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雷 张维屏。推荐。爱诗词网。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爱诗词网。爱诗词网 -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诗词鉴赏,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尽在爱诗词网。
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匪徒颂。推荐。爱诗词网。诗歌。郭沫若著。写于1919年末。诗歌为抗议日本新闻界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学生的诬蔑而作。诗人以热情的呼喊、愤激的反语,赞颂了古往今来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对他们三呼万岁!充分体现了向旧传统、旧制度勇猛挑战的叛逆精神。其中对“实行共产主义的列宁”的歌颂,更显示了诗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
【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嫁做商人妇。推荐。爱诗词网。【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意思】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纪也大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车:一作“鞍”。老大:上了年纪。【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非凡(色相、技艺、家族等不凡)女子因年老色衰等缘故,风光不再,遭受冷遇,落魄下嫁。[例]令她看破人生虽可能明艳煊赫一时,却终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之悲剧命运的,正是那宦海沉浮、饱读诗书的东坡先生。(姜琍敏《禅边浅唱》)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来往人少,门户冷清。[例]我和李宗仁孤零零地守在傅厚岗副总统官邸,门庭冷落车马稀,殊无聊赖。(程思远《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三、前一句用以比喻某一事物很少有人过问或关心。[例]比如投考理工的人最多,这当然不是坏事情;但跟其他部门相比,有的就冷落得不像样子。比如师范,就是这么一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最可怜、最倒霉的部门。(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
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
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
神谴。推荐。爱诗词网。各种神迹,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恐吓异端。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汉书·宣帝纪》)。一旦遭遇,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调整政策,以“上顺天心,下安百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这里所说的神谴,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对于犯规的行为,僧团自有惩戒,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则似乎强制力更大。有故事说,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唯酒肉是好。终于有一夜,他梦见圣者告诫他:“再继续放荡下去,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次日他取水照面,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伸手一摸,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后果严重。于是痛下决心,一改常习,反形易性,严奉律仪。一年以后,圣者入梦表扬了他。不久他面部滋润,眉毛又长了出来。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唯其惊人,才可望收警戒之效。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因此也更著名。有一天,某寺院举行斋会,来人很多。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由于身无分文,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施给寺院,以表心意。看到午斋要等很久,她说还要他往,希望提前用斋。寺主答应了,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她说不够,要求给狗一份,寺主也勉强答应了。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寺主忍耐不住,喝斥道:“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快快走吧!”贫女受辱,顿时离地升天,变做文殊菩萨;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狗成了狮子。同时五彩祥云满天,一时蔚为壮观。为告诫世人,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然后隐化而去。众人顶礼膜拜,嘘唏感叹,唯有寺主自恨无眼,睹面不识真圣。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怠慢俗人尚且受到如此的警示,轻侮佛教,自然要有更加严重的惩戒。在这方面,法敏不敬佛经的故事可作一例:唐贞观年间,金陵栖玄寺住着高僧道琼。他善诵《法华经》,由于声韵清雅,别人都很爱听。某夏,道琼端坐诵经至深夜,法敏裸身而卧,躺在一旁。忽然,他从床上跌到地下,同时左搪右挡,哎哟求饶,继而满地翻滚,似乎有人揍他。如此折腾了一夜,直至他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过后他承认是露体仰卧,不敬《法华》,被神鬼嗔怪,打了一顿。经过此番责打,他的行为真地检点起来。
【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推荐。爱诗词网。【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一道残阳铺映在江中,江水一半色碧如玉,另一半色红如血。瑟瑟:原指一种碧色宝石,这里指未被夕阳照到的水面的颜色。【鉴赏】一道残阳平铺水面,半江如同碧玉,半江闪烁着耀眼的红光。“铺”写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铺”字又显得平缓,状摹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适之感。“瑟瑟”、“红”也是当时江面实景的逼真写照。在夕阳的照射下,江面受光的部分显现“红色”,没受光的部分呈现出晶莹的深碧色。诗人抓住了傍晚时,在晚霞的映照下,江上的瞬息景象,摄下了千古称道的暮江图景。注:瑟瑟,绿宝石般的碧色。【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夕阳下江河水面斑斓的景色。[例]夕阳像一把火染红了西山的晚霞,湖水也一半是红一半是蓝。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周静《我爱家乡的水库》)【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有如一幅印象派绘画,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敏锐地把握住景物的光色变化,使画面处处闪动着奇妙的光点,使人清晰地感觉到天光变化给自然景物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效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两句描绘日暮时分的秋江印象,极为传神。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日暮时分的江景最为动人。这时平缓的江流或衔落日,或映馀晖,静谧柔和中杂糅着壮丽与悲凉,往往有一种使人净化、使人震撼、使人陶醉的美。故而南朝齐代诗人谢朓即吟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句,白居易诗将如绮之霞与如练之江联系起来,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诗眼”“铺”字,在诗法上将余霞与江水叠映在一起;在字意上准确地刻画出落日余光平射水面时的景象。因为夕阳平射水面,才不会照澈江水而是在江面镀一层红光。说“残阳铺水”,会使人感到残阳好似一匹柔软、光亮的红绸,在江面上微微地起伏、漂动。诗歌不仅捕捉到日暮时江面上的光色,而且体现出秋江特点。“半江瑟瑟”即与清秋九月的时日相应合。因为秋天雨季已过,潦尽水清,支流夹带泥沙减少;此时江水清碧,如琼如玉,用“瑟瑟”来形容,最为恰切。据明代大学者杨升庵的考证,“瑟瑟”本是宝石名称,因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色。诗中“瑟瑟”与“红”对举,自然是写江水颜色之青碧。但在读者的潜意识中,会不自觉地用瑟瑟宝石之石质去体味江水之水质,因而对秋江之清澄更增加几分爱重。“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出了诗人刹那间对江水的一种感觉和印象。因为江水在流动,日光在变化,江面颜色不会机械地分割成红绿两半,或许近处天光下澈,江水呈碧色,远处余晖平铺,江水呈红色;或许微浪迎光处是红色,背光处是碧色。然而只有用“半江瑟瑟半江红”这种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江面上的光色效果。欣赏这样的诗句,或许如久居伦敦的人看到画布上紫色的伦敦雾一样,在诧异、震撼之余才会深深感到其色彩的力度和艺术的真实。“可怜九月初三夜”是转关之句,它贯通首尾,说明诗人从日落到月出,一直在江边流连。因此才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夜景印象。“怜”即“怜爱”、“喜爱”。全诗通篇写景,惟“可怜”二字带出感情,而这两个情字却为全诗景语注入诗人的主观色彩。溥露如珠,弦月似弓,并不是多么非凡的景致,也不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在白居易之前的诗文中即有类似的语词。南朝齐王融《风赋》曰“韵珠露之参差”、陈后主《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曰“涸浦如珠露,雕树似花钿。”隋明馀庆《军行》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然而作者将自己的主观印象强化、明确化,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组合和表现,便使人感到这一道残阳、半江红碧、如珠秋露、似弓新月都是诗人一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感觉完全是属于诗人自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才“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是白居易长庆元年(821)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所作,所写当是长安城外曲江的景色。
向晚意不适。推荐。爱诗词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上古原面对黄昏壮美景色时的复杂情绪。“乐游原”即乐游苑。汉宣帝时,在乐游苑上建乐游庙,旧址在今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登原眺望,可俯视西安城。李商隐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同样是“乐游原”,在这首诗中,他写道:“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这首七绝与同题五绝可谓是异曲同工,抒写之情状可谓同出一辙。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前人或言其慨叹“唐祚将沦”,或言其抒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周汝昌先生独标一帜,认为“只是”原本写作“祇是”,意即“止是”、“仅是”。则最后两句应当理解为诗人对将近黄昏时“灿烂辉煌”的斜阳表现出一种“惊叹和陶醉”。诗无达诂,成功的诗,不管其篇幅是长是短,总是象成功的音乐、绘画一般,给人留下味之不尽的余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藻的精美、想象的奇瑰而取胜。这首五绝,短短的四句二十字,文字简洁洗练、意蕴丰厚深沉,可谓深得“含蕴雋妙”之旨。其实,旭日东升是一种美,晚霞西沉也是一种美,只是这两种美所表含的意蕴却不尽相同。东升的朝阳预示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开始;西沉的太阳或许更美,只是渐浓的暮色即将来临。这就犹如看见一朵盛开的鲜花,人们不自禁想到它即将残破凋零,令人徒生几许伤怀。李商隐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意境。乐游原是李商隐喜欢赏玩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其地势的高敞,登高望远,可使人心胸开朗,消忧解愁。这一天,临近傍晚时分,李商隐不知怎么会心境“不适”,至于究竟为何心境不佳,诗人没有点明,这就形成了此诗主旨的多向性、朦胧性。为摆脱这种烦闷的心绪,他驱车登上了古原。这两句诗的节奏旋律有一个由低沉到高亢的变化,一个动词“登”把诗人带上了古原的高处,也把诗的节奏由“不适”的低沉带到了高原的激昂。诗人登高远眺,看见了辉映着阳光的、高莽的古原。那即将西坠的太阳,把远山近原映照得金碧辉煌,使人宛如置身仙境一般。这一景象苍莽状观,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发人深思,催人振作,令人向往。诗人心绪翻诵,万千感慨,于是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惊叹:“夕阳无限好”!全诗的旋律在此达到了顶点。这一声嗟叹,寄寓了作者几多的感叹。在这一赞美声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不佳的心境受此环境的渲染,似乎暂时忘却了。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抱负,渴望一展所长,对国家作出贡献的诗人。他由于陷入了朋党的漩涡之中,毕生坎坷,沉沦幕府,四处漂泊,身世确实非常凄凉。这种凄凉的心境抑或便是他“意不适”的主要原由吧。残美的夕阳,使他感慨、陶醉,这种解脱只是一刹那间的幻觉而已。美丽的景色往往使人产生物我两忘的感觉。只是这种幻觉是多么的短暂,一生的沉寂落寞是任什么美景也难以排遣的。看到一轮夕阳即将消退,不适的情绪又象四围漫涌上来的暮色一般涌上心头,诗人终于发出一声惋叹:“只是近黄昏”。诗歌的旋律在高潮中顿住,下跌,留下了一个悠长的尾音。李商隐的同题七绝谓“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表达的也正是这一层意思。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抱负难以施展,时光不再。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内心的追求所在:他不愿嗟老叹穷、徒费时光;他对人生尚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只是这种期望同现实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矛盾,作者才生发了这种感叹。这是对命运的无奈,也是对现实的俯首与控诉。全诗语句简洁,韵律一波三折。形式的质朴与意蕴的丰厚构成完美的统一。尽管这首诗一读就懂,却味之无尽,使人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到一种诗美,这正是本诗的魅力所在。
于易水送人一绝。推荐。爱诗词网。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指战国末年的燕国太子丹。壮士:指甘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复仇的荆轲。冠:头巾或帽子。【鉴赏】这是一首借送别友人而抒发己情的五言绝句。作者骆宾王具有浓厚李唐王朝正统思想而又一生坎坷。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对自己的际遇,他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称帝,他极为不满;等待时机匡复李唐王朝,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本诗明白地表达了他摆脱压抑、干出一番事业的这种心境和愿望。上联写昔日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时,一曲悲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怒发冲冠。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迫燕割让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皆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荆轲踏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如今作者在易水边送别友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本联在写作技巧上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友谊深长、别情依依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大量芟夷枝蔓,直接纳入史实。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作者心中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为一体,从而为下联的抒怀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怀古以慨今的气氛。下联用对仗的句式抒怀。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后一句,“今日水犹寒”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写法上既寓情于景,又景中带比。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却千载犹存。“人已没,水犹寒”,隐含了作者对当今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已”、“犹”两个虚词的运用和“昔时”与“今日”的对比,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又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全诗题为“送人”,但却无一句是叙自己送别友人的情景,也未告知我们送别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由它的内容自然地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自然地想见那所送之人,一定是作者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惟有如此,诗人才愿意、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此诗开了此风气之先。