留連徘徊,不願離開,原來他實在喜愛這“綠楊蔭裡白沙堤”一帶的優美風光啊!到這裡,詩人行程即将結束,愉快的心情也達到了頂點。這首詩是長慶三年(823)春詩人在杭州做刺史時寫的。這時詩人的心情甚好,詩興甚濃,甚至說:“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題湖上》)由此可見詩人對于西湖的喜愛了。事實也正是這樣,他隻要一有空閑就去遊湖,每遊必盡歡而回:“上馬複呼賓,湖邊景氣新。管弦三數事,騎從十餘人。立換登山屐,行攜漉灑巾。逢花看當妓,遇草坐為茵。西日籠黃柳,東風蕩白萍。小橋裝雁齒,輕浪甃魚鱗。畫舫牽徐轉,銀船酌慢巡。野情遺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閑遊,怅然興懷……》)正由于他不斷地跟西湖接觸,所以準确地抓住西湖每個季節的特征,為我們留下許多出色的風景詩。“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都是他詠西湖的名句。《錢塘湖春行》在藝術上很具特色。前人評論說:“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又說:“佳處在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詩舉要》卷五引)就是說,白居易這首詩寫得豐滿而流暢,不僅逼真地寫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處處顯露出詩人濃烈的遊興和活動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動态畫而非靜态畫。詩人極善于從動态中來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終緊扣一個“早”字來寫: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亂花”,草是“淺草”。因為早春天寒,黃莺才去“争暖樹”;因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為花兒剛剛盛開,所以“漸欲”迷人眼;因為草兒剛剛抽芽,所以“才能”沒馬蹄。每一個字的運用都那麼精确細緻,恰到好處,體現了詩人艱苦的錘煉功夫。正如劉逸生先生所說:“他寫詩也是‘塗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随園詩話》引周元公的話)這和演員‘台上一見,台下三年’的苦練,也沒有什麼不同。”(《唐詩小劄》新版三○九頁)【評】此詩為善寫春意者。“幾處早莺”、“誰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兩個動詞的使用,又使這幅畫卷成為了蒙太奇,充滿了動感。“亂花”“淺草”轉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詩人的主體感受,詩人之心漸欲與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沒馬蹄”均見詩人之感受。而此一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唯寫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詩人早期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況人生、含蘊哲理的意味。當你進入到某種人生境界時,你會想起以此兩句來吟詠比況,是最合适不過的。
浅草才能没马蹄。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意思】五彩缤纷的野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浅绿的嫩草刚好遮没马蹄。【鉴赏】野花开放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花繁草盛,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鉴赏2】鲜花繁茂,渐渐地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瞭乱。绿茸茸的浅草平铺,才能覆没马蹄。诗句为诗人游览西湖所见之景色。“渐”字状人的行踪,“乱”、“迷”写钱塘湖周围花繁色杂。“浅”、“没”则写出草的嫩绿和浅短。这逼真的春色图简直是神笔画就。两句对仗也极工巧。【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色。[例]山花开得团团簇簇,挤挤拥拥,各有风骚,惹人眼目。花下,是一片片碧茵茵的青草,短短的,浅浅的。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赵赴《〈浅草集〉序》)二、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些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心中迷茫。[例]时下出版的美日和国内的管理图书,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所以对于诸多读者而言,便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何挑选一本合适的管理书来读?(王庆海《崇尚超越苛求创新》)【全诗】《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读】诗开篇以西湖中的两个景点“孤山”和“贾亭”及两个方位名词“北”、“西”,交待方位,介绍背景。孤山在后湖与西湖之间,贾亭为唐贾全所建。“水面初平云脚低”以远视角度描写西湖云水相连的风光。春水涨满,风平浪静,湖水宽阔无边,天上春云低垂,天光映水面,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融合,景象异常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视线由远拉近,转而写细致之景。“几处”足见不多,“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诗人以少胜多,又以“争”来写春之早,“啄春泥”也见春天刚至,用字恰当。五六句把视角又拉大,由小景变大景,由天上转回地下。“乱花”可见花之种类繁多,“渐欲”叙花开的程度不同。有的已开,有的还含苞待放,但是已经令人眼迷乱。以“迷人眼”来写,使花有人气,更显生动。“浅草”说明春天刚至,芳草不高。“没”这个拟人化动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诗意。既然“最爱湖东”的美好春色,看也看不够,也就觉得“行不足”了。白沙堤也是湖中一景,绿白相称,由于同属亮色,使结句高亢而景色美丽。这首诗以“行”为线,给各个景点贯以“春”神;由贾亭开始而以白沙堤为结,条理清楚。写景恰到好处,远近交替,精描细刻;写景贯情,诗人醉心于自然之美的欢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鉴赏】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苏东坡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七律,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使人更感到西湖景色的优美。题目是《钱塘湖春行》,根据题目,诗不仅要写出西湖的春景,还要写出诗人春游的行动,这首诗确实将两者结合得很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东风浩荡,春色迷人,西湖上桃红柳绿,花香鸟语,游客如云,诗人乘着一匹马,带着几个人缓缓行来,心情是多么愉快啊!于是,诗人怀着这种轻松的心情,用自然而精练的语言,写下了他这一天的春游活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是总写西湖,也就是远望西湖。诗人骑着马,行近西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色秀丽的孤山。绿树红墙,孤山上的寺院更引人注目,这是在南边看到的景象。诗人的眼光再转向东边,看到了当年贾全建造的一座亭子。在这孤山寺的北边,贾亭的西边,出现了一片水光潋滟、波平似镜的西湖,顿时使人眼睛一亮,为之心旷神怡。“水面初平”,是说春水初生,刚与堤平;在天色水光的混茫中,碧空里舒卷着重重迭迭的白云,远远望去,云脚低垂,似乎就浮在水面上。一开头这两句,就真切地写出了诗人骑在马上放眼四顾、心旷神怡的情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莺歌燕舞。诗人边行边看,发现有几处地方都有黄莺争着朝向阳的树枝上飞,唱出那的溜婉转的歌声,原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是几只最早出来活动的黄莺啊!哦,还偶儿看到一两只燕子已经在啄草衔泥,将在谁家屋檐下做窝呢!我们跟着诗人走了这一段路,不仅进一步领略了满眼春光,而且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情的愉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红草绿。诗人继续走,继续看,唷!刚才只注意树上的黄莺,空中的飞燕,还没有注意到地上的花草呢。你看这花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有红的,有紫的,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诗人心想,再过几天,恐怕还要开得多,开得好,那更会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啊!走着、走着,诗人忽而感到马儿跑得特别平稳,使人感到特别舒服,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芳草如茵,绿茸茸的一片,马儿已经走到绿色的地毯上来了。这些嫩草尖儿啊,才刚刚没过了马蹄,多么可爱啊!我们随着诗人又走了这一阵,感到春色更美,而诗人的心情也更欢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尾联写绿荫白堤。诗人的马这时已行到西湖的东部了,奇怪的是,他老是在这一带蹓跶观赏,留连徘徊,不愿离开,原来他实在喜爱这“绿杨荫里白沙堤”一带的优美风光啊!到这里,诗人行程即将结束,愉快的心情也达到了顶点。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春诗人在杭州做刺史时写的。这时诗人的心情甚好,诗兴甚浓,甚至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了。事实也正是这样,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去游湖,每游必尽欢而回:“上马复呼宾,湖边景气新。管弦三数事,骑从十余人。立换登山屐,行携漉洒巾。逢花看当妓,遇草坐为茵。西日笼黄柳,东风荡白萍。小桥装雁齿,轻浪甃鱼鳞。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野情遗世累,醉态任天真。”(《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正由于他不断地跟西湖接触,所以准确地抓住西湖每个季节的特征,为我们留下许多出色的风景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都是他咏西湖的名句。《钱塘湖春行》在艺术上很具特色。前人评论说:“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又说:“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唐宋诗举要》卷五引)就是说,白居易这首诗写得丰满而流畅,不仅逼真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所特有的景色,而且处处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游兴和活动的身影,因而它是一幅动态画而非静态画。诗人极善于从动态中来捕捉西湖的春光,始终紧扣一个“早”字来写: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为早春天寒,黄莺才去“争暖树”;因为新燕乍到,它才忙着“啄春泥”;因为花儿刚刚盛开,所以“渐欲”迷人眼;因为草儿刚刚抽芽,所以“才能”没马蹄。每一个字的运用都那么精确细致,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艰苦的锤炼功夫。正如刘逸生先生所说:“他写诗也是‘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引周元公的话)这和演员‘台上一见,台下三年’的苦练,也没有什么不同。”(《唐诗小札》新版三○九页)【评】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处】唐·王维《终南山》。【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的雾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白云飘绕,雾气氤氲的景色。[例]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鉴赏】回头望去,山中那飘忽不定的白色云朵和青色雾霭仿佛连成一片,不露丝毫的缝隙。然而走近它们直至置身其中,倏忽间却似乎都已散尽,不留任何痕迹。诗句互文见义,从诗人自身的动作与视角出发,极写云雾的灵动与飘逸:回头看时四望如一,待到想要与之亲近,却又消失得了无踪迹。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飘摇云气,让人觉得此刻仿佛不是诗人在山间行走,而是山岚在相互追逐嬉闹,不时与诗人擦肩而过。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感受又使得终南山的无边景致在云霭的缭绕中显得更加明丽多姿,引人入胜。【全诗】《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鉴赏】这是诗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写景名篇,在唐诗中描写山水景色气象之大,莫过此篇。诗的前三联直接写终南山景色。首联描写山之高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的主峰,在眉县南,佛坪北。这里代指终南山。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横亘八百余里。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连海隅”,言其远。看似夸张,实是诗人亲眼所见所感。颔联写近景,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即。十个字极写山峰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清张谦宜所云:“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斋诗谈》)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写山之高,后二句承“接海隅”写山之大,极尽山势变幻之妙,“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沈德潜语),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见之景,却道不出,而由王维笔端画出。末联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而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子的对话,进行点染,使整篇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潜所云:“今玩其语言”,“非寻常写景可比”,“手笔不在杜陵下”(《唐诗别裁集》)。
【詩句】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出處】唐·王維《終南山》。【譯注】白雲四處缭繞,回頭望去,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霧迷迷蒙蒙,走到跟前又看不見了。青霭(ǎi):山上青青的霧氣。【用法例釋】用以形容白雲飄繞,霧氣氤氲的景色。[例]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台灣濕度很高,最饒雲氣氤氲雨意迷離的情調。(餘光中《聽聽那冷雨》)【鑒賞】回頭望去,山中那飄忽不定的白色雲朵和青色霧霭仿佛連成一片,不露絲毫的縫隙。然而走近它們直至置身其中,倏忽間卻似乎都已散盡,不留任何痕迹。詩句互文見義,從詩人自身的動作與視角出發,極寫雲霧的靈動與飄逸:回頭看時四望如一,待到想要與之親近,卻又消失得了無蹤迹。面對可望而不可即的飄搖雲氣,讓人覺得此刻仿佛不是詩人在山間行走,而是山岚在相互追逐嬉鬧,不時與詩人擦肩而過。而這種神秘而朦胧的感受又使得終南山的無邊景緻在雲霭的缭繞中顯得更加明麗多姿,引人入勝。【全詩】《終南山》[唐].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全詩鑒賞】這是詩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寫景名篇,在唐詩中描寫山水景色氣象之大,莫過此篇。詩的前三聯直接寫終南山景色。首聯描寫山之高大:“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太乙,又稱太一、太白,終南山的主峰,在眉縣南,佛坪北。這裡代指終南山。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陝縣,橫亘八百餘裡。詩人站在山上,擡頭看,說它“近天都”,言其高;遠望山的盡頭“連海隅”,言其遠。看似誇張,實是詩人親眼所見所感。颔聯寫近景,寫詩人的感同身受。“回望”與“入看”交互為用,詩人置身白雲缭繞的山中,回頭望,分向兩旁的白雲合攏來,彙成茫茫雲海;繼續前行,霧霭又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即。十個字極寫山峰高峻,煙雲變幻,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如清張謙宜所雲:“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齋詩談》)頸聯寫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山勢之狀盡收眼底。由于山間之陽光的強弱有無的變化,顯現出千岩萬壑的千姿萬态,可謂尺幅具萬裡之勢。“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寫山之高,後二句承“接海隅”寫山之大,極盡山勢變幻之妙,“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沈德潛語),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見之景,卻道不出,而由王維筆端畫出。末聯寫見山遠而人寡,詩人運用筆斷而意連的國畫技法,點綴出一個振衣千仞的人物與一個淳樸的樵子的對話,進行點染,使整篇境界全出。從而使前三聯所描繪的自然景色,升華為人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潛所雲:“今玩其語言”,“非尋常寫景可比”,“手筆不在杜陵下”(《唐詩别裁集》)。
白云回望合。推荐。爱诗词网。【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出处】唐·王维《终南山》。【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的雾气。【用法例释】用以形容白云飘绕,雾气氤氲的景色。[例]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鉴赏】回头望去,山中那飘忽不定的白色云朵和青色雾霭仿佛连成一片,不露丝毫的缝隙。然而走近它们直至置身其中,倏忽间却似乎都已散尽,不留任何痕迹。诗句互文见义,从诗人自身的动作与视角出发,极写云雾的灵动与飘逸:回头看时四望如一,待到想要与之亲近,却又消失得了无踪迹。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飘摇云气,让人觉得此刻仿佛不是诗人在山间行走,而是山岚在相互追逐嬉闹,不时与诗人擦肩而过。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感受又使得终南山的无边景致在云霭的缭绕中显得更加明丽多姿,引人入胜。【全诗】《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鉴赏】这是诗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写景名篇,在唐诗中描写山水景色气象之大,莫过此篇。诗的前三联直接写终南山景色。首联描写山之高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的主峰,在眉县南,佛坪北。这里代指终南山。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横亘八百余里。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连海隅”,言其远。看似夸张,实是诗人亲眼所见所感。颔联写近景,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即。十个字极写山峰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清张谦宜所云:“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斋诗谈》)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写山之高,后二句承“接海隅”写山之大,极尽山势变幻之妙,“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沈德潜语),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见之景,却道不出,而由王维笔端画出。末联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而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子的对话,进行点染,使整篇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潜所云:“今玩其语言”,“非寻常写景可比”,“手笔不在杜陵下”(《唐诗别裁集》)。
唐睢不辱使命。推荐。爱诗词网。《战国策》秦王②使人谓安陵君③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④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⑤,以大易小,甚善;虽然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⑧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⑨,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⑩?”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11)五百里哉?”秦王怫然(12)怒,谓唐雎曰:“公(13)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14)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15),以头抢地尔(16)。”唐雎曰:“此庸夫(17)之怒也,非士(18)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19)也,彗星袭月(20);聂政之刺韩傀(21)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22)也,仓(23)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24)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25),长跪而谢之(26)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27)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唐雎(jū)不辱使命,意思是:唐雎没有辱没国君交给他出使秦国的任务。唐雎,也作“唐且”。②〔秦王〕赢(yíng)政,即秦始皇。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当时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魏襄王时封其弟为安陵君。④〔易〕交换。⑤〔加惠〕赐予恩惠,给以好处。加,施。⑥〔虽然〕虽是这样。⑦〔说〕通“悦”,高兴。⑧〔错意〕置意,放在心上。错,通“措”。⑨〔请广于君〕请求给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⑩〔与〕通“欤”,表示询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吗”。(11)〔直〕通“特”,仅,只。(12)〔怫(fú)然〕勃然大怒的样子。(13)〔公〕您。对人的客气称呼。(14)〔布衣〕普通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15)〔徒跣(xiǎn)〕光着脚。(16)〔尔〕这里同“耳”。相当于“而已”、“罢了”。(17)〔庸夫〕平庸无能的人。(18)〔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9)〔专诸之刺王僚〕专诸,春秋时代吴国人。王僚是吴国的国君。公子光想杀僚自立,就派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他。(20)〔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本是自然现象。这里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旧时代的迷信说法。(21)〔聂政之刺韩傀〕聂政,战国时代齐国人。韩傀(一名侠累)是韩国的国相,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派聂政把韩傀刺杀了。(22)〔要(yāo)离之刺庆忌〕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把他杀了。(23)〔仓〕通“苍”。(24)〔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25)〔色挠(náo)〕脸上显出沮丧的样子。挠,屈服。(26)〔长跪而谢之〕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身体看去比坐着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谢,即道歉的意思。之,指代唐雎。(27)〔谕〕通“喻”,明白,懂得。【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安陵君你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地方来换小的地方,这种美意确是很好;虽然如此,但我是继承先王的封地,希望始终守着它,不敢拿去交换。”秦王很不高兴。为此,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去。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你们的安陵,可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再说,我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而你安陵君能够凭着五十里地存在着,这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你们的主意呵。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安陵君居然拒绝我,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封地,并守护着它,您纵使拿一千里地方他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听说过帝王发怒的情形么?”唐雎回答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帝王一发怒,就会倒下百万尸首,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老百姓发怒的情形么?”秦王说:“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脱掉鞋子,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您这是说庸人发怒,不是说勇士发怒。你瞧,专诸刺杀王僚,彗星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一道白虹横贯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老鹰扑击在宫殿上。这三位先生,都是老百姓当中的勇士。他们心里的忿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吉凶的征兆,现在再加上我,将有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了怒,那么死的将会是两个人,流血只在五步之内,使天下的人都穿白戴孝,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他就拔了剑起立上前。秦王脸上显露出沮丧的样子,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请坐!何必闹到这个地步!我现在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倒能够存在,就因为有了先生您啊!”字数:2306知识来源:何小宛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23-226页.
【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
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
【詩句】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出處】唐·杜甫《贈花卿》。【意思】這樣好聽的曲子隻應該天上才有,人間能聽得到幾回?【鑒賞】像這樣美妙動聽的曲子,應該隻有天上才有,人間能裡能夠聽到幾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這兩句詩贊美她歌聲的美妙悅耳。“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兩句詩時常用來贊美他人歌聲的悅耳動聽,或是演奏得神妙動人。【用法例釋】一、用以形容歌曲、樂曲或其他音響悅耳動聽,美妙絕倫。[例1]周信芳與梅蘭芳合演《二堂舍子》(《寶蓮燈》劇中的一折)。有人說:“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江曉《“麒老牌”——京劇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響石壁”,不知迷戀了多少遊客如醉如癡地在那裡側耳靜聽。它左無聲,右無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寬凹進去的金黃色花紋跟前,才會交響齊鳴,琴弦悠揚,宛轉動聽,令人驚歎叫絕。正是“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曾國操《令人叫絕的交響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聞的話語論調。[例]面對現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為,再向我們百姓提什麼“焦裕祿精神”,聽起來,“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魏助增《這“煩”有理》)【全詩】《贈花卿》.[唐].杜甫.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注釋】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軍。②錦城:錦官城,指成都。紛紛:雜亂貌。《管子·樞言》:“紛紛乎若亂絲,遺遺乎若有從治。”③江:錦江。【鑒賞1】
這是一首諷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詩,揭露了他驕橫豪奢的生活。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宮中樂曲流傳蜀中而作此詩。楊慎《升庵詩話》雲:“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聽覺轉為視覺,化無形為有形,描繪了管弦樂交錯融會,達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樣的手法,描寫那宴會廳中悠揚婉轉的音流,飛出雕花镂窗,蕩漾在錦江之上,飄浮在白雲之間。兩個“半”字,空靈活脫,極有情趣。此二句實寫,下二句轉入虛寫。“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宮阙。這美妙的音樂本來自宮中,卻在“人間”能夠聽到,在跋扈将軍花敬定的府上能夠聽到。這裡運用雙關語,言外有二層意思:“天上”的音樂怎麼會流傳蜀中?這不是安史之亂造成梨園子弟流落四方的結果嗎?“天上”的音樂“人間”衆生怎麼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樂,豈非僭越大不敬嗎?此詩“柔中有剛,綿裡藏針,寓諷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轉含蓄之諷詩也。仇兆鳌雲:“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王昌齡)無以過之。”亦可見此詩之高妙也。【鑒賞2】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錦城并自稱梁王。在平定叛亂的戰鬥中,成都府尹崔光遠的部将花敬定表現非常勇猛。但勝利回來後,他恃功自傲,整天飲酒作樂。還僭用天子音樂,不可一世。崔光遠因此被罷官。杜甫這時也在蜀,所以作了這首似谀實諷的詩,贈給花敬定。錦官城中天天絲管交奏,樂聲繁複悠揚。這一定是您在慶祝平定段子璋的勝利。聽啊,那美妙動人的音樂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一半随江風在錦江上蕩漾,一半冉冉升入雲霄。唉,這樣美妙無比的曲子隻應該在天上才有啊,這人世間又能耳聞幾回呢?【鑒賞3】這首詩似褒實貶,采用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贊揚花的得勝歸來,鼓樂升平,實際上卻諷刺了花的驕恣奢靡。首聯告訴我們花敬定平叛回來後的所作所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尋歡作樂,而是通過絲管之聲的不絕于耳來表現他的驕奢無度。尾聯表面看是在贊美花卿堂上絲管的非凡、樂曲的美妙,實際上是在暗示花不應該享用天子的禮樂。尾聯将樂曲的美好贊譽到了極度,寓諷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長。【思考】這首詩是杜甫寫給花敬定的。花的驕奢淫逸是多方面的,為什麼詩人隻選取音樂這個角度來寫?
此曲只应天上有。推荐。爱诗词网。【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处】唐·杜甫《赠花卿》。【意思】这样好听的曲子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得到几回?【鉴赏】像这样美妙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花卿:是一名歌妓,作者以这两句诗赞美她歌声的美妙悦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时常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是演奏得神妙动人。【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歌曲、乐曲或其他音响悦耳动听,美妙绝伦。[例1]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宝莲灯》剧中的一折)。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江晓《“麒老牌”——京剧革新家周信芳》)[例2]“交响石壁”,不知迷恋了多少游客如醉如痴地在那里侧耳静听。它左无声,右无音,唯有走到那一米宽凹进去的金黄色花纹跟前,才会交响齐鸣,琴弦悠扬,宛转动听,令人惊叹叫绝。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曾国操《令人叫绝的交响石壁》)二、用以比喻奇怪罕闻的话语论调。[例]面对现今的“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再向我们百姓提什么“焦裕禄精神”,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魏助增《这“烦”有理》)【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①花卿:花敬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生活豪奢,号跋扈将军。②锦城:锦官城,指成都。纷纷:杂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③江:锦江。【鉴赏1】这是一首讽刺跋扈武将花敬定的诗,揭露了他骄横豪奢的生活。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感宫中乐曲流传蜀中而作此诗。杨慎《升庵诗话》云:“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二人之言是可取的。首句采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描绘了管弦乐交错融会,达到了柔和美妙的境界。次句采用同样的手法,描写那宴会厅中悠扬婉转的音流,飞出雕花镂窗,荡漾在锦江之上,飘浮在白云之间。两个“半”字,空灵活脱,极有情趣。此二句实写,下二句转入虚写。“天上”,使人想到仙界,也使人想到帝王的九重宫阙。这美妙的音乐本来自宫中,却在“人间”能够听到,在跋扈将军花敬定的府上能够听到。这里运用双关语,言外有二层意思:“天上”的音乐怎么会流传蜀中?这不是安史之乱造成梨园子弟流落四方的结果吗?“天上”的音乐“人间”众生怎么能享受?花敬定竟然恣意享受“天上”仙乐,岂非僭越大不敬吗?此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乃婉转含蓄之讽诗也。仇兆鳌云:“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王昌龄)无以过之。”亦可见此诗之高妙也。【鉴赏2】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剌史段子璋反叛,攻占了锦城并自称梁王。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表现非常勇猛。但胜利回来后,他恃功自傲,整天饮酒作乐。还僭用天子音乐,不可一世。崔光远因此被罢官。杜甫这时也在蜀,所以作了这首似谀实讽的诗,赠给花敬定。锦官城中天天丝管交奏,乐声繁复悠扬。这一定是您在庆祝平定段子璋的胜利。听啊,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一半随江风在锦江上荡漾,一半冉冉升入云霄。唉,这样美妙无比的曲子只应该在天上才有啊,这人世间又能耳闻几回呢?【鉴赏3】这首诗似褒实贬,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赞扬花的得胜归来,鼓乐升平,实际上却讽刺了花的骄恣奢靡。首联告诉我们花敬定平叛回来后的所作所为,但并不直接描述他如何的寻欢作乐,而是通过丝管之声的不绝于耳来表现他的骄奢无度。尾联表面看是在赞美花卿堂上丝管的非凡、乐曲的美妙,实际上是在暗示花不应该享用天子的礼乐。尾联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寓讽于谀,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思考】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花的骄奢淫逸是多方面的,为什么诗人只选取音乐这个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